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並不是時間真實的流動速度,是心理學上的效應

2021-01-08 冥維空間

時間穿越,在科學界還有一個名字稱之為 「時間旅行」。這個問題不僅科學家經常思考,影視的編劇和導演更是偏愛,穿越題材是影視作品中的經典套路,類似摸電門、遭雷劈、頭撞牆、高空墜落、十星連珠、月光寶盒等手段,都是較為膾炙人口的時間旅行方法,不過它們一點都不科學,在此還是建議青少年朋友不要輕易嘗試摸電門、遭雷劈這種所謂的時間穿越方式。這篇文章主要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下——如何實現「時間旅行」。

「時間旅行」可以實現嗎?

這就要從時間來說了,愛因斯坦為了讓人們更容易地理解相對論,曾經說了一段很著名的話,他說:

「一個男人和一個美女坐了一個小時,會覺得時間似乎只過了一刻鐘。如果讓他們坐在火爐上一刻鐘,那麼他們會覺得似乎過了不止一個小時。」

這就是相對論。

有時候,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快,明明心裡覺得只有幾分鐘的事,一看表過去了幾個小時。明明心裡覺得過去了好久,一看表才過了幾分鐘。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並不是時間真實的流動速度,只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效應。愛因斯坦不愧為大師,他的這一句話似乎就能解釋——什麼是時間旅行!

當你明明經歷了一個小時,而時鐘卻走了一分鐘,就說明了你經歷的一場時間旅行。時間旅行其實並不是什麼高科技,也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其實每個人都能做到,甚至不需要出門,您在閱讀我這篇文章的同時就可以完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雖然我們採用統一的時間計時,手錶裡、手機裡顯示的都是北京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時間流逝速度是一樣的,就像河流的流速會因為河道的窄和寬而時緩時急一樣,在不同的地方時間流逝的速度也會因為運動以及引力而發生變化。

根據狹義相對論,運動的物體時間會變慢。如果想要做時間旅行,你所要做的就是簡單的一件事,站起來走兩步,當你以每秒兩米的速度在家裡溜達5分鐘後,恭喜你,你已經完成了時間旅行,你就會來到0.00000000無限個0後面一個1秒後的未來。你問我中間有幾個0,其實我並不知道,因為當我用科學計算機算計到科學問題的時候,答案已經不科學了,他給了我一個0,但我可以保證的是,你肯定經歷了一場時間旅行。如果你買的是火車票、飛機票的話,那麼時間旅行的效果就會更加明顯。剛剛在無意中其實我洩露了一個很大的秘密,那就是火車、飛機、輪船它們其實都是時間旅行工具,而不僅僅只是交通工具。有人曾經做過計算,如果你1年不停地坐飛機一直飛,那麼1年後當你下了飛機之時,你就會比地面上的人年輕5微秒,僅僅只有5微秒,而且還是要坐1年的飛機。

想要做時間旅行,除了剛才說的靠速度以外還可以藉助引力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同樣會延緩時間。如果想要做時間旅行的話,可以找只核潛艇坐一坐,如果有一個人在水下的300米一直呆著,吃1年的罐頭,那麼上岸以後他就能夠比海平面生活的人年輕1微秒,通過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效應同樣也很微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舊可以忽略這種效應。

目前已知做時間旅行跨度最大的是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他是一名空間站的太空人,他的一生總共在和平號空間站工作了803天,和平號空間站的運動速度是27359千米每小時,因此800多天以後,謝爾蓋·克裡卡列夫就要比在地球上的人年輕了0.02秒。

圖解:和平號空間站

時間旅行要考慮兩種效應

時間旅行同時要考慮兩種效應,時間的流逝速度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狹義相對論認為高速移動的物體時間流逝得比靜止的要慢。另一方面,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對時間也有影響。以上兩個方面綜合起來,所得的結果是——這種由於重力和運動所引起的時間變慢的效應叫做——「時間膨脹」,通過運用時間膨脹效應就能夠實現面向未來的旅行,它的實現有兩種方式:

第一:以超高的速度運動。

在一列飛駛行速的火車上,鐘錶的指針移動得就要比站臺上的時鐘要慢,可是當旅行結束之後,鐘錶的誤差僅僅只有0.0000好幾個01,這樣的效應是如此的微乎其微,以至於我們可以將此忽略。但是如果當火車的運動速度達到光速的90%,那麼在火車上的1年就相當於站臺上的2年多。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有那麼一輛火車,在火車上呆1年下來以後你就來到了2年以後的世界了。

