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篆隸,要懂得文字的來源和演變,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寫法

2020-12-13 黃簡講書法

L6-14乙瑛碑5

4.6 草字頭和竹字頭

「草」和「竹」兩個字的小篆是這樣的,都是象形字。「草」葉子向上長,「竹」葉向下垂。隸定一下這兩個字,把曲線都拉平,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兩個十字。 我們讀書識字是從正楷字開始的,一看見兩個十字,習慣上把兩個十字當作草字頭。在隸書中,原本竹字頭的字也隸變為兩個十字,許多人就說,隸書中竹字頭變成草字頭了,其實只是竹字頭隸變結果和草字頭一樣而已,並非竹變成草。

《乙瑛碑》中這幾個字,看起來好像都是草字頭,這個講法是有問題的,其實這些草字頭表示的意思並不相同,有些跟草根本無關。所以我下面把兩個十字形稱之為橫爻勢,意義跟草、竹脫離,這樣比較中性,也比較科學。這五個字,可以分為三種情況,我來解釋一下。

第一種情況,本來是竹字頭,隸變為橫爻勢。如「等」字,本義是整理竹簡,所以為竹字頭,直到現在,你拿著幾本書或者一迭紙,在桌面上輕輕頓幾下排整齊,這就是等齊、等平;如果書本有高有低,那就是有等差、等次、等別。竹字頭在筆勢中稱為雙竹勢,但隸書用橫爻勢。

又如《乙瑛碑》「第」字,我們現在都寫竹字頭。 這個字的初文是「弟」,

「第」和「弟」兩字通用,如王福廠《說文部首》,「第一」就寫為「弟一」。「弟」加上竹字頭是後起字,本義是排次序,但隸書中「第」字不用竹字頭,都寫為兩十字橫爻勢。在漢簡中更是簡化為兩點一橫,變成豎筆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

隸法對後世真書有很大影響,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其中就有很多竹字頭換用橫爻勢,根據就是隸法,並非亂寫。但智永也用雙竹勢,不是全部改為橫爻勢。

《陰符經》

《陰符經》中沒有出現過雙竹勢,可能這本帖字少。它的「符」字,顏真卿《多寶塔碑》用了雙竹勢,而《陰符經》寫為橫爻勢。「篇」字同樣如此,竹字頭改用橫爻勢。這當然是特意的,所以我們說《陰符經》多隸法。

第二種情況,《乙瑛碑》中遇到真正的草字頭,用隸定。如「瑛」字,右旁是「英」,這是草字頭,《說文解字》:「英,草榮而不實者」,故「英」字在草部。隸字是依照篆字結構來的,秦簡上的寫法很明顯,八分繼承秦簡寫法而略作改動,把下面「央」中的「人」寫大了。這種寫法早在西周青銅器上就可以看到,並非新發明。

第三種情況,如《乙瑛碑》中的「若」字,現在歸入了草部,其實「若」字頭上本來不是「艹」。你看甲骨文「若」,是一個跪坐的人,舉起兩個手在理頭髪,意義是「順」。在小篆中,兩個手放在上面,很像是草字頭。頭髪降低在中間,腿腳訛變為「口」。八分上面那兩個手,絕對不能寫成「英」那樣的草字頭,它本身不是草字頭,是兩個手的隸變,《乙瑛碑》的書寫者,很有文字學根柢。

「若」字兩個手是上舉之形,還有下覆的手,在《乙瑛碑》「藝」字可以看到。《乙瑛碑》一共有三個「藝」字,其中兩個寫了竹字頭,還有一個似乎是兩十字,仔細看還是竹字頭。「藝」字還有一個特徵,右下似乎是「幾」字,不像現在的「藝」字,右旁寫「丸」。這種寫法的「藝」字,查字典都查不到。

我來一步一步探索「藝」字的演變,先講幾個準備知識。「人」在甲骨文中是這樣一個字,人的側面形狀,站著,身體、大腿和小腿組成一曲線,前面下垂的是手臂。《說文》:人「像臂脛之形」,「臂」是手臂,「脛」是小腿,也就是四肢,「人」這個象形字,重點是身體和四肢,肢體為主。金文寫法差不多,人體形狀有點向前傾倒,當然金文寫法很多,不全是這樣的。小篆的「人」俯身角度更大,手臂撐在地上。注意我這裡畫個人的樣子,只是便於記憶,實際上金文、小篆的發展只是為了書寫方便,逐步

