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節點財經,作者丨威廉,編輯丨化雪
2019年8月28日,亞冠四分之一決賽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上演,在這場與日本鹿島鹿角隊的對決中,恆大球員新隊服上的「恆馳」標誌顯得格外搶眼,這是恆大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後的首次公開亮相。
拿球衣為新業務站臺,已經成為恆大慣用的營銷手段,自2010年恆大集團以1億元抄底廣東廣藥隊起,這支球隊就同恆大地產業務一同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而其創始人許家印也在「地產大鱷」之外開始不斷有了新的身份標籤。
23年前,離開周口太康的許家印一手創建恆大地產,關於名字,許家印的解釋是:「恆大者,古往今來連綿不絕,曰恆;天地萬物增益發展,曰大。」如今,恆大以2.1萬億的總資產、超6000億的年銷售規模登上中國地產公司榜首,許老闆為此得以兩次成為「中國首富」。
然而,在行業利潤逐步進入下滑通道的背景下,僅憑「一條腿走路」的地產商難以維持繼續的高增長。因此,謀求多元化發展成了許家印過去十年來最上心和最頭疼的事。
不過與萬科、萬達一眾同行在房地產主業的基礎上向相關產業鏈延伸發展的模式不同,恆大的多元化之路則走得更為激進,從地產到文旅、快消、金融、大健康,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車,跨界之大業內少有。
許家印曾說:「要麼不做,要麼做大做強。」這位從豫東貧困農村走出來的商業大佬,顯然有著超乎常人的野心。
01、進化中的恆大帝國
許家印的首次創業,趕上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大潮。得益於舞陽鋼鐵公司沉澱10年的韌勁,以及在深圳中達集團4年的經驗,許家印以其獨有的「許氏」管理風格,帶領恆大在萬千房地產企業中脫穎而出。
1996年,恆大地產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逆市成立,憑藉「小面積、低價格、低成本」的策略,第二年便開發出恆大第一個樓盤——金碧花園,當年實現銷售額8000萬,許家印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伴隨著第一個「三年計劃」的結束,1999年恆大地產已經躋身廣州地產10強。
從2000年開始,許家印著力於整合資源、規範流程、提升管理,陸續開發出「金碧」系列精品樓盤,恆大的企業品牌和實力突飛猛進,拔得當年廣州房地產最具競爭力10強企業頭籌。隨後,恆大實施緊密型集團化管理模式以及標準化運營模式,確立了全精裝修交樓的民生地產定位。
2004年,許家印忍痛砸掉耗資千萬的金碧世紀花園項目,正式開啟了恆大的精品戰略。兩年後,許家印對恆大提出了「拓展全國、邁向國際」的發展口號。接下來的三年,恆大不但規模擴大了數十倍,銷售額更是狂增了220倍,總資產與納稅額翻了150倍以上。
而到了2008年,伴隨著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房地產業也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彼時,恆大港股上市受挫,許家印一方面大搞當初薄利多銷的套路,全國幾十個樓盤聯動促銷,快速回籠了海量資金;另一方面則密會「大D會」,與鄭裕彤等香港富豪籤署融資協議,恆大算是熬過一個最艱難的地產寒冬。
2009年11月5日,許家印如願站到了香港交易所,敲響了恆大上市的鐘聲。當日,恆大股票收盤價較發行價溢價34.28%,市值達705億港元。受益於此,許家印以479.49億的身價成為中國大陸首富。
2015年,當國內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周期,且大量資本試圖外逃之際,許家印再次找到「大D會」牌友,相繼從新世界發展、周大福、信和置業、華人置業等手中接過國內多個優質地產項目,恆大得以用較為優厚的價格快速壯大其地產版圖。
「大D會牌友」為許家印站臺
2017年9月20日,恆大股票一路上漲,報收於29.05港元/股,上漲3.38%。,許家印的身價隨之暴漲至2600多億,再次成為中國首富。而此時人們也愕然發現,許老闆的手中已經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地產帝國。
02、地產業務增長失速
在中國樓市,素來有著「金九銀十」的說法,即九月和十月是房地產行業一年中的銷售黃金旺季。而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金九銀十」定律似乎並沒有以往那麼「靈驗」。
從恆大發布的公告來看,在2019年的9月、10月,恆大平均每平米銷售價格持續下降,10月份跌破1萬元,至9336元。這一價格,創下2017年2月以來的新低。
