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貝多芬是黑人?

2020-12-08 觀察者網

席捲歐美的抗議浪潮絲毫未減,國外網友們在網際網路上又找到了一塊新陣地。

這一次大家battle的主題是:貝多芬到底是不是黑人?

雖然缺乏證據,但是很多外國網友堅持認為:是的,貝多芬是黑人

(圖源:indy100.com)

正方一辯認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是非洲人後裔。在公共場合露面時,貝多芬經常被迫在臉上撲白粉,以掩蓋其種族和血統。在肖像畫裡面,他使用了替身(body doubles)。

(圖源社交媒體)

雖然說了等於沒說,但是該推特擁有了7萬多網友轉發,25萬人點讚。

有人敢說,自然就有人敢信。

在萬物皆可COS的理念下,真假不重要,老鐵們先玩起來:

飛機火箭先刷一波好嗎兄弟萌?秋梨膏!

影視劇裡的包青天:我(字母)感覺你們在內涵我。

反方一辯認為,真就欺負貝多芬入土為安,張口就來了唄?這是基於貝多芬的家譜研究嗎?這就是預設貝多芬的祖先那幾輩有私生子撒!

(圖源:wionews.com)

反方網友補刀:鬧呢?要真的想玩還不如用這個圖,1823年用原版的Photoshop,當場給貝多芬拍的照片好吧?我在現場,我就是那隻筆。

(網圖,元出處不詳。轉引出處見水印)

正方二辯認為,貝多芬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摩爾人」。如外國網友積極聲明的那樣,「眾所周知」,摩爾人就是黑人。因為貝多芬的母親是黑人,所以貝多芬也是黑人。

(圖源:blackhistory)

(圖源社交媒體)

(圖源:theconcordian.org)

反方二辯認為,貝多芬的母親來自於現在的荷蘭地區,荷蘭曾從屬於西班牙,西班牙曾經被摩爾人佔領過。所以作者錯誤地認為:荷蘭被摩爾人佔領過。

有點繞,簡單點來說,論證貝多芬母親是黑人的邏輯,等同於說現在的英國曾經是曾經的羅馬帝國的地盤兒,所以說英國女王是義大利人,道理是一樣一樣兒的。

(圖源:@英國報姐)

正方三辯認為,貝多芬是白人這樣的「常識」是白人歷史學家刻意營造出來的結果。白人歷史學家用文字來掩飾貝多芬的種族,纂改歷史。

(圖源社交媒體,下同)

反方三辯認為,貝多芬不可能是黑人,但是亞歷山大·杜馬斯絕對是個黑人。言下之意,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毫無證據上來就給歷史學家潑髒水,不太可:

亞歷山大·杜馬斯機翻直譯有點繞口。沒錯,他就是《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國內讀者們熟悉的大仲馬:

(大仲馬:可給爺整樂了)

還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勸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哭泣的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達瓦勒仕!我的曾外祖父是真·非洲人啊)

外網網友認為,如果說歷史學家強行給黑人「黑白」?那反方辯手一提到的George Bridgetower就是最好的證據。看他照片,也沒見得洗成白人啊。

這個音樂家我沒聽過,所以翻了下百科,確實寫的是非裔(Afro-European musician)。

(圖源:Wikipedia)

貝多芬是黑人的論調很受歡迎。

有網友對著貝多芬的照片,留下了熱淚:是的,他是黑人。我知道他(貝多芬)是一個天才,歷史上很多人都擁有不同的背景,是歷史學家想要奪走他們的功績。這不妨礙貝多芬是一個天才。

(圖源社交媒體,下同)

有網友在下面回懟:但凡你多讀幾本書,也不至於給人忽悠成這樣。

這場爭論從當地時間周三開始升溫,吸引了大量的網友和媒體在線battle。在泛娛樂和偏學術的不同方向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不過,對於貝多芬而言,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圖源:theguardian.com)

悽涼的一面在於,至少在這一次的網絡討論中,相較於對貝多芬的喋喋不休,外國網友很少對於那些歷史上真正的非裔音樂家或者黑人音樂家進行討論或者表示紀念和認可。

音樂是不分國界和種族的,不過這個宗旨看來沒實現。

其實吧,對線的結果並不重要。就算輸掉了貝多芬,外國網友也還有小扎:

