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與陳老總相濡以沫32載,晚年抱病整理丈夫詩稿,52歲去世

2020-12-14 大郭小申

「調車,我要去參加陳毅同志追悼會。」

1972年1月10日,剛吃過午飯,有午休習慣的毛主席在他的住地,中南海「遊泳池」的突然緩緩坐起身對工作人員說道。

八寶山休息室裡,張茜看到主席來了非常激動,緊握住毛主席的手激動地說:陳老總去世之前還想著你,12月26號還想著吃壽麵,這一天是主席生日。

毛主席聽到這裡,再想到多少年沒見陳毅也非常激動,淚眼模糊。他握著張茜的手,話語格外沉痛的說:都定了結論了嘛,陳毅同志是好同志,我們井岡山的人已經不多了。

這是毛主席對陳毅的的肯定。

此時的張茜,滿含熱淚。

張茜攙扶著毛主席走進會場,在鮮紅黨旗覆蓋下的陳毅骨灰盒前,毛主席深深地三鞠躬。

第二天,毛主席臂纏黑紗與張茜親切握手的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唁電、唁函,慰問函立刻從世界各個大洲和全國四面八方紛紛飛往北京。

張茜握著這些信,蒼白浮腫的臉上呈現出寬慰的笑容。

陳毅去世兩年後,1974年3月,年僅52歲的張茜,這位「最美外長夫人」因肺癌也追夫而去!

01

張茜,1922年出生於武漢漢口燕山巷的一戶貧苦人家,父親是長江船工,母親是苦工。張茜是獨生女,被母親視為掌上明珠,母親給她取了乳名春蘭,學名掌珠,希望她長大後美麗如春,高潔如蘭。

父親長期漂泊在外,又愛喝酒,又愛賭博,相依為命的母親只能拼命的做苦工,靠著微薄的收入盡力的維持著這個家。

再窮再苦,母親也供張茜上學。只有學習才能擺脫困境,才能出人頭地,這是母親最原始的想法。母親以她微薄的收入供張茜上了小學、中學。

張茜看著自己的母親,在艱難的環境裡供他上學,她立志要奮發向上,要學出個樣來以此來告慰母親。

當時的張茜上學是很辛苦的,在漢口住,而學校在武昌。每星期回家一次,她要從武昌碼頭坐輪渡到漢口,再從漢口碼頭步行到家,回學校也是這條路線。求學奔波之苦,可以想像。

1937年,15歲的張茜初中畢業,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而就在此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學校裡的學生憤慨異常,轟轟烈烈的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此時,一向文靜的張茜也走上街頭演講,演戲積極的參與其中。

1937年10月12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公布了新四軍的番號,不久,葉挺軍長在武漢掛起了新四軍的旗幟,開始籌建軍部。

1938年初,積極投身革命的僅16歲的張茜在同學的帶領下報名參加新四軍。

1938年2月下旬一天的,張茜給母親留下了一封信,便匆匆離開了家,而這一次和母親的不告而別竟然成了永別。

那一天,穿著旗袍的張茜和她的朋友跳上即將起錨的輪船,從武漢前往南昌,從此開始了她一生革命的生涯。

02

1938年5月1日,陳毅率領新四軍一支隊2000餘人,奔赴蘇南茅山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途中經過茂林。

1938年7月底,張茜所在部隊抵達茂林。

從武漢到茂林,在張茜眼裡簡直是兩個世界:

在武漢她看到的是國民黨的腐敗,節節敗退。

在茂林她看到的是共產黨的抗戰,風氣很正。

對革命充滿希望的張茜如願以償的穿上了灰軍裝。她被分配到戰地服務團的戲曲組,並很快成為戲劇組的骨幹。

之後,曾經的花季少女張掌珠正式改名張茜。

茜,有紅色的意思,表示她革命的決心。

軍隊的生活不比家裡,條件十分艱苦。每個月三塊錢的津貼以及5毛錢的衛生費,住著十幾個人一張床的大通鋪。

但張茜卻沒有感覺到這裡苦,反而更多的是感覺到這裡生機勃勃。張茜每天身穿整齊的軍裝,裹著綁腿腳,穿布條打草鞋。早晨5點,每當軍號聲震響了雲嶺山村的時候,張茜都會準時在山下集合。

