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歐美的抗議浪潮絲毫未減,國外網友們在網際網路上又找到了一塊新陣地。
這一次大家battle的主題是:貝多芬到底是不是黑人?
雖然缺乏證據,但是很多外國網友堅持認為:是的,貝多芬是黑人
(圖源:indy100.com)
正方一辯認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是非洲人後裔。在公共場合露面時,貝多芬經常被迫在臉上撲白粉,以掩蓋其種族和血統。在肖像畫裡面,他使用了替身(body doubles)。
(圖源社交媒體)
雖然說了等於沒說,但是該推特擁有了7萬多網友轉發,25萬人點讚。
有人敢說,自然就有人敢信。
在萬物皆可COS的理念下,真假不重要,老鐵們先玩起來:
飛機火箭先刷一波好嗎兄弟萌?秋梨膏!
影視劇裡的包青天:我(字母)感覺你們在內涵我。
反方一辯認為,真就欺負貝多芬入土為安,張口就來了唄?這是基於貝多芬的家譜研究嗎?這就是預設貝多芬的祖先那幾輩有私生子撒!
(圖源:wionews.com)
反方網友補刀:鬧呢?要真的想玩還不如用這個圖,1823年用原版的Photoshop,當場給貝多芬拍的照片好吧?我在現場,我就是那隻筆。
(網圖,元出處不詳。轉引出處見水印)
正方二辯認為,貝多芬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摩爾人」。如外國網友積極聲明的那樣,「眾所周知」,摩爾人就是黑人。因為貝多芬的母親是黑人,所以貝多芬也是黑人。
(圖源:blackhistory)
(圖源社交媒體)
(圖源:theconcordian.org)
反方二辯認為,貝多芬的母親來自於現在的荷蘭地區,荷蘭曾從屬於西班牙,西班牙曾經被摩爾人佔領過。所以作者錯誤地認為:荷蘭被摩爾人佔領過。
有點繞,簡單點來說,論證貝多芬母親是黑人的邏輯,等同於說現在的英國曾經是曾經的羅馬帝國的地盤兒,所以說英國女王是義大利人,道理是一樣一樣兒的。
(圖源:@英國報姐)
正方三辯認為,貝多芬是白人這樣的「常識」是白人歷史學家刻意營造出來的結果。白人歷史學家用文字來掩飾貝多芬的種族,纂改歷史。
(圖源社交媒體,下同)
反方三辯認為,貝多芬不可能是黑人,但是亞歷山大·杜馬斯絕對是個黑人。言下之意,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毫無證據上來就給歷史學家潑髒水,不太可:
亞歷山大·杜馬斯機翻直譯有點繞口。沒錯,他就是《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國內讀者們熟悉的大仲馬:
(大仲馬:可給爺整樂了)
還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勸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哭泣的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達瓦勒仕!我的曾外祖父是真·非洲人啊)
外網網友認為,如果說歷史學家強行給黑人「黑白」?那反方辯手一提到的George Bridgetower就是最好的證據。看他照片,也沒見得洗成白人啊。
這個音樂家我沒聽過,所以翻了下百科,確實寫的是非裔(Afro-European musician)。
(圖源:Wikipedia)
貝多芬是黑人的論調很受歡迎。
有網友對著貝多芬的照片,留下了熱淚:是的,他是黑人。我知道他(貝多芬)是一個天才,歷史上很多人都擁有不同的背景,是歷史學家想要奪走他們的功績。這不妨礙貝多芬是一個天才。
(圖源社交媒體,下同)
有網友在下面回懟:但凡你多讀幾本書,也不至於給人忽悠成這樣。
這場爭論從當地時間周三開始升溫,吸引了大量的網友和媒體在線battle。在泛娛樂和偏學術的不同方向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不過,對於貝多芬而言,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圖源:theguardian.com)
悽涼的一面在於,至少在這一次的網絡討論中,相較於對貝多芬的喋喋不休,外國網友很少對於那些歷史上真正的非裔音樂家或者黑人音樂家進行討論或者表示紀念和認可。
音樂是不分國界和種族的,不過這個宗旨看來沒實現。
其實吧,對線的結果並不重要。就算輸掉了貝多芬,外國網友也還有小扎:
小場面,不慌。直接來一發,莽就完事了。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