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情愛》Morden Love:在冰冷的城市中溫暖相擁

2020-12-15 Max的歐美影視安利站

這是一部適合在飄著雨雪的陰沉冬日,躲進厚厚的大棉被裡,手邊放一杯冒著騰騰熱氣的可可的日子裡看的劇。因為它真的很暖,給人的感覺有點像聖誕夜必看的《真愛至上》,能讓你發自內心地漾出溫柔的笑,像一雙溫暖的手輕輕捧起心臟。

八集分別講述了八個發生在紐約的小故事,每個人物既獨立又有些聯繫,他們都是彼此擦肩而過的路人,這些故事有關愛情又不止愛情。不止內容,這部劇的陣容也同樣強大華麗,不停地有熟悉的面孔出現,安妮海瑟薇、安德魯斯科特、約翰斯拉特裡等等名字響亮的演員齊聚小銀幕。就算是為了演員,這部劇也值得一看。

第一集 當你最重要的男人是個門衛(這一集上來就給我整哭了):

Maggie和樓下的門衛大叔Guzmin關係匪淺,他總能看出Maggie約會對象適不適合她,為她提供意見和依靠。在一次「完美」的約會後,Maggie懷孕了,並且她決定自己將這個孩子生下來。從孕期到孩子出生再到孩子長大,Guzmin一直陪在Maggie身邊的。

幾年後,搬離紐約去洛杉磯的Maggie帶著女兒和新交往的男友,回到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拜訪Guzmin,而這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挑剔Maggie男友的Guzimin說「你通過了"。Maggie自然是驚訝的,他只是俯身在她耳邊說,我從你的眼裡看出了他是你的那個Mr.Right。

這是我也是很多人最喜歡的一集,但是你看,這就不是個愛情故事,Guzmin和Maggie更像是一對在大城市中依偎的父女。Guzmin隱忍得體的關愛與呵護從來都不參雜一絲一毫的情慾愛戀,他永遠都像父親一樣,無論風雨總在Maggie身後為她提供溫暖與可以休憩的平靜港灣。

第二集 當丘比特是一個愛打聽的記者:

這一集其實講了兩個故事。當紅約會網站創始人Joshua在接受一位年長的女記者Julie採訪時,講出了自己的戀愛故事。

Joshua曾與摯愛的女友Emma有過美好的經歷,但因為Emma一時失足,與前男友上了床,兩人從此分道揚鑣,形同陌路。兩人後來分別都有了愛人,但Joshua仍舊放不下Emma,那句」都不是她「是多少無法忘懷舊愛的痴情人的心聲。

Julie也對Joshua講出了自己的故事:自己也曾有過一個彼此深愛的男友Michael,可造化弄人,兩人因種種原因而錯過,各自成家。多年後,兩人在Julie的籤售會上再次相見,發現彼此還是那麼的合拍,但是也都心知肚明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故事結局,Emma讀到了Julie寫的文章,與Joshua終成眷屬;另一邊Julie終是不願將就,提出了離婚,Michael則表示將會用心經營家庭。

第三集 接受真實的我,無論我是誰

那麼這集的主演就是許多人期待的安妮海瑟薇啦!這是一個以第一人稱敘述躁鬱症患者(雙相障礙)經歷和心境的故事。因為躁鬱症,安妮飾演的Lexi錯過了很多人,錯過了在超市遇到的」完美戀人「Jeff,並又一次丟掉了工作。好在她結識了辦公室裡的Sylvia,第一次向他人吐露心聲,而Sylvia也盡力幫助Lexi管理情緒。

比起Lexi和Jeff那段錯過而沒頭沒尾感情,我倒覺得Sylvia向Lexi伸出援手的這段友情更讓我感動。第一集是我最愛的一集,本集則是我認為最精彩的一集,更多是因為安妮精湛的演技。那段對著電腦打字的片段,安妮海瑟薇僅僅依靠旁白和面部表情就將人物的心境展現得淋漓盡致,老練又毫不做作。

第四集 你來我往,讓遊戲繼續

這是一個有關婚姻的故事。Sarah和Dennis正面臨著婚姻危機。Sarah認為丈夫從不和自己分享他的世界,Dannis則覺得妻子故意挑刺、不可理喻。最終二人敞開心扉,Dannis也意識到是自己將妻子同自己的世界隔離,才造成了兩人的無話可說。

