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

2020-12-23 俗世讀書人

01緣起『古代出門、回家的那些忌諱』

農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流傳下通俗易懂的俗語,它們帶著一點點玄幻的色彩,其中有趣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學會很多人生道理。

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理解。

02"七不出門"的解讀

1、「七」諧音同「妻」,中國傳統意識認為,女人主內男人主外,故有把女人稱為"內人"。而"內人"不宜出門在外,拋頭露臉。

如果逢七出門,寓意「妻離」,把迷信印在骨子裡的古人眼中,這是極其不吉利的。

2、據說,人死之後的第7天,先人會回家來看最後一眼,叫「頭七」。如果這個時候親人選擇離開。

首先,可能會錯過先人回來,見我們的最後一眼;

其次,這個時候出門,可能會在路上衝撞陰邪,不吉利。

3、這裡的「」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等七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家裡的頂梁柱-男人外出時,沒有把這七件小事安排處理好,那家裡很有可能就會雞犬不寧,甚至嚴重的家破人亡。(錢吃飯要餓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是幹不出來的,狗急了還跳牆呢。)

綜上所述,這就是小編認為的古人「七不出門」的理解

03"八不歸"的解讀

1、古代交通不好(馬路不夠平整,寬闊;交通工具:窮人基本靠走,富人靠轎夫和馬車)。所以,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可能只生活在一個彈丸之地的區域內

如果有人要遠遊,沒有七八個月是回不來的,甚至有些學子,在外遊學就是八年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這的「八不歸」泛指:長時間不會回家。

2、有人說,「八"指的是八德:「忠、義、孝、禮、信、悌、廉、恥」,這八種基本的思想道德。

古人出外闖蕩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說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最起碼不能在外幹喪盡天良的壞事。

如果在人們在外面違背「八德」,幹了很多「坑蒙拐騙」的壞事,回老家會丟了祖宗的臉。所以古人認為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回來得比較好。

3、迷信的說法,「八」諧音「發」,有八的日子是應該在外發財的,不應該回家,這樣會被認為有悖常理,以後也會沒有出息的。

《後漢書·郭躬傳》:其鄉人陳伯敬在出行時,一旦佔卜結果為兇,便立即下馬止步;回來時如果犯了禁忌,更是不敢造次,便會在鄉亭中投宿,到了次日才肯回家。

以上三點,就是小編認為的古人"八不歸"的理解

04"逢九出門空手回"的理解

1、但凡人的年齡虛歲有九字的年,就稱為「逢九」年。

據說,每年的除夕日和陰曆七月初一,是閻王對生死簿的檢查,這時候會對年齡逢九的人進行隨機點名,點到誰就誰死。所以,會有人年紀輕輕,便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或者突遭不測,命喪黃泉,都是因為被閻王點名了。

後來被延伸為「逢九」的年齡,出門容易遭遇更多的災禍,更加的倒黴。輕者鬧病破財,重者險象環生。

PS:「逢九年"分為明九年和暗九年。

「 明九年」指:虛歲中出現,帶九的年:即9歲、19歲、29歲、39歲等。

暗九年」指:虛歲中出現,九的倍數的年:即9歲、18歲、27年、36歲等

2、初九的時候,女婿帶著妻子去老丈人家省親。妻子一般會在自己的父母家多待幾天。

一是,女兒和父母說說這一年和丈夫生活的一些事,看看女兒有沒有吃苦等等。二是,女兒在家陪陪父母儘儘孝。女婿因為要照看自家的大小事情,會提前回家。丈母娘家給的回禮,一般也是女兒回來時帶來的,這樣會讓親家更加重視自己的女兒。

所以才會有"逢九出門空手回",這裡指的是:女婿空手先回家

3、還有一種迷信的說法。 說「九」是數字中最大的一個數,也是戾氣最重的一個數字,一般說皇帝「九五至尊」,道家「九九歸一」的這些,一般人的命格扛不住這個數字,出門容易碰到衝撞煞氣等不利的事情,最後導致。

