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的演變和關係

2020-12-13 興唐三傑

根據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最新《考試說明》,今年起將會把書法納入中考語文學科的考查內容,考查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這種規定,無疑將對漢字演變、書法學習會越來越重視。在這五種字體中,最難的是辨別篆隸兩種字體,一直都不清楚如何進行辨別。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查詢了一些資料,找到了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演變的過程,和這幾種字體之間的關係的一些內容,現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幫助。

一、篆書。

對與「篆書」這個名稱,歷來就有爭論。郭沫若說:「篆也,掾也;掾者,官也。」(掾[yuàn],古代官署屬員的統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櫞書」,也就是「官書」。

在秦始皇時代,官事頗多,官書浩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石」([dàn]擔)是120斤,可見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120斤用竹木簡寫成的官文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以後,才把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叫做「篆書」。所以,「篆書」是對「隸書」而言的。

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

大篆的真跡就是「石鼓文」。唐朝初期在如今陝西發現了十個像鼓子一樣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為「石鼓文」。其內容是記載田獵之事,並且是用韻文寫稱成的。現在在北京孔廟內的大成門兩旁放置著清代仿製的十個石鼓,其上就著石鼓文。若去遊覽,一定不要錯過這一古蹟。

北京孔廟石鼓文

大篆的特點:1.線條化達到了完成的程度(針對甲骨文和金文而言),線條均勻而柔婉。2.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3.同一個器物上的異形字幾乎沒有。4.筆畫教繁,書寫不方便。

《說文解字》根據殘存的九篇大篆,收進了223個「篆文」,是我們現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注意,只有223個大篆可供研究,可見有多珍貴。)

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大篆變成小篆主要通過三種方式:1.形變;2.偽變;3.省變。三種變換以下圖漢字例證說明。

大篆變成小篆三種方式例證

在以上三種編號方式中以省變為主,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

《說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體,線條規整,書寫美觀。如《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之罘[fú]刻石》、《嶧山刻石》等,相傳都是秦朝李斯的手筆。

二、隸書。

在秦朝初年,官書都用小篆書寫,二在民間通用的卻是所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這種草篆的特點是: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當時的秦始皇卻是鼓勵人們寫隸書的初成字--「草篆」。也就是說,隸書是由草篆演變而成。隸屬始秦朝而盛於漢朝,所以隸書也稱為「漢隸」。經過西漢二百多年到東漢時隸書才算完成,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圖畫色彩,變成了純符號性的交際輔助工具。

小篆和隸書對比

從小篆到隸書:在字形上,變圓形為方形,在線條上,變弧線為直線;在筆畫上,刪繁就簡。這種變化成為「隸變」。「隸變」時漢字發展史上一大進步,是了不起的一大飛躍。如果把漢字形體氛圍古今兩大類的話,那麼隸以前叫做「古」,隸書開始而後就叫做「今」,「隸變」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因此,可以通過線條和字形來辨別篆書和隸書:篆書筆畫多,書寫線條是弧線,字形是圓形;而隸書書寫線條是直線,字形是方塊的。

三、草書。

草書跟漢隸是並行的一種文字,是漢隸的潦草寫法。也就是說草書也是形成於漢朝。這種字體求快求速,筆勢連綿,能夠初具漢字的輪廓就夠了。草書發展都後面,越草越兇,龍飛鳳舞,信筆所之。有些字除了書寫者外,誰都不認識。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單一個「書」字就有五種寫法。到了唐朝,書法家張旭的「狂草」,簡直有點像道士畫符的樣子,確實是一般人所難以欣賞的。

草書作品

四、楷書。

楷書是代隸書而通行的一種字體,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書寫方便。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也有人叫「今隸」。從東漢開始使用,一直沿用到現在。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了。

楷書字體

五、行書。

行書是「楷書的流動」,它形成於魏晉。行書是間於楷書和草書當中的一種形體,雖然筆畫連綿,但字又是獨立的,寫起來比楷書快,但又比草書好辨認。因而從魏晉起直到現在,行書用得最為普遍,最有群眾基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截圖

