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古義為「同門、同學」,引申為弟子。所以孔子這句千古流傳的金句是歡迎遠方學子時講的。
那麼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孔子為何興學辦校?先秦時期信息閉塞,他老人家何以能吸引到遠方的弟子?孔老夫子又為何「樂乎」?是因為收到「束脩」嗎?
這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談起,孔子生活於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屬於東周時春秋晚期。這時由「禮樂徵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天下已經大亂。「西至華山的關中地區東至黃河下遊的古華夏大地,各諸侯國之間滅國兼併頻發,各諸侯國內弒君政變層出不窮」(王東嶽先生語)。
據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480多起。可謂是生靈塗炭烽煙四起。此時魯國內部「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所以孔夫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又「當夫子時,學校已廢,仕焉而已者多不任為師」,於是「夫子乃設教於魯,以師道自任」。
可以看出孔夫子是在天下大亂,且魯國政治腐化紊亂於仕途報國無門的情況下轉為治學,又因學校已廢,無人為師,故「以師道自任」。是為北宋大家張載所言:「為往聖繼絕學」。
又因孔子「學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所以眾多弟子不懼戰火硝煙,為求救國就民的真理歷盡艱險求學於夫子,此時的魯國就像是抗戰時期的革命聖地延安。
我認為還有兩點會讓老人家高興,一是「成己成物」二是「教學相長」。
「成己」使自己有成就,「成物」是指使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也有成就。《禮記學記》言「學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然則「朋來正是學成之驗」,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孔子通過「時習」而開創儒學、修訂《六經》達到「成己」;創辦私學「有教無類」則最大程度的「成物」,所謂「『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表明吸引塑造他人首先需要自身有強大的磁場。
「既驗之功修,又得教學相長之益」。對教師而言,「教」是再一次的「學」,因為只要教就要用心動腦,就會有新的體會,「學」也是為了更好的「教」。教育者切不可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孔夫子到底因何而樂?孟子在一個世紀後這樣回答: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