第二:呆在大質量黑洞的附近。

這個距離一定要控制好,我們都知道黑洞吞噬一切,進入黑洞的事件視界之內就意味著永遠也回不來了,但是在事件視界之外溜達一圈再回來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到了銀河系中心黑洞之外繞著它溜達一圈,你所經歷的時間只有地球的一半。

時間旅行,還有一種類型就是——向過去旅行

向過去旅行,還有一個更加膾炙人口的名字叫做——「穿越」。

已故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說過:「如果我有一架時間機器,我就會去拜訪瑪麗蓮夢露。」

對於霍金,我覺得他也算得上是有價值追求的了,還知道穿越回去看美女,我和他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我穿越回了1年前,我就會去買那些已經開過獎了的彩票,如果我穿越回了20年,我直接就會去阻止我爺爺把老家的幾套房子賣掉,因為誰會和錢過不去呢!如果有一種方法讓我們能夠回到過去,想想就會有點小激動,但是回到過去這種旅行方法是可行的嗎?

目前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雖然理論上可行,但是目前沒有發現任何可行的方法,什麼叫理論上可行呢?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當廣義相對論的方程推導出特殊的解時,就會出現一種叫做「閉合類時曲線 」的東西,這種東西便是我們能夠穿越回過去的理論基礎,那麼什麼是「閉合類時曲線 」呢?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

你用圓規在紙上畫了個圓,這個圓就是二維紙面的一條閉合曲線,而如果你早上從家裡出發,晚上下班回家,那麼你在三維空間的軌跡就是一條閉合的曲線,剛才的這兩條閉合的曲線,如果再加上一個時間的維度就不再是閉合的了,因為在時間的維度上,起點和終點的時間並不相同,而所謂的「閉合類時曲線 」就是在那種多維的時空中,描繪物體的運動軌跡形成了一條閉合的路徑。

還原一下剛才的場景,就是一個人早上出了門,工作了一天回到了家中,發現回到家以後又回早晨,這個就是「閉合類時曲線 」。

實現穿越的方法,就是要去尋找「閉合類時曲線 」,那麼「閉合類時曲線 」是否存在呢?

科學家早就通過理論找到了很多「閉合類時曲線 」,比如第1個發現閉合類時曲線的科學家是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 Go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這位哥德爾可是相當的了不起,大書特書一晚上都可以不帶重複的,他的不完全定理可以說是20世紀數學的最重大的發現。哥德爾和愛因斯坦是好朋友,愛因斯坦晚年也曾經說過,他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下班一起和哥德爾回家,這足以顯示哥德爾有多麼的厲害。愛因斯坦上了年紀以後搞科研已經力不從心了,很少提出新問題的解決思路,但 哥德爾依舊能量滿滿,他在1949年找到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方程中的一個特殊的解,這個解釋是這樣的——如果宇宙是旋轉的,當你乘坐一艘火箭繞宇宙航行時,會在出發前就返回,這樣就能夠回到過去了。

哥德爾把他的這個發現作為愛因斯坦70歲生日禮物送給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對這個解感到十分的困憂,在他的回憶錄裡,他承認理論上的的確確是廣義相對論方程的解,但他同時認為我們可以從物理上將它捨去,因為證據表明宇宙沒有旋轉,而是在膨脹。雖然旋轉的宇宙沒有得到證實但是哥德爾的這個發現卻的的確確證明了「閉合類時曲線 」和廣義相對論方程並不矛盾,理論上是非常有可能的。物理定律,至少廣義相對論並沒有排除我們向過去穿越的理論的可能性。

宇宙學家已經利用愛因斯坦的方程構建了許多不同的「閉合類時曲線 」

1985年的前後,目前為止最靠譜的時間機器設想才出現,它的基礎概念是「蟲洞」,美國物理學家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1940年6月1日- )就是那個因為檢測引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在80年代末發現了一種利用蟲洞實現時間穿越的方法。

這個方法大概需要4個步驟:

