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發現大腦中影響學習和遺忘的關鍵腦電波

2020-12-14 生物學謝博士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睡眠大腦中不同的電活動模式可能會影響我們記得還是忘記前一天學到的東西。研究人員表示,科學家通過調節動物睡覺時的腦電波,可以影響大鼠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這表明在增強人類記憶力或忘記創傷經歷方面潛在的未來應用。

在10月3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中,由神經病學副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成員Karunesh Ganguly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稱為光遺傳學的技術隨意抑制睡眠中大鼠特定類型的大腦活動。

這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在睡眠過程中看到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慢腦電波,分別稱為慢震和三角波,分別增強或減弱了新近學習的技能中涉及的特定腦細胞的發射-在這種情況下,該方法是如何操作水噴出大鼠可以通過神經植入物控制大腦。

Ganguly說:「我們驚訝地發現,通過減少睡眠中這些不同類型的腦電波,可以使學習更好或更糟。」 「特別是,三角波是睡眠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它們的研究較少,並且沒有人將其歸因於它們。我們認為,這兩種類型的慢波在睡眠期間會競爭以確定是否合併和存儲了新信息,否則被遺忘。」

Ganguly補充說:「將特定類型的腦電波與遺忘聯繫在一起是一個新概念。」 「在增強記憶方面進行了更多的研究,在遺忘方面進行了更少的研究,它們往往彼此孤立地進行研究。我們的數據表明,兩者之間存在著不斷的競爭,而正是兩者之間的平衡決定了什麼。」

一些睡眠要記住,其他人要忘記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數百年來對睡眠在記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人類直覺越來越受到科學研究的支持。動物研究表明,與構成新任務或新經歷的初始記憶有關的神經元在睡眠期間會重新激活,以鞏固大腦中的這些記憶痕跡。許多科學家認為,忘記也是睡眠的重要功能,也許是通過消除不重要的信息來使頭腦整潔的一種方式。

緩慢的振蕩和三角波是所謂的非快速眼動睡眠的標誌,至少在人類中,這種睡眠佔一夜睡眠的一半或更多。有證據表明,這些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在鞏固各種記憶(包括運動技能的學習)中發揮著作用。在人類中,研究人員發現,例如,在非快速眼動睡眠的早期花費的時間與更好地學習簡單的鋼琴即興演奏有關。

Ganguly的團隊開始研究睡眠在學習中的作用,這是他們不斷努力開發神經植入物的一部分,該神經植入物將使癱瘓者更可靠地控制大腦的機器人肢體。在實驗室動物的早期實驗中,他指出,當動物在兩次訓練之間睡覺時,它們操作這些腦機接口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改善。

Ganguly說:「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了解睡眠期間學習和遺忘的發生方式,以了解如何將人工系統真正整合到大腦中。」

腦電波競爭確定睡眠中的學習

在這項新研究中,將十幾隻大鼠植入電極,以監測大腦運動皮層中少數選定神經元之間的放電,這涉及構思和執行自願運動。產生特定形式的神經發射使大鼠能夠控制籠子中的飲水管。從本質上講,這些老鼠正在執行一種生物反饋-每隻老鼠都學會了如何以獨特的新模式一起發射一小束神經元,以移動水龍頭並取水。

Ganguly的團隊觀察到了睡覺時動物大腦中相同的獨特新射擊方式。睡眠過程中這種重新激活的強度決定了第二天大鼠控制噴水的能力。但是研究人員想走得更遠-了解大腦如何控制老鼠在睡眠時學習還是忘記。

為了操縱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腦電波的影響,研究人員對大鼠神經元進行了基因修飾,以表達光敏的光遺傳學控制開關,從而使研究小組能夠使用雷射和光纖瞬時抑制與特定大腦的傳播有關的大腦活動。

