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打拼,是為了內心想要的生活!
宮崎駿電影《龍貓》,為了方便妻子草壁靖子養病,草壁達郎帶著兩個女兒搬到妻子所在療養院附近的鄉下,有一幕是晚上草壁達郎在堆滿書籍的房間裡寫作,屋外蟲鳴四起,涼風吹拂,他低頭專注於文案。這是初期印象裡最美好的鄉間遐想。
陽臺外正下著大雨,房間裡很安靜,埋頭不想整理的是無盡的工作,和樓下規則的車水馬龍相比,雨簾隔斷的,仿佛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只有悶熱的空氣,和吹進來的夾雜著泥土味的一絲微風,能讓我感受到和外界尚有一絲聯繫。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雨夜,能回憶起來的,都是高中在老家備考的夜晚。下完雨,仿佛都能聞到屋外樹葉衝刷出的清新,以至於現在在外生活,偶爾憧憬鄉間的生活,就包含了仲夏,貓,涼風,茶,懶覺這五個元素。
周末連看了兩部《小森林》,治癒系的日式小清新,從美食到孤獨,戳到一些內心的共鳴,老家是什麼?為什麼出來?什麼時候回去?為什麼回去?電影中佑太有段話是斥責市子逃避現實才回到小森老家,雖然活得很努力,但並不是真正喜歡目前的生活。這裡大概就是這兩部電影要給大家敲黑板劃重點的部分了。逃避得了生活,但逃避不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最後市子出去後還是回到了小森,期間她發生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些都不是重點,治癒系的電影,配方還是需要自己調配。我們都在努力,但是是在向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還是以此為幌子的自我欺騙?
美食可以治癒孤獨,電影裡通篇的美食,無不充斥著對生活的情感。市子對於媽媽的思念,都體現在了食物的複製和改良上。對吉子和佑太的友情,鄰裡三姑六婆的聯繫,都通過一碟食物來作為紐帶而展開。吃貨是幸福的,味蕾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讓人忘卻眼前的煩惱;會做飯的吃貨,更是幸福的。某種程度上,市子的媽媽,教會了市子生活的其中一種幸福方式。
此刻除了仲夏和茶,仿佛只能聽到周公的邀約,異國他鄉,就連雨聲,也像夾雜著別國語言。帶來的茶葉快喝完了,泰國的茶葉好像是給泰式奶茶準備的,攪成了粉末狀,像家裡茶葉喝到最底剩下的茶葉碎,味道剛開始喝還有點不習慣,無比想念家鄉的茶葉。原來鄉愁和獨孤,可以是一杯濃茶。自己煮飯的時候,努力想要複製老媽的味道,然而,就是做不像。
日本農村的四季物語,只是拍攝手法太過清新文藝,以至於讓觀眾望忘了勞作是件何等辛艱苦之事。風光上有幾分紀錄片的滋味,敘事上又像是《舌尖上的中國》,但在片子的整體內涵上日本那種特有的極致至簡的文化意識,讓這部片子別有一番風採,很吸引人!天然呆的吃貨妹紙從城市回到鄉村,一個人守著老屋,種地除草養魚栽果,靠著自己的勞作和自然的饋贈,以一道道的美食來誘惑著觀眾,誒!鱸魚堪膾,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只是歸去已也尋不到記憶裡的鄉村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部電影完美再現了過往農村生活的方式,幾乎沒見任何現在化的娛樂通訊工具,只有滿屏逼人的綠意和妹紙巧手下的各色美食,一人守一屋,一日三餐,四季流轉,孤獨是人生的常態,而無病呻吟的寂寞則早就敗給了勞作,這大概就是熱愛生活的真正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