我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是因為一旦兩人開始一起生活、養育兒女後,層出不窮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輕易就能將過往的激情磨滅,兩人常常會忘記自己是愛著對方的,這時候我們就是時候去適應彼此的節奏,去真正的溝通,去妥協。如同劇中的夫妻最終都不再糾結於自己的網球規則,而是選擇接受對方的規則。

第五集 在醫院,一段甦醒的插曲

這是個有點搞笑帶著點小反轉的故事。Rob和Yasmine兩人原本是在公寓約會,但Rob意外扎傷了自己,被送至醫院。四下無人的寂靜夜晚,兩人開始傾吐心聲。原來看起來萬人迷的Yasmine十分渴望他人的關注,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她就會異常失落;Rob總是焦慮,害怕自己的弱點被發現,所以難以社交。就這樣,兩人的關係變得親密起來。

許多時候,我們確實不夠好,但是誰又是十全十美的呢?沒必要活在他人的目光裡,扮成最完美的模樣。我們需要的只是那個看到了你的缺點仍然想和你一起吃早餐的人

第六集 他看著像老爸,所以只是晚餐,對吧

Maddy從小沒有父親,因此一直非常渴望父愛。在遇到公司上司Peter後,Maddy幻想他是自己的父親,並嘗試著接近Peter。他們在家一起吃飯,一起躺在床上聊天,一起逛動物園,在某次約會中,Peter試圖親吻Maddy,卻被她強力推開,這下他才明白她的意思。兩人後來也互相理解,而心理年齡只是個小女孩的Maddy,也終於長大了。

講真我覺這集怪怪的,就只是Peter關於大人的這段話非常打動人。

第七集 她自己就是一個世界(這一集不但有安德魯,還有黃老闆客串哦):

同志情侶Tobin和Andy決定要收養一個孩子,流浪女孩Karal表示願將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交給兩人,但在此之前,為了確保女兒能夠幸福地成長,她必須確認兩人是否會一直在一起。讓她安心的是兩人坐在她對面時自然的閒言碎語,那其中流露出的是細水長流的愛意。

我喜歡Tobin和Andy陪Karal生產的那個情節,在新生命誕生之時,有激動有慌亂有期待,所有的誤會分歧在此時煙消雲散,剩下的只有萬般的柔情。

第八集 越是臨近終點,馬拉松越是甜蜜

對於黃昏戀,我們年輕人了解甚少。這一集中的兩個老人Kenji和Margot是在一個老年跑步團認識的,兩人墜入愛河並一起度過了甜蜜的一段日子。然而好景不長,Kenji先於Margot去世,饒是對於經歷了一輩子風雨起伏的老年人,這般失去愛人的痛苦也令Margot一時間不知所措。

老年人也可以擁有想年輕人一樣充滿激情和希望的愛情,這樣的愛情同樣令人心悸和心碎。

走出葬禮的Margot看著前方又跑了起來,因為,心裡的那個人,會在終點等著你啊。

有些人把Morden Love譯為《現代愛情》,其實是狹隘的,因為劇中所呈現的愛遠不止愛情,豆瓣上有說譯成《愛在紐約》的可以說是很貼切了。那些暖心溫情的愛意隱匿在喧鬧紐約城的大街小巷,也隱匿在所有冰冷的鋼筋水泥和擎天高樓之間,或許來自愛人,或許來自陌生人,或許來自結識不久的朋友……但無論來自哪裡,這些細碎的溫暖愛意,是我們行走於世的支撐和盼頭。

