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了戴維·邁爾斯所著《社會心理學》,心中頗有感慨。
有關社會心理學的概念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我們周圍情境影響力的科學,尤其關注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響他人。更確切地說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響,以及如何與他人互相關聯的科學。
主要包括:社會思維:我們如何覺知自我和他人、我們相信什麼、我們所做的判斷、我們的態度。社會影響:文化、從眾的壓力、說服、群體。社會關係:偏見、攻擊、吸引力與親密關係、幫助。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門交叉學科,與社會學相比社會心理學更側重於用實驗的方法對個體進行研究,與人格心理學相比,社會心理學對個體之間的差異關注較少,而側重於研究不同個體之間如何相互看待和彼此影響。
社會心理學仍是一門新興學科,第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不過是在一個世紀之前才問世,第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在 1900 年前後才出版發行,直到 20 世紀 30 年代,社會心理學才有了現在的雛形,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社會心理學才開始成為一門像現在這樣生機勃勃的學科,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社會心理學在亞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是印度,接下來是中國香港和日本,近年來發展到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
二、 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觀點
我們構建了社會現實,客觀現實確實存在,但我們觀察時總是帶著信念和價值觀的有色眼鏡。社會直覺通常強大但有時也危險直覺的力量很強大,但直覺也很危險。舉例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取決於想起各種例子的難易程度,這一過程大多數時候是自動完成的。
比如,經過了 9·11 事件,很多美國民眾總會想起飛機失事的畫面。如此一來,許多人對於飛行的恐懼遠遠超過了駕駛汽車的恐懼,並且許多人為了避免飛行的危險而情願長距離地駕車(然,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美國自2005年至2007年的飛行安全程度是汽車的230倍)
我們的社會知覺因其難以言喻的影響力和危險性而值得注意。在多數情景中,「快捷省力」的直覺型判斷方式足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但在另一些情景中,當準確性變得重要時——正如當我們需要擔心某件事,合理使用我們的資源時——我們最好用批判性思維來抑制直覺衝動。我們的直覺和無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的力量很強大,但有時也很危險。
社會影響塑造行為,我們的文化有助於定義我們的情景。例如,我們對機敏、坦誠和著裝的標準隨文化不同而變化。你是侃侃而談還是沉默寡言,不修邊幅還是一板一眼,部分源於你的文化或種族。你是更關注自己——個人的需要、願望和道德,還是更關注你的家庭、宗族和公共團體,這取決於你受現代西方個人主義影響的程度關係,對人類而言非常重要。我們也只能在關係中才能找到自己。
個人態度和性格傾向塑造行為,人是非常多樣的,每個人都不同。面對「監禁」這件事,有人會去復仇,有人選擇原諒。
社會行為有其生物性基礎,社會排斥會令我們的血壓升高,而社會支持卻會增強抵抗疾病的免疫系統。我們是生理-心理-社會的有機體。我們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現代心理學家要從這些不同的水平研究人類行為的原因。你知道,基因總是很自私的。
社會心理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社會心理學完全是關乎生活的——你的信念、你的態度、你的社會關係。
三、人類價值觀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價值觀直接影響社會心理學的方式價值觀會對社會心理學家產生一定的影響,價值觀不僅因時代不同,也因文化而不同。
注意這個時間線:20世紀40年代,法西斯主義肆虐歐洲,於是便興起了研究偏見的熱潮。20世紀50年代,模仿風潮以及排斥異見的現象推進了我們對服從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暴力與犯罪率的增加引發了人們對攻擊性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女權運動的興起掀起了有關性別和性別歧視的研究。20世界80年代,興起了對軍備競賽的心理學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早期的研究重點則轉向了人們如何面對文化多樣性、種族多樣性,以及如何面對不同的性取向。最後,價值觀對心理學的直接影響還表現在:它是社會心理學分析的對象。社會心理學家研究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會改變,以及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態度與行為的。然而,所有這些都無法告訴我們何種價值觀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