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頭燕尾,一波三磔」——為什麼說篆隸是漢字的源頭和根本

2020-12-13 回鋒收筆

在漢字字體演變終結之前,書法是依附於漢字的演變而發展的,所以對書法的關照還應該納入到文字學的體系來考察。文字學將隸變之前的文字稱之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等,隸變以後的字體統稱之今文字。為了和今文非篆書系統加以區分,又將古文系統稱之為篆系文字,即篆體。篆體作為漢字的早期階段,自然是漢字的源頭。隸書與篆體相比,源頭性雖然沒有篆體強,但是篆書和隸書在沉厚拙樸的審美意蘊上卻是致的,只是篆用圓轉、隸用折搭而已,這也是自古以來將篆隸並稱的原因。

東漢晚期以後在隸書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今草、行書和楷書等字體,這些新體成為漢魏以後的主流字體,而篆隸逐漸退出實用的舞臺,只是作為特殊用途的字體得以保留。楷、行、草「今體」成為魏晉以後的主要字體,幾乎取代了篆隸的存在,作為它們源頭的隸書也當視作書法的本原,所以篆隸自然是漢字的源頭和根本。

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其中以甲骨文的數量為多。甲骨文多數是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只有少數是用毛筆書寫的。骨、甲非常堅硬,契刻並非易事,故線條瘦挺,多取直筆。商代金文多為族徽廟號,多用於一些較為莊重的場合,比甲骨文更顯端莊規範;商代金文象形程度較高,比早期甲骨文更為象形,可能出於模擬自然形象的目的,往往具有美飾加工的痕跡,濃重的象形裝飾應不是一筆所能完成的,帶有復筆的痕跡。這些青銅銘文多是熔鑄得,故點畫飽滿豐盈、淳樸厚重。由於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是已發現最早的成熟漢字,並具有獨特書法之美,應看作書法藝術的開端,所以叢文俊先生說:「他們是書法藝術的源頭,是滲透著原始宗教文化藝術精神的一種超語義的象徵符號,也是文字形體如何選擇確立整體規範的肇端,研究中國書法,必須以此為始」。

西周初期金文基本承襲商代晚期金文特徵,康王時期西周金文的特徵逐漸開始明朗,用筆多方,秩序感呼之欲出,字形大小漸趨均等,行列更為清晰。昭王時筆畫多圓轉彎曲,與商代金文相比,剛健中更添幾分曲柔婉轉。進入穆、恭王時代以後,金文筆畫變化明顯,團塊兒狀的筆畫變少變小,早期的稜角變為圓鈍,中含內斂、粗細勻一的「篆引」線條逐漸凸顯,平直的筆畫增多。懿、孝王以後在前代發展的基礎上走向精美和趨同,也預示著金文由全盛走向衰弱的開始。自夷王始,進入西周晚期,金文的線條畫和平直化更為明顯,之前的方、圓團塊兒筆畫為近於粗細勻一的線條所取代,漢字的象形程度明顯降低,宜王時期的《頌簋》和《虢季子白盤》已昭示出秦系文字的作風。

春秋時代,諸國文字早期都沿用西周晚期金文的寫法,後來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諸國文字之間雖然在表現手法和書寫風格上均有所差異,但在字形構造上卻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比較特別的是,春秋時期以楚、蔡、吳、越為代表的東南國家出現了以鳥、蟲等圖形裝飾筆畫的美化文字現象,筆畫故作婉曲之狀,字形特別狹長。以齊為代表的黃河下遊諸國文字在宗周的基礎上融入了地域個性,筆畫纖細削瘦。中原及北方各國文字風範多樣,紛繁不一,沒有統一的書風。進入戰國後,文字應用廣泛,六國文字變化尤為劇烈,各國文字異形,俗體盛行,但統一的趨勢是簡化。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異體遭到廢除,並未對漢字發展的主線產生多大的影響。倒是周朝故地的秦國,最為忠實地承襲了西周文字傳統。秦國地處西陲,發展緩慢,秦國文字的發展同樣如此,比其他國家要落後一些,直到戰國中期開始,才有了明顯的發展變化。秦文俗體成為文字發展演變的先鋒,以平直、方折等方便快捷的筆法改造正體的屈曲圓轉,字形得到簡化,逐漸發展為隸書:秦文正體不斷走向規範、勻整,演變為小篆。

