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書法最常見的有五種書體,相互之間存在著流變和發展的關係。了解每種書體特徵,對學習書法有很大的益處。
作者:文質彬
篆書是文字之宗,有多種形態,如甲骨文、大篆、小篆、蜾扁和詔版等。張懷瓘《書斷》中說:「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指明了篆書的社會實用功能。篆書主要特點是「圓」。但甲骨文除外,因直接刻契於龜甲獸骨,必以方折方可便利,用筆、收筆和線條都是以尖利、硬直為主;金文大多刻於鼎銘瓦罐壺上,圓形物品助長了圓勢。
篆書在可識讀性上存在相當難度,隸書則充分避開這一點。和篆書相對立,隸書之美在於方整,變篆書的曲為直,篆書線條美在隸書中表現為波磔的廣泛使用,字裡行間呈現出各種形態,駿健奮發、微少涵停,用筆以露取代篆之藏,頓筆方折,強調勢變。
行書也稱行押書,是應用最廣泛的書體,介於楷草兩體之間,《宣和書譜》說:「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之間,行書有焉。」 相傳為劉德升創造,實質上他只是一個集大成式的人物。行書最明顯的特徵是字形點畫間有很多牽絲,將點畫間蘊藏著的聯繫生動的表現出來,「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平生意」。在魏晉時期達到成熟,標誌著書法自覺時期的到來。
草書是書法藝術中情感色彩最濃,藝術境界最高,同時也是技巧最難的一種書體,韓愈說:「喜怒、窘窮、憂悲、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捨棄了字形,只有線條的表現力。所以劉熙載云:「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草書化時間為空間,一瞬間在紙面上達到情緒的展現和宣洩。
楷書是成熟最晚的書體,淨化了篆書象形遺意,消盡了隸書古意。濫觴於漢末,完備於魏晉南北朝,至唐時達到頂峰。按照這一發展過程,楷書可分為晉楷、魏碑和唐楷。晉楷以魏晉時期的鐘繇和二王為代表;魏碑是介於隸書和唐楷之間的不成熟書體。不成熟就意味有自然流變的成分,有出入規範的野趣;唐楷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此後楷法只體現出個人風格,而不能產生新的書體。唐楷則用「法」來概括,有法可循,這也是後世認為學書要從唐楷入手的主要原因。但也不一定,實質上,魏碑有規範和野怪兩種形式,前者如《鄭文公碑》和《張黑女》;後者如《爨寶子》和《馬鳴寺》,從前者入手也不失為一條佳徑。
在對各體發展有初步了解之後,書法創作中要針對個體特徵,加以發揮應用。書法形式美主要由筆法、章法和結體構成,豐富的構成共同演繹成書法的意境。
筆法有方筆、圓筆、中鋒、側鋒、藏鋒、露鋒等多種變化,彼此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在書寫過程中產生無窮盡的變化,用筆方法雖多,但有基本規範,各種書體多有不同。隸書、楷書和行書一般都是以中鋒和側鋒共用互為使換,篆書和草書主要用中鋒來書寫,但草書也有用側鋒的,如毛澤東的草書。
章法方面,篆隸楷屬正書,安排規格多常見,因為字體的平正而使章法形成固定模式。行草書創作中則常出現錯落有致、變化多端的方式。無論是行草書還是正書,對章法要求都是極高的,一方面正書排布易形成狀如算子的局面,而行草書字無定法、定規,或大或小,要善於因勢利導,隨著創作情感的變化和筆勢的起伏,靈活處理,在錯落中體現和諧,但安排過甚,則容易形成人工刻意之跡,傅山說:「寧支離,勿安排。」這其中就包含了隨意天成的發揮,孫過庭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結體包括對稱、均衡、平正、奇險和向背等,其中對稱是平正中最極端的形式,一般在篆書中出現頗多,而在以動態為主的行草書中,結體俯仰欹側,隨勢生態,往往將單個字置於整體篇幅中來考慮,平衡中有不平衡,形成奇險而又和諧的布白,產生難以預料的美。
有初學者會誤認為楷書注重法度,規矩森然,是一種高難度的書體,行草書注重自由發揮,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可以先學行草書,實質上這個觀點因人而異。學習行草書之前,須要有一定的正書功底。蘇東坡有言在先:「真如立,行如走,草如飛。」行草書難的是要有一股「氣」,勢來不可擋,勢去不可遏,實際是「有法無法,無法有法」,沒有具體規律,注重個性的自由發揮,但不是信筆為體,「法」是直覺頓悟,缺少直觀和程式化的學習模式,因而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提倡先學楷而後再習行草的本質原因。這一點也可從林散之「六十歲之後寫草書」的話語中窺破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