相關焦點

  • 2019中考書法考點(一)——篆、隸、字體「演變過程」
    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發布,書法被納入到語文學科中考查,增考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了解其大致「演變過程
  • 「蠶頭燕尾,一波三磔」——為什麼說篆隸是漢字的源頭和根本
    在漢字字體演變終結之前,書法是依附於漢字的演變而發展的,所以對書法的關照還應該納入到文字學的體系來考察。文字學將隸變之前的文字稱之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等,隸變以後的字體統稱之今文字。為了和今文非篆書系統加以區分,又將古文系統稱之為篆系文字,即篆體。篆體作為漢字的早期階段,自然是漢字的源頭。
  • 學書法先要了解楷行草隸篆五種字體特徵 練習順序也有講究
    眾所周知,書法最常見的有五種書體,相互之間存在著流變和發展的關係。了解每種書體特徵,對學習書法有很大的益處。作者:文質彬行書也稱行押書,是應用最廣泛的書體,介於楷草兩體之間,《宣和書譜》說:「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之間,行書有焉。」 相傳為劉德升創造,實質上他只是一個集大成式的人物。行書最明顯的特徵是字形點畫間有很多牽絲,將點畫間蘊藏著的聯繫生動的表現出來,「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平生意」。在魏晉時期達到成熟,標誌著書法自覺時期的到來。
  • 論文四體書論(隸,楷,草,行)
    或求賢哲拔高,或約書友頌揚,不失人生樂事。然求人不如求已,藉此抒發胸臆壘塊,不以快哉。 論隸書 友人或問:「習楷行草怎能脫俗?」答曰:「兼習隸書。」隸書為承上啟下書體,上窺籀篆古意,下開楷行筆法。在技法上最具備原始線條變化元素,習之接近古雅。隸書有三個系列,漢隸、唐隸、清隸。
  • 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增加「漢字五種字體和大致演變過程」的內容
    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增加「漢字五種字體和大致演變過程」的內容書寫、書法教育是漢語文教師的任務。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按漢字筆順用硬筆正確規範地書寫漢字,用毛筆書寫楷書,感受和體會漢字字體的優美,並在第四學段(7~9年級)寫好正楷的基礎上,學寫行楷字,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之美,這是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內容。
  • 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集字春聯,總有一種會適合你!
    說到春節,我們腦海中就會想到春聯,因為這是春節過節中必不可少的一次活動,下邊是我集齊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其中包含顏真卿、歐陽詢、趙孟兆頁(fu)、王羲之、曹全碑等歷代名家的春聯集字行書·王羲之
  • 篆、隸、楷、行、草,饒宗頤書法藝術之大觀
    今天是饒宗頤先生誕辰104週年,饒宗頤先生在經史研究、考古、宗教等方面均有不少建樹,學術界曾將其與錢鐘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
  •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 學習毛筆書法,是應該五種字體都練,還是只練一種字體?
    想要在書法上有所成就,那麼五種字體肯定都是需要學習的,但是,並不意味著一開始就要五種字體一起學,應該先以正體字入門,然後,學精一家,再博覽諸家,取其精華融入自身所學。這樣方才可以。一、入門正體字中國書法字體迄今為止一般認可其有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其中篆書,隸書和楷書是正體字,他們曾經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或者是現在作為官方的文字,這些字體基本上都是比較規範,書寫法度要求比較嚴謹。我們從這些正體字入門學習可以達到先入規範,建立基礎。
  • 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小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向隸、楷的過渡。③隸書也稱「隸字」「古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變化誕生的字體。
  • 五種書體中為何將楷書列為第一