1月2日,恆大發布2019年全年業績數據,公司全年合約銷售金額約為6010.6億元,同比增長9%,全年合約銷售面積約5846.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50%。這也是公司合約銷售額增速首次跌至個位數。
恆大發布的2019年成績單
儘管2019年的合約銷售額仍能讓恆大穩坐中國地產前三甲,但不得不承認,這其實是許家印「以價換量」獲得的暫時穩定——2019年下半年,恆大在全國五百多家樓盤實施7.8折閃購政策,用以守住當初定下的6000億目標。
「以價換量」的效果非常明顯。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恆大合約銷售額同比下降7.35%;下半年,公司以低價換高量,讓全年銷售回歸正向增長。當年的「金銀」兩月,恆大合約銷售額陡增,分別實現831.1億元和903億元。
然而在經過兩個月的業績衝鋒後,恆大2019年後兩個月的銷售明顯減速,僅僅為370.6億元和205.2億元。可見,即便是打折促銷,恆大也很難再輕鬆「忽悠」到國人乾癟的六個錢包。
事實上,早在2017年,恆大銷售規模突破5000億元大關時,許家印就提出銷售規模降速。彼時許家印對外表示,今後恆大要做利潤王,只要利潤目標完成,即便未來跌出前三或前十都無所謂。
在許家印看來,恆大的盤子已經足夠大,在這個基礎上,未來2到3年保持20%的增速已經非常可觀,然而增速下滑的速度似乎比他預料的要快得多,在上市後長達8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恆大銷售增速終於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恆大方面表示,預計2020年將銷售增速目標定為8%,在2019年基礎上銷售增速進一步降低。許家印似乎也意識到,中國房地產或許真的已經度過了野蠻生長期,恆大需要籌備過冬了。
2020年1月5日,位於武漢市的恆大巴登城生態休閒旅遊開發項目工程發生建築施工坍塌事故,造成11名作業人員被困,許家印隨即宣布暫停系統內所有在建項目,全面排查安全隱患。開年不順的恆大地產,未來的擴張之路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03、多元化戰略初嘗試
樓市「寒冬論」在中國由來已久,而事實上,許加印早已把恆大這筐雞蛋分進了多個籃子,來應對令人捉摸不透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了。
2011年,在經歷了史上最嚴厲和持續時間最長調控之後,樓市開啟了漫長而掙扎的下行通道。到了2013年初,整個房地產行業幾乎都已經身陷低谷,尤其二三線城市面臨巨大的庫存壓力。
彼時的中國恆大,正處於從重倉二三線向一線轉型的過程中。在此背景下,許家印帶領恆大開啟了「多元化之路」。
2013年11月的亞冠決賽賽場上,恆大球員胸前「恆大冰泉」的廣告首次亮相,揭開恆大進軍礦泉水行業的序幕,也標誌著恆大開始進軍快消領域。而通過這一場硬核推廣,恆大冰泉迅速為國人所熟知。
在第二年的合作夥伴大會上,許家印公開表示:「要做就一定做強做大,恆大冰泉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2014年銷售額要達到100億,2015年200億,2016年要做到300億。」
恆大冰泉生產車間
2014年8月26日,許家印在恆大中報發布會上正式宣布恆大啟動多元化戰略。「我們專門研究後發現,世界500強企業絕大部分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後,都會選擇多元化戰略,恆大也是這樣」,許家印同時指出,如果不走多元化戰略,恆大會失掉很多發展機會。
發布會剛一結束,「恆大糧油」的廣告也出現在第二天亞冠比賽中的恆大隊服上。當天,許家印與馬雲一同穿著這件紅色球衣坐在主看臺上觀看比賽,吸睛無數。自此,許家印通過「金元足球」的營銷手段,正式宣布進軍乳業和糧油行業。
用當時恆大集團副總裁劉永灼的話來說,恆大計劃投資超過1000億打造全國第一家產業化、規模化進入現代農業的大型企業,業務涵蓋恆大糧油、恆大乳業、恆大畜牧產業。
然而事與願違,在隨後的幾年中,許家印在食品快消行業收穫的只有不斷擴大的虧損數字。以恆大冰泉為例,2013、2014年度,以及2015年的1-5月,恆大冰泉分別實現淨利潤為-5.52億元、-28.39億元和-5.55億元,兩年左右時間虧損了將近40億元。
2016年9月,許家印以27億元人民幣向獨立第三方出售旗下糧油、乳製品及礦泉水業務全部權益,加上三項業務所涉公司總計33億元的未經審核淨負債,恆大預計將從此次交易中獲得除稅前未經審核收益約57億元。出售完成後,恆大將不再持有糧油、乳製品及礦泉水業務權益。
「公司在過去探索了糧油乳業礦泉水等產業,但做了之後發現他們一年銷售才幾億,這與恆大年銷售幾千億的規模不匹配」,許家印如此解釋,自此,恆大這場從地產跨界食品快消的大戲正式落下帷幕。
的確,在如此煞費苦心把糧油、乳業、礦泉水做到幾十億規模後,看似攪了市場的局,但這些產業與恆大地產主業動輒幾千億的規模相比,實在是有些拿不出手。
三年的食品快消嘗試讓許家印明白,這樣一筆生意,不如在自己遊刃有餘的房地產市場多蓋一棟樓。