1938年10月軍部召開紀念魯迅逝世兩周年紀念大會,演出了由田漢改編魯迅《阿Q正傳》當中的兩幕話劇,這是服務團第一次推出的大戲,16歲的張茜演的吳媽轟動一時,在軍部幾乎盡人皆知,而她也成為了戲劇組的臺柱子。

在部隊,張茜給人的印象是個美麗文靜的女兵,但她在演戲排練的時候卻很投入,常常讓人分不清戲裡戲外。

有一次,她在話劇《魔窟》中飾演演其中一個角色叫小白菜,演出大獲成功。之後,她就博得了一個紅名——小白菜。那個時候,張茜在軍部就是一個明星。

03

1939年3月,話劇《一年間》在新四軍軍部禮堂的演出,正當臺上的張茜沉浸在「新娘子」這個角色的塑造中時,卻不知道臺下有一顆激動的心正在為她跳動。

這個人,就是陳毅。

當時的陳毅是第一支隊司令員,經常到軍部開會並觀看演出,當相貌端莊的張茜出現在舞臺上的那一刻,陳毅心動了,於是,很快他就給張茜寫了一封信。

有一天一個通訊員找到服務團駐地,把一封信交給了張茜的戰友,說是寫給她的信。但當張茜的戰友打開這封信的時候裡面沒有她的信,卻有一個信封在裡面。這封信上面寫著張茜籤收,落款:仲弘。

第二天早上,戰友就把這個信交給了張茜,張茜一看信,笑了笑對戰友說:謝謝你。

收到信息後張茜卻有滿心的顧慮,她給陳毅的回信中說:

在人們面前我感到惶惑,惶惑的不知如何是好。

當時的陳毅是新四軍的高級將領,而張茜當時還是一個不到18歲的戰士,張茜覺得自己太年輕太幼稚,配不上陳毅同志。而且她又非常忌諱別人說她走上層路線,他怕別人說三道四。

之後,張茜不願提及此事,她儘可能的用繁忙的工作來壓制自己內心由感情而帶來的煩惱。她和陳毅的事就拖了下去,可是感情的煩惱依然存在,張茜當時很彷徨,於是約了她的好友--後來成為開國上將葉飛將軍夫人的王於耕談心。

王於耕告訴她,在深厚的友情基礎上的感情才能成為生死之交。一句話把張茜點醒了。

既然追求的是生死之交,為何還要怕別人的閒言碎語呢?

這次之後,陳毅在皖南軍部找到張茜,陳毅和她深談了一夜,給她講自己的報復,國外留學的經歷,以及後來在南方遊擊隊堅持作戰的一些動人的事情。

張茜覺得陳毅是一個可以託付的終生的人,於是決心邁出這一步。

之後,張茜和陳毅開始了書信往來,張茜在給陳毅的信中說:

我愛這戰鬥的春天,我愛這春天的戰鬥。

陳毅非常讚賞這一句話,這位曾經寫下《梅嶺三章》這樣氣壯山河詩句的軍人,乖乖成了愛情的俘虜。

04

1940年1月,39歲的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與18歲的張茜結婚了,基本沒有儀式,只有兩個大紅「囍」字,晚上陳毅請戰友們吃了一頓四川風味的肉丁炸醬麵。陳毅送給張茜的禮物是一首詩,

一笑艱難成往事,共盟奮勉記佳期。

從西,他們風雨同舟32載,相濡以沫,相依為命,共同攜手走過那些艱難的路程。

張茜與陳毅的愛情成為了新四軍歷史上一段佳話,結婚後,為了陳毅,張茜調往一支隊工作,從此放棄了她所熱愛的演員這個職業。

臨走前,她抱著戰友大哭一場。因為她知道既然他選擇了這條路,那麼她所喜愛的這個舞臺就要放棄了。

1942年,日軍對蘇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圍剿和掃蕩,這一年5月,他們第一個孩子陳昊蘇出生。但殘酷的戰爭環境讓他們不得不把孩子寄養到老鄉家裡。

