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緣起『古代出門、回家的那些忌諱』
農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流傳下通俗易懂的俗語,它們帶著一點點玄幻的色彩,其中有趣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學會很多人生道理。
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理解。
02"七不出門"的解讀
1、「七」諧音同「妻」,中國傳統意識認為,女人主內男人主外,故有把女人稱為"內人"。而"內人"不宜出門在外,拋頭露臉。
如果逢七出門,寓意「妻離」,把迷信印在骨子裡的古人眼中,這是極其不吉利的。
2、據說,人死之後的第7天,先人會回家來看最後一眼,叫「頭七」。如果這個時候親人選擇離開。
首先,可能會錯過先人回來,見我們的最後一眼;
其次,這個時候出門,可能會在路上衝撞陰邪,不吉利。
3、這裡的「七」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等七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家裡的頂梁柱-男人外出時,沒有把這七件小事安排處理好,那家裡很有可能就會雞犬不寧,甚至嚴重的家破人亡。(錢吃飯要餓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是幹不出來的,狗急了還跳牆呢。)
綜上所述,這就是小編認為的古人「七不出門」的理解。
03"八不歸"的解讀
1、古代交通不好(馬路不夠平整,寬闊;交通工具:窮人基本靠走,富人靠轎夫和馬車)。所以,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可能只生活在一個彈丸之地的區域內。
如果有人要遠遊,沒有七八個月是回不來的,甚至有些學子,在外遊學就是八年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這的「八不歸」,泛指:長時間不會回家。
2、有人說,「八"指的是八德:「忠、義、孝、禮、信、悌、廉、恥」,這八種基本的思想道德。
古人出外闖蕩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說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最起碼不能在外幹喪盡天良的壞事。
如果在人們在外面違背「八德」,幹了很多「坑蒙拐騙」的壞事,回老家會丟了祖宗的臉。所以古人認為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回來得比較好。
3、迷信的說法,「八」諧音「發」,有八的日子是應該在外發財的,不應該回家,這樣會被認為有悖常理,以後也會沒有出息的。
《後漢書·郭躬傳》:其鄉人陳伯敬在出行時,一旦佔卜結果為兇,便立即下馬止步;回來時如果犯了禁忌,更是不敢造次,便會在鄉亭中投宿,到了次日才肯回家。
以上三點,就是小編認為的古人"八不歸"的理解。
04"逢九出門空手回"的理解
1、但凡人的年齡虛歲有九字的年,就稱為「逢九」年。
據說,每年的除夕日和陰曆七月初一,是閻王對生死簿的檢查,這時候會對年齡逢九的人進行隨機點名,點到誰就誰死。所以,會有人年紀輕輕,便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或者突遭不測,命喪黃泉,都是因為被閻王點名了。
後來被延伸為「逢九」的年齡,出門容易遭遇更多的災禍,更加的倒黴。輕者鬧病破財,重者險象環生。
PS:「逢九年"分為明九年和暗九年。
「 明九年」指:虛歲中出現,帶九的年:即9歲、19歲、29歲、39歲等。
「 暗九年」指:虛歲中出現,九的倍數的年:即9歲、18歲、27年、36歲等
2、初九的時候,女婿帶著妻子去老丈人家省親。妻子一般會在自己的父母家多待幾天。
一是,女兒和父母說說這一年和丈夫生活的一些事,看看女兒有沒有吃苦等等。二是,女兒在家陪陪父母儘儘孝。而女婿因為要照看自家的大小事情,會提前回家。丈母娘家給的回禮,一般也是女兒回來時帶來的,這樣會讓親家更加重視自己的女兒。
所以才會有"逢九出門空手回",這裡指的是:女婿空手先回家。
3、還有一種迷信的說法。 說「九」是數字中最大的一個數,也是戾氣最重的一個數字,一般說皇帝「九五至尊」,道家「九九歸一」的這些,一般人的命格扛不住這個數字,出門容易碰到衝撞煞氣等不利的事情,最後導致。
05結束語
小編覺得這個俗語,放在現代社會,已經不怎麼適用了。
所以我們學習俗語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性的學習, 不要一味的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