第1步:我們要找到一個蟲洞或者建造一個蟲洞。

大型的蟲洞可能在宇宙中是自然存在的,也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在大爆炸之後遺留了部分的蟲洞,但是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大型蟲洞存在的實驗和觀測證據。更可能存在蟲洞的地方其實是在微觀世界,一般認為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時空充滿了泡沫,蟲洞不斷地生成、不斷地消失,在這種量子尺度主要的結構可能就是蟲洞,小泡沫以及憑空產生和洇滅的宇宙,可是量子尺度的蟲洞實在是太少了,根本不可能用來穿越,需要用某種能量將其擴張到我們可用的大小。物理學家認為這種能量場應該和大爆炸之後宇宙暴脹的能量非常的相似。

第2步:穩定蟲洞。

由於巨大的引力,蟲洞很可能能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或者接近無限大的點,因此需要在蟲洞中施加一種與萬有引力相對應的力來防止蟲洞收縮,這種能量叫做「負能量」。負能量就是比真空更低的能量或者叫沒有任何東西的靜止狀態,可是真的存在比真空的能量還要低的負能量嗎?答案是肯定的,從宏觀上看,真空其實就是一無所有,可是如果你湊近了看,會發現所謂的真空其實是一片活躍的量子海洋。

真空不是完全的空無一物,而是存在一種叫做零點能的微小漲落,也可以將這種能量看成一種波,如果在真空中有兩個不帶電的平行金屬板,它們之間的距離很近,這兩塊板子由於距離很近,會限制板中間的量子波動,而板外的真空並不存在這種限制,因此產生了使金屬板相互靠近的力。1997年科學家成功地在實驗中找到了負能量,但是它太微弱了。

以上就是第2步,我們要穩定蟲洞,找到一個讓蟲洞穩定的負能量。

第3步:牽引蟲洞,使得蟲洞兩個埠產生時間差。

現在我們假設蟲洞有一個出口A和一個出口B,將A的埠移動到某個中子星的表面,中子星的表面有著巨大的引力場,A埠的時間流失速度就會大大地降低,而B埠待在原地,時間的流失速度不變,這樣兩個埠就會產生時間的差異,假設兩個埠經過了一段時間,它的時間差異是1年。

第4步:當我們找到了蟲洞、穩定了蟲洞、牽引了蟲洞之後,通過這個蟲洞由於兩個埠會有時間差,當我們從A埠走出B埠之時,就能夠回到1年前的那個時間。

通過上面4個步驟,當代理論物理學家已經證明了這個肯定是能夠實現時間穿越的,可是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在這個所謂的理論方法中,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沒有被解決。比如——

第1個問題就是如何發現1個蟲洞或者如何創造1個蟲洞。目前科學家沒有發現任何實驗和觀測數據證明蟲洞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而如果要人工製造一個蟲洞,就需要找到宇宙大爆炸初期那種讓宇宙暴脹的作用,這在目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2個問題是蟲洞不穩定。雖然負能量能夠讓它們穩定,科學家也證明了負能量的存在,但是想要聚集大量的負能量來讓蟲洞變得穩定,又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實,說到底我們現在目前根本無法實現面向過去的旅行,可是我們不行,我們的後代未必不可,如果我們的後代實現了穿越,他們很有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像動畫片中機器貓呆在耶比的身邊一樣,我們只要找到他們,就能夠知道時間穿越的奧秘了,可是我們應當如何尋找那些已經實現了時間穿越的人呢!

