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泥塑 拋接氣球 外語系學子與「折翼天使」共度周末

2020-12-23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志願者們教小朋友們玩黏土  邱迎銀/攝


一位小朋友對實驗工具產生了好奇  邱迎銀/攝

「我的叮噹貓去哪了?」小男孩忙著尋找自己的黏土模型;而在一旁,來自學院外語系的志願者們則指導著小朋友們彈起了尤克裡裡;另一邊,一群小朋友好奇地圍著哥哥姐姐們做起了汽水實驗……10月14日下午,該系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同學們踏著風雨和泥沙來到福州市閩侯善恩園,與「折翼天使」們共度周末,一同遊戲。

「你在捏什麼?」「財神!」志願者拿來模型,和孩子們一同製作黏土,捏制「財神」的小男孩則握著一個綠色粘土塊,自豪地說道:「我之前就有自己做過!」與此同時,一名小女孩在創作花朵的模型。只見她一手握住黏土,另一隻手反覆揉搓、按壓,用來作花心。她用同樣的方法做好了花瓣。小女孩拉拉附近志願者的衣袖,示意其欣賞她的作品。得到稱讚後,過了一會,小女孩問道:「葉子是什麼顏色的?「是綠色的。」志願者笑著答道。小女孩邊說邊製作了葉子,裝飾在花柄上。

志願者們事先準備的各色氣球同樣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他們先將條形氣球的一端打結,而後又讓其圍成一個空心的圈。一些小朋友紛紛從志願者手中拿起「空心圈」氣球,將它戴在頭上。其中一名男孩戴一個氣球歡樂地奔跑,甚至給脖子、雙手都添上了氣球,在房間內開心地晃來晃去。


小朋友在吹氣球  邱迎銀/攝

另一邊,一位志願者則陪著一個小男孩進行「回形針遊戲」。長紙摺疊兩下,別上回形針兩枚,往兩側拉,當兩回形針扣在一起,小男孩便會猛點頭,眼眯成一條縫。遊戲反反覆覆,小男孩樂此不疲。

活動接近尾聲,一個小朋友手拿著粉色心形氣球,執意要遞給那位志願者。後,他們開始玩拋接氣球的遊戲。另一旁,一些孩子一筆一畫勾勒與自己相處的志願者模樣並寫上他們的名字。還有一些志願者和孩子們跳著「兔子舞」……

活動負責人黃雅晶說:「本來以為孩子們可能不會很好接近,結果發現他們和普通孩子也沒有什麼不同。」短暫的相處使得一些志願者表示很感動,「這些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也比較純粹,喜歡你就畫幅畫送給你。」

小朋友畫了一幅畫送給志願者姐姐  邱迎銀/攝

外語系青協志願者合照  邱迎銀/攝

據悉,福州市閩侯縣善恩園是一所民辦、非營利性的社會慈善機構。園內工作的薛老師表示:「這些孩子除了家庭背景有些特殊外,並無其他特別之處,希望社會大眾能把他們當作普通孩子一樣,無差別地看待。

附件下載:

相關焦點

  • 攜溫暖的春風長沙中學生將愛吹進「折翼天使」的心裡
    長沙市周南中學高一1718班的學子為聾啞孩子送去溫暖。陽春三月,一路晨光。3月25日,長沙市周南中學高一1718班的全體同學與班主任老師坐上大巴,前往長沙縣北山「五福山莊」。為響應「學雷鋒」號召,弘揚助人為樂精神,增強學生公益心、責任感,在春回大地的日子裡,K1718班的同學們與長沙市特殊學校的同齡聾啞孩子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周末。一到達目的地,周南中學的學生們便開始向特殊學校的老師討教手語。「我愛你們」「你們很棒」「我叫××」……在一遍遍向聾啞孩子們比劃時,聾啞孩子們露出了高興的笑顏,大家互相擁抱,交換自己備好的信件。
  • 致敬:折翼天使的守護者——特教老師
    致敬:折翼天使的守護者——特教老師她(他)是語訓班老師她(他)是啟智班老師她(他)是啟音班老師他們教孩子們生活、學習他們教孩子們唱遊律動他們撫慰孩子們心理健康他們教孩子們融入社會……他們是特教人他們是一群在特校工作的普通人
  • 「傻孩子」痴迷捏泥塑 作品打動藝術家(圖)
    從電視上學習 捏出各種各樣的泥塑這是一座還沒有裝修的樓房,在二樓的一個房間裡,擺滿了吳劍瑜的作品。在製作麒麟、龍、孫悟空等大件物品時,吳劍瑜都先用鐵線、水管等物品,將結構搭好,然後再附上泥塑。而像金箍棒、大鵬鳥手上拿的槍等,也都是他自己砍木頭削成。當記者詢問吳劍瑜幾歲開始捏泥巴時,他說已經記不清了。但其表示,最早捏的恐龍和怪獸,都是從電視裡學來的。在二樓的房間裡,有一沓厚厚的畫作,裡面畫滿了各種各樣的形象。
  • 麻雙「折翼天使」鍾華強在南康中學北校區開啟新徵程……
    麻雙「折翼天使」中考714分被南康中學錄取!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夏天,「折翼天使」華強破繭成蝶,以714的高分被南康中學錄取。為確保「折翼天使」無障礙入學,8月30日上午,南康區志願者(義工)聯合會的志願者們一大早開車從南康來到麻雙,接鍾華強同學前往南康中學北校區報名,幫助華強一家做好華強入學工作準備,及時解決華強同學上學的後顧之憂。
  • 捏泥塑捏成小老闆 韓興元創業半年收入5萬
    韓興元和他的泥塑     他用雙手捏出了可愛的泥塑玩具,他用雙手完成了自己店面的裝修布置……2008年畢業於江南大學公共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韓興元,靠自己所學的手藝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創業路。半年多來,他不僅在商場裡開了兩家手工飾品店,還實現了5萬元的營業收入。
  • 手捏泥塑為軍運會添彩——一位退伍老兵的軍運情結
    新華社武漢10月22日電 題:手捏泥塑為軍運會添彩——一位退伍老兵的軍運情結新華社記者李偉一塊泥巴,經過手中捏、搓、補、雕,呈現出清晰的五官,神形兼備,惟妙惟肖。22日,武漢市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人胡」胡作林為來自埃及的胡信(中文名)手捏泥塑肖像,不到一個小時,活靈活現的肖像就成型了。「作為一名老兵,來到軍運會現場展示我們的泥塑文化,很激動。」今年60歲的胡作林是一位有15年軍齡的退伍老兵,出生在「泥塑之鄉」武漢市黃陂區,從小跟著父親學做泥塑。
  • 周玲麗:讓「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飛翔
    周玲麗說,一定要盡最大努力讓這些「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飛翔。當時,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盡最大努力讓這些「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飛翔。在工作中,周玲麗善於換位思考,擅長與學生家長打交道。周玲麗深知這些孩子們的家長承受了更多壓力,特教學校是他們的最後希望。
  • 王琪:深耕特殊教育25載 用愛守護「折翼天使」
    王琪老師就是其中一員,她深耕特殊教育25年,用愛守護著每一位「折翼天使」,實現了該校辦學宗旨「讓每一朵花兒都開放」。王琪正在教授特殊學生。2016年,在學校嚴重缺教師的情況下,她自願帶領小組成員利用周末為綿陽遊仙區柏林、白蟬、街子等邊遠鄉鎮的中重度智障學生送教到家,認真了解送教學生和送教家庭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送教方案,用專業的特殊教育理論知識和康復理療理念,醫教結合,對家長進行培訓,對孩子進行肢體康復訓練、文化知識傳授。
  • 項城市:送教上門情暖「折翼天使」