相關焦點

  • 《摩登情愛》:愛的合集
    今天要聊的《摩登情愛》,並不是法國的那部愛情喜劇《摩登愛情》,而是由亞馬遜出品的8集短劇現代愛情(摩登愛情Modern love),該劇集講述了愛情的喜悅和磨難,每一個故事都源於紐約時報專欄《Modern Love》刊登的真實生活經歷改編,該欄目是《紐約時報》從2004年開展的讀者投稿專欄
  • 神仙美劇之《摩登情愛》,遇見屬於自己的光
    如今又爆火了另一部充滿溫情的神仙美劇《摩登情愛》,自上線後好評無數,目前豆瓣評分8.7。該劇是由亞馬遜根據《紐約時報》一個叫「Modern Love」專欄裡的一段段關於愛的真人真事而改編的。《摩登情愛》共8集,匯集了8個紐約溫情故事,每集30來分鐘,每集的故事都是獨立存在,它們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愛情,而是人與人之間所有形態的情感連接。
  • 《摩登情愛》真的是今年最好看的愛情劇
    剛剛知道《摩登情愛》這部劇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呵,又是愛情。看了這麼多年愛情片,也看不上那些撒糖的廉價感動。但是看口碑好成這樣,感覺不看看似乎錯過了什麼。 那就看看唄。結果一看起來打不住了,一晚上刷八集不費勁,而且有點過於好哭!
  • 忘年戀、出軌、黃昏戀……《摩登情愛》背後的「真實愛情故事」
    那便是亞馬遜10月18日首播的爆款新劇《摩登情愛》(《Modern Love》)帶給人的觀感。《紐約時報》從2004年起開了一個同名讀者專欄,15年裡一共收到12萬篇投稿,那篇《怎樣用36個問題讓陌生人愛上你》就是出自這裡,編輯從讀者們投稿的真實故事中每期選出最動人的一篇刊登,進行影視化改編之後也頗具催淚的力量。
  • 《摩登情愛》:再次重逢前任,她差點出軌,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摩登情愛》(Modern Love)第二集,告訴你舊愛的出現,並不一定是為了延續彼此,而是讓你能離開不適合的愛情。美劇《摩登情愛》(Modern Love),寫出愛的很多形式,終其一生,你可能都在練習如何愛人。
  • 年度暖劇《摩登情愛》,遇見對的人,一切才有最圓滿的解釋
    沒錯,就是《摩登情愛》。《摩登情愛》的英文名是《Modern Love》,將這裡的love翻譯成愛情其實並不準確。因為我們看完後會發現,其實愛情只是其中的一條線,並不是唯一的主題。但是,當那個門衛是你生活中唯一不會發生變化的因素時,他對你的意義就不一樣。紐約熱鬧的街頭,女主和新認識的男生話還沒講完,就有一輛計程車停在了他們面前,不用想,是「熱心」的門衛幫男生叫的車。不過不是出於好心,而是他看這個男生不爽。
  • 出軌、忘年戀的真人真事,《摩登情愛》用愛探索人生的平衡點
    但重點都是重視所有的關係,重視所有關係中的人,不要消遣和你處於關係中的任何一方,重視你在所有關係中的狀態和你的心情,讓他們不至於變成你平淡生活裡的幽靈,讓你自己不變成被日光消耗的乾屍。劇名的含義劇集名字直譯叫「現代愛情」,比起來我更喜歡「摩登情愛」的譯名。「現代」主要是個時代的概念,「摩登」更包含一層價值觀的意思,和摩登的愛情相對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許仙和白娘子這樣的古典愛情。
  • 杭州萬象城聖誕新年季——I LOVE MIXC摩登大都會
    第一年感受傳統紅綠色調溫暖氛圍,第二年冰雪銀白世界走入夢幻世界,第三年華麗復古跟著路易威登旅行箱開啟時光之旅,今年,萬象城將用時髦現代的酷感十足的聖誕裝飾開啟一個不一樣的摩登聖誕季!今年冬天,杭州萬象城為大家再次改變,可以看見現場已經充滿了溫暖的紅色元素,濃濃節日氛圍無處不在,讓紅色摩登風潮點亮寒冷冬夜!作為杭州首家亮燈的購物中心,以11月30日亮燈儀式作為起點,杭州萬象城也邀請到黃立行先生,共同點亮城中第一棵聖誕樹,拉開萬象城歲末慶典的序幕,為杭城開啟聖誕新年季。
  • 摩登情愛丨有千種孤獨,就有萬種愛
    看盡了過程中對感情的背叛,讓網上很多人感慨,再也不敢相信愛情了。也許比起讓人對愛情失去期待,懂得如何去愛才是我們更加應該學習的。「愛」是什麼?當你看完美劇《摩登情愛》,也許你會找到一些答案。這是一部由八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的單元劇,取自於紐約時報專欄刊載的真實故事。