秦國文字與西周金文是一脈相承的,春秋早期的秦文與西周晚期較規整-類的作風非常相似,尤以《虢季子白盤》為代表。秦文發展的連續性非常強,勻稱規整的程度在不斷地得到提高,象形程度卻在不斷降低,從《石鼓文》、《詛楚文》到秦小篆的變化就是有力的證明。秦小篆是在諸國文字異形,不便統和交流的情況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實施「書同文」政策的結果,是對篆體文字的規範與總結。

隸書是在秦文俗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秦孝公16年的商鞅茅鐓就已出現與隸書寫法相近的筆法和結構,後來與隸書相同或相似的俗體寫法越來越常見,以方折的筆法代替篆書的圓轉屈曲。從雲夢睡虎地秦簡來看,篆書中的圓轉連接筆畫變為方折或斷開的平直筆畫,可見隸書已基本形成,但還不成熟,尚處在隸書的早期階段,因為這些早期隸書的寫法還帶有明顯的篆書特徵,西漢初期雖然已普遍應用,但和秦隸一樣仍屬於不成熟的早期隸書。漢武帝晚期以後,隸書基本成熟,波磔明顯,橫勢延展,用筆逆入平出,蠶頭燕尾特徵突出。東漢中後期的碑刻隸書,結體扁方規整,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注重逆鋒起筆,收筆處突出波磔,規範端莊,多用於較為莊重的正式場合,漢魏之際又把這種隸書稱為八分。

秦文隸變的過程中,出現了俗體草寫的現象,這些寫法與後來的草書十分就相近。「這類草率寫法作為隸書俗體的一部分,為漢代人所繼續使用,並成為草書形成的基礎」。從有明確紀年的居延漢簡看,武帝晚期和昭帝時代還是草率的隸書,宜帝和元帝時期草書的意味已非常濃厚,成帝時的簡牘已是相當成熟的草書了,新莽和東漢時代草書已經非常流行。漢代草書的形成要略晚於八分,兩者都是在古隸俗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為了區別於魏晉以後的今草,把這些帶有顯著隸書特徵的漢代草書,稱之為「章草」。魏晉時代,章草的發展受到早期行書和楷書的影響,去除章草的隸書特徵,省並一些繁餘的筆畫,使書寫更為便捷,逐漸演變為便於連筆的今草。

東漢中期,隸書手寫體中演變出-種比較簡便的俗體,變八分書撇畫收筆的上挑筆法為上粗下細的尖撇,表現出成熟隸書向楷書過度的特徵,為了區別於漢隸,把這種新的隸書俗體稱為新隸體。東漢晚期在新隸體基礎上,受到草書的影響又形成了介於新隸體和草書之間的早期行書。早期行書出現以後,又對新隸體的發展產生著影響,後來新隸體的演變也表現出向早期行書靠攏的跡象。

漢魏之際,在早期行書的基礎上形成楷書,故孫鐨《書畫跋跋》中說:「餘嘗謂漢魏時,隸乃正書,鍾、王小楷隸之行」。孫鍍的見解是準確的,楷書形成後,新隸體和早期行書並沒有快速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依然被大多數人所使用,新生的楷書只是被少數的士夫文人應用,所以直到南北朝之後,楷書才發展成為主流的字體。後來在楷書和今草的影響下,行書又出現了新的面貌,明顯區別於早期行書的作風,成為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兼有兩者特徵的新行書。漢字經過了這些演變之後,雖然還在繼續簡化,但字體的演變就此終結。

