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7 年,美科技股終於「收復失地」,但這次不是泡沫了

2020-12-22 雷鋒網

美國時間周三,據路透社報導,時隔 17 年,代表科技行業的標普500信息科技指數(S&P 5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ex)首次突破了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的峰值。不僅如此,在科技股的助推下,納斯達克亦創下歷史性高點。另一邊道瓊工業指數在良好財報的助推下也創下歷史性高點。

美國科技業的 5 大巨頭之一的微軟剛剛發布了好於預期的 Q4 財報,其 Azure 雲服務銷售幾乎增長一倍,Office 365 也增長了 4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十七年前,美國最大科技公司是微軟,因特爾,IBM,甲骨文和思科,如今這個榜單已經完全改頭換面,除了微軟,5大新巨頭分別是,Facebook、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簡稱 FAAMG)

納斯達克指數歷史,來源:谷歌

自 2009 年以來,科技股聚集的納斯達克經歷了一段長時期的牛市,這裡除了有 08 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長期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以及美國經濟整體復甦的推動外,科技業的繁榮也是推動股市屢創新高的一大因素,特別是 FAAMG 這幾家權重很高的科技巨頭。

不過,這個節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 17 年前的那場網際網路泡沫。今天的科技業是否正在經歷同樣的事情呢?

泡沫歷史

發生於 1997-2001 的網際網路泡沫又叫 .com 泡沫,因為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催生了大量網際網路公司,他們被稱為各種 .com。

90 年代美國網際網路迅速普及,從 1990 年到 1997 年,美國擁有電腦的家庭從 15% 增長到 35%,信息和通訊科技從奢侈品變成必需品,從而帶領社會進入我們所熟知的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

當時在風投的助推下,各種網際網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他們不惜以虧損來擴張規模,佔領市場,為的是形成所謂的「網絡效應」。許多公司的座右銘是「先做大再說」,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服務,把盈利的事情推向將來。

在大量資金的注入下,科技公司們不可一世,大手大腳花錢,廣告也打得特別猛。例如,2000 年 1 月的超級碗上,有 16 家 .com 公司各付了 200 萬美元購買 30 秒的廣告位;2000 年 4 月 15 日,CBS 支持的 iWon.com,在一個半小時的黃金時段比賽節目中提供了 1000 萬美元的獎金。

然而這種先擴張再盈利的故事最終證明只是童話,盈利無法達到預期導致這波泡沫在 2000-2002 年破裂。一些公司,如 Pets.com 和 Webvan,關門大吉;另一些,如思科(股價下跌 86%),還有高通,跌去了大部分市值但存活了下來。還有一些,如 eBay 和亞馬遜,則在後來重新超越了泡沫頂峰的股價。

今時不同往日

17 年後,再次超越當初泡沫頂峰的的科技股,是否在經歷另一次泡沫呢?

2017 年以來,Facebook 的股價增長了 43%,蘋果的股價增長了 30%,確實有許多投資都擔心這些科技股的價格太貴了。

不過,是否太高除了取決於科技公司的盈利表現,還有投資都對他們未來發展的預期。後一點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前一點則一看便知。

與 17 年前不同,今天的科技巨頭不僅擁有海量的用戶,很多同時也是吸金大戶,比如蘋果、微軟和谷歌三家公司目前手上就持有 4640 億美元現金。一些盈利不那麼好看的公司,如亞馬遜、特斯拉,他們也有真正的業務和收入。

這些科技巨頭躋身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列,主要靠的是智慧型手機、雲服務、社交網絡、電商,這些產品和服務在過去 10 年呈現了爆發式增長。

蘋果 iPhone 銷量增長,圖片來自 sixcolors

另外,其單從估值來看,今天的科技股也遠沒有達到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那種誇張水平。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及投資總監辦公室主管陳敏蘭在發表於 FT中文網的文章中分析道:

雖然過去幾年科技股的估值持續走高,但還遠沒有到 15-20 年前那樣的極端水平。以市場平均預估盈利計,當前全球科技股的市盈率在 18.5 倍,與 2000 年時的峰值 55.1 倍絕不可同日而語。目前美國科技股相對於標普500 指數的溢價僅為 5%,遠低於 20 年均值 25%。此外,FAAMG(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以及谷歌)合計市盈率僅為 22 倍,距離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 58 倍還差得很遠。

標普 500 科技指數 6 月份的平均市盈率是 19 倍,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但仍然比網際網路泡沫時代低許多。

雷鋒網發現,從單家公司的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微軟在 1999 年 12 月網際網路泡沫最高峰時股價為 58.7 美元,全年營收為 197 億美元;如今微軟股價為 74 美元,一個季度的營收就達到 233 億美元。

人工智慧推動未來新增長?

