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字字體演變終結之前,書法是依附於漢字的演變而發展的,所以對書法的關照還應該納入到文字學的體系來考察。文字學將隸變之前的文字稱之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等,隸變以後的字體統稱之今文字。為了和今文非篆書系統加以區分,又將古文系統稱之為篆系文字,即篆體。篆體作為漢字的早期階段,自然是漢字的源頭。隸書與篆體相比,源頭性雖然沒有篆體強,但是篆書和隸書在沉厚拙樸的審美意蘊上卻是致的,只是篆用圓轉、隸用折搭而已,這也是自古以來將篆隸並稱的原因。
東漢晚期以後在隸書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今草、行書和楷書等字體,這些新體成為漢魏以後的主流字體,而篆隸逐漸退出實用的舞臺,只是作為特殊用途的字體得以保留。楷、行、草「今體」成為魏晉以後的主要字體,幾乎取代了篆隸的存在,作為它們源頭的隸書也當視作書法的本原,所以篆隸自然是漢字的源頭和根本。
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其中以甲骨文的數量為多。甲骨文多數是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只有少數是用毛筆書寫的。骨、甲非常堅硬,契刻並非易事,故線條瘦挺,多取直筆。商代金文多為族徽廟號,多用於一些較為莊重的場合,比甲骨文更顯端莊規範;商代金文象形程度較高,比早期甲骨文更為象形,可能出於模擬自然形象的目的,往往具有美飾加工的痕跡,濃重的象形裝飾應不是一筆所能完成的,帶有復筆的痕跡。這些青銅銘文多是熔鑄得,故點畫飽滿豐盈、淳樸厚重。由於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是已發現最早的成熟漢字,並具有獨特書法之美,應看作書法藝術的開端,所以叢文俊先生說:「他們是書法藝術的源頭,是滲透著原始宗教文化藝術精神的一種超語義的象徵符號,也是文字形體如何選擇確立整體規範的肇端,研究中國書法,必須以此為始」。
西周初期金文基本承襲商代晚期金文特徵,康王時期西周金文的特徵逐漸開始明朗,用筆多方,秩序感呼之欲出,字形大小漸趨均等,行列更為清晰。昭王時筆畫多圓轉彎曲,與商代金文相比,剛健中更添幾分曲柔婉轉。進入穆、恭王時代以後,金文筆畫變化明顯,團塊兒狀的筆畫變少變小,早期的稜角變為圓鈍,中含內斂、粗細勻一的「篆引」線條逐漸凸顯,平直的筆畫增多。懿、孝王以後在前代發展的基礎上走向精美和趨同,也預示著金文由全盛走向衰弱的開始。自夷王始,進入西周晚期,金文的線條畫和平直化更為明顯,之前的方、圓團塊兒筆畫為近於粗細勻一的線條所取代,漢字的象形程度明顯降低,宜王時期的《頌簋》和《虢季子白盤》已昭示出秦系文字的作風。
春秋時代,諸國文字早期都沿用西周晚期金文的寫法,後來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諸國文字之間雖然在表現手法和書寫風格上均有所差異,但在字形構造上卻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比較特別的是,春秋時期以楚、蔡、吳、越為代表的東南國家出現了以鳥、蟲等圖形裝飾筆畫的美化文字現象,筆畫故作婉曲之狀,字形特別狹長。以齊為代表的黃河下遊諸國文字在宗周的基礎上融入了地域個性,筆畫纖細削瘦。中原及北方各國文字風範多樣,紛繁不一,沒有統一的書風。進入戰國後,文字應用廣泛,六國文字變化尤為劇烈,各國文字異形,俗體盛行,但統一的趨勢是簡化。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異體遭到廢除,並未對漢字發展的主線產生多大的影響。倒是周朝故地的秦國,最為忠實地承襲了西周文字傳統。秦國地處西陲,發展緩慢,秦國文字的發展同樣如此,比其他國家要落後一些,直到戰國中期開始,才有了明顯的發展變化。秦文俗體成為文字發展演變的先鋒,以平直、方折等方便快捷的筆法改造正體的屈曲圓轉,字形得到簡化,逐漸發展為隸書:秦文正體不斷走向規範、勻整,演變為小篆。