05結束語

小編覺得這個俗語,放在現代社會,已經不怎麼適用了。

所以我們學習俗語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性的學習, 不要一味的照搬照抄。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老話有理
    「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七不出說道七,筆者第一反應就是「頭七」,逝者第一次回家的日子,聽起來確實有些避諱。而今天這個「七」在老話中講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古時候人們出門都會安排好這七種東西,因為在過去春節出門都是靠雙腳走路,一走可能就是幾天甚至十幾天,而這7樣東西是過日子用的必備品,一旦出現損壞,回到家中時就會耽誤過日子,所以人們就會選擇避開這帶七的日子。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七不出說道七,筆者第一反應就是「頭七」,逝者第一次回家的日子,聽起來確實有些避諱。八不歸說的是在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時候是不適宜回家的,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思想,一傳十十傳百,傳多了人們就誤以為真的相信了,至於哪天回家不還得需要看實際情況麼。
  • 年底了,農村老人說「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雖然說有的俗語比較短,但是從細節上來看,是屬於短小精湛的話語,這個也是咱們說的通俗易懂,其實在農村裡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基本都會說上幾句俗語,但是有的人會說俗語,但是裡面的意思就很難懂了,就比如這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有的人就是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句俗語的意思。
  •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為何逢八不能歸家?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究竟是什麼意思,長見識!
    俗語背後的智慧,才是俗語文化魅力所在。雖然現在農村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農村文化和淳樸的民風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這句話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說得有道理嗎?仔細看過之後,還真是漲了不少見識!
  • 農村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啥意思?有道理嗎?
    眼看春節臨近,農村人即將走親訪友,互相祝福,由於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老百姓都很重視,所以春節人們做事都很講究,比如初一不能打罵小孩,正月裡不能剪頭,但是對於何時歸家出門也講究黃道吉日,比如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這又是啥講究呢?
  • 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這句老話,在我們湖北農村幾乎是通用的,但在別的地方說法就不太一樣。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
  • 農村老人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什麼意思?
    在當地農村的說法是「七不出八不歸」,說的是農曆逢七(初七、十七、廿七)不出遠門,逢八(初八、十八、廿八)不回家。出門說的是不出遠門並不是說不能出門一直呆在家裡,「不歸家」指的是長期不在家不能在逢八的日子回家。「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依據嗎?在我們當地縣城就有兩種不同的風俗習慣。
  • 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說的是啥?
    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說的是啥?很多人說到農村或者農村人的時候,總是帶著輕視的口氣或者鄙夷的眼光,這其實是一種最無知的偏見。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農村的一個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看看農村的老人們是想藉助這句俗語告訴我們什麼人生的大道理。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七不出門」,這裡的七說的是生活中常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也是我們每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很多人可能心裡會有疑問,想著為什麼這七個東西沒有弄好就不出門呢?
  •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並非迷信之說,其本意蘊含著大智慧
    民俗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內容,其中許多流傳至今的「俗語」和「老話」,更是自有其一定的哲學和道理。譬如,以前農村老人們經常念叨的那句老話「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便是一句頗具哲理的俗語。
  • 農村老人常說 「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
    例如在農村有句非常流行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在普羅大眾的認知裡,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農曆初七的時候,一般是不允許出門的,而在農曆初八,則是不歸家。為何在農村人的眼裡,七和八會有獨特的意思呢,難道說初七出門或者初八回家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嗎?農村老人常說 「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
  • 農村人過年時講究的「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什麼意思?
    比如這句過年的講究「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很多人就理解為逢七不出門,逢八不回家。那麼這句話真如字面理解的那樣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下。1、七不出門很多人說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在逢七的日子(比如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外出,因為這時候出去不吉利,容易發生禍事。
  • 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老祖宗的忠告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就有很多人不理解真正的意義。七不出門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這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開門七件事」。唐伯虎有詩曰:「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裡看梅花。」
  • 俗話「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裡「七」和「八」代表哪些禁忌?
    其中就有一句俗語流傳下來,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因為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所以他能敷衍出的意思也很多。有人說,是每個月中十七的日子,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不可出門;而如果在別的日子出門,則不能在初八、十八或者二十八日回家。否則,就會招致禍患。但是子不語怪力亂神,若真是一句恫嚇人的俚語,也不會這樣一直流傳下來。
  • 後天初七,為何都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擇個吉日平安順利
    無論是出門訪問親友,還是出去辦公談判等,都要選出一個吉日,尤其是在農曆中碰到逢「七」的日子,寧願延期一天也不能立馬啟程,逢「八」的日子不可到家,寧可在旅途中多逗留一兩天,也要過了逢「八」的日子再回家。對於「七、八」民間還有一種解釋叫「悽悽慘慘、扒扒喳喳」。與此相對的是「三六九,可以走」,就是說陰曆的逢三、六、九日都可以放心大膽地出門。因為農曆三日、六日、九日是黃道日,或稱「黃道吉日」,可以放心遠行。
  • 你聽過這些村裡有關出門遠行的俗語嗎?
    當我還是一個住在農村的孩子的時候,我就經常聽到村裡的老人說一些有趣的俗語,聽起來很有道理,也很吸引人。他們還認為這是對以往經驗的總結,所以他們經常用它們來教育下一代。這些俗語是在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後保存下來的,所以相對來說,還是很有道理的。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有什麼講究?古人經驗不能不知!
    因此很多的村民們,雖然看似並沒有多少文化,卻能夠將這些俗語凸顯出來。到了今天過後,日子變得更好了,這些俗語也漸漸被年輕人所遺忘。春節每次回家的時候,總能聽到老人們對晚輩們傳頌著很多的俗語,聽起來讓人回味不已。
  • 正月初九|農村老人說「七不出,八不歸,上九出門一大堆」啥意思
    >因此,每年的這一天,民間傳說的許多禁忌都不可輕易觸犯,否則「天公」定會以此懲罰人間,不但莊稼顆粒無收,而且瘟疫不斷,傳說這一天的早晨,每家每戶都不能把洗臉水潑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和水溝裡,這種大人小孩洗過臉的水,又叫「銀子水」,是一家人在新的一年的財運,一旦將它倒掉了,好運氣也就溜走了;當天清掃的垃圾一定要先貯存起來,不要急於倒掉,因為垃圾生發於天地之間,有助於萬物生機蓬勃,一旦不加珍惜地將它倒掉
  •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七不出門,八不回家」,到底有什麼忌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俗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在長期的勞動與交往過程中,通過對人、以及事物的細心觀察、分析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影響著後世人們。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是:「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 俗語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裡,我們常常聽到老人家說: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那麼是什麼意思呢?老人家認為的就是家裡人不能在每個月的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出家門,出門在外的家人也不能在每個月的農曆初八、十八、二十八其中一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