  • 美劇《摩登情愛》:不套路短篇愛情故事攻略
    我自己追完了一部很溫馨的系列愛情劇,叫做《摩登情愛》,每集一個不關聯的現代不套路愛情故事,碎片時間追劇,超級無壓力,看完心裡暖暖的,特別適合秋冬服用。最初被吸引,是因為它改編自《紐約時報》的同名專欄。2004年,《紐約時報》上開設了一個小小專欄,取名:Modern Love。
  • 美克美家caracole modern優雅來襲,溫暖摩登冰城
    暨廈門、杭州和青島的摩登之行後,美克美家來到了這個國內現代化最早、號稱「東方莫斯科」的城市——哈爾濱。哈爾濱在國內地處緯度極高,每當寒冬時節,這裡就會展開匯聚藝術精神的冰雕展覽,同時也給這座城市賦予了更多晶瑩剔透的藝術之情。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對於摩登和藝術的追求,也必定更加高雅,這和美克美家對於藝術的理解也是不謀而合。
  • 結局讓人驚喜的《Morden love》:直至死亡將我們分開
    《Morden love》裡,除卻那些溫暖的、炙熱的、疑惑的、焦灼的、脆弱的、悲傷的故事,你還能感受到另外一種關於老年人的愛情,在這個城市裡悄然的萌芽,並生長著。兩個加起來剛好140歲的老人,原來也是會有愛情的。
  • |致命女人|摩登情愛|大女主劇...
    《生活大爆炸》的最終季是年度回歸劇,應該一致通過吧,雖然後幾季質量逐漸下滑,但它依然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情景喜劇,到了完結這刻還是十分不舍,實在承載了太多人的青春,所以縱然本季《摩登家庭》有貝克漢姆和莫妮卡客串,也只能讓位嘍~年度Flop年度撲街:《摩登情愛》其他入圍劇集
  • 《棒球大聯盟》冰冷的職場,溫暖的人心!
    《棒球大聯盟》是一部很好看的韓劇,這部韓劇主要講述的棒球但絕大部分又和棒球「不太相關」,它的側重點放在了運營一支棒球隊的這個職場之中,在這個職場之中勾心鬥角,人人醜態盡出,現實得讓人「遍體生寒」,可也是這樣職場中卻一直有溫暖人心的人在,使得讓人有些嚮往能夠在這樣的職場中工作。
  • 《摩登家庭》|我們來自不同的世界,卻能緊緊相擁
    >13名主角3個家庭房間裡的燈光,相繼亮起並將永遠點亮《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是繼《老友記》之後,第二部讓我又哭又笑、一集不落追完的美劇。如果說《老友記》告訴我們朋友會始終相伴左右,那麼《摩登家庭》便是闡述了「家人永在」這個信念。《摩登家庭》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3個家庭在十一年時間的變化與成長。父母變老,兒女離家,新成員加入,每一個我們可能經歷、或正在經歷的階段,在摩登家庭裡都有體現。
  • 《摩登家庭》完結:經典背後,離不開這些人的靈感、熱愛與堅持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從2009年起到2020年,《摩登家庭》一共播出了11季,在著名影視網站IMDB上總評分達到8.4分;另一邊,在中國,它也同樣受到歡迎。在豆瓣上可以看到,《摩登家庭》每一季基本都保持在9.5左右的高分,向來打分嚴格的豆瓣er毫不吝惜自己的讚美,足以見得這部家庭喜劇有多麼受人喜愛了。
  • QQ手機版(WP)更新:瓷片更morden、可消息漫遊
    QQ手機版(WP)更新:瓷片更morden、可消息漫遊 6月4日,QQ手機版(WP)更新到3.0版本。
  • 豆瓣8.8分,看這部溫暖的劇,笑著笑著就哭了
    該劇英文名叫Modern Love,豆瓣上翻譯成《摩登情愛》,而東方君更傾向於《現代愛情》這個譯名——當然這個愛情不是僅僅指狹義上的男歡女愛,而是泛指了人世間各種美好的情感,比如親情、友情等等。該劇由亞馬遜出品,一共8集,每集半個小時,獨立成篇,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取材於《紐約時報》同名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