當陳毅和張茜商量這個決定時,張茜默默無語,飽含淚水,同意了丈夫的決定,將襁褓中的陳昊蘇寄養到一戶老鄉家。

1943年9月,次子陳丹淮出生。兩個月後,陳毅代軍長奉召赴延安,陳毅依依不捨的離開了他的愛人和他的愛子,這一去竟近兩年時間。

陳毅是一個很戀家的人,雖然南徵北戰,顧不上家,但即使在戰爭時刻,他也時刻牽掛牽掛著張茜和兩個兒子。

張茜一個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過著動蕩的生活,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1945年抗戰結束,就在陳毅即將回到蘇北軍部的時候,張茜聽到陳毅即將奔赴山東承擔山東指揮重任的消息,與丈夫分別兩年,剛要重逢,卻又要離別,她感慨不已,寫下了:

一別春夏以兩度,幼兒成長雙詢父。

1945年秋天,張茜帶著兩個孩子隨軍部到達山東臨沂,全家相見,悲喜交加,離別的痛苦和勝利歡聚的快樂交雜在一起。

05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陳毅出任上海市市長。這一年的夏天,張茜帶著孩子們來到上海,跟陳毅相聚,由此開始了新的生活,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新知識的學習上,這既有與陳毅結合帶給自己的影響,也有個人奮鬥的信念。而此時張茜,還不滿30歲。

戰爭年代,張茜放棄了學業,和平年代,張茜努力的惡補。

由於工作的需要,她努力學習外語。為了糾正自己發音不標準的問題,她常常在家裡自己給自己錄音,反覆聽以此來糾正自己的發音。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1952年陳毅出訪前蘇聯時,張茜已能勝任翻譯工作。

1956年和1957年,張茜更是以「」耿興「」的筆名連續翻譯出版了俄文小說《沙源》和《平平常常的人》兩部著作。

張茜多年苦讀終於找回了自己曾經的文學夢。

張茜好學不倦的精神,陳毅十分欣慰,並引以自豪,陳毅對自己的夫人評價很高。

為了和丈夫共勉,張茜寫下了座右銘:

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

06

1954年,陳毅調任北京任國務院副總理,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58年又兼任外交部長。

1958年,陳毅一家遷往中南海,住在懷仁堂西側的慶雲堂。

當陳毅兼任外交部長之後,張茜不得不又再一次放棄他所熱愛的文學事業,開始改行「專職」做外長夫人。

因為在當時隨著新中國外交活動越來越多,其它一些國家領導人來華都帶夫人陪同,而中國卻沒有夫人參加接待。 周總理提議夫人參與外交。為了打開局面,陳毅動員張茜轉向外交,但是張茜不同意。 因為她好不容易出了兩本書,剛有一個雄心壯志的時候,又要她改變工作方向,她很不願意。 最後是周總理和鄧大姐做她的工作,張茜才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她決定服從中央的安排。

1958年國務院成立了夫人外事活動小組,張茜任副組長。

張茜感到自己責任重大,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文化政治素養以勝任外長夫人的職務,她從楚辭入手,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直至岸熟詩詞韻律。

之後,又開始勤奮的學習英語、對外政策、國際知識以及每個國家的民俗風貌等等。

1963年4~5月間,國家主席劉少奇攜同夫人王光美,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偕同夫人張茜先後訪問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和越南民主共和國等四國。

