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了「傳承聲樂藝術經典,展現中國樂派魅力——紀念沈湘先生學術研討會」。年逾九旬、桃李滿天下的聲樂教育家郭淑珍,年逾八旬的歌唱家李光曦、胡寶善,已過古稀之年的金鐵霖、李谷一、許鏡清以及正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的歌唱家丁毅等近20位老中青三代音樂工作者,從祖國的天南海北匯聚到北京。
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介紹說,2016年,學校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成立「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倡導和樹立「中國聲樂學派」;2017年,學校獲批成為「一流學科——中國聲樂」建設高校。此次研討會,是中國聲樂領域又一次重大學術研討與藝術交流活動,是推動「中國聲樂」成為世界一流學科的重大舉措。
5月4日晚,在保利劇院上演的「仰望高峰 謳歌新時代——向沈湘先生致敬紀念音樂會」上,程志、殷秀梅、關牧村、丁毅、劉和剛等54位老中青三代歌唱家攜手百人合唱團深情演唱了《老師我想你》,用真摯的歌聲和情感向已經辭世25年的中國聲樂泰鬥沈湘先生表達了緬懷之情。
研討會和音樂會活動旨在向德藝雙馨的聲樂教育家、歌唱家沈湘先生致敬的同時,全面展示中國聲樂在長期理論梳理、藝術實踐及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成就,樹立和弘揚「中國聲樂學派」。研討會上,聲樂教育家、歌唱家、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等圍繞「沈湘藝術實踐及教學」、「中國聲樂人才培養模式」、「中國聲樂學派的建設與發展」等相關議題,探討了中國聲樂領域最受關注的主題,並為中國聲樂建設獻計獻策。
沈湘先生在中國聲樂教學和藝術實踐方面,有著強大的凝聚力。研討會上,郭淑珍回憶說,自己從小喜歡戲曲,17歲的時候每周都和一群朋友去沈湘家裡聽唱片,他家裡的唱片多得數不清。李光曦記得,當年一個月工資120元的沈湘竟然出30元的天價向歸國人員購買外國唱片。他的學生們口耳相傳:學校資料室找不到的音樂資料,可以去沈湘先生家裡找找。
談起老師的點滴往事,郭淑珍難掩激動之情。「不管是不是他的學生,只要遇到可造之材,他都會無差別地對待並因材施教。沈湘不墨守成規、視野開闊,他帶領學生從曲藝、鼓藝中汲取營養,對於國外的歌唱家密切關注。我從國外演出一回來,他就問有沒有帶回唱片。」
回憶起沈湘先生,李谷一充滿感激之情。1968年經過自己的老師、也是沈湘先生的學生金鐵霖的介紹,她每年都跟著沈湘上課。「我的發音位置、氣息和聲帶等的調整都是在沈湘老師的指導下形成的。」
「後來,我出國演出,常有人來問是什麼唱法。我說這是民族唱法,他們又追問是哪個民族,這實在是讓人有些回答不上來。」李谷一說,「中國民族唱法」這個提法不科學,她贊同使用「中國聲樂」。她認為中國聲樂應該包括中國歌劇唱法、西洋唱法、民間唱法、民族唱法、戲曲唱法等。其中,僅戲曲唱法就超過上百種,是個很了不起的藝術寶庫。在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馬秋華看來,「中國聲樂」的提法比「中國唱法」更好。「在中國聲樂建設中,重點是科學體現民族風格的多樣性,同時使創作出來的作品對民族風格的體現活靈活現。」
王黎光表示,2018年,中國音樂學院將以此次活動為開端,以「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為抓手,繼續從歷史淵源、文化傳承、藝術實踐及理論依據四個方面,系統推進「中國聲樂」學科的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理論研究、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等方面建設工作。「我們將不懈努力,使『中國聲樂學派』成為繼義大利、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之後重要的東方聲樂藝術學派,從而帶動中國音樂理論、中國音樂創作、中國音樂表演等支撐學科的全面發展,構建起完善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推動中國音樂學院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責編:曹昆)
圖解:一張"教育成績單」 看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詳細】
「雙一流」建設名單落地: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這次「雙一流」高校遴選採取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方式,是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而不是確定「雙一流」身份。「雙一流」建設,從方案設計之初就強調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