通過以上對文字發展演變的梳理可知,秦系文字最忠實的沿襲了商、周文字的血脈;秦文正體不斷規整演變為小篆,秦文俗體則發展為隸書和章草,後來又在隸書俗體和章草的基礎上衍生出楷、行和今草。魏晉「今體」楷行草都是由篆隸發展演變而來的,篆隸無疑是漢字的源頭和根本。故姜白石《續書譜·總論》說:「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澹,則處於蟲篆;點畫波發,則處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處於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姜夔認為真、行、草諸體之間雖各不相同,各有體法,但均由篆隸、飛白和章草等古體發源而來,並一一列舉出真行草筆法筆意的出處,其意在也表明真行草的篆隸源頭。

相關焦點

  • 2019中考書法考點(一)——篆、隸、字體「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漢字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之說。
  • 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的演變和關係
    根據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最新《考試說明》,今年起將會把書法納入中考語文學科的考查內容,考查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這種規定,無疑將對漢字演變、書法學習會越來越重視。在這五種字體中,最難的是辨別篆隸兩種字體,一直都不清楚如何進行辨別。
  • 漢字萬歲——讀《謝雲鳥蟲篆》
    而「歲」(歲)字,上下兩個反向的「止」字翩然欲飛,似交錯的舞步,另一個偏旁「戌」字則是鋒稜磨盡,兵戈止息,另有一番盛世和平的氣象在紙上跳躍……四個字,寫盡歷史滄桑,寫盡謝老心底的美好祝願:漢字萬歲!謝老這輩子的愛情故事我無從得知,但我深深知道,他對漢字的愛,一定是從一而終,不離不棄,深入骨髓。他從三四歲開始,就遵從父訓,習顏柳,學隸篆,從此迷上方塊字,特別是古漢字。
  • 王平:《說文》《宋本玉篇》《篆隸萬象名義》聯合檢索系統的開發
    關鍵詞: 說文解字;宋本玉篇;篆隸萬象名義;資料庫  聯合檢索;開發;功能 摘要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及書法知識
    漢字的演變是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書、 草書、楷書、行書的過程;由小篆到隸書叫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稱為古文字;隸書、楷書、行書為今文字。前者具象形性,後者具象徵性。
  • 習篆容易識篆難,教你快速看懂篆體字
    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學認篆字說點淺見。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通用的漢字,起源於秦始皇時統一起來的漢字(篆字)。比較一下後,也許有人認為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係。其實,前者是從後者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簡化而來的。雖說篆字在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說它現在已經毫無用處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
  • 汪雷老師書為心畫系列課程—談書法的臨摹(楷隸篆)
    篆、楷、隸各有各的特點和規律,也各有各的規定性。「臨摹」,顧名思義是模仿,所以臨帖要像,包括用筆與點畫樣式、筆的運動狀態和質量與結體,學古就要得古味,在帖中尋找靈魂,能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如何進行篆、隸、楷的臨摹才能得其神髓,由技入道?
  • 漢字書寫與 審美須規範
    ■王梓佩據媒體報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鄢福初將遞交《關於加強漢字書寫審美應用規範管理》的議案,針對當前漢字書寫、審美、應用種種亂象,提出加強整治低俗書寫、培養書寫審美的建議。尤其讓人稱奇的是他們的「書法」作品,像定時打孔,像一團亂麻,像小兒塗鴉,唯獨不像是漢字。這不是書法的創新,而是對漢字的羞辱。漢字發展至今,字形體例多有變化,然則各有規矩。秦篆婉而通,講究端莊勻停、形如玉箸,漢隸樸拙中直,要求蠶頭燕尾、一波三磔;顏筋柳骨文法迥異,但無不法度森嚴,行書各有飄逸之態,也都逸中求平。
  • 寫篆隸,要懂得文字的來源和演變,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寫法