變動,並非真的叫個人來做這種動作,由此而設計字形的。如果根據小篆隸定,會得到這樣一個字,字形像「幾」,其實是「人」。我們現在寫的「人」字,是隸變的結果。

這裡又有一個「人」,複雜一點,是一個跪坐的人,舉起兩個手。剛才的人沒有畫手,而這裡畫出了手,這是重點。金文寫法差不多,發展到小篆就看不大出是人舉起手了。現在正楷字中還有這個字,讀音是ji3。《說文解字》解釋說,這個字的意思是「持也」,又說「持,握也」,伸手抓住,握住。《陰符經》中的「執」字右旁,就是這個字。以前裡面是寫兩點的,因為是兩個手,後來真書中簡化為一點,總之有點就是手。

這就說到「藝」字了,「藝」初文比較簡單,上面沒有草字頭,下面沒有「雲」,只有中間這部份,這就是早期的「藝」字。《說文》:「埶,種也」,「藝」本義是種植。在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到,「藝」是一個跪坐的人,雙手抓住一棵小樹,就是「木」,正在種植。有些金文樹下還加了土,「土」字我們學過的。小篆就有點看不出右旁人伸出兩個手的原樣了。

回過頭來看《乙瑛碑》中的「藝」字,右下是「人」,注意中間沒有兩點,有手臂沒手掌。兩個手呢?「手」移到了上面,上面不是竹字頭,跟竹沒有任何關係,是握持小樹的手移寫到了上面。甲骨文中也有這樣移動的例

子,如這個「藝」字,兩個手不是上舉,而是覆手,即爪,爪抓住「木」,木下那個圓圈,就是「土」字。所以《乙瑛碑》「藝」字上面竹字頭,其實是兩個「爪」字。

《乙瑛碑》中還有「漢」字,正楷字右上角是「廿」字形,但隸書中卻寫為兩個十字,橫爻勢,看起來好像草字頭。最後不是撇捺兩點,而是四點,你跟篆字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四點的來歷。

「廿」字頭在隸書中寫為橫爻勢是隸法之一,《乙瑛碑》還有「謹」字,右上的「廿」也寫為橫爻勢。看看《說文解字》小篆,右上還是「廿」,秦簡全部拉平為橫,看起來橫筆很多。八分是秦簡寫法的簡化,行草書中就更簡單了。

其他如「革」字,上面也有「廿」,當然也可以寫成橫爻勢,兩個十字的橫可以連寫,如《衡方碑》就是這樣寫的。

現在來小結一下,以《乙瑛碑》為主講隸法:

原來的竹字頭,隸法寫為橫爻勢,如《乙瑛碑》中的「等」字,其他八分碑帖中大多這樣寫。

原來的草字頭,《乙瑛碑》中用隸定,其他八分碑帖中,有用橫爻勢的。

原來向上的兩個手,隸變為橫爻勢,如《乙瑛碑》中的「若」字,其他碑帖中也是這樣寫。

原來向下的兩個手,可用雙竹勢,如《乙瑛碑》中的「藝」字,其他有用橫爻勢的。

原來的「廿」字頭,可寫為橫爻勢,《乙瑛碑》中有「漢」字、「謹」字,也可以寫成一橫兩豎,似乎是草字頭,其實不是。

簡言之:

· 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大,

· 各地八分寫法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算現在,信息這樣發達,是否所有人寫字都很標準呢?還是做不到。八分只能選一些重要的碑,研究它的書寫規則,(而孔廟《乙瑛碑》是隸法規範。)

· 孔廟《乙瑛碑》是隸法規範。

4.7「徒」和「走」

《乙瑛碑》一開頭,「司徒臣雄」的「徒」字怎麼寫?這本字帖有四個「徒」字,有兩個的右旁,「土」字一豎看起來穿過下面一橫,然後寫撇捺。

「徒」

還有兩個「徒」字,上面是「土」,一豎不穿底,而下面是點撇捺三筆。這兩個寫法究竟那個對?都對。但哪一個是基本寫法?哪一個是基本寫法的變化呢?

這就要看看「徒」這個字的來歷,它由三個部分組成:

甲骨文中,上面圓錐狀一圈是「土」,下面是人腳「止」,表示有人在走路,左右兩旁有些小點,表示塵土。「徒」的本義是走路時揚起塵土,到現在還有「徒步」這個詞。

金文「徒」的三部分有點變了,「土」和「止」還在,「土」這個字我們篆書課程學過,金文中用了肥筆。那些灰塵不寫了,變成寫「彳」,上次說過「彳」就是「行」的一半,表示道路。

小篆「徒」保持這三部分,但「止」移在左下,這一來左偏是「辵」,右旁是「土」,《說文》:「步行也。從辵,土聲。」

秦簡隸書「止」移到了右下面,跟「土」結合,看起來很像「走」字,但「走」上面是「夭」不是「土」,三級課程21課中詳細講過,忘記的同學請複習一下。「止」的寫法在秦簡中,只用三筆,《乙瑛碑》八分繼承了這一寫法,這是有來歷的標準寫法。