小場面,不慌。直接來一發,莽就完事了。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是黑人」:這一延續了百年的傳言為何在今天仍有市場?
    但是 6 月,在美國因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掀起的蔓延全國的反種族主義運動的背景下,貝多芬卻因另外一個角度成為了公共輿論場上爭論的焦點——貝多芬是黑人嗎?這場關於貝多芬是否是黑人的討論也很快成為了推特的熱門話題。
  • 貝多芬的遺產︱從現代到未來:貝多芬與我們
    對作為重大文化現象的貝多芬及其創作的解釋,從他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了(貝多芬清楚地知道這一點,甚至試圖去引導,有時還會故意把水攪渾),然而和一切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樣,貝多芬首先是個被造者,其次才稱得上創造者,人們常常因為忘記前提而錯誤地估計或有意識地曲解結果。
  • 「樂聖」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維也納古典樂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因其不朽的創作,世人尊稱他為「樂聖」。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生于波恩。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音樂家。
  • 貝多芬耳朵怎麼聾的 貝多芬兄弟姐妹多嗎
    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有哪些 音樂巨匠貝多芬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傳世名篇,他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作,就是那九部交響樂,其實除了九部交響樂之外,貝多芬還有很多可以列入教科書的曲子,現在音樂系的專業學生如果要深入了解貝多芬的話,一定要會彈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因為貝多芬的曲子有獨特的風格,具有浪漫主義的元素也有古典主義的元素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貝多芬:直面矛盾的理想主義者
    在過去的200多年裡,人們普遍將貝多芬視為古典音樂的魁首,把他的藝術在較為單一的思維層面神聖化。這種傾向根源於作曲家所表現出的理想主義特徵,卻又將貝多芬的形象予以簡化,甚至曲解。20世紀70年代以來諸多顯赫的貝多芬傳記不斷提示人們,如果我們在忽視貝多芬人生中存在的諸多矛盾而去標榜他的藝術與社會理想時,就會使後者淪為一種片面的教條,更無法洞悉他所懷有的理想的價值所在。
  • 大音樂家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的經典音樂有哪些?
    這可能只有貝多芬可以做到了,音樂巨人貝多芬在音樂領域的成就是偉大的,生平有許多經典的曲目,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非常深遠的影響。貝多芬簡介中文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外文名:Ludwig.van.Beethoven國籍:德國民族:日耳曼民族出生地:波恩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職業:作曲家、鋼琴家、音樂家畢業院校:波恩大學德國傑出的音樂家
  • 為什麼要紀念貝多芬——寫在貝多芬誕生二百五十周年之際
    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國的波恩,22歲(1792年)開始移居維也納直到去世。由於居無定所,經常搬家,貝多芬在維也納共住過幾十處。我去了他的主要故居、墓地、活動遺蹟,包括存有《海利根斯塔特遺囑》的紀念館。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全球隆重紀念,我也想藉此機會前往波恩,參觀貝多芬出生地故居,參加紀念活動,聽幾場音樂會,了卻一大夙願,卻不料被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擋。
  • 貝多芬誕辰250年|貝多芬馬拉松,中國音樂家撐起一片天
    聽了「貝多芬在中國」馬拉松音樂會,觀眾紛紛發彈幕表示。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當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頻率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全球同步直播了「貝多芬在中國」馬拉松音樂會。為了和16日的誕辰日相呼應,馬拉松音樂會從早上8點持續到晚上24點,全長16小時。
  • 3歲萌娃偶遇「黑人寶寶」火了,手足無措瘋狂哭喊:媽媽,這是啥
    1.3歲萌娃偶遇「黑人寶寶」火了,手足無措瘋狂哭喊:媽媽,這是啥趣味性:★★★★★眾所周知,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種,分別是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圖圖抬頭一看,眼前站著一個「黑不溜秋」的「東西」,就像電視中的妖怪,這可把他嚇壞了,嚇得張開大嘴四處呼喊:「媽媽,媽媽,這是啥啊!