這一出訪過程拍成彩色紀錄片,在國內放映時的優雅形象,在民間轟動一時。

在外交上,張茜以典雅的氣質贏得了許多讚許的目光。可是在兒女的心中,平時的張倩和尋常家庭的母親並無二致,平常的張茜總是一身列寧裝,一個藍色小棉襖,非常樸實。

07

1970年9月,陳毅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

這年10月,「疏散」到石家莊的陳毅在張茜陪同下回到北京住院治療。

看著以吃不下飯的丈夫,張茜非常心疼。

為了讓丈夫多吃一點,張茜把家裡的廚師調到醫院,想吃什麼就隨時吃點什麼。操勞與牽掛,讓張茜瞬時老了許多。

陳毅的病情越來越重,有一次他突然醒過來,問身邊的女兒說:你媽媽呢?你媽媽這幾年辛苦了。

1972年1月6日,身患癌症的陳毅走完了71年的人生之路。

追悼會預計在1972年1月10日下午15:30舉行。15:05,周總理先到了,並且給家屬們帶來一個意外的消息:毛主席要來!

聽到這個消息,張茜一下子就哭了。

毛主席能出席,這是陳毅元帥的一種殊榮。

致悼詞的也由原定的葉帥換成了周總理。毛主席向覆蓋著鮮紅黨旗的陳毅骨灰盒深深的三鞠躬。

誰也沒想到,就在陳毅去世70天之後,張茜被檢查出患了癌症。

但張茜擔憂的不是自己的癌症,而是陳毅詩詞集的整理出版。

因為在陳毅生前就說過,他希望自己能夠把自己的詩詞整理出來,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完成這個願望。

張茜決心完成丈夫的遺願。他要在自己有限生命裡完成丈夫的遺願,以此來告慰丈夫。

身患重病的張茜自知時間不多,把所有精力全用在了整理陳毅的詩詞集上。

在序言中,張茜這樣寫道:

受戰爭環境制約我們經常人各一方,兩地相思,我對他的情況也並非全部知曉,在閱讀詩稿的過程中,我對他的生平經歷和作品才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認識。

