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父母,遇到不懂的事總想去網上查一查。現在自媒體這麼多,短視頻,公眾號,到底該信誰的?
中國青年報上周曾採訪了一千九百多位家長,其中91%的父母有不懂的都會在網上搜答案,搜完答案後,60.5%的家長覺得沒用的信息太多了,72.6%的家長覺得育兒還是要自己觀察和體會,得跟實際結合。
自媒體時代,沒讓人活明白,先讓人迷茫
現代父母不容易,一不小心就被信息淹沒,這一代父母跟老一輩的觀念經常起衝突,大家都想科學育兒,從開始備孕,到十月懷胎,到生孩子,再到各個教育階段,大家都需要更加權威有效的育兒知識。
1. 「炒作焦慮」的商業機構
這一類的自媒體比較吸引人的眼球,動不動就是這種標題「90%的父母都不知道……」 「這件事上不注意,孩子一生都受影響……」「你還在這樣做嗎?別害孩子了」
大家都不想因為無知而害了孩子,所以這類文章就利用家長的害怕心理,吸引流量,達到自己賺錢的目的。
這類自媒體的內容,出於商業目的,絕大部分不會錯得太離譜,但是一般沒什麼營養,家長看了也收穫不到什麼,相當於浪費時間看廣告。
商業自媒體,以市場為主導,所以無所謂科學
2. 「傳授秘籍」的教程自媒體
這一類自媒體,在理念上很多都是相似的,只不過在具體做法上各有不同,比如:做輔食有的公眾號說牛奶放50克雞蛋50克,另一個說需要牛奶70克雞蛋30克;睡眠時間有的說每天必須10點之前睡,另一個說9:30之前睡。
這類問題,一般不會讓家長們太糾結,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是強迫症,所以也不會太嚴格地按這種方式去學習。
那這種爭論,你能分清哪個對嗎?
——「孩子遇到陌生人不敢說話,是父母的行為導致的」
——「孩子小時候膽小、害羞,怕見生人,是自然防禦心的正常表現,父母不用太擔心」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經常誇孩子影響孩子積極性,越誇越沒效果」
看到這類自媒體,很多家長會雲裡霧裡,不知道該聽誰的,一會兒擔心自己的做法影響了孩子,一會兒又怕自己在網上學錯了耽誤孩子。
各種說法,讓你根本不知道誰對誰錯
3. 「摘抄名家」的自媒體
這類自媒體或摘抄,或搬運,總是有一部分專業內容,但是經常會做一些不嚴謹不科學的複製改編,家長又很難分清這種「半專業」的育兒經,經常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類自媒體的目的是快速塑造育兒專家的形象,在快速賺錢的吸引下,自然找的也是吸引人眼球的話題和說法,而不太注重科學與真實。
模仿專家,比專家還吸引人
1. 權威專家的說法
能代表育兒專業的權威專家,他們的說法都是經過檢驗和實踐的,因此不論可信度還是科學程度,都遠超一般的自媒體。
2. 官方頻道
比如央視的健康頻道,能在國家級電視媒體播出的,一般都是經過慎重篩選過濾的,所以這類媒體要比自媒體靠譜的多。
官方和權威經過篩選的信息,更科學也更可信
除了健康類的權威理論,育兒方式各有不同,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謹慎,剛剛會走就很注意躲避危險,見到陌生人也會先觀察一會兒。
有的孩子則完全相反,從出生就大大咧咧,從來不怕危險,見到其他孩子也會直接撲上去玩成一片。
孩子說話早和說話晚,發育早和發育遲,這都是父母經常擔心的事情,其實,只要從權威健康網站上查詢一下兒童健康發育的範圍,只要在範圍內,都不用過於擔心,太過跟隨育兒帳號上的說法,容易矯枉過正或揠苗助長。
育兒之道從我國古代就有流傳,從孔子開始,就有「因人施教」的方法,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給予不同的教育。父母也一樣,根據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做教育的方法和內容。別人的鞋,再好看也是不合腳的。別人的教育方式,科學與否,都不能直接搬到自己孩子身上。
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更健康
至於「育兒之術」,就是詳細的育兒技巧,只要是建立在這幾個原則上,就是可取的:
1. 出自愛,不傷害孩子
2. 來源於科學而不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
3. 對家庭和孩子的成長都有利
關注我@心理育兒,每天為大家分享育兒技巧及趣事
大家對於育兒自媒體,覺得有用嗎?歡迎大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