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San Francisco,得名自方濟會創始人阿西西的方濟各。粵語一般稱之為「舊金山」。1848年,加州的河床裡發現了黃金,這一消息隨之傳遍全美。
之後幾年,隨著淘金熱的升溫和金礦的開採,全世界各地的人蜂擁至加州。
「舊金山」作為加州淘金潮的中心地帶,早期華工到美國淘金後多居住於此,稱之為「金山」。
後來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發現金礦後,為了與被稱作「新金山」的墨爾本區別,而改稱此地為「舊金山」,這個特定時代的稱呼一直沿襲至今。
飛機落地舊金山國際機場時,已是當地時間九點,在地鐵站臺買票去住處,谷歌地圖顯示約四十分鐘,車票卻要整整十美金,比起去年去紐約時2.75美元一張的地鐵票,著實貴上不少。
借住在朋友家。朋友出差在外,給我的地址顯示在Potrero Hill,出了地鐵拖著行李一路走,走到一半大呼不對。原以為Potrero Hill只是一個地名,沒想到真的是一個hill(小山),小一百米高怎麼看都是有的,朋友家還在山頂,就這麼拖著近五十斤的行李一路爬山。爬到山頂,血槽已經空了大半,回頭一望,卻也隱隱約約能看見舊金山的夜景,覺得稍有安慰,也算我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朋友家的廚房(本文圖片均如無說明,皆由作者本人拍攝)
從Potrero Hill遠眺舊金山
作為一個籃球迷,即便我不是勇士的球迷,又怎能不去看一眼金州勇士的主場?第一站,就是奔赴金州勇士的主場。
金州勇士隊先前的主場甲骨文中心已經在上賽季結束後停止使用,新球場名為「大通中心」(Chase Center)。在谷歌地圖上查了一下兩者的位置,就絲毫不難明白勇士隊搬遷的原因了。
新老球館的位置對比圖,老球館甲骨文中心其實並不在舊金山市區,而是在灣區另一頭的奧克蘭,跨過大橋才能到達,且據說位置非常偏僻,周邊餐飲、購物等都不方便。新球館就則在舊金山市區。(截取自谷歌地圖)
一路走走停停,忽而看到旗杆和有軌電車上庫裡、格林等人的廣告,我知道大通中心近了。
NBA球隊的球場,不同於歐洲足球俱樂部(如諾坎普之於巴薩、安菲爾德之於利物浦)那種球隊對於球場擁有所有權的模式。很多NBA球隊的比賽場地並不歸球隊所有,平日裡還可能成為演唱會或是其他體育賽事的場地。我到的時候,季前賽還沒有開打,又是工作日,大通中心一片冷清,只有一家勇士隊的紀念品商店尚在營業,提醒我們這個運動場和勇士隊的關係。在紀念品店買了頂勇士隊的帽子,便匆匆離去。
NBA勇士隊的紀念品商店
離開大通中心,搭乘公交一路向北,我的目的地是舊金山唐人街。前文提到,因著加州的淘金潮,大批華人遠渡重洋,來到舊金山。因此,舊金山的唐人街也成為北美洲最古老的唐人街,也是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社區。
去年在美國東部旅行,也曾看過波士頓、紐約、費城的唐人街,相比之下。舊金山唐人街的格局更加開放,和周邊其他街區並沒有明顯的區隔,比如北邊的柏思域街,路的這一邊還滿是中文招牌,路的另一邊就已經是「小義大利」,滿眼可見的義大利語。
舊金山唐人街比東部的唐人街更熱鬧,非華裔面孔也更多,說粵語的「老移民」人數也明顯多於新近從大陸而來、操普通話的新移民。
舊金山唐人街
舊金山唐人街
值得一提的是舊金山唐人街中的華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Museum),展館不大,內容和展陳卻很豐富。博物館詳盡地介紹了早期華人移民美國的歷史背景,早期移民的構成,以及他們如何在異鄉生存與紮根,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接納與排斥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Paper Son」(一般譯為「紙生子」)的介紹。
19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大量華人湧入美國。但是華人獨特的生活習慣以及過於勤勉的工作態度,卻招致了美國主流社會的反感和排斥。
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暫時凍結華裔移民,除商人、學者、外交官等特定人群外,其餘華人一律不得入境和在美國定居。1892年十年期滿後,國會再度制定《吉裡法案》以延長《排華法案》的效力。1902年起則進一步取消時限,使《排華法案》永久化。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爆發,存放大量移民出生檔案的舊金山檔案館被燒毀。一些華裔移民趁此機會聲稱自己出生於美國,並由此獲得了美國籍。
其中一些人之後回到中國,不僅利用自己的美國國籍將子女親人接來美國,甚至還將自己的子女身份資料賣給其他人,使大量華人持假身份移民美國,這批人便被稱為「Paper Son」(即父子關係只存在於移民局的紙面檔案)。