    在項城市,還有100多名像中明一樣的「折翼天使」,為全面落實好教育扶貧政策,切實保障適齡殘疾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項城市特殊教育學校建立殘疾兒童教育保障制度,完善適齡殘疾兒童「一生一案」,壓實責任,細化措施,定期為特殊孩子開展送教上門活動,用愛去溫暖這些折翼天使。
  • 河南誠城集團 關愛一座城愛心行 關愛「折翼天使」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就像「折翼的天使」;有這樣一些老師,為了孩子歷經艱辛,仍在堅持。
  • 石幢社區花樣年華 天使相伴 青少年卡通泥塑活動
    伴隨著陣陣清脆的歌聲,「花樣年華,天使相伴」-卡通泥塑活動於2017年7月11號在金閶街道石幢社區活動中心拉開帷幕。本次活動在歡愉的音樂聲中正式開始,沒有枯燥乏味的授課,脫離了無聊死板的課堂氛圍,以「擊鼓傳花」遊戲作為開始,讓15位小朋友在遊戲中相互認識,增進友誼。遊戲中我們見識到了石幢社區的小朋友們多才多藝,唱歌跳舞一應俱全。
  • 讓「折翼的天使」重新飛翔
    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就是想讓「折翼的天使」們重新飛翔。」(黃杰敏 文/攝)
  • 用愛喚醒折翼天使「沉睡的心靈」
    送教老師們用無私的愛與真誠的心,喚醒了折翼天使「沉睡的心靈」。在送教的過程中老師們也會和家長深入交流,鼓勵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孩子,切實保障這些「折翼天使」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希望。趙萍
  • 開放教育,讓折翼天使展翅飛翔
    開放教育,讓折翼天使展翅飛翔  ——國家開放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優秀學子群像  文/
  • 「折翼天使」的新年期盼
    這群特殊的孩子多數患有腦癱,腦癱兒童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行動、說話,被稱為「折翼天使」。安琪之家副院長樊莉花說,安琪之家為腦癱兒童提供康復和教育等服務,目前有40多個腦癱孩子在這裡接受康復訓練。「他現在基本能走了,也能聽懂別人講話,但自己還說不出來。」小志恆的媽媽梁惠菊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 朝天特校—— 手工製作,為折翼天使插上飛翔的翅膀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體驗揉、捏、按、團、按壓等一系列動作。用黏土泥作畫,撕紙作畫、絲網花和串珠使雙手得到充分鍛鍊,更加靈活,觸覺更敏感,想像力也得到了延伸。對於聽不見聲音又不能表達的聾啞學生,老師帶領他們學習剪貼畫、模型製作、疊紙、串珠、十字繡、絲帶繡、鑽石貼等手工製作。通過這些活動鍛鍊學生肢體間協調能力、動手動腦能力和想像能力。
  • 項城市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 情暖「折翼天使」
    在項城市,還有100多名像中明一樣的「折翼天使」,為全面落實好教育扶貧政策,切實保障適齡殘疾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項城市特殊教育學校建立殘疾兒童教育保障制度,完善適齡殘疾兒童「一生一案」,壓實責任,細化措施,定期為特殊孩子開展送教上門活動,用愛去溫暖這些折翼天使。
  • 麻雙「折翼天使」中考714分被南康中學錄取!
    「我一方面希望華強能夠和他的名字一樣努力,強大起來,同時希望社會各界攜手同行,為這些『折翼天使』提供更多的關愛。」憑著「堅持、堅持、再堅持」的信念,努力叩開理想之門,和其他孩子一樣,鍾華強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有憧憬和規劃。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發展史始於南宋末年大吳村始祖吳定首創「大斧批」人像捏塑,明中葉隨著潮州木偶戲的盛行,大吳泥塑木偶頭像和人物塑像迅速發展。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 可以試試始於三國時期的萬州泥塑
    泥塑,俗稱「彩塑」「泥玩」「捏泥人」,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到距今7千年左右,延續至今。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一直沒有間斷過,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