1972年冬,張茜對全部詩稿做了審定,編成一部包含100篇作品的詩詞選集。

1973年3月17日,張茜做了肺切除大手術。

1974年元旦100多本詩選列印本全部裝訂完畢,這是孩子們送給母親最好的新年禮物。

1974年元月,張茜對來看望他的鄧小平、卓琳夫婦交代後事,他說:我現在把我的女兒託付給你。鄧小平沉痛的點點頭,卓琳泣不成聲。

1974年3月20日,陳毅去世兩年後,52歲的張茜也追夫而去。

同病堪悲惟自勉,理君遺作見生平。持槍躍馬經殊死,乘筆勤書記戰程。波澡流溪冬月影,風回碣石夏潮聲。殘軀何幸逾寒暑,一卷編成慰我情。

相關焦點

  • 華羅庚與妻子:相濡以沫58年,晚年爭吵不斷,去世時已分居5年
    儘管他已經去世數十年,但他留下的著作《堆壘素數論》仍然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然而,正如季羨林大師所說的那樣,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華羅庚這位頂尖數學家同樣如此。他在數學上做出了享譽世界的成就,但在愛情和家庭方面卻留下了一段遺憾。前半生,他和妻子吳筱元相濡以沫五十八年,但晚年之後爭吵不斷,最後甚至「不得不」分居兩地。
  • 華羅庚與妻子:相濡以沫58年,晚年爭吵不斷,去世時已分居5年
    儘管他已經去世數十年,但他留下的著作《堆壘素數論》仍然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然而,正如季羨林大師所說的那樣,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華羅庚這位頂尖數學家同樣如此。他在數學上做出了享譽世界的成就,但在愛情和家庭方面卻留下了一段遺憾。前半生,他和妻子吳筱元相濡以沫五十八年,但晚年之後爭吵不斷,最後甚至「不得不」分居兩地。
  • 陳老總第一次見到主席,感慨道:氣度非凡,必成大事
    十幾年後的1947年,陳老總率軍在山東戰場和敵軍周旋,看著壯美的沂蒙山,對大家說:「你們看這風展紅旗如畫,老蔣豈是毛主席的對手!」說完,陳老總也填了一首《如夢令·臨沂蒙陰道中》:「臨沂、蒙陰、新泰,路轉峰迴石怪。一遍好風景,七十二崮堪愛。堪愛,堪愛,蔣軍進攻必敗。」
  • 通信十年,相守不過三載,餘生完成丈夫遺願,晚年將手稿捐給國家
    本來身體就不是很好的朱生豪,在1944年12月26日,因病拋下年輕的宋清如和剛滿周歲的兒子,帶著遺憾離開人世,年僅32歲。朱生豪在離世前,曾對妻子說:莎士比亞劇本還有5部沒有翻譯完,早知一病不起,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它譯完。
  • 蔡鍔將軍34歲去世,留下6子女,曾經的學生朱老總是怎麼報恩的?
    雖然家境貧寒,但為了讓兒子能夠出人頭地,家人從本就不多的生活費中擠出錢供他上私塾,蔡鍔也不負父母的期望,13歲時考入長沙時務學堂,與梁啓超和譚嗣同是同窗。17歲時,蔡鍔來到日本留學,但在一年後,蔡鍔就迫不及待回國參軍,想保家衛國,但遺憾的是,這次沒有如他所願,之後他又來到日本,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蔡鍔畢業後就回到祖國開辦學堂,意圖為中國培養出更多的有為之士。
  • 五十載相濡以沫,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
    五十載相濡以沫,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清水河縣宏河鎮土溝村郝美英、邢存福夫妻這時候,妻子郝美英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支持他,讓丈夫安心去學校當老師,她用自己尚且柔弱的肩膀和婆婆扛起了家庭的責任。日子雖艱難困苦,好在一家人齊心協力,夫妻彼此關懷體貼,貧困的生活也是暖心的。可是,不幸又一次降臨了這個家庭,就在邢老師和和郝大姐結婚第二年,她的父親也因病早逝了。郝大姐兄弟姐妹六人,她是家中老大,父親下世那年,最大的二妹也只有十六歲,最小的四弟才幾個月。
  • 結婚52年妻子去世,他不甘寂寞80歲另娶妻,去世前卻囑咐與原配合葬
    他和妻子鄭安娜相識於美麗的大學校園,兩個人風雨同舟、攜手52年,鄭安娜去世以後,馮亦代於悲痛之際再娶黃英宗,可是在他心中鄭安娜始終是永遠地存在。百年之後,他留下遺言要與鄭安娜合葬。這到底是怎麼樣的愛情,讓人刻骨銘心到世間除你之外,再無人能及?
  • 楊絳(怎麼讀)去世了嗎?什麼時候去世?代表作是什麼
    港媒稱,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25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人民文學出版社已確認了這一消息。至此,楊絳與丈夫、獨女已先後走完人生路,她筆下的「我們仨」悄然謝幕。
  • 《罪惡之城》女星墨菲突然去世 年僅32歲(圖)
    曾主演《罪惡之城》的女星布坦妮·墨菲在洛杉磯意外去世,年僅32歲。布坦妮·墨菲母親發現她在浴室不省人事, 隨後不停地進行心臟復甦, 直到到達數公裡外的洛杉磯Cedars-Sinai醫療中心, 隨後搶救無效, 在醫院宣告死亡。