前文提到,對一家公司的估值除了看盈利表現外,未來的增長預期也是很重要一塊。而科技公司從來都不只是留守當下,他們一直都瞄準未來。

實際上,驅動這一波快速增長的一些新科技紅利,比如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逐漸飽和。5 月 3 日,蘋果公布了 2017 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營收為 528.96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4.6%;淨利潤為 110.29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4.9%。iPhone 在第二財季售出 5076.3 萬部,較上年同期下降 1%。

在這種情況下,蘋果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他們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布局包括人工智慧、AR/VR、自動駕駛還有可穿戴領域。其中,人工智慧被視為未來的水、電、煤,是驅動各行各業的基礎技術。

除了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都在大力布局人工智慧。

當然,每一個風口的出現,也都或多或少會伴隨泡沫的出現。今天,許多人工智慧創業公司也是處在只有故事沒有營收的狀態,也有眾多公司蹭著熱點將名字取成 XXX.ai。

實際上,包括李開復在內的科技大佬已經預測人工智慧正迎來泡沫,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不是未來。就像 17 年前的網際網路那樣,泡沫破裂後,真正的增長才剛開始。

剛剛發布的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在 2020 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 1500 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 1 萬億元的目標;到了 2030 年,這兩數字分別變成  1 萬億元和 10 萬億元。

