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明·唐寅 行書詩扇面
篆書·清·吳熙載《宋武帝與臧燾(zāng dào)赦卷》局部
草書·明·王鐸·《汴京南樓詩卷》
2、五種書體出現的次序:篆→隸→草→行書→楷書
秦統一文字,篆書書體基本定型,秦代以後的篆書,主要是小變化,是書法風格的變化。到了西漢,隸書正式取代小篆,成為主要的字體。
篆書、隸書隨著時代的進展,相繼而走下舞臺,不為一般所通用,但作為藝術品和裝飾品,它們依然具有生命力。今天的書家照舊可以寫篆書、隸書,或者臨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章草、狂草、歷代碑帖,只要具有豐富的藝術性,便可以受到欣賞,發揮使人從疲勞中恢復的作用——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3、五種字體——五個「大家族」的演變與時代特點個人風格①篆書: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鐘鼎及籀(zhòu)子字皆在方長之間,形體或正或斜,各盡物形,奇古生動。章法亦復落落(註:自然大方),若星辰麗天,皆有奇致。——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②隸書:古隸、漢隸
③草書:章草、今草(小草、大草)
④楷書:魏晉楷書、北魏楷書(電腦中的華文魏體)、唐人楷書
⑤行書:「二王」之前、「二王」一脈、「顏行」一脈、碑帖融合(清代)
「書之結體,一如人體,手足同式而舉止殊容。——現代·胡小石論書
註:八面拱心:四面八方的筆畫,它們的筆勢聚向著「中心」。拱:「中心」有向上升騰感不同字體之間,用筆、結構、章法、節奏等互相參取吸收,融會貫通。
草參篆籀,如懷素是也。——清·梁巘(yǎn)《承晉齋積聞錄》
楷之生動多取於行;篆之生動多取於隸。隸者,篆之行也。——沈曾植《海日樓叢札》
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唐·孫過庭《書譜》
①形中有「象」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蔡邕《筆論》
書法之美,是從字形體勢、點畫線條、一行、一篇章法中,創造出一種「意象」。這種「意象」,確實很抽象——至少比中國傳統的山水、花鳥、人物畫抽象得多,但確實又「有象在其中」
②意象趨於「動」態,近於舞蹈
字的造型雖然是在紙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卻與紙墨以外的的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動態,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沈尹默《書法論》
為什麼會趨於動?
每一種字體的演變,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而是由於日常書寫的快捷、潦草、減省——加工整理(劉德升、鍾繇)而形成一種新的書體規範,但是保留了強烈的書寫性。
韓文:1443年(世宗25年)12月,朝鮮王國的世宗大王創建訓民正音(即朝鮮諺文),1446年(世宗28年)在全國發布。
③這種動態的意象,具有不確定性,是「恍惚有象」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書法所蘊含的意象到底是什麼?它沒有一個確定的指向性,但正因如此,所以也就賦予觀者的想像以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