相關焦點

  • 當你沉睡時,記憶和遺忘開始對決
    研究者簡單地將這些腦電波相互區分開來後,開始形成了一種可以調和矛盾的解釋。這份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學副教授卡努納什·甘古利(Karunesh Ganguly)說,我們尚未充分理解,睡眠如何能在記住和遺忘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關於記憶鞏固的理論大致分為兩種陣營,並且各自都有一些證據的支持。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
    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家Alysson Muotri領導的研究小組,誘導人類幹細胞從大腦皮層中形成組織,大腦皮層是一個控制認知和解釋感官信息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花費10個月在培養皿中培養了數百個腦器官,並測試了單個細胞,以確認它們表達出與典型人類大腦中所見的相同基因集合。該小組於本月在聖地牙哥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會議上介紹了這項研究。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人類腦電波 有助研究癲癇
    」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有助研究癲癇等腦發育障礙疾病  科技日報紐約11月17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自然》雜誌近日在線報導,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育的「迷你大腦」,第一次自發地產生類似人類的腦電波,模式看起來與早產兒的類似。
  • 美國陸軍正在研究腦電波靜默溝通技術,未來將運用在軍隊中
    未來,我們可以用腦電波靜默溝通,現在,由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資助的新研究成功地將影響行動的大腦信號與不影響行動或行為的大腦信號分開。通過使用算法和複雜的模型,科學家團隊能夠識別出哪些大腦信號在指導運動或與行為有關的信號,然後去除與行為無關的大腦信號。
  •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 提高大腦神經活躍度,掌握遺忘規律即可高效學習
    在學習的期間,無論是處於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哪個階段,甚至是等到畢了業參加工作,我們都需要有良好的學習專注力,去大量的對一些知識進行記憶,對於學習來說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效率,而良好的學習效率則首先就需要有良好的專注力和記憶力為基礎。
  • 劍橋大學研究,媽媽心情愉悅時,會與嬰兒大腦形成同步腦電波
    母親和嬰兒的大腦可以通過在互動時同步腦電波,作為一個「巨型網絡」協同工作。腦電波的連通穩定性是隨母親的情緒狀態而變化:當母親表達更積極的情緒時,她們的大腦與嬰兒的大腦聯繫得更緊密。這有助於嬰兒學習和大腦發育。
  • 研究探索從腦電波中分析大腦所想信息
    只要測量你的腦電波就能知道你在想什麼,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不過英國一項最新研究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可以初步解碼具備某些屬性的腦電波所代表的意義。
  • 人類造出的大腦,會自己發出腦電波了?
    類腦器官於2013年首次被提出,這些「迷你大腦」被用來模擬和研究遺傳疾病、主要精神疾病、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甚至人類演化。迷你大腦僅有豌豆大小,卻能夠重現關鍵的腦功能。它們是近期的研究熱點,科學家認為它們能夠最終用於模擬目前不適合在嚙齒類或其他動物身上研究的神經疾病。
  • 睡眠時大腦可以激活與記憶相關的腦電波
    科學家此前已經發現,睡眠對於學習和記憶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 華裔科學家成功解碼腦電波什麼情況 什麼是腦電波有什麼用
    海峽網訊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外科華裔教授Edward Chang研發出一種可將腦電波轉為語音的解碼器。通過解碼與人類下頜、喉頭、嘴唇和舌頭動作,相關的腦電波信號,合成想表達的語言。什麼是腦電波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得方法,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後形成的。
  • 學霸和學渣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但近年來,一些新的研究表明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增強,並不能完全解釋大腦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而最讓人驚訝的一個發現是,我們在學習和記憶時,神經元軸突上的「絕緣層」的厚度會發生變化,而這種厚度的變化,可以調節神經信號的傳遞,讓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元在電活動上實現同步——這一點,在我們的學習和記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 腦電波揭開睡眠的奧秘
    心理問題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人的一生大約有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大腦和身體休息、休整和恢復的過程,睡眠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人們日常工作的效率、決策準確性、大腦的發育、學習能力,甚至會影響到健康和長壽。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
  • 腦電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近期看到一篇作者陽光寫的《腦波控制萬物 一次奇幻的揭秘腦科學之旅》文章,裡面列舉了腦電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供參考。早在1924年,德國一個小診所的私人醫生漢斯•貝格爾(Hans Berger)將兩個連著電線的金屬片,分別放在病人的前額和後腦時,電流計上出現了一條清晰的曲線變化,大腦中的電流得以第一次被人類發現。這股電流即非來自心臟,也不是皮膚表面,而是人的大腦。這種用來測量腦電波的方法叫做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
  • 人類記憶的形成和喚起可能因為一種腦電波振蕩
    來源:新浪科技據伯明罕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這與一種名叫θ波的腦電波有關。這種腦電波每秒搏動三次,由大腦中的海馬體生成,而海馬體與激勵、情緒和記憶的調節有關。不過科學家認為,他們如今已經弄清了人類是如何學習、並將這些瞬間存儲在自己的「記憶銀行」中的。據伯明罕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這與一種名叫θ波的腦電波有關。這種腦電波每秒搏動三次,由大腦中的海馬體生成,而海馬體與激勵、情緒和記憶的調節有關。科學家發現,這種低頻腦電波的振蕩與喚起記憶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 揭示原發性震顫由大腦底部過度活躍的腦電波...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臺灣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指出原發性震顫是由大腦底部過度活躍的腦電波引起的,這就增加了利用神經調節來治療這種運動障礙的可能性。論文通訊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內外科學院神經病學助理教授Sheng-Han Kuo博士說,「過去的研究已鑑定出原發性震顫患者的大腦結構變化,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這些變化是如何導致震顫的。這項新的研究確定了這些結構變化如何影響大腦活動,從而引起震顫。」關於原發性震顫原發性震顫是美國最常見的運動障礙,影響約1千萬美國人(約為帕金森病患者的八倍)。
  • 腦電波翻譯成文字,正確率達97%,會「讀心術」的機器人多可怕
    人類是好奇心很重的動物,我們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感到好奇,包括我們自身在內,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解開人腦的秘密,不過,受限於目前的醫療技術還不能實現,於是,很多人都將對大腦的好奇和挖掘體現在了科幻電影中。在不少科幻作品中,最少不了的一項超能力就是讀心術,擁有此項超能力的人可以輕鬆看破別人的謊言以及對方內心的真實感受,甚至可以讀取記憶。而更厲害的讀心術者還能將自己的腦電波傳播給他人,做到即使不用開口說話,也能將自己的心聲直接傳遞到對方的大腦裡。
  • 科學家揭開大腦快速學習的秘密
    在思維方式轉變時,人類大腦能夠快速地提取和分析新信息。麻省理工學院(MIT)神經學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轉瞬即逝的大腦狀態改變可以通過同步大腦不同區域的腦電波被記錄下來。研究人員發現,猴子學習如何分類由圓點組成的不同圖案時,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和紋狀體會同步它們的腦電波,從而形成新的通信迴路。
  • 你知道腦電波嗎? 腦電波是什麼鬼?
    經過研究證實大腦在至少有四個不同的腦電波。 一、(阿爾法)腦電波,其波長為8-12Hz(赫茲)。 當我們的大腦處於完全   原標題:你知道腦電波嗎? 腦電波是什麼鬼?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知道,人腦工作時會產生自己的腦電波,可用電子掃描儀檢測出,至少有四個重要的波段。
  • 神秘的超低頻腦電波
    每隔幾秒,大腦會發出一個腦電波,就像海面上升起一個巨大的波浪。幾十年前,科學家在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掃描人和動物的大腦時,首次發現了這種超低頻腦電波,不過,當時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只是一種電子噪音,或是幾種較快腦電波的集合,沒有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