雷鋒網認為,若目標真實現,今天這些科技股或許應該放在被低估的行列吧。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格拉納達戰役:收復失地的終點
    前因 卡斯蒂利亞王位戰爭:1474年,伊莎貝拉一世在丈夫斐迪南二世支持下,打敗了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支持的王儲喬安娜公主,成功登上卡斯蒂利亞的王位。這才有了後來完成收復失地運動的最後一戰。
  • 多隻疫苗股收復失地 ST長生刷新A股跌停紀錄
    昨日該股盤中一度漲至36.25元,高於事件發生前的收盤價。沃森生物、華蘭生物、長春高新等多隻疫苗概念股已經收復了失地  多隻股票已收復失地  7月23日以來,利德曼、達安基因、北陸藥業等個股漲幅超過10%
  • 美三大指數暴跌約12%:A50期指一度收復失地 表現頑強
    伴隨美股接二連三地熔斷式暴跌,多隻明星個股市值大幅縮水,特斯拉股價相比高點幾近「腰斬」。道指跌近3000點 創33年最大單日跌幅新冠肺炎疫情仍是主導投資者情緒的主要因素。美股周一開盤暴跌並再次觸發熔斷機制,重啟交易後走勢震蕩,尾盤時跌幅擴大,收盤時美三大股指均跌近12%。
  • 科技股泡沫:2020年 VS 2000年有區別嗎?
    中/微觀:2000 百花齊放 VS 2020 寡頭壟斷 2000年,大部分科技股、網絡股屬於初創期,生存能力脆弱。 某種意義上,今年的科技股泡沫,與其說是科技股泡沫,倒不如說是金融泡沫。 宏觀:2020 新經濟綁架了政府 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率,從2000年的盈餘,飆升到2020年的18%。 美國政府越來越依賴股市的牛市,來維護養老金,維護社會和諧。
  • 績優高增長科技股名單 最高預增110倍 持續大跌股砸出黃金坑?
    因此,節前的科技股行情,有望延續下去,尤其是有業績支撐的科技股。(數據寶)   內容摘要  部分科技龍頭已收復失地,滯漲股能否迎頭趕上?  77股放量滯漲,華僑城A等資金流入高  部分科技龍頭已收復失地,滯漲股能否迎頭趕上?
  • 這隻新能源車霸主1年多股價暴漲10多倍,堪比網絡股泡沫?機構...
    醫美、白酒有點瘋狂,朗姿股份已經6連板了,大豪科技也是6連板,在目前清淡的行情中比較罕見。記得以前朗姿股份是搞服裝的,然後介入了醫美行業,今年10月29日晚,公司公告擬出資3億元在成都設立成都朗姿商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和管理公司中西部地區的時尚醫美和女裝業務。
  • 股市策略:科技股泡沫的歷史比較與社會影響
    作者:餘華莘 註冊金融分析師、資深對衝基金經理【前言】本文重點討論大類資產策略裡的 — 2020 年與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本質區別與背後的問題。先看一下歷史。20 世紀 90 年代末,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掀起了一股以 網際網路產業引領的投資熱潮,與「大蕭條」和「次貸危機」並稱的美國股市三大泡沫。
  • 小米:要收復失地,要拿出軟實力與硬功夫
    對於11月以來已經上漲20個點的小米來說,這次增發並沒有帶給投資者信心,但是小米的價值真的被高估了嗎?小米收復失地需要一些軟實力小米的新引擎需要更有故事性,近期輿論關注的多是高管變動、組織架構調整帶來的一系列爭議性話題。除去業務增長之外,小米本身的現金儲備和未來資金走向也並不明朗。小米集團最新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小米集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人民幣303億元。
  • 水皮:最後的泡沫,破了!
    為什麼這麼說,中國人不是講九九歸一麼!但是事實上,美股不止一次讓預言落空。儘管2018年底的時候,美股也經歷了暴跌,跌幅甚至超過20%,接近技術上的熊市標準,但是在2019年居然又開始重新爬坡,不但收復了2018年的失地,而且還創出了新高。道指是29568點,納斯達克是9838點,標普500是3393點。
  • 美大選結果攪動刺激計劃預期 科技股強勢反攻未完待續?
    原標題:美大選結果攪動刺激計劃預期,科技股強勢反攻未完待續?  科技股持續性有待觀察  上周納指反彈9%,一舉收復了10月中旬以來的失地。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大選結果背後的政策變化將對部分行業中短期前景造成較大影響,民主黨對科技行業監管的強硬立場無疑是近期部分明星股波動的主要因素。
  • 科技股狂歡還將延續?高盛:不必擔心千禧年泡沫重演
    來源:Wind2019年四季度以來美股科技股的攀升,讓海外投資者擔心千禧年代科技股泡沫破裂將重演。但高盛指出,將當前市場環境與科技股泡沫破裂時期對比是錯誤的,繼續維持對科技行業的增持評級。當下市場不比2000年2019年四季度以來,蘋果(AAPL.US)、微軟(MSFT.US)、亞馬遜(AMZN.US)等科技公司屢創新高,讓投資者聯想起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但高盛表示這是一項錯誤的比較,並繼續維持該行業的增持評級。
  • 科技股發力納指創新高,姆努欽透露新一輪刺激計劃細節
    納斯達克指數在科技股的帶領下大漲2.5%領跑大盤,收報10767.09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0.8%至3251.84點,成功收復今年以來跌幅;道瓊指數表現相對落後,僅上漲8.92點至26680.87點,此前道指盤中還一度下跌超過150點。
  • 蘇聯解體時為何我們沒有趁他病要他命收復失地?其中的原因很無奈
    這個曾經被蒙古族統治了長達250年的民族,在近代創造了迅速崛起、領土擴大400多倍的奇蹟。清朝晚期由於政治的腐朽和閉關鎖國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當時的中國非常的落後而又貧窮的局面,在帝國主義的大肆入侵,清政府又沒有能力對此進行抵抗,所以籤訂了不少的不公平的條約,不僅賠付了大量白銀還割讓了大片國土。
  • 特斯拉市值超5000億美元,美大型科技股...
    特斯拉市值超5000億美元,美大型科技股普漲  Evelyn Zhang • 2020-11-25 08:49:46 來源:前瞻網
  • 長江商學院教授歐陽輝:科技泡沫也是「壞泡沫」
    因而,與房地產泡沫不同,伴隨技術革命而產生的科技泡沫是「好泡沫」。以史為鑑,我們能從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中學到很多的經驗教訓。科技泡沫之所以不是「好泡沫」,是因為股票市場從來都不是獨立於經濟體系中其他部分而孤立存在的,科技泡沫的破滅,會產生「蝴蝶效應」、衝擊經濟體系的其他部分。
  • New Balance贏得「山寨」商標侵權 收復失地仍任重道遠
    來源:北京商報原標題:贏得「山寨」商標侵權 NB能否收失地 飽受「山寨」困擾的慢跑鞋之王New Balance(以下簡稱「NB」)在中國打響了商標保衛戰。因中文名稱被搶註,NB一直缺乏本土化的決心,如果想要收復被「山寨」產品佔據的市場,仍任重道遠。商標維權根據裁判文書網顯示,2019年NB公司發現,市面上出現了一個與「New Balance」品牌讀音極為相近的名叫「NIUBANLUNSI」的運動鞋品牌。
  • 銀行存款收復失地是因為「寶寶」們倒下?
    巧的是,「寶寶」們近階段收益率跌得慘兮兮,年化收益「破5」已成為常態,有的甚至已經接近4%。於是又有一些觀點冒頭,稱銀行存款回來了是因為「寶寶」們倒下了。  邏輯真的如此簡單嗎?  「寶寶」們到底倒沒倒?從數據來看,答案是,它們還在成長,只是增速減慢了。貨幣基金規模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增長,即使是在收益率下降的第二季度。
  • 價值股受熱捧,這五隻或組成最「穩」陣容?
    但市場正攀爬這道擔憂之牆,因此,明智的方法不是躲開它,而是尋找那些已經找到成功之路的公司的股票。你應該從哪裡開始呢?California State, Long Beach的金融學副教授Laura Gonzalez告訴InvestorPlace說,目前尋找價值股的關鍵在於長期走勢。
  • 這支軍團宋朝能好好利用,收復失地肯定不是問題,但一切都太晚了
    為使各軍節制,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趙構設御營司為最高軍事機構。南宋兵制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完善,建炎四年(1130年),趙構撤銷兵部,恢復北宋舊制。這一舉動,趙構是想要奪回朝廷對軍隊的控制權,只是體制還沒有改變。然而,朝廷所依靠的戰鬥力,卻是分駐在各個戰場的前線。
  • 大牌奢侈品集體漲價,想在中國市場「收復失地」
    截至發稿前,記者獲悉Prada和Gucci雖均暫無漲價計劃,但隨著愛馬仕位於廣州太古匯旗艦店的重新開業首日所錄得的1900萬元人民幣的銷售額,Prada位於太古匯的新店的升級改造也在緊密進行中,本地優質商業市場一季度雖沒有新增供應,但奢侈品消費卻有回流本地市場的趨勢,這無疑給奢侈品們打了一劑強心針,想於中國市場收復失地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