《袁安碑》

東漢《袁安碑》是很少見的漢代篆書碑,裡面的「徒」字是這樣寫的,右旁的一豎直通到底。這寫法跟《說文》小篆大為不同,漢篆不同於秦篆。《袁安碑》立於公元92年,《乙瑛碑》153年,晚六十一年,所以我推論,《乙瑛碑》一豎直下的寫法很可能來之於漢篆。《西狹頌》中也有這樣寫法,一豎穿底,這是公元171年

作品,比《乙瑛碑》只晚十八年。所以,《乙瑛碑》中這兩個「徒」字是標準寫法,而一豎直下穿底的兩個「徒」字是變化寫法。明白了這一點,你臨帖時可以自己掌握。

「徒」和「走」

因為我們從小學正楷字,容易誤會「徒」字的右旁就是「走」。而且在有些印刷黑體字中,這個「走」字中間一豎穿底,跟下面三牽綰的豎筆連在一起,其實應該如楷體字分開的。「徒」的右上角是「土」,「走」的上面本來是「夭」,完全不同。屬於「走」的那些寫法,不能移用到「徒」字上。

現在坊間講隸書的書,只講筆法不講隸法,是個大缺點。寫古代文字,如篆字、隸字,要懂得文字的來源和演變,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寫法,這要提醒學生注意。我年輕時也犯過這樣的錯,深切感受到學習研究的重要。《乙瑛碑》是一本好字帖,其中的隸法講了三堂課,只講了一部分,希望各位掌握研究方法,自己分析。

謝謝。

本節要點:

■隸法中的草字頭和竹字頭。

■上舉的手和下覆的手,廿字頭。

■「徒」和「走」。

複習思考:

■「藝」字下面後來加了「雲」,查查這「雲」是怎麼來的?

■伊秉綬《虞仲翔祠碑》中有兩個「徒」字,請說明這兩個字的來歷,下面這個「徒」字秦漢隸書作品中有人寫過嗎?

