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逐漸趨於公平,那些農村孩子的北大、清華夢

2020-08-20 忘了海忘了風

我所在的菏澤市,其中幾個縣城的農村孩子,今年有9名學生通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2020年高校農村專項計劃報名審核,還有兩人竟然同時通過清華和北大的審核!這個消息在我們這個教育本就落後的小城市還是挺震撼的。

這是一件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情,不單單為這9名學生高興,能夠去中國最優秀的大學學習,我們還能從此次事件中看出,教育資源的分配努力的在爭取平衡。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的教育資源分配以及受教育機會都存在著很多程度上的不平衡。城鄉之間、地域之間、學校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

作為一個農村孩子,尤其對於地域和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感受頗深。農村孩子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很難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1、農村的教育條件差,硬體設施落後。農村一般都沒有很好的硬體設施,也很少能開展特色課,甚至很多小學最基本的體育、美術、社會等學科都不設置,只有語文、數學。英語課也是形同虛設,考試全靠學生蒙。

2、老師不願意農村教學,都往城裡調。由於條件艱苦和距離城市較遠,很多的老師不願意在農村教學,即使被分配到農村,也會想方設法調到城市,很多老師的心都沒能在農村學校紮根,教育質量就不言而喻。這也是農村年年招老師,還年年缺老師的原因。最終的受害者,還是那些農村的孩子們!

3、教學水平不高,教師競爭力不強。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很多的人考教師僅僅是為了這份特別穩定的工作,自身的教學水平很是有限。部分地區(像我們這裡)招聘考試根本不限制專業,汽車專業的、園林專業的、挖掘機專業的、獸醫專業的等等畢業生都可以報考老師,最後分配到農村以後,他們不可能給孩子們上自己的專業課,全部都得去教語文和數學課。細思極恐啊,這樣的教師團隊,如何能把孩子教好,這是在開玩笑嗎?孩子的教育不能這樣胡來啊!

現在農村孩子上大學越來越難,不一定是說學費貴了,國家有很多獎助學金的項目,而是本身成長的環境不同,甚至父母的知識水平、教育方法都會影響學生將來的成長。

我個人認為教育不平衡的現象不是說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需要有規章、有計劃地,有條不紊的慢慢改變。值得慶幸的是,通過我們市這9個北大和清華審核通過的學生這件事,我們看到了它是在轉變的。

最後,改用馬丁路德金的一句話: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大學的高等教育,無論你出身富貴或者貧窮,無論你身在祖國的哪個地方。

