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九,在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中,正月初九是傳說中的玉皇大帝生日,如果玉皇大帝在生日這天過得開心快樂,心滿意足,他就會降福人間,在新的一年一定是個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發財年。在我國福建、臺灣等地的人民也把它叫作「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
在過去,人們為了慶祝玉帝的生日,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在餐桌上擺滿最豐盛的美味佳餚,把珍藏的美酒倒滿酒杯,來表達對玉皇大帝的敬重,以此祈求來年家運昌盛、財源滾滾,然後一家老小便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喝著甘甜的陳年老酒。
因此,每年的這一天,民間傳說的許多禁忌都不可輕易觸犯,否則「天公」定會以此懲罰人間,不但莊稼顆粒無收,而且瘟疫不斷,傳說這一天的早晨,每家每戶都不能把洗臉水潑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和水溝裡,這種大人小孩洗過臉的水,又叫「銀子水」,是一家人在新的一年的財運,一旦將它倒掉了,好運氣也就溜走了;當天清掃的垃圾一定要先貯存起來,不要急於倒掉,因為垃圾生發於天地之間,有助於萬物生機蓬勃,一旦不加珍惜地將它倒掉,肯定會惹惱玉帝,以致招來損失。當然這只是傳說,不必過於嚴肅當真。
在玉皇大帝生日這天,早早地要灑掃庭院,以淨水潑地,以示隆重慶祝,祝福玉帝生日吉祥如意,討個好彩頭。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尾魚,寓意年年有餘。還要有紅燒肉,豆腐。也是寓意日子紅紅火火,一家人越過越富有的意思。全家人在這一天都要開心,不生氣,也不打罵小孩子,生怕玉帝不開心,怪罪,俗話說「打生日,罵壽日」,他老人家過生日,再怎麼不開心,也要忍耐一下,不要讓玉帝生氣。
我中華民族以九為大,正月為一年開始,初九日傳聞不管辦事還是許願,王皇大帝都賜天下萬民心想事成,好夢成真。在一些山區農村至今仍然保留著這一習俗,男女老少沐浴更衣焚香祭拜天地神明,祈禱一年四季平安,拜謝王皇大帝賜百姓五穀豐登,衣食無優,添丁發財,喜上加囍。
正月初九,古代又稱天日,代表至高無上的「天」。拜天公的祭典,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在很多地方,初九就意味著一年工作又將開始,加上民間以"九"為尊的說法,所以這天也是開市的好日子。
還有個有趣的說法,農村老人說:「七不出,八不歸,上九出門一大堆」。你知道啥意思嗎?據記載這個說法源於土家族的禁忌文化。就是說初七不要出門做生意和辦事情,會做不好,也辦不成。「八不歸」,是說出門在外的人,不要在這天回家,一定要完成手頭的事情。"上九出門一大堆"是說在初九這天辦事,會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辦事不僅能辦成,還會辦得又多又利索,當然這只是舊時人們對"黃道吉日"注重的具體表現而已。
在閩南地區,要說正月裡哪一天最熱鬧,那絕對要數正月初九拜天公了,初八深夜至初九凌晨,都會全民出動,祭拜「天公」,除了要準備祭拜品,各地還有各種民俗活動,比如賽大豬、舞龍等等,那叫一個熱鬧,那叫一個隆重。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更加信奉這個,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就拜天公來說,閩南一帶的規模比較大,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但對於潮汕地區來說,初九拜天公就沒有那麼熱鬧了,比較簡單。只有部分鄉鎮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現在的祭品也有一些變化,比如人們會把燕翅鮑、龍蝦、洋酒等擺上供臺。
這個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現也無從知曉。不過在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裡有這麼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唐僧師徒取經路過鳳仙郡。鳳仙郡的上官郡侯因為在祭拜玉皇大帝時因為心不誠,得罪了玉皇大帝,使得鳳仙郡三年無雨,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後來在孫悟空的協助下,終於弄明白原來是一場誤會,原來是郡侯的夫人在郡侯祭拜玉皇時惡語相向,推倒供桌,供品還被狗給吃了,恰巧玉帝只看到事情發生的後半段, 以為郡侯供奉不誠心而降罪。看來在西遊記成書時吳承恩老爺子的年代裡或者更早期民間就有祭拜玉皇的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