04、離錢更近的生意:金融
「折騰」三年之後,恆大最終選擇了放棄。不是許家印做不好快消,只是這「見效慢、收益低」的生意,不符合許老闆「恆」和「大」的格局。而更為重要的是,他找到了更好的方向——金融業務。
2016年16日的亞冠賽場,恆大球員胸前的球衣廣告替換為即將推出的新業務——恆大金服。如出一轍的套路,恆大金融業務第二日在數百家媒體的鎂光燈下正式亮相。
大金服上線發布會
與冰泉、糧油等「非地產」業務的轉型不同,恆大進軍金融產業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在當時,多家房企都將金融視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只不過,相比之下恆大金融的布局顯得更加全面。
首先是保險業務,2015年11月,恆大40億元收購中新大東方人壽保險公司50%股權,爾後更名為恆大人壽,由此獲得了保險牌照。2016年3月,恆大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獲準籌建,恆大隨即又拿下保險經紀牌照。
其次是銀行及消費金融業務,2016年4月底,恆大以100.168億元代價收購盛京銀行共10.0168億股內資股,持股比例佔後者總股本的27.24%,成為其最大股東。通過收購,許家印獲得了銀行牌照與消費金融牌照。
再次是保理和融資租賃業務,2016年2月,恆大保理(深圳)有限公司註冊成立;3月,廣州恆大商業保理有限公司獲批成立;4月;廣州恆大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也順利獲準開業。
最後是網際網路金融方面,2016年3月正式在亞冠賽場亮相,首批上線產品包括3個月期限的「添利系列」;6個月期限的「穩享系列」;12個月期限的「安益系列」。
在2017年工作會議上,許家印直接提出:2017年恆大金融集團的目標是實現參股、控股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公募基金、網際網路金融等金融全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寶萬股權之爭激戰之際,恆大從2016年8月到11月先後分5次買入15.53億萬科股份,持股14.07%。隨後,遭到監管部門處罰的恆大在2017年6月轉讓了其持有的萬科股份,許家印為此虧了70億,而這也成為他在金融行業的滑鐵盧。
回望2017年,金融嚴監管的序幕正式拉開,從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專項整治等多方面穩步發力。於是,恆大在還未布局證券、建立自家民營銀行的情況下,就在金融之路上踩了急剎車。
2018年度工作會議上,恆大集團四大業務板塊中「金融板塊」消失,被「高科技產業」取代。當時許家印特意重申了恆大的新戰略定位:「在產業布局上要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逐漸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以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產業格局。」
而在2018年的年報中,恆大金融板塊也僅公布了盛京銀行與恆大人壽保險的年度經營業績,且二者業績均有所下滑。財報顯示,2018年盛京銀行全面收益總額51.26億元,同比減少23.26%,恆大人壽保險全面收益總額為16.89億元,相較2017年的33.08億元同比下降了48.94%。
在此之後,許家印便極少提及金融業務,恆大金融逐漸銷聲匿跡。直到2019年底,一則網傳湖南官方文件在網上流傳,提醒市民謹慎投資恆大集團旗下恆大財富(恆大金服)的理財產品,沉寂多日的恆大金融再次引發人們關注,但已不再是當年的熱度。
05、「文旅+大健康」兩翼齊飛
與淺嘗輒止的食品快消和金融業務相比,恆大在文旅和大健康則是最穩定的兩個板塊。在許家印的低調深耕下,二者已經逐漸「上位」成為恆大的兩大核心業務。
先是文旅。2009年,許家印在調研了杜拜棕櫚島、荷蘭弗萊福蘭島等全球著名填海旅遊項目後,決定在海南儋州市投資1600億,建設一個全球規模最大文旅項目——海花島,作為恆大打造的樣板文旅項目。
恆大文化旅遊城
海花島擁有國際會議會展中心、博物館群、童話世界、水上樂園、海洋世界、國際購物中心、現代酒店群、五國溫泉城、華夏影視基地等28大業態。如今項目已經歷時十年之久,各項主體工程已全面竣工,海花島計劃於今年全面開業。
不只是海花島,截至目前,恆大文旅板塊中的恆大童世界已布局15個,預計2021年起陸續實現開業;恆大水世界未來三年將在全國布局20-30個。
涉足文旅項目,許老闆收穫頗豐,一方面多元化布局延伸的產業鏈;另一方面也通過低價取得大量的土地儲備。
2016年底,恆大旅遊集團還只擁有海花島、海上威尼斯兩個項目。到了2017年,恆大文旅開始布局全國。2018年是開疆擴土的一年,恆大在長沙、開封、太倉、句容等地的文旅項目相繼面世。2019年,恆大文旅的豐收年,12月7日,三地項目同開業是何等高調。
