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周三,據路透社報導,時隔 17 年,代表科技行業的標普500信息科技指數(S&P 5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ex)首次突破了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的峰值。不僅如此,在科技股的助推下,納斯達克亦創下歷史性高點。另一邊道瓊工業指數在良好財報的助推下也創下歷史性高點。
美國科技業的 5 大巨頭之一的微軟剛剛發布了好於預期的 Q4 財報,其 Azure 雲服務銷售幾乎增長一倍,Office 365 也增長了 4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十七年前,美國最大科技公司是微軟,因特爾,IBM,甲骨文和思科,如今這個榜單已經完全改頭換面,除了微軟,5大新巨頭分別是,Facebook、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簡稱 FAAMG)
納斯達克指數歷史,來源:谷歌
自 2009 年以來,科技股聚集的納斯達克經歷了一段長時期的牛市,這裡除了有 08 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長期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以及美國經濟整體復甦的推動外,科技業的繁榮也是推動股市屢創新高的一大因素,特別是 FAAMG 這幾家權重很高的科技巨頭。
不過,這個節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 17 年前的那場網際網路泡沫。今天的科技業是否正在經歷同樣的事情呢?
發生於 1997-2001 的網際網路泡沫又叫 .com 泡沫,因為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催生了大量網際網路公司,他們被稱為各種 .com。
90 年代美國網際網路迅速普及,從 1990 年到 1997 年,美國擁有電腦的家庭從 15% 增長到 35%,信息和通訊科技從奢侈品變成必需品,從而帶領社會進入我們所熟知的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
當時在風投的助推下,各種網際網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他們不惜以虧損來擴張規模,佔領市場,為的是形成所謂的「網絡效應」。許多公司的座右銘是「先做大再說」,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服務,把盈利的事情推向將來。
在大量資金的注入下,科技公司們不可一世,大手大腳花錢,廣告也打得特別猛。例如,2000 年 1 月的超級碗上,有 16 家 .com 公司各付了 200 萬美元購買 30 秒的廣告位;2000 年 4 月 15 日,CBS 支持的 iWon.com,在一個半小時的黃金時段比賽節目中提供了 1000 萬美元的獎金。
然而這種先擴張再盈利的故事最終證明只是童話,盈利無法達到預期導致這波泡沫在 2000-2002 年破裂。一些公司,如 Pets.com 和 Webvan,關門大吉;另一些,如思科(股價下跌 86%),還有高通,跌去了大部分市值但存活了下來。還有一些,如 eBay 和亞馬遜,則在後來重新超越了泡沫頂峰的股價。
17 年後,再次超越當初泡沫頂峰的的科技股,是否在經歷另一次泡沫呢?
2017 年以來,Facebook 的股價增長了 43%,蘋果的股價增長了 30%,確實有許多投資都擔心這些科技股的價格太貴了。
不過,是否太高除了取決於科技公司的盈利表現,還有投資都對他們未來發展的預期。後一點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前一點則一看便知。
與 17 年前不同,今天的科技巨頭不僅擁有海量的用戶,很多同時也是吸金大戶,比如蘋果、微軟和谷歌三家公司目前手上就持有 4640 億美元現金。一些盈利不那麼好看的公司,如亞馬遜、特斯拉,他們也有真正的業務和收入。
這些科技巨頭躋身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列,主要靠的是智慧型手機、雲服務、社交網絡、電商,這些產品和服務在過去 10 年呈現了爆發式增長。
蘋果 iPhone 銷量增長,圖片來自 sixcolors
另外,其單從估值來看,今天的科技股也遠沒有達到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那種誇張水平。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及投資總監辦公室主管陳敏蘭在發表於 FT中文網的文章中分析道:
雖然過去幾年科技股的估值持續走高,但還遠沒有到 15-20 年前那樣的極端水平。以市場平均預估盈利計,當前全球科技股的市盈率在 18.5 倍,與 2000 年時的峰值 55.1 倍絕不可同日而語。目前美國科技股相對於標普500 指數的溢價僅為 5%,遠低於 20 年均值 25%。此外,FAAMG(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以及谷歌)合計市盈率僅為 22 倍,距離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 58 倍還差得很遠。
標普 500 科技指數 6 月份的平均市盈率是 19 倍,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但仍然比網際網路泡沫時代低許多。
雷鋒網發現,從單家公司的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微軟在 1999 年 12 月網際網路泡沫最高峰時股價為 58.7 美元,全年營收為 197 億美元;如今微軟股價為 74 美元,一個季度的營收就達到 233 億美元。
前文提到,對一家公司的估值除了看盈利表現外,未來的增長預期也是很重要一塊。而科技公司從來都不只是留守當下,他們一直都瞄準未來。
實際上,驅動這一波快速增長的一些新科技紅利,比如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逐漸飽和。5 月 3 日,蘋果公布了 2017 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營收為 528.96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4.6%;淨利潤為 110.29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4.9%。iPhone 在第二財季售出 5076.3 萬部,較上年同期下降 1%。
在這種情況下,蘋果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他們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布局包括人工智慧、AR/VR、自動駕駛還有可穿戴領域。其中,人工智慧被視為未來的水、電、煤,是驅動各行各業的基礎技術。
除了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都在大力布局人工智慧。
當然,每一個風口的出現,也都或多或少會伴隨泡沫的出現。今天,許多人工智慧創業公司也是處在只有故事沒有營收的狀態,也有眾多公司蹭著熱點將名字取成 XXX.ai。
實際上,包括李開復在內的科技大佬已經預測人工智慧正迎來泡沫,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不是未來。就像 17 年前的網際網路那樣,泡沫破裂後,真正的增長才剛開始。
剛剛發布的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在 2020 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 1500 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 1 萬億元的目標;到了 2030 年,這兩數字分別變成 1 萬億元和 10 萬億元。
雷鋒網認為,若目標真實現,今天這些科技股或許應該放在被低估的行列吧。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