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說的是啥?

2020-12-25 葉諾說文化

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說的是啥?

很多人說到農村或者農村人的時候,總是帶著輕視的口氣或者鄙夷的眼光,這其實是一種最無知的偏見。若是你在農村生活過或者有深入了解農村的話,那麼就會發現,農民、農村的老人等都是有著大智慧的人群。

他們說的話,做的事情都是富含人生哲理,這是很多人在書上學不到的,在生活中也領悟不到的。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農村的一個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看看農村的老人們是想藉助這句俗語告訴我們什麼人生的大道理。

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七不出門」,這裡的七說的是生活中常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也是我們每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很多人可能心裡會有疑問,想著為什麼這七個東西沒有弄好就不出門呢?

這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而且現在生活很方便,隨便一家便利店或者超市就能將這7個東西採購齊全。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悟透老人這句話的精髓,這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具有引申義,指的是家中大大小小的瑣事。所以長輩們是想告訴我們,如果你要出門前,沒有將家裡這些大大小小的瑣事處理好的話,那還是不要出門了,不然就算出了門,你的內心還是很不安。

既然是一個家庭,那麼就有屬於自己的那本難念的經,組建一個家庭容易,經營一個家庭不易,所以每個家庭成員要彼此互相融合、互相包容。

在日常生活中,肯定難免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與爭執,可能小到炒什麼菜,菜太鹹或者太淡這樣的小事,也可能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等這樣的大事,但不管怎麼樣,只有彼此互相敞開心扉,開誠布公,將問題擺在檯面上來講道理、分析利弊,才能將問題解決掉。

可是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因為衝動而結婚,沒有做好經營家庭的心理準備,這樣的年輕夫婦,婚後就要經常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小事、瑣事而爭吵,這樣的婚姻肯定也幸福不到哪裡去。

另外,就算是成熟的婚姻,若是沒有處理好這些生活上的瑣事的話,那麼也會讓婚姻陷入危機,這個時候不管哪一方出門在外,都不會安心的。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八不歸家」呢?這句話中的八說的是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這八件事,這八件事不僅是農村人需要具備的,它們也是全世界的人類都需要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原則。

如果一個人覺得這8件事無傷大雅,可做可不做,因為它們只是道德上的自我約束,並非法律上的硬性約束,那麼這樣的人難免會走錯路,想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也是很難的。

而我們的長輩其實也是想藉助這話告訴所有的年輕人,內在的道德品質非常重要,可能會決定了你這一生的成敗。如果你有做過調查研究,那麼就會發現,身上具有「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這八種好品質的人,都是比較成功的人,他們的人生之路都是比較順暢的,本身的人氣也是比較旺的,這其實是由他富足的內在凸顯出來的。一個人只有內心、精神富足了,他才能將生活過好。