  • 去換二代身份證 32歲的陳女士發現自己「被死亡」戶口註銷1年多……
    常年生活在村裡 村委會證明她已「死亡」32歲的陳女士是灃東新城鬥門街辦落水村人,考慮二代身份證馬上到期了,7月22日那天,陳女士在丈夫陪同下到鬥門派出所辦理新的身份證。照完相,民警的問話讓陳女士有點吃驚。
  • 成都9旬夫婦同日去世 年齡相差12天攜手走過70載
    但我們仍然願意相信,是70年的相濡以沫,是一種叫做心靈感應的東西讓他們同日駕鶴西歸;  就像今天我們告訴大家的這對「百年」新婚伴侶,誰說勇敢追求自己幸福,不是一個長壽密碼呢;  就像今天我們告訴大家的這些四世同堂的老人們,後輩永遠是老人的牽掛,一張全家福,定格的不僅僅是一個瞬間,更是其樂融融家風的傳承。  無數人都希望破解長壽的密碼。
  • 華羅庚與妻子相濡以沫58年,為何晚年爭吵不斷,甚至未見最後一面
    《莊子》上書:「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意思是泉水乾涸後,兩條魚兒被困在了這裡,為了活下去,它們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讓對方活下去。如此感情,令人動容,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用「相濡以沫」來形容無比恩愛的夫妻。
  • 48歲3婚妻子嫁給60歲大爺,婚後6個月,丈夫與小24歲女友種田賣菜
    48歲3婚妻子嫁給60歲大爺,婚後6個月,丈夫不滿她圖錢。他跑去與小24歲且有兒子的年輕女人同居4年,田園生活太舒服,稱女友不圖他錢,是真愛。妻子在外當保姆維持生計,為女兒還債。大爺:幾百萬徵收款,我不會給她一分錢。陳女士在48歲時,和丈夫張先生重組了家庭。家中數百平米的房屋,也即將面臨徵收。
  • 忍受丈夫打罵四十年欲離婚被駁回 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晚年
    忍受丈夫打罵四十年欲離婚被駁回 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晚年時間:2020-12-12 19: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忍受丈夫打罵四十年欲離婚被駁回 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晚年 忍受丈夫打罵四十年欲離婚被駁回【女子忍受丈夫打罵40年後起訴離婚,法院駁回: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晚年
  • ​胡友松:27歲嫁給76歲李宗仁,3年後丈夫去世,晚年皈依佛門
    1965年,李宗仁攜夫人郭德潔在海外歸來,第二年郭德潔因為身患乳腺癌在北京去世,為了幫助李宗仁先生從失去妻子的痛苦中走出來,也為了有人在身邊照顧李宗仁,有關部門對李宗仁的晚年生活十分關心,開始給他物色結婚對象。有關部門前後共給李宗仁物色了60多位女士,當這些女士的照片放到李宗仁面前的時候都被他拒絕,然而胡友松的照片卻被李宗仁一眼看中。
  • 65歲退伍軍人娶32歲離異保姆,14年後他就後悔了,房子被佔無家歸
    65歲退伍軍人與32歲離異單身女保姆結婚,14年後他就後悔了。如今房子被悄悄轉到妻子的名下,他被趕出家門。妻子提出,只要丈夫每月給她800元,她就願意照顧他到老。丈夫不同意,對於自己過世後得到的80000元補助,他要讓妻子一分錢都得不到。60多歲的林先生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孤身一人的他,僱傭了年輕的保姆陳女士來照顧他。
  • 林徽因晚年患病教一女子英文,她去世後,這女子卻和丈夫結婚了
    林徽因生命中的的第二個與之相關的男人是他的丈夫,丈夫梁思成。回國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去美國修建築學,兩人相互扶持,最終修成正果結婚了。回國後,夫婦二人的建築學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實地走訪,考察古建築,對古建築的保護和研究頗有成就。
  • 51歲席琳迪翁近照老成71歲,3年前丈夫、哥哥兩天內接連去世
    可人就怕被比,40幾歲就被說老,只是沒站在50多歲回頭看而已,又幾年過去,51歲的席琳·迪翁簡直已經老到讓人心疼的地步。 1968年出生的席琳·迪翁演唱天賦極高,5歲便開始參加歌唱演出,12歲正式入行,22歲出個人首張專輯,很快就火了。
  • 聶鳳智活捉了一個國軍軍長,陳老總急忙給他打電話:立刻放人
    但是,還沒等聶鳳智的高興勁兒過去,陳老總就親自打來了電話,語氣很嚴肅,直接命令聶鳳智立刻放人,而且連名字都不能提!聶鳳智一下子就愣住了,忙問是什麼原因,沒想到陳老總不但沒有跟他解釋,還發了火,大聲說:「這是軍令!立刻放人!」軍令如山,聶鳳智只能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