然後是大健康。作為恆大布局大健康產業的關鍵一環,恆大健康產業集團已於2015年5月時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16年11月,恆大健康在廣州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對外公開其三大產業發展戰略,並著力布局高端醫院和分級醫療、社區醫療與養老、醫學美容及抗衰老在內的三大核心服務內容。
基於上述三大戰略,恆大健康重點布局高端醫院和分級醫療、社區醫療與養老、醫學美容及抗衰老三大核心服務,其涵蓋所有核心服務的首個落地項目——「恆大·養生谷」也在發布會中正式亮相。
目前恆大健康已在全國範圍內布局了21個「恆大養生谷」拳頭作品,足跡遍布西安、三亞、鄭州、南京等地;而在其規劃中,計劃在未來三年布局超過50個養生谷產品並陸續實現開業。
隨著恆大養生谷在全國範圍內的陸續落地,許家印的大健康野心逐漸浮出水面。
06、「換道超車」之路
2018年3月,在恆大的業績發布會上,許家印宣布要進軍高科技產業,當有記者問到究竟想做哪一塊?他的回答是:「還沒想好。」但3個月後,恆大突然入股FF,這意味著,許家印要造車了。
2019年3月,許家印高調宣布:「恆大的多元化產業布局已經全面完成,形成了以地產為基礎,旅遊文化、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產業格局。」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許家印與恆大高管一起,奔波在全球至少20多個國家、50多個城市中,先後考察了近百家汽車產業各領域的龍頭企業。
許家印與賓尼法利納董事會主席 Paolo Pininfarina
首先是將瑞典NEVS、荷蘭e-Traction、卡耐新能源、英國Protean、德國hofer收入旗下,在汽車輪轂電機、動力電池、動力總成、整車製造方面攬獲一系列核心技術,之後又與德國BENTELER集團和FEV集團合作,獲得了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汽車3.0底盤架構智慧財產權,迅速實現了全產業鏈布局。
2019年6月29日,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的第一款車型,國能93在天津工廠正式下線。儘管一度因為外觀保守而遭到網友吐槽,但該車的下線,也意味著恆大集團已經擁有了整車製造,並且實現量產的能力。
2019年11月,恆大與60家世界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為恆大建立頂級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體系,打造世界一流品質的恆馳汽車,再添重量級砝碼。
用許家印的話來說,恆大與全世界所有汽車企業走的路子都不一樣,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他將「換道超車」總結為5句話: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許家印還表示,恆大新能源汽車投資預算為三年450億元,其中2019年投入200億元,2020年投入150億元,2021年投入100億元,在中國、瑞典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十大生產基地,並同步研發15款新車型,實現產品線全覆蓋。
如果說賈躍亭的汽車夢還停留在PPT上,那麼許家印則真正是把PPT變成了現實。對於許家印來說,技術的積累、渠道的沉澱好像並不重要,沒有什麼是整合不了的,這種網際網路模式被許家印帶到了造車之中,整合全球頂級資源,開創史詩級造車之旅。
不過,這種以資本和生態換技術和時間的「許氏造車」,在傳統車企看來,似乎有些華而不實。儘管通過大肆採買收穫汽車產業鏈最豪「朋友圈」,許家印提前鎖定了「最大、最強」,但在整車設計、技術壁壘、研發進度、市場趨勢等多重不確定因素的制約下,恆馳的未來,依舊值得存疑。
事實上,隨著傳統車企的戰略轉型,大量底層技術更成熟的新能源車型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相形之下,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家新能源車企只能說雷聲大、雨點小。至少從市場反應來看,新能源車企依舊是行業內的配角。
坐擁頂級產業鏈、背靠雄厚資本,恆馳以顛覆者的身份野蠻衝開汽車行業的大門。對於恆大來說,能否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還不得而知;對於許家印來說,多年前的車間手藝或許終於有機會再次施展了。
從地產巨人到賣水匠人,保險達人、糧油勇士、汽車新貴……許家印身份不斷轉變的背後,是恆大多元化戰略下的必然,而至於下一個身份?且從恆大球員的衣服上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