相關焦點

  • 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的演變和關係
    根據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最新《考試說明》,今年起將會把書法納入中考語文學科的考查內容,考查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這種規定,無疑將對漢字演變、書法學習會越來越重視。在這五種字體中,最難的是辨別篆隸兩種字體,一直都不清楚如何進行辨別。
  • 2019中考書法考點(一)——篆、隸、字體「演變過程」
    大篆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二.  篆文來源       篆文(zhuànwén):篆體字。
  • 「蠶頭燕尾,一波三磔」——為什麼說篆隸是漢字的源頭和根本
    在漢字字體演變終結之前,書法是依附於漢字的演變而發展的,所以對書法的關照還應該納入到文字學的體系來考察。文字學將隸變之前的文字稱之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等,隸變以後的字體統稱之今文字。為了和今文非篆書系統加以區分,又將古文系統稱之為篆系文字,即篆體。篆體作為漢字的早期階段,自然是漢字的源頭。
  • 我們文字的來源,字體的演變過程,是如何變成現在的字體的
    文字,是從我們生下來開始,便註定陪伴我們一生了。學習,不光是在學習知識,還要學習許多的文字。這些字還有不同的寫法,時代的不同,字的字體也是在改變的。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 徐利明: 融會貫通 自成風範(這樣學篆更有效)
    作為範本選擇,可以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從甲骨文入手,這是根據書體演變和文字形態變化發展的歷史程序來學的。從甲骨文和商周早期金文學起,再往後學到先秦的石鼓文,再到小篆,按照這個路子來學,它的用筆越來越圓渾穩健,結字越來越工整,從變化豐富自然、象形意味很重的結字逐步演變為規範的、整齊劃一的書法形態。當然,這種書法形態隨著它的演化,象形意味在日趨減弱,符號意味在日趨加強。
  • 【篆古今】篆書特殊字 寫法舉要
    本文摘自仇高馳先生《識篆漫談》,並向仇先生致敬。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以小篆為字頭,按文字的形體及偏旁結構,分列540部,首創部首排列法。元代應在所編的《篆法點畫辯訣》中選擇了一批楷書基本形體、偏旁跟小篆形體絕不相類而易於混淆的文字,加以比較、分類、綜合和辨析,闡述楷篆之間的差別,指出其小篆的正確寫法,編成歌訣,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廣為流傳。《篆法點畫辯訣》對楷、篆的差別大體上歸納了以下幾個方面:1. 楷書非同一字,而在小篆中卻為同一個字,如「著」、「著」、「箸」等。2.
  • 千年神秘的文字——鳥蟲篆
    究竟什麼是鳥蟲篆?鳥蟲篆,篆體之一,又稱「鳥蟲書」,其筆畫屈曲如蟲,畫首或飾以鳥狀而得名。鳥蟲篆是中國的古文字藝術,起源於商周時期,是由圖騰文、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的一種特殊文字藝術。是與甲骨文同時代的一種文字,甲骨文是用來記述歷史事件的,使用面廣,大家比較了解。鳥蟲篆與甲骨文不同,這種文字當時是王朝皇族專用的文字,普通人不能用是一種書法藝術,特別美麗。
  • 國人都需要了解,短短三分鐘認識篆隸草行楷
    甲骨文3600多年前的商朝,統治者迷信鬼神,用龜甲獸骨佔卜並在其上刻記卜辭等,這個文字就叫甲骨文。目前出土甲骨文單字4500個,初步識別2000餘字,公認的有1000多字。秦統一六國後,車同軌,書同文,廢除六國文字,簡化規範大篆,形成新體的篆書。這就是我們說的小篆。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我們現在的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過來的。隸書
  • 【常識速記】文字的演變!
    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為篆、隸、楷、行、草書。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金文:商出現,周流行。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 漢字「福」字的多種寫法,你能寫出幾種呢?
    小編從小喜歡書法,時常也寫一些毛筆字,練習練習,中國漢字有真草隸篆好多種體,但是每個人的寫法都有自己的風格,造就的不同的字體。就拿「福」字來說,可以寫出百種,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一起看一下。古人的寫法字源演變
  • 關於「凡」和「帆」字草書寫法的一點思考
    但我對草書的"帆"字到底要不要加個"╰"(點),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於是,通過國學大師網站裡近60種工具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古漢語字典、故訓彙纂、古文字詁林、說文解字詁林、中文大辭典、宋本廣韻、字形演變、經籍籑詁、書法字典、甲骨文字典、新甲骨文編、甲金篆隸大字典、古文字通假字典、漢語辭海、漢字字源、金文編、續編、書法大字典、草書大字典、隸書大字典、正字通、字彙、類篇、龍龕手鑑、玉篇等等
  •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 鳥蟲篆——幾近消失的神秘文字
    「鳥」作為遠古人類崇拜的「神」, 古人藉助鳥的神通,將鳥與文字結合,與天地交往,與神靈和祖先溝通,「祛邪納福」,創造了中國的文字藝術——鳥蟲篆。究竟什麼是鳥蟲篆?鳥蟲篆是中國的古文字藝術,起源於商周時期,是由圖騰文、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的一種特殊文字藝術。
  • 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增加「漢字五種字體和大致演變過程」的內容
    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按漢字筆順用硬筆正確規範地書寫漢字,用毛筆書寫楷書,感受和體會漢字字體的優美,並在第四學段(7~9年級)寫好正楷的基礎上,學寫行楷字,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之美,這是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內容。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及書法知識
    漢字的演變是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書、 草書、楷書、行書的過程;由小篆到隸書叫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稱為古文字;隸書、楷書、行書為今文字。前者具象形性,後者具象徵性。
  • 汪雷老師書為心畫系列課程—談書法的臨摹(楷隸篆)
    篆、楷、隸各有各的特點和規律,也各有各的規定性。「臨摹」,顧名思義是模仿,所以臨帖要像,包括用筆與點畫樣式、筆的運動狀態和質量與結體,學古就要得古味,在帖中尋找靈魂,能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如何進行篆、隸、楷的臨摹才能得其神髓,由技入道?
  • 篆刻入門:漢印用字的篆法特徵
    吾丘衍的《三十五舉》第二十舉是一段很簡短的文字:二十舉曰: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這八種書體裡,與篆刻關係緊密的是「蟲書」和「摹印」兩類,「蟲書」最後發展成為鳥蟲篆一類的篆刻文字樣本,漢印裡也有精彩的作品,比如:
  • 歷代文字演變,你不知道的文字變化,漢字起源真的是倉頡造字嗎
    倉頡漢字的演變現在大概分為楷行草隸篆。這是比較常見的分類,但是你知道細分是怎麼樣的嗎?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可以細分為: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九種字體。
  • 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書法的發展脈絡
    為什麼要質疑這段話的確切性呢?因為這裡面提到了結繩一詞,有了繩子,說明人類的文明已經達到了可以製造複雜工具的地步,自然界是不會產繩子的,最多是藤條!我感覺,會造繩子的人,偶然創造出一兩個字的可能性是有的!我們不能證明那時候有,不妨就採用後漢書的觀點,認為三皇時期,是文字的起始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