    現代人說書法,常講到真,草、隸、篆、行,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楷書是最早形成的一種書體,其實不然。它之前早就有了比較規範的書體——大篆,小篆和隸書。因為這個原因,到了秦漢時,一種類似現代楷書的文字出現,它是以小篆為基礎,字勢更加富有美感,且書寫上也較從前,更為便利和快捷,被稱作是隸書。人們將魏,晉、南北朝期間流行的隸書稱為魏碑,這是因為其大部分的筆法,都留有漢隸的痕跡,而將唐以後漸漸成熟的一種書體稱為唐楷。
  • 寫篆隸,要懂得文字的來源和演變,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寫法
    L6-14乙瑛碑54.6 草字頭和竹字頭「草」和「竹」兩個字的小篆是這樣的,都是象形字。「草」葉子向上長,「竹」葉向下垂。隸定一下這兩個字,把曲線都拉平,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兩個十字。我們讀書識字是從正楷字開始的,一看見兩個十字,習慣上把兩個十字當作草字頭。在隸書中,原本竹字頭的字也隸變為兩個十字,許多人就說,隸書中竹字頭變成草字頭了,其實只是竹字頭隸變結果和草字頭一樣而已,並非竹變成草。《乙瑛碑》中這幾個字,看起來好像都是草字頭,這個講法是有問題的,其實這些草字頭表示的意思並不相同,有些跟草根本無關。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及書法知識
    春秋時期的《石鼓文》被譽為:「千古篆法之祖」。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漢字字體是大篆。歷史上最早的著名書法家是秦國李斯,他擅寫大篆,後創立小篆,成為秦統一全國後的標準字體,也稱為「秦篆」。秦末程邈創立隸書,隸書又稱為佐書、史書、今文。
  • 汪雷老師書為心畫系列課程—談書法的臨摹(楷隸篆)
    篆、楷、隸各有各的特點和規律,也各有各的規定性。「臨摹」,顧名思義是模仿,所以臨帖要像,包括用筆與點畫樣式、筆的運動狀態和質量與結體,學古就要得古味,在帖中尋找靈魂,能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如何進行篆、隸、楷的臨摹才能得其神髓,由技入道?
  • 我們文字的來源,字體的演變過程,是如何變成現在的字體的
    這些字還有不同的寫法,時代的不同,字的字體也是在改變的。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在這世上,只有文字學是人人都要學的。如果要學習文字,那麼最好看的就是《說文解字》這本書了。先有上古象形文字,後有大篆、小篆,再有隸書、草書,書體演變的歷史不可顛倒混亂。
  • 【五分鐘學常識】書法字體
    書法字體,傳統講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個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 楷書是怎麼演變出來的?唐代前和唐代的楷書特點又如何?
    楷書是怎麼演變出來的?楷書是中國五體字篆、隸、楷、行、草中之一,因其具有法度嚴謹特點,帶有楷模之意故名。楷書萌芽於漢末,成形於魏晉,到唐代集大成而定型達到巔峰。自此後莫有改變,有之則只是風格上的書寫變化而已。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隸書對它 以前字體的筆畫、結構都進行了改造,把小篆圓轉弧形的筆畫變成了方折平直的筆畫,它改 變了古代漢字的象形特點,它把具備象形特點的古文字演變成了不象形的今文字,使漢字完 全符號化了,所以它是古今文字的轉折點,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見圖五、圖六)。
  • 第二講筆記 書法五體,各有其美
    2、五種書體出現的次序:篆→隸→草→行書→楷書秦統一文字,篆書書體基本定型到了西漢,隸書正式取代小篆,成為主要的字體。篆書、隸書隨著時代的進展,相繼而走下舞臺,不為一般所通用,但作為藝術品和裝飾品,它們依然具有生命力。
  • 行、草書的書寫,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書體的筆法和意度
    ,以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其三在於字與字的位置關係,即章法,結體在字內,章法在字外,字體雖有差別,章法卻是相通的。行、草書可省略筆畫,可創作出靈活多變的字形,字形的變化又使得書作的空間布局更加多元,筆畫的增減、字形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亦能體現出文字演變的脈絡與其在不同時期的面貌。換言之,行、草書的書寫可以反映其他書體的筆意與法度,而對其作用最明顯的當屬篆、隸、真書三體。「移易位置,增減筆畫,以草較真有之,以草較草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