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突然看到有個小男孩在超市入口處大哭,路過的人都看著他。小男孩大約兩歲左右,邊哭邊急得直跺腳,旁邊也不見家長,圍觀者都以為小孩子可能和爸爸媽媽走散了。有一位老阿姨走過去問小孩子:小朋友,爸爸媽媽在哪裡?要不要跟警察叔叔打電話說一下。
小孩子哭得更厲害了,目光卻指向不遠處一位年輕女子,一副兇巴巴的表情,看樣子應該是孩子的媽媽,在跟孩子生氣。
過了一會兒,年輕女子一臉嫌棄地走向小男孩,拎起小孩又是一番教訓:每次來商場都是慢吞吞的,這也要看,那也要買。我都不想要你了,再不聽話,我就把你丟在這裡。男孩可憐巴巴地望著她,又開始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被推著往前走了……
這種"丟下孩子"的情景,真的太常見了。我們常常能夠在路上聽見爸媽焦急地對孩子吼叫:我不要你了!身邊有很多朋友在討論怎麼管教孩子的時候,分享最多的經驗還是"不要理他,讓他哭,哭完了就好了"。
老一輩父母給年輕父母的經驗也是"不要管他,一會就沒事了""什麼都依孩子的,那不是要把他慣壞了""再不聽話就不要他了,孩子就是應該經常嚇唬一下"。
我有一個朋友晚上睡覺喜歡開著燈,一旦關上燈就會非常焦慮、煩躁,甚至會胸悶。他就說到,他小的時候,媽媽經常會去上夜班,有一段時間爸爸出差了,就送到舅媽家讓姥姥姥爺照顧。朋友說跟父母生活習慣了,剛開始過去的時候因為換了環境不適應,經常哭鬧到很晚。姥姥姥爺沒有辦法,怎麼哄不好,為了不打擾舅舅舅媽休息和小表姐的學習,就讓他在一個小隔間裡睡,等他鬧夠了、哭累了,自己就睡了。
後來媽媽來接她的時候,舅媽還說:男孩子別慣壞了,從小就要自己睡,別一哭就去哄,原來不睡覺就是被哄慣了,在我這裡睡得挺好的。
回到家裡,睡之前還是要哭鬧,媽媽半信半疑就採用了親戚的方法:把他一個人關在隔壁房間裡,關上燈、關上門,不理他,哭一會就睡著了。
很多中國的孩子都有過"被丟下"的經驗。但父母並不知道,那個被"丟棄"在黑暗中的孩子正在經歷怎樣的恐懼,當然也更不會知道,這樣的恐懼情緒,還會直接影響一個幼兒的大腦。兒童在3歲前,大腦神經元時時刻刻都在建立新的連接。
現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3歲前人類大腦就會建立一個獨一無二隻屬於這個人的腦結構,若一個孩子常有被丟下的"恐懼",也會成為這個結構中的一部分。恐懼的影響力非常巨大: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生存的唯一指望。毫不誇張地說,幼小的孩子一旦被"拋棄",也就意味著死亡。
越弱小的生物,對於死亡的恐懼就越劇烈。也許一個孩子並不清楚的理解死亡是什麼,他們甚至連死亡的概念都沒有,但和所有生物一樣,幼兒對死亡的恐懼與生俱來。對於一個嬰兒或者幼兒來說,"未知"就和"死亡"相關,這是本能的反應。
他們害怕的東西很多,因為他們完全不了解這個世界怎樣運作。黑暗,巨大聲音,成人的憤怒,身體的疼痛,等等,很多孩子是沒有辦法判斷當前的環境會有什麼後果。在所有的恐懼中,對孩子來說最可怕的是"被拋棄"。
大概每一個人有意無意都知道"被拋棄"對一個人能夠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所以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都會用"我要把你丟了""我不要你了"之類的話去威脅恐嚇孩子,甚至真的用"丟棄"孩子的行動去懲戒,給他們點"教訓"。
很多有過「被拋棄」經驗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並不記得,當時的痛苦和恐懼,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也會使用這個快捷、好用、省力的辦法。
心理學家們也在研究人生早年經驗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 早期的體驗,會影響一個人未來和別人如何建立關係。"被丟下"的感受,會廣泛地延伸至各種形式的關係中——親子、手足、伴侶關係。
"被丟下"的傷心與恐懼,對孩子而言是巨大的傷害,且長期難以排解的。在他們長大以後,面對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或者身臨相似的場景,大到親人、愛人的離開、突然消失,小至發現與身旁的人意見不合,都容易引發"被丟下"的陰影,讓他們陷入傷心與恐懼中,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痛苦難耐,不知所措。
在各種關係裡,因為害怕被丟下,處處讓步與討好,很可能就是幼年有過深切"被丟棄"的感覺,而不知不覺發展出的性格。當孩子慢了一點,我們就等等他;當孩子哭鬧,也別威脅"不要他",只需要對他說:你要哭可以哭一會兒,我會陪你。
把孩子留在黑暗中獨自哭泣,這樣「治標不治本」的養育方式,不要再用了,對孩子的性格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孩子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沒有成人的經驗和認知,更沒有成人的體格,不能事事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