由於官方檔案大多在地震後的大火中被焚毀,美國移民局只得在舊金山灣的天使島移民站建立了一套盤查機制,以核實移民身份。審查過程通常要持續兩到三周,有時甚至會長達數月。為了應付移民局官員的盤問,「Paper Son」們還專門背下了「父親」的個人與家庭的全部背景。據統計,1910年至1940年間,進入美國的約17.5萬華人中,有80-90%為「Paper Son」。
雖然二戰後,美國政府啟動了華人招認項目,鼓勵「Paper Son」坦白以假身份移民美國的經過,讓他們有機會獲得合法身份並改回自己原有的姓名,但仍有不少紙生子因害怕被追責而選擇了隱瞞,終其一生都以假身份生活。他們會選擇給孩子取帶有自己真實姓氏的中文名字,而英文姓氏卻依舊延續作為「Paper Son」的姓氏。其中一些人甚至從沒有將這段經歷透露給子女,最終將秘密帶入墳墓。
華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內部
在天使島移民站接受檢查的華裔移民
華裔移民的身份證明
除此以外,華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裡還有很多對華人文化風俗的介紹,看得出,他們想向美國主流社會展示自己文化多元性和特殊性的努力,其歷史跨度也從19世紀中期一直涵蓋到當下,介紹了辛亥革命、抗戰、國共內戰等大的歷史事件對華裔移民群體的衝擊和影響。倘若是一個對華人群體或者中國歷史文化有興趣卻知之甚少的美國人,在參觀完這個博物館之後,應該會頗有收穫。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國內反日情緒強烈,這是當時頗為流行的一本教美國人如何區分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小冊子的其中一頁,以避免美國人在對日裔採取行動的時候傷及華裔。
博物館對華人春節風俗的展陳
從博物館出來,穿過唐人街一直向西走不遠,就是著名的「九曲花街」(Lombard Street),因其有一路段由八個急彎組成而聞名。
這段坡度非常陡的街道原本是直線通行的,但考慮到行車及行人安全,於1923年被改成目前所見的曲折迂迴情況。車行至此,只能盤旋而下,時速不得超過5英裡(8 km/h)。
一到九曲花街,遊客明顯多了起來。但於我而言,九曲花街實在是有些無甚可觀,從上到下走了一趟,也頗覺失望。拍了幾張照片,便匆匆離去。
當天的最後一站,自然是舊金山的地標——金門大橋。
地圖上看金門大橋 (截取自谷歌地圖)
金門大橋橫跨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南端連接舊金山的北端,北端接通加州的馬林郡,1937年建成時曾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懸索橋,橋身採用橘紅色,被認為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顯得更醒目。
觀賞金門大橋,選址是一門大學問,可選的地方很多,呈現的景觀也各有不同,我選在了橋西南方向的Baker Beach。
走在Baker Beach上,一面是連接著太平洋的金門海峽,遠處則是一點點靠近的金門大橋。就這麼在沙灘上坐了下來,吹著太平洋的風,看著遠處的橋。
從Baker Beach遠眺金門大橋
日影西斜,海灘上的溫度也越來越低。和南加州的溫暖炙熱不同,舊金山已有幾分微涼。查了查地圖,決定走到高處去拍一拍太平洋的日落,也看看夜幕裡的金門大橋。
日落時分的舊金山,攝於金門大橋附近
夜幕裡的金門大橋
在舊金山前前後後待了有三天,沒有再去景點,而是去了很多街頭巷尾。舊金山不算大,公共運輸在普遍依賴汽車出行的加州也算較為便利,但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卻是物價高昂。從飲食到出行,比起紐約也都高了不少。
印象中,紐約的公交和地鐵單程票一律都是2.75美金,如果買的是交通卡,那麼搭乘地鐵後再搭公交,則不需要支付公交費。而在舊金山,輕軌和地鐵線都是按站計費,動輒可以到7、8美金,出來之後再坐公交,一般也需要5美金以上。
後來和朋友聊天,才知道因為矽谷就在附近,舊金山從房價到生活成本,都可以算是全美最昂貴的城市。後來去芝加哥,一位在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朋友接待我,知道他上一份工作在舊金山南邊的斯坦福,我問他為什麼從斯坦福轉到伊利諾伊,從舊金山搬到芝加哥。他跟我說不為別的,只因為舊金山實在是太貴了,之前在斯坦福,他的年薪是15萬美金,但生活得很憋屈,想買好一點的房子根本無望。現在的年收入只有8萬美金,但生活質量卻顯著攀升,買房也提上議程了,他說:「我再也不要去舊金山啦!」
三天的時間當然不夠了解一座城市,我也自然無權論斷,但我耳聽目睹的舊金山,卻是真切的如上文這般。離開舊金山,我和朋友開始了自駕,沿著一號公路,一直往南方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