    在隸書中,原本竹字頭的字也隸變為兩個十字,許多人就說,隸書中竹字頭變成草字頭了,其實只是竹字頭隸變結果和草字頭一樣而已,並非竹變成草。《乙瑛碑》中這幾個字,看起來好像都是草字頭,這個講法是有問題的,其實這些草字頭表示的意思並不相同,有些跟草根本無關。所以我下面把兩個十字形稱之為橫爻勢,意義跟草、竹脫離,這樣比較中性,也比較科學。
  • 漢字有何美感?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
    有人問我,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首先,我們還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那就是:漢字有何美感?漢字的美感是只有書法才能創造出來的嗎?如果書法創造了漢字獨特的美感,那麼它創作了漢字哪方面的美感呢?我認為,漢字的美感可以概括為形、音、意這三個方面的美感。
  • 3本學習漢字的書,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
    《漢字書法之美》作者: 蔣勳這本書把「漢字」和「審美」放在了一起,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漢字書法。蔣勳說: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書法的美學已經無法把「字」與「人」做完全的切割。「書品」也就是「人品」。
  • 試論漢字承傳的書法文化價值
    可以說,漢字與書法共同構成書法藝術及其文化價值。書法的本體和生命離不開漢字。以藝術形式呈現漢字表意的形體感、抽象性和科學性,書法和漢字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表徵的重要特徵,涉及文化承傳的這種價值意義遠遠超越了書法「藝術化」功能。漢字在演進過程中象形痕跡雖然逐漸淡化,但「意」的蘊涵更加濃厚,或者說漢字的藝術素質變得更加寬廣深邃。
  • 國人都需要了解,短短三分鐘認識篆隸草行楷
    其實漢字的形成應該是群力群為,出自眾人之手。傳聞倉頡是黃帝史官,官比較大,所以他的名字就流傳下來了,後世尊其為發明漢字的聖人。不管怎麼說,倉頡造字,漢字算是誕生了。甲骨文篆書石鼓文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二十九《篆刻技法 — 關於篆法》
    (鄧石如刻「意與古會」)篆刻的篆法是指以字法(不了解字法的,有興趣可以回讀前面的關於字法的文章認真了解)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既然篆法保證的是美與不美的問題,那篆法可供討論的內容就有相對的主觀性,因為很多情況下,美這件事,甲認為不美的,乙可能認為美得不得了,張三覺得醜,李四覺得美的情況很多。字法有正誤,篆法可能就沒有正誤一說了,我們平日裡經常說的「篆法有誤」這句話,是需要改成「字法有誤」才對,篆法也只是個體審美視角下的美與不美。
  • 學篆刻的第一件事:按部就班學「識篆」
    它的研究對象是秦統一文字之後的小篆,是學習和掌握篆書的首選工具書,小篆太重要了,因為戰國古璽裡的文字最終也匯總成為小篆,而秦印裡的摹印篆、漢印裡的繆篆其實只是小篆的變體,後世十分流行的元朱文印用字更是標準的小篆。據說,近現代篆刻大家陳巨來先生曾經跟朋友說:《說文解字》中的任何一個漢字,他都能默寫出它的小篆字形來,這足見他在《說文解字》上下的功夫。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常識:漢字的演進考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常識:漢字的演進考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五、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古隸)和漢隸(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 我的書法感悟:書法的根本不是筆畫,而是結構
    字是中國文化的根魂,漢字不同書體的演變告訴我們書法的根本不是筆畫,而是結構。我們都知道,中國漢字的演變歷程是甲骨文、漢簡、篆、隸、草、行、楷等。包括歷史上出現的歐顏柳趙、蘇黃米蔡,還有後來的舒同、啟功、歐陽中石等等各具特色的書體。可以這樣講,以上各種書體都是筆畫有所不同而自成一體,但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都是工工整整的結構。
  • 漢字書法字體演化
    在漢字的演化進程中,先後出現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草、行、楷等字體,這裡有官方的整治作用,也有老百姓為了便利而進行的優化作用。比如秦統一了中國後,也統一了各諸侯國使用的文字,就是小篆;後來為了書寫方便迅速,將篆體中字體象形畫改為筆畫化的新字體。總之,字體發展趨勢就是簡化、書寫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