相關焦點

  • 北大清華大學生中,為什麼很少有農村孩子?真相讓人心酸
    我覺得這是由於農村教學質量和城市教學質量之間的差距造成的。改革開放以來,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教育教學質量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過去,很多農村孩子,初中都不能畢業,就輟學打工。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可以上完高中,參加高考上大學,這充分說明,我國的教育在發展。但是,農村孩子雖然能夠讀高中了。
  • 為何「寒門學子」難進清華北大?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差距明顯
    窮人家的孩子,越來越難上名校了。這不光是國內近年來開始逐漸出現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國外早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哈佛大學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目前哈佛在讀學生當中,有30%的學生,其父母或者親戚當中,有人曾是哈佛的校友。
  • 兩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網友炸了鍋,有人喝彩,有人質疑不公平
    在國內,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考上清北不僅是學生個人的榮譽,也是學校的榮譽,並且是學校宣傳的重點。不過今年高考中,2位四川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卻讓網友炸了鍋,有的人為他們喝彩,也有人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有違高考公平的原則。
  • 清華農村生源超2成,寒門不只出「貴子」也出「人才」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2020年清華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2018年是17.9%;2019年是19.3%。這是近年來的新高。
  • 2019清華北大全國錄取分數線匯總,幼年的你選北大還是清華?
    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等院校,是不少人從小知道的大學,且大部分小朋友知道的大學也就這兩所。於是不少大人們問起長大後想上哪所大學是,他們估計都是奶聲奶氣地說,清華或者北大。這也是童年時最糾結的一個選擇,長大後是讀清華,還是上北大?每當想起這些不切實際的夢想,是不是都會偷笑,什麼童言無忌,什麼美夢成真,原來都抵不過成長帶來的煩惱。現實的無奈,讓清華北大逐漸從自己的夢想中刪除。
  • 歷年北大清華大一新生中,農村學生比例令人心酸,這是為什麼?
    據有關統計,1978——1998年,北大清華等名校的農村學生超過三成,而90年代中期開始下降,2000年以後,只有不足一成,所以國家推出一些針對農村學生的政策,維持著農村學生進名校的比例。同樣的情況,不只發生的北大清華,而是遍及幾乎所有的985高校,越是好的大學,農村學生越少,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等一流名校的學生,靠的是自己努力還是老師教育
    那些考上北大清華等一流名校的學生,真的是老師教出來的嗎?事實上,教育學上有個理論,對於人的成才來說,叫先天因素決定論還是教育決定論。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對人的成長起了決定性作用。再來看看2019年北大清華招生的實際例子,以北京為例,共招了626人,其中僅11所中學就佔了605人,佔96.6%的比例,處於絕對壟斷地位。
  • 2北大1清華,農村家庭三個孩子全考上名校,只因父母常說一句話!
    眾所周知,一旦涉及孩子的而學習成績,甚至以後的高考,那家庭的出身就是人們經常在討論的話題,大城市裡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他們無論是所享受的教育資源,還是教學水平上都是大大優於農村孩子的。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同樣,縱觀歷年的高考,那些狀元們也都是在大城市,條件優渥的家庭中扎堆出現,來自農村家庭的也有,但只佔少數的部分。那這是否是說寒門就真的很難出貴子嗎?
  • 農村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族人敲鑼打鼓送牌扁擺流水席,值得效仿嗎
    近日,江西贛州一農村孩子考取了北京大學,家族敲鑼打鼓,送牌扁,擺流水席隆重慶賀的視頻上了頭條,引發了熱議。,特別是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請親朋好友小聚,慶賀一下,無可厚非。家族大張旗鼓的慶賀,目的無非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為家族爭了光,為家人長了臉,有必要炫耀一下。另外一個原因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認為考上北大清華就像古代狀元進士及第一樣,不但光宗耀祖,孩子大學畢業後還可以當大官,可以改變家族的命運。古代科舉取士,始於隋朝,結束於晚清。是三年一考,能進土及第的人很少,每次科考殿試通過的一般也就一百多人,多的也是三五百人。
  • 2017年清華、北大錄取人數高中排名,衡水中學位居榜首!
    在清華、北大錄取名額上面,北京市的中學優勢明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排名前30所中學共錄取了1756人,佔總錄取名額的1/4。可以說,這30所中學在地方上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中學。從當前的錄取情況來看,清華、北大的招生名額在逐漸向這些超級中學集中,這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很多人說當前農村學生考取重點大學越來越難,考入清華、北大更是難比登天。
  • ...發問:什麼是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所有人考上北大清華復旦嗎?
    什麼是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不是所有學生都考上北大清華復旦就是公平?是不是所有學校課堂都打造得一模一樣就是公平?因材施教,就是針對每一個孩子,不是全部孩子都要成為松樹。」於漪說,公平而有質量,不是去講宏大的理念,而是從身邊做起,真正把我們的孩子當做寶貝。「我們的孩子是家庭的寶貝、國家的寶貝,不管什麼好的路線方針政策,離開了優質的人才就是零。」會上,全國教育界的大咖們,分享了對於教育公平、教育質量的理解。
  • 清華北大的農村生源只佔一成左右,好大學或被重新定義
    第三,農村有不少家長對孩子讀書教育的重視度不夠。相較以前,如今的家長不會讓孩子無故輟學不讀書,但是很少有農村家長像城市家長一樣,傾全家之力供孩子讀書學習。農村孩子讀書,家長只供其上學花銷,而城市家長供孩子讀書,從好幼兒園開始,到好小學,好中學,一直為孩子報班,找人託關係,爭取最優質資源,報班,遊學,應有盡有。而農村家長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 高考替考,冒名頂替;淺談教育公平
    許久未更,淺談教育公平。「前有冠縣女子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後有媒體統計14所高校冒名頂替超200人」,這無不觸動著人民的內心,似乎大家會有對「教育公平」大失所望!其實,教育本不存在公平。你所認為的「公平」是「被公平」,所認為的「不公平」也是「被不公平」,都是意識作怪。
  • 那些千辛萬苦考上清華北大的農村學生,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清華北大的一些基礎學科,出來的畢業生必須能坐冷板凳,一時半會想要出成績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比如湖南的那個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張曉勇,先是在廣東日化企業工作,後來回到長沙,輾轉幹起了保安工作,現在是某物業公司客服部主管;又比如人大的那個畢業生,檔案學專業畢業,現在是一個農村家庭婦女。
  • 寒門出貴子,農村雙胞胎考上清華北大,高考分數僅2分之差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比較認同的。畢竟教育資源的差異,以及不同家境的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是有很大差距的。
  • 湖南近100名農村學子有望就讀清華北大
    清華和北大向湖南發來「賀電」湖南近100名學生(有名有姓,往下看,後附完整名單)入圍清華北大專項計劃名單!高校專項計劃,又稱農村學生單獨招生,是國家為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的農村學生上大學而出臺的一項優惠政策,主要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具體實施區域由有關省(區、市)確定。高校專項計劃與地方專項計劃、國家專項計劃隸屬於高考三大計劃。
  • 為考清華十年寒窗,去北大卻只要一紙外國國籍,這真的公平嗎?
    清華北大對外籍學生降低門檻,引網友不滿。如果你關注清華北大招生情況就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因為清華在幾年前就發布了一條,讓很多國人氣憤的消息∶從2017年開始,外籍學生可以申請到清華大學,免去筆試環節。
  • 劉強東:北京人穩上清華北大,農村人卻難上大學,現實真是這樣?
    但是在現實中,有個很真實的話題就是:教育資源的相對不公平性,讓很多的家庭頭痛和困擾。在《開講了》這個訪談節目中,作為貧困地區出生,白手起家的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現在能夠上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中,來自農村的可能連30%都沒有,今天如果在北京上了四中的學生,基本就是上北大、人大、清華或者985高校,甚至國外的名校了,但你如果上了一個很差的學校,那麼你離學校的大門還有很遠。
  • 你的孩子是否願意再填清華、北大?
    同時在遇到不公、不平時勇於提出質疑,從而使之變得更公平合理。談到為民族做貢獻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那些出類拔萃的人物,當然他們也多出自所謂的名校,如:清華、北大……但出自清華、北大的那些所謂的高材生就真的能不忘祖國而選擇報效這個民族嗎?
  • 農村雙胞胎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自律的孩子往往很優秀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人們高談闊論「寒門再難出貴子」時,仍有許多「寒門」的家長和孩子默默努力,他們始終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一對農村雙胞胎通過努力拿到了名校的入場券,他們自己的實力慢慢改變命運,也再一次證明了孩子個人的自律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