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從我們生下來開始,便註定陪伴我們一生了。學習,不光是在學習知識,還要學習許多的文字。這些字還有不同的寫法,時代的不同,字的字體也是在改變的。
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在這世上,只有文字學是人人都要學的。如果要學習文字,那麼最好看的就是《說文解字》這本書了。先有上古象形文字,後有大篆、小篆,再有隸書、草書,書體演變的歷史不可顛倒混亂。
書學,是研究文字的學術。說文,是《說文解字》,在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古文,如甲骨文、鐘鼎銘文等上古文字。篆,分大篆、小篆。隸,隸書。草,草體。這些都是書體的一種。
《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編寫的,這是我國第一部考究字源、分析字形的經典之作,對後世文字學的影響很大。
我們中國漢字的起源,從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進化到甲骨文,經歷了一段悠久的歷史,從商代甲骨文演變到篆隸草行楷,大體上經歷了古文字階段(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近古文字階段(秦篆、秦隸)和今文字階段(漢隸、楷書和草書、行書)。
「結繩記事」是在文字發明前,那是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他們為了要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
同時,他們大事情就系個大結,小事情就系個小結。打結的多少是根據事情的多少而定的,事多結就多,事少,結就少。但是,如果他在繩子上打了很多結,恐怕他想記的事情也就記不住了,所以這個辦法雖簡單但不一定是可靠。但是,在上古時期的中國及秘魯印地安人皆有此習慣,即到近代,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還是再採用結繩記事來記載信息。
古文字階段,就是甲骨文字,甲骨文也可以稱「殷墟文」,它是指商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鐘鼎文字,又稱金文。是商、周時代所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石鼓文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基本是用鐫刻,籀文就是大篆,就是一種字體。
近古文字階段,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實施「書同文」的方針,就是統一了文字,以大篆為基礎,其中也包括石鼓文。就創建了比較完整的小篆體系,作為統一的標準文字。為了統一文字,秦始皇通過國家的政治手段,強行採取命令,把這種文字推向全國。這是歷史上首次統一進行的文字改革,意義重大。
然而在秦代當時戰爭頻繁,官府的當中的牢獄文案特別多,再加上篆書筆畫複雜,書寫是又費工費時。於是,秦始皇又將當時民間使用的「草篆」加以變革整理。因當時辦理公文的小史俗稱「徒隸」或者「隸役」,故此便叫「隸書」,也叫「秦隸「。
今文字階段,劉邦建立漢朝後,全國普遍推行秦隸。到了東漢中期,刻石之風興盛,變為純粹的漢隸。從秦隸轉變成漢隸,當時稱為「隸變」,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也是歷史上第二次文字改革。隸變前的字本統稱作古文字,隸變後的都叫做今文字。
西漢初,在民間流行一種書寫更便捷的「草隸「。到了西漢末,史遊整理草隸為「章草」,編寫《急就章》作為章草文字課本通行。今草,是由章草和草隸演變而來的。其風格簡練靈動。後來,又先後出之現了行書和楷書。
文字的演變經歷了許多年,這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定型,不斷美好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