2012年時,央視曾推出了《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走進基層提問"你幸福嗎?"。"幸福"成了紅極一時的網絡熱詞,不少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陷入了對幸福的深入思考。
據節目組調查結果表明:越高層次的人越不容易感到幸福,相反,層次越低幸福感越強。換而言之,隨著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幸福指數反而降低了。
這究竟是為什麼?
身邊不少人雖每日光鮮亮麗、穿梭於CBD辦公樓,卻越來越焦慮,時常感到迷茫。還有的人,每日美味佳餚,呼朋喚友,推杯換盞,歌舞昇平,卻感到孤獨。也有的人,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飯、日子卻過得和和美美。由此可見,幸福和物質、環境並不相關,而是源於內心的感受。
而《心流》能帶給你的,不只有幸福感,還有價值更高的東西。
《心流》這本書由心理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編寫,他用30年的時間,做了大量真人實驗研究基礎上,開創了「心流」的這一概念的先河。《心流》是一部特別偉大的書籍,我們熟知的《少有人走的路》《思考,快與慢》《身心合一的力量》等都是以本書中心流這一概念為基礎,進一步作出研究得出的結果。
《心流:最優心理學體驗》是本書的全稱,它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學基礎理論素材,對大眾讀者來說,更是一本提高幸福指數的行動指南。喜歡心理類書籍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的一本心理學奠基之作。
書中提出「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件事時,能夠達到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比如我們做一道題,完全沉浸在答題的世界當中,忘卻了時間、空間的存在,當解題完畢後,你會由衷感到喜悅與滿足感。這種內心湧動,好似被一股洪流帶領著我的感覺就被稱之為「心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心流」就是這種狀態。
本書名詞:
熵:是熱力學中的一個概念熵增:當內心極度混亂,毫無秩序感,這時候就是熵增反熵:只有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才會出現精神熵:內心趨於平靜,創造出新秩序,慢慢獲得幸福感
所謂心流在哪裡找到?
當我們用學術的詞彙提出心流這一概念,不少人第一反應都是很懵,感覺可遇不可求。其實他就在你的身邊。
1、工作中產生的精神熵
很多人都把工作當做一種痛苦的事,不得不做,硬著頭皮做的感覺。其實越是如果感覺,就是熵增的過程,這就離幸福感越來越遠。作者在書中指出,人們在工作中感受到的精神熵最為容易。
也許有人就會說,我都快恨死這份工作了,怎麼會有幸福感?
那就是你的思維方式錯了,既然這份工作讓你如此痛苦,你為什麼還不趕快離開,還要繼續痛上加痛呢。不用問他肯定回答,我要生活,我要養家餬口,我要。。。。。。。
其實既然他對你如此重要,你為什麼不愛他,感謝他給你帶來了這麼便利。
首先,當你痛恨他,肯定不會有幸福感,心態要轉變
其次,你改變不了,那就試著接受他,其實也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壞。
最後,既然接受了,那就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做
這時,精神熵就離你不遠了。
你會在工作中感受到「心流」的體驗,在你獲得一次進步時是最為明顯。當你能慢慢的感受到「心流」,接受挑戰,那你離成功之路也不會太遠了。
2、感官體驗中的精神熵
人,食色性也。感官中的精神熵最為明顯。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經常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心裡想著這事,手裡幹著另外一件事,這就是熵增。要想體驗精神熵,就是專注,全然的去感受,用感官去體驗。比如吃一碗麵條,當你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停留在麵條上,不看電視畫面,耳邊聽不見喧囂嘈雜的聲音,鼻子,舌尖,齒間只有面帶給你的觸覺,味覺,在咀嚼的過程中不斷回味面的清香、滷的鮮甜。吃麵條能吃到如此的境界,你就絕對能找到幸福感。
3、獨處中的精神熵
我了解現在的人很怕孤獨,在外呼朋喚友,成群結隊,回家後手機、電視、ipad全開。周末一天就在微信、微博、王者榮耀、吃雞中過去了,等到天黑,才想起來問「時間都去哪了?」
這個電子信息化的時代,電子產品無處不在的偷走你的碎片化時間,壓榨著你的視覺體驗。而我們卻在這個喧囂中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不知道我為何物,只能跟著大眾、廣告走、唄各種博主、播主牽著鼻子走。
人只有在靜下來時,才能尋找到內心深處的自己。
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該怎麼做
不要害怕獨處,因為只有在這時你才能整頓真實的內心世界。
心流體驗,才能達到心靈的成長
每個人都想獲得成長,但是在重複的工作中容易感到厭煩,對於複雜的工作又會恐懼、焦慮,只有在有一點點挑戰,你專注用心的去做,就可以到達的高度時,就會得到成長。內心的那種感受就是「心流」體驗,是身心合一的心靈成長。這時不必說,幸福感就會爆棚,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你的成功之果。
這就是「心靈」體驗帶給你的幸福感,價值感,成就感。
做自己的主人翁
當你能夠掌控自己的內心,尋找到丟失的自我,就是自己的主人翁。
當家做主的感受,幸福嗎?無論何時都要明白,幸福只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不必執著於結果。
「心流」就會隨時伴著你,幸福感也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