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理扶貧:從「外援」走向「內源」——面向貧困地區兒童的心理幫扶
2015年起連續發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五年來核心詞依次為「真探」「陪伴」「守護」「牽絆」和「教·養」。核心主題的發展與變遷,反映了當前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已從現象的接觸走向心靈的關照;由單方面的物質給予,逐漸貼近留守兒童真實的心理需求,逐步轉向激發兒童自身的心理動力。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對貧困地區兒童特別是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社會心理關照宜結合兒童發展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明確貧困地區兒童心理需求特徵
當前對貧困地區兒童特別是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關注,已從早期的物質與經濟幫扶逐步轉向對心理健康和教育發展的關注。受不同地區社會經濟條件與發展水平影響,各個地區的需求呈現出一定的差異,貧困地區兒童的社會生活狀況及實際需求往往是共性與個性並存。雷曉梅等人對陝西關中貧困地區927例兒童的調查研究發現,兒童的生活質量受到地域差異、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經濟條件、母親文化程度和不同家庭類型的影響;鄉鎮居住地,父母分居、離異或喪偶,家庭貧困,重組家庭是兒童主觀生活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這一結果與我國常模存在一定差異,體現了不同貧困地區兒童教育與心理需求的差異性。
在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回流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逐漸受到重視。回流兒童是指曾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學習、生活,後因種種原因離開父母身邊再次返鄉的兒童。就流動的第一階段而言,貧困地區兒童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城市的物質生活和學習條件對他們的營養健康、身心發展和教育水平有著正面的影響;但之後由於各種因素產生的「獨自」回流,對回流兒童的心理有很大影響。黎煦和朱志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兒童的研究發現,回流經歷會對農村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造成回流兒童的抑鬱風險增大,同時降低他們的自尊和抗逆力水平;初步的機制分析表明,來自城市和農村成長環境的「雙重排斥」是造成回流兒童心理健康惡化的重要原因。
基於西南地區某省的實地調研發現,受惠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上百萬山區群眾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與此同時,從之前熟悉的生活空間與緊密的人際互動環境動遷到易地安置小區的青少年和兒童,面臨著生活環境與家庭環境的雙重變化。一方面,熟悉的物理生活空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傳統的農耕生活環境直接跨入城鎮化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隨著物理生活空間的變化,傳統的緊密式人際關係也發生了改變,需要面對更為廣闊的、相對陌生的人際空間。作為傳統勞動力輸出大省,勞務輸出依然是動遷群眾的就業主渠道。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後父母外出務工率的上升,很多孩子只能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和兒童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適應不良,特別是在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如長時間緘默,拒絕與外界接觸,易激惹、易衝動,難以遵守學校的紀律要求甚至拒絕上學等。
提升回流與動遷兒童心理健康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指出,個體生活於環境之中,並與環境相互作用。家庭、學校和周圍的生活區域作為微系統與中系統,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而「動遷」與「回流」對於青少年和兒童來說,是人生經歷中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節點。對易地扶貧搬遷兒童來說,從睏乏的物質環境與緊密的家庭、人際聯結的氛圍中,遷移到集中動遷小區,在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的同時,也面臨著父母外出務工帶來的家庭關係改變、動遷後人際交往環境的複雜化和陌生化,學齡期青少年更面臨著原有的學校人際關係與師生關係的改變——陌生的物理環境與心理環境的巨變,對青少年和兒童的心理適應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在宏系統與外系統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應對動遷兒童的心理健康加以關照,協調好中系統,發揮學校的教育與指導功能,推動動遷兒童的微系統改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對於「回流」兒童而言,曾隨父母進城入學的孩子,在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後,面對回流後生活環境的轉變,本身就面對著二次適應環境的挑戰。此外,由於缺乏父母在身邊的支持和關照,回流兒童的具體適應過程實質上更為緩慢且艱難。宜結合具體地區條件對動遷與回流兒童的差異性進行精準化幫扶,調動家庭、學校與社會支持的綜合力量,致力於改善回流與動遷的兒童學習和生活的微系統與中系統,因地制宜地幫助回流兒童協調好學習和生活適應,從而有效地保障回流與動遷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
關注貧困地區兒童身心發展階段性
生態系統理論的時間系統認為,重大生活事件與兒童自身的成長發育階段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在核心的成長時期加以良好的引導與教育,對孩子的畢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相對於成年期而言,兒童期整體生長發育迅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兒童身心發育的具體需求存在特定的階段性。特別是在兒童生長和發育的早期,貧困對兒童未來成長和發展的影響相較於其他年齡段更為深遠。宋揚等人的研究發現,兒童期多維貧困對成年後健康狀況、教育水平和就業收入都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隨著貧困維度的提高,對成年後的負面影響不斷加深;兒童期貧困對出生時為農業戶口的人群負面影響更大。由此可見,對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與心理扶貧工作不僅十分重要,而且相當緊迫。然而,兒童作為未成年人,其生活狀況無法由自身決定,而是依賴家庭環境而生,成年人對兒童身心發展的認知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由此,在教育與心理扶貧的具體工作中,注重提升家長對教育的認識,不僅可以改善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微系統,更可促進兒童終身價值觀與心理資本的培育。
進入學齡初期,隨著兒童對外部世界的探索範圍加大,個體的認知、思維、社會情感需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早期教育作為教育最早也是最為基礎的階段,是兒童終身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嶽愛等人指出,個體生命的第一個「1000天」是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時期,同時也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時期;而農村貧困地區兒童在認知、語言、社交情緒和運動早期發展等方面仍面臨一定挑戰:50%的兒童存在認知發展風險,52%的兒童存在語言發展風險,且隨著時間推移,風險不斷增大。家庭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結合不僅可為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極為有力的助益,更是將科學的教養觀念「送智入鄉」的重要環節;同時,幫助貧困地區兒童養成良好的入學習慣,可有效輔助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進一步促成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
對貧困地區兒童的關愛和教育,既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也是一項細緻與精細化的工作;系統化的教育與心理扶貧,不僅是「拔除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更可為當地的持續發展提供長久的動力。在改善教育基礎物質與經濟條件的同時,關注貧困地區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以兒童的真實身心需求為本,以精細化、多元化的視角推動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扶貧工作,結合各地區兒童身心發展的差異性與多元性需求進行精準調適,方可促進教育扶貧工作的進一步深化與精準化,從而更好地促進貧困地區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雯靜 吳繼霞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