  • 在德國波恩「發現」貝多芬
    恰逢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為此我們策劃了「貝多芬主題周」,用音樂呼喚團結和博愛。布羅伊寧一家,對貝多芬的成長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貝多芬教小他兩歲的布羅伊寧彈琴讀詩,少男少女,兩小無猜,親密無間。在貝多芬母親去世後,他得到布羅伊寧母親海倫娜慈母般的關愛和教育。
  • 貝多芬的空白美學
    經作者授權同意,中譯文發表時標題為《貝多芬的空白美學》。[2] 本文是對在貝多芬論壇上發表的一篇較早文章的詳盡版。儘管原始文本的各個部分都會呈現,但與其說是主題上的變奏,不如說是立足於早先文章的基礎腳註。
  • 貝多芬的節拍器壞了嗎?
    關於「樂聖」貝多芬的系列節目仍在繼續,本周我們將關注一個曾引起過不小爭議的話題——貝多芬的作品究竟該如何演繹?希望與大家一同探討。對貝多芬作品的「本真主義演繹」如果有人願意「回到」貝多芬所處的時代,從樂隊編制、樂器以及演奏風格都力求「復刻」那時的聲音,想必所呈現出的最終效果會與我們既定的認識有所差異,至少在某些段落上會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 貝多芬的耳聾:事實或神話
    《論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出》魏因加特納《貝多芬傳》梅納德·所羅門《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貝多芬於1801年7月1日致友人卡爾·阿曼達的信,首次提到自己的耳聾 現藏于波恩貝多芬故居貝多芬用過的助聽器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貝多芬的維也納:黃金時代的音樂之都
    ——費迪南德·瓦爾德斯坦1792年給貝多芬的臨行贈言1792年,貝多芬(1770-1827)打算第二次離開家鄉波恩前往維也納,瓦爾德斯坦伯爵在紀念冊上寫下了這段著名的臨別留言。與五年前那次匆忙而狼狽的維也納首行不同,貝多芬此次的決定將徹底改變他的人生軌跡。
  • 意想不到的器樂組合改編貝多芬作品,當代音樂家全新創作致敬貝多芬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頻率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將於202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紀念日當天,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而在這一次的馬拉松音樂會上,這四首僅有的貝多芬曼陀林作品都將通過樂器改編的方式被完整演繹,令人期待!鋼琴家張勝量(牛牛)、小提琴家黃蒙拉、口琴演奏家趙晨曦、長笛演奏家胡喆將接力演繹《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楊雪霏和黃蒙拉帶來藝術歌曲《阿德萊德》古典吉他與小提琴的改編版,拓寬了貝多芬作品在小眾樂器上改編的可能性。
  • 貝多芬的精神與當代生活
    ·貝多芬250周年誕辰,也是世界各國隆重紀念這位音樂巨擘的重要年份。[5]這則簡短記錄反映出貝多芬日常的抄寫訓練和創作模仿,讓我們窺見作曲家如何掌握前輩音樂的風格傳統。值得注意的是,貝多芬的早期創作首先是圍繞自身最為熟悉的鍵盤樂展開,從鋼琴獨奏到小型室內樂,作品布局也完全依照傳統形式。儘管貝多芬在早期作品中迅速展現出獨立語言和創作才華,可他卻從未盲目介入更為艱深的音樂體裁。1798年,貝多芬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弦樂四重奏(Op. 18)。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爭奪「偉人」:德國歷史記憶裡的貝多芬
    在揭開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的序幕時,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回顧了貝多芬在德國政治文化史上留下的印記,並感慨道:「人們需要偉大的藝術,但偉大的藝術有時也會被濫用。」例如貝多芬的音樂既曾被作為反抗希特勒的武器,也曾被納粹政權用於宣揚德意志的優越性。
  • 索尼耳機海報給貝多芬帶耳機,網友懵了,貝多芬不是聾人嗎?
    索尼耳機海報給貝多芬帶耳機,網友懵了,貝多芬不是聾子嗎? 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今天剛好是貝多芬250周年的誕辰。
  • 黑人妻子和黃人老公,生出來的孩子是啥膚色?一般人想不到
    後來大偉就跟著朋友踏上了去非洲的路,在工作過程中,認識一個黑人姑娘。情投意合就結婚了,但是也比較發愁,他倆生出來的孩子會不會很黑。可孩子出生之後,沒想到孩子的膚色是這樣的。黑人妻子和黃人老公,生出來的還是啥膚色?一般人想不到。
  • 【海上記憶】「貝多芬」在上海的故事
    「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鬥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大影響的是貝多芬。多少次的顛撲曾由他攙扶,多少次的創傷曾由他撫慰……」這是傅雷1946年出版《貝多芬傳》時寫在序裡的一段話,這部翻譯自羅曼·羅蘭作品的書當年由上海的駱駝書局發行,之後多次重版,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