秦國文字與西周金文是一脈相承的,春秋早期的秦文與西周晚期較規整-類的作風非常相似,尤以《虢季子白盤》為代表。秦文發展的連續性非常強,勻稱規整的程度在不斷地得到提高,象形程度卻在不斷降低,從《石鼓文》、《詛楚文》到秦小篆的變化就是有力的證明。秦小篆是在諸國文字異形,不便統和交流的情況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實施「書同文」政策的結果,是對篆體文字的規範與總結。
隸書是在秦文俗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秦孝公16年的商鞅茅鐓就已出現與隸書寫法相近的筆法和結構,後來與隸書相同或相似的俗體寫法越來越常見,以方折的筆法代替篆書的圓轉屈曲。從雲夢睡虎地秦簡來看,篆書中的圓轉連接筆畫變為方折或斷開的平直筆畫,可見隸書已基本形成,但還不成熟,尚處在隸書的早期階段,因為這些早期隸書的寫法還帶有明顯的篆書特徵,西漢初期雖然已普遍應用,但和秦隸一樣仍屬於不成熟的早期隸書。漢武帝晚期以後,隸書基本成熟,波磔明顯,橫勢延展,用筆逆入平出,蠶頭燕尾特徵突出。東漢中後期的碑刻隸書,結體扁方規整,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注重逆鋒起筆,收筆處突出波磔,規範端莊,多用於較為莊重的正式場合,漢魏之際又把這種隸書稱為八分。
秦文隸變的過程中,出現了俗體草寫的現象,這些寫法與後來的草書十分就相近。「這類草率寫法作為隸書俗體的一部分,為漢代人所繼續使用,並成為草書形成的基礎」。從有明確紀年的居延漢簡看,武帝晚期和昭帝時代還是草率的隸書,宜帝和元帝時期草書的意味已非常濃厚,成帝時的簡牘已是相當成熟的草書了,新莽和東漢時代草書已經非常流行。漢代草書的形成要略晚於八分,兩者都是在古隸俗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為了區別於魏晉以後的今草,把這些帶有顯著隸書特徵的漢代草書,稱之為「章草」。魏晉時代,章草的發展受到早期行書和楷書的影響,去除章草的隸書特徵,省並一些繁餘的筆畫,使書寫更為便捷,逐漸演變為便於連筆的今草。
東漢中期,隸書手寫體中演變出-種比較簡便的俗體,變八分書撇畫收筆的上挑筆法為上粗下細的尖撇,表現出成熟隸書向楷書過度的特徵,為了區別於漢隸,把這種新的隸書俗體稱為新隸體。東漢晚期在新隸體基礎上,受到草書的影響又形成了介於新隸體和草書之間的早期行書。早期行書出現以後,又對新隸體的發展產生著影響,後來新隸體的演變也表現出向早期行書靠攏的跡象。
漢魏之際,在早期行書的基礎上形成楷書,故孫鐨《書畫跋跋》中說:「餘嘗謂漢魏時,隸乃正書,鍾、王小楷隸之行」。孫鍍的見解是準確的,楷書形成後,新隸體和早期行書並沒有快速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依然被大多數人所使用,新生的楷書只是被少數的士夫文人應用,所以直到南北朝之後,楷書才發展成為主流的字體。後來在楷書和今草的影響下,行書又出現了新的面貌,明顯區別於早期行書的作風,成為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兼有兩者特徵的新行書。漢字經過了這些演變之後,雖然還在繼續簡化,但字體的演變就此終結。
通過以上對文字發展演變的梳理可知,秦系文字最忠實的沿襲了商、周文字的血脈;秦文正體不斷規整演變為小篆,秦文俗體則發展為隸書和章草,後來又在隸書俗體和章草的基礎上衍生出楷、行和今草。魏晉「今體」楷行草都是由篆隸發展演變而來的,篆隸無疑是漢字的源頭和根本。故姜白石《續書譜·總論》說:「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澹,則處於蟲篆;點畫波發,則處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處於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姜夔認為真、行、草諸體之間雖各不相同,各有體法,但均由篆隸、飛白和章草等古體發源而來,並一一列舉出真行草筆法筆意的出處,其意在也表明真行草的篆隸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