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最新《考試說明》,今年起將會把書法納入中考語文學科的考查內容,考查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這種規定,無疑將對漢字演變、書法學習會越來越重視。在這五種字體中,最難的是辨別篆隸兩種字體,一直都不清楚如何進行辨別。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查詢了一些資料,找到了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演變的過程,和這幾種字體之間的關係的一些內容,現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幫助。
一、篆書。
對與「篆書」這個名稱,歷來就有爭論。郭沫若說:「篆也,掾也;掾者,官也。」(掾[yuàn],古代官署屬員的統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櫞書」,也就是「官書」。
在秦始皇時代,官事頗多,官書浩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石」([dàn]擔)是120斤,可見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120斤用竹木簡寫成的官文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以後,才把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叫做「篆書」。所以,「篆書」是對「隸書」而言的。
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
大篆的真跡就是「石鼓文」。唐朝初期在如今陝西發現了十個像鼓子一樣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為「石鼓文」。其內容是記載田獵之事,並且是用韻文寫稱成的。現在在北京孔廟內的大成門兩旁放置著清代仿製的十個石鼓,其上就著石鼓文。若去遊覽,一定不要錯過這一古蹟。

大篆的特點:1.線條化達到了完成的程度(針對甲骨文和金文而言),線條均勻而柔婉。2.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3.同一個器物上的異形字幾乎沒有。4.筆畫教繁,書寫不方便。
《說文解字》根據殘存的九篇大篆,收進了223個「篆文」,是我們現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注意,只有223個大篆可供研究,可見有多珍貴。)
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大篆變成小篆主要通過三種方式:1.形變;2.偽變;3.省變。三種變換以下圖漢字例證說明。

在以上三種編號方式中以省變為主,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
《說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體,線條規整,書寫美觀。如《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之罘[fú]刻石》、《嶧山刻石》等,相傳都是秦朝李斯的手筆。
二、隸書。
在秦朝初年,官書都用小篆書寫,二在民間通用的卻是所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這種草篆的特點是: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當時的秦始皇卻是鼓勵人們寫隸書的初成字--「草篆」。也就是說,隸書是由草篆演變而成。隸屬始秦朝而盛於漢朝,所以隸書也稱為「漢隸」。經過西漢二百多年到東漢時隸書才算完成,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圖畫色彩,變成了純符號性的交際輔助工具。

從小篆到隸書:在字形上,變圓形為方形,在線條上,變弧線為直線;在筆畫上,刪繁就簡。這種變化成為「隸變」。「隸變」時漢字發展史上一大進步,是了不起的一大飛躍。如果把漢字形體氛圍古今兩大類的話,那麼隸以前叫做「古」,隸書開始而後就叫做「今」,「隸變」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因此,可以通過線條和字形來辨別篆書和隸書:篆書筆畫多,書寫線條是弧線,字形是圓形;而隸書書寫線條是直線,字形是方塊的。
三、草書。
草書跟漢隸是並行的一種文字,是漢隸的潦草寫法。也就是說草書也是形成於漢朝。這種字體求快求速,筆勢連綿,能夠初具漢字的輪廓就夠了。草書發展都後面,越草越兇,龍飛鳳舞,信筆所之。有些字除了書寫者外,誰都不認識。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單一個「書」字就有五種寫法。到了唐朝,書法家張旭的「狂草」,簡直有點像道士畫符的樣子,確實是一般人所難以欣賞的。

四、楷書。
楷書是代隸書而通行的一種字體,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書寫方便。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也有人叫「今隸」。從東漢開始使用,一直沿用到現在。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了。

五、行書。
行書是「楷書的流動」,它形成於魏晉。行書是間於楷書和草書當中的一種形體,雖然筆畫連綿,但字又是獨立的,寫起來比楷書快,但又比草書好辨認。因而從魏晉起直到現在,行書用得最為普遍,最有群眾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