可能老一輩的話比較糙,但是道理卻不糙,老人家直接告訴我們,若是做不到「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那麼乾脆不要回家,否則也是給家裡人蒙羞。大家覺得這話有沒有道理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為何逢八不能歸家?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人常說 「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
    例如在農村有句非常流行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在普羅大眾的認知裡,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農曆初七的時候,一般是不允許出門的,而在農曆初八,則是不歸家。為何在農村人的眼裡,七和八會有獨特的意思呢,難道說初七出門或者初八回家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嗎?農村老人常說 「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老話有理
    「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七不出說道七,筆者第一反應就是「頭七」,逝者第一次回家的日子,聽起來確實有些避諱。而今天這個「七」在老話中講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古時候人們出門都會安排好這七種東西,因為在過去春節出門都是靠雙腳走路,一走可能就是幾天甚至十幾天,而這7樣東西是過日子用的必備品,一旦出現損壞,回到家中時就會耽誤過日子,所以人們就會選擇避開這帶七的日子。
  • 農村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啥意思?有道理嗎?
    眼看春節臨近,農村人即將走親訪友,互相祝福,由於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老百姓都很重視,所以春節人們做事都很講究,比如初一不能打罵小孩,正月裡不能剪頭,但是對於何時歸家出門也講究黃道吉日,比如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這又是啥講究呢?
  • 年底了,農村老人說「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你別看農民在家裡喝酒不幹啥,但是農民聊天起來都是帶有「學問」,比如一些老人聚在一起就會聊一些俗語,有的俗語也是意義比較深刻,帶有很多的警示意思。雖然說有的俗語比較短,但是從細節上來看,是屬於短小精湛的話語,這個也是咱們說的通俗易懂,其實在農村裡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基本都會說上幾句俗語,但是有的人會說俗語,但是裡面的意思就很難懂了,就比如這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有的人就是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句俗語的意思。
  • 解讀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
    流傳下通俗易懂的俗語,它們帶著一點點玄幻的色彩,其中有趣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學會很多人生道理。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理解。02"七不出門"的解讀1、「七」諧音同「妻」,中國傳統意識認為,女人主內男人主外,故有把女人稱為"內人
  •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並非迷信之說,其本意蘊含著大智慧
    民俗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內容,其中許多流傳至今的「俗語」和「老話」,更是自有其一定的哲學和道理。譬如,以前農村老人們經常念叨的那句老話「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便是一句頗具哲理的俗語。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七不出說道七,筆者第一反應就是「頭七」,逝者第一次回家的日子,聽起來確實有些避諱。八不歸說的是在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時候是不適宜回家的,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思想,一傳十十傳百,傳多了人們就誤以為真的相信了,至於哪天回家不還得需要看實際情況麼。
  • 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老祖宗的忠告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就有很多人不理解真正的意義。最後就是,五月是忙碌的季節,正如詩句說的「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這個時候大家都在忙著耕種,而之前在農村蓋房基本上都是這家幫那家的。根本沒有時間做這些事。因此就有了「5不起房」的老話。
  • 農村老人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什麼意思?
    在當地農村的說法是「七不出八不歸」,說的是農曆逢七(初七、十七、廿七)不出遠門,逢八(初八、十八、廿八)不回家。出門說的是不出遠門並不是說不能出門一直呆在家裡,「不歸家」指的是長期不在家不能在逢八的日子回家。「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依據嗎?在我們當地縣城就有兩種不同的風俗習慣。
  • 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這句老話,在我們湖北農村幾乎是通用的,但在別的地方說法就不太一樣。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
  • 「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究竟是什麼意思,長見識!
    俗語背後的智慧,才是俗語文化魅力所在。雖然現在農村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農村文化和淳樸的民風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這句話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說得有道理嗎?仔細看過之後,還真是漲了不少見識!
  • 俗話「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裡「七」和「八」代表哪些禁忌?
    其中就有一句俗語流傳下來,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因為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所以他能敷衍出的意思也很多。有人說,是每個月中十七的日子,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不可出門;而如果在別的日子出門,則不能在初八、十八或者二十八日回家。否則,就會招致禍患。但是子不語怪力亂神,若真是一句恫嚇人的俚語,也不會這樣一直流傳下來。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有什麼講究?古人經驗不能不知!
    因此很多的村民們,雖然看似並沒有多少文化,卻能夠將這些俗語凸顯出來。到了今天過後,日子變得更好了,這些俗語也漸漸被年輕人所遺忘。春節每次回家的時候,總能聽到老人們對晚輩們傳頌著很多的俗語,聽起來讓人回味不已。
  • 農村人過年時講究的「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什麼意思?
    比如這句過年的講究「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很多人就理解為逢七不出門,逢八不回家。那麼這句話真如字面理解的那樣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下。1、七不出門很多人說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在逢七的日子(比如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外出,因為這時候出去不吉利,容易發生禍事。
  • 俗語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裡,我們常常聽到老人家說: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那麼是什麼意思呢?老人家認為的就是家裡人不能在每個月的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出家門,出門在外的家人也不能在每個月的農曆初八、十八、二十八其中一天回家。
  • 正月初九|農村老人說「七不出,八不歸,上九出門一大堆」啥意思
    在過去,人們為了慶祝玉帝的生日,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在餐桌上擺滿最豐盛的美味佳餚,把珍藏的美酒倒滿酒杯,來表達對玉皇大帝的敬重,以此祈求來年家運昌盛、財源滾滾,然後一家老小便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喝著甘甜的陳年老酒。
  •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七不出門,八不回家」,到底有什麼忌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俗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在長期的勞動與交往過程中,通過對人、以及事物的細心觀察、分析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影響著後世人們。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是:「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 七不出,八不歸,原來是這個意思,我們誤解了好多年!
    有句老話兒叫「七不出,八不歸」也開始被大家提及起來!那麼,究竟什麼是「七不出,八不歸」?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老話說「七不出,八不歸」,因此很多人都在農曆初七這一天不出門,初八則不回家。更有人連農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這幾天都算了進去。對此,有人批評說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糟粕。
  • 農村俗語中的「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中的「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傳承至今,其中農村的俗語就是文化的一種,而這些農村的俗語也非常有意思。「七不出,八不歸,三六九,往外走」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農村很多時候都比較講究風水和農曆陰陽五行,在農村生活的人,他們都會相信挑一個良辰吉日來出行,是對他們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