相關焦點

  • 《時間的秩序》: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
    在我們的直覺裡,時間是全宇宙統一的,穩定地從過去流向未來,可以用鐘錶度量。可羅韋利向我們揭示出一個奇怪的宇宙,在這裡,時間的特質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時間消失了。他告訴我們,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
  • 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心理學教你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這個時候你可能想問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永遠滯後嗎,不是的,在我們沒有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我們的相對時間是可以比絕對時間短的。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那個男人是誰?博爾特。假設博爾特參加百米賽跑,旁邊的人為他加油過去一秒鐘後,博爾特只感覺到過去了不到一秒(三十萬分之299990秒),而這其中的微小差距就是因為博爾特在高速運動,而節約的時間來自於博爾特的運動速度和光速之間的相對值。
  • 時間膨脹效應,為什麼是時間變慢了而不是鍾變慢了?
    你錯誤的理解了測量時間膨脹效應的鐘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鐘了,此鍾非彼鍾,你理解意義上的鐘是人工製造的鐘,而測量時間膨脹效應的鐘是天然的時間量度,所以不會出現你題目描述的問題。自從時間膨脹效應被提出,相關的實驗驗證一直在進行,上世紀四十年代,科學家在測量μ子的數量時,發現快速移動中的μ子的衰變速度要比它們相對我們靜止時的衰變速度要慢10倍,這表明速度的快慢確實影響了它的衰變快慢,半衰期是一定的,那麼肯定是時間變慢了,所以實驗驗證也是沒有問題的。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本文考察公眾對自身階層流動情況的感知和對「階層固化」話語關注之間的關聯,以對這一命題進行實證檢驗。我們認為,如果「階層固化」漸已成為社會現實,那麼在宏觀層面,過低的流動率會使得公眾總體的自我流動感知惡化,觸發人們對「階層固化」的關注:流動感知越向下,固化關注度就越高。
  • 能讓時空彎曲的不僅是質量,還有速度,時間膨脹效應與廣義相對論
    我們習慣於把時間和空間作為兩個事物分開來說,可在物理學上,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並稱為時空,時空才是它們真正的名字。時間與空間密不可分,二者只能同時存在或同時不存在,所以時間和空間都是客觀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過,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並不是永遠穩定而平緩的,它們會因為引力的作用而發生彎曲。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4年好萊塢電影《蝴蝶效應》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人類認為蝴蝶效應具有神奇的效果,小規模的事件可以產生巨大、不可預見的後果,甚至導致戰爭、核災難等……事實上,蝴蝶效應僅是一個氣象術語,源於半個世紀前,它實際是什麼對於多數人是很難理解的,我們來看看物理學家、大氣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如何分析蝴蝶效應的真實作用及意義
  • 時間究竟是什麼?我們如何知曉時間的存在?
    其實休謨(David Hume)很早就對因果問題提出過他的思考,他認為我們所認為的因果聯繫無非是感官經驗上的連續性導致的,而事件發生時的「恆常聯結」卻是我們無法察覺的。而對這種因果聯繫的認識便是基於我們知覺時間的本能。如果我們喪失了時序知覺的本能,那麼我們知覺到的世界也許早已塵埃落定,只等我們去經歷和感受。
  • 是地球時間被壓縮了,還是我們感覺出現了問題?
    最近2019年剛剛過去,我們進入了2020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像我一樣覺得這一年沒有做太多事情就結束了。去說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我們大腦如何感知時間說起,因為大腦對時間的感知我們很難去度量,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也就是著名的懸掛飛人試驗。
  • 真實的謊言:字母順序會影響人們對真相的感知
    如今,隨著品牌、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網站爭相吸引我們的注意,人們經常會遇到諸如「布洛芬能止痛」、「咖啡可以預防抑鬱」或「希拉蕊承諾大赦」之類的聲明,但幾乎沒人會花時間去調查這些說法是否屬實。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微妙的心理變量,它影響著人們對一個聲明真實性的判斷:字母的順序。
  • 薪資可能影響你對時間的感知
    「儘管我們感覺幸福總是短暫的,但當你回憶過去時,與枯燥的經歷相比,這種幸福感更容易被記住」, 挪威科技大學Kavli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博士後Jrgen Sugar說,他參與了本次心理時間代碼的研究。新奇感是人的記憶中非常突出的一種新體驗,會影響時間感知這一觀點似乎也適用於那些不使用時鐘來衡量時間的文化(許多文化依賴天體、人文和季節事件來標記時間的流動)。
  • 適可而止,感知邊際—邊際效應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剛開始由於新鮮感,會引起特別的注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感知不到美好的存在啦,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就是這個意思,在財務上的解釋,便是邊際效應。
  • 科學揭秘:大腦為什麼在感知時間的時候有快有慢?
    我們的時間感受,可能是基礎經驗與行為的結合體,但同時也體現為一種不穩定的主觀判斷。周邊環境中的氛圍、音樂、事件以及注意力轉移都有可能加快或減慢時間的流逝。當觀看屏幕上的圖像時,我們發現「氣憤臉」比「平靜臉」更能拖慢時間、蜘蛛比蝴蝶更能拖慢時間、紅色比藍色更能拖慢時間。越是盯著看,水就越不會燒開。還有就是,「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
  • 06_自我感知的元知覺效應
    ——社會測量理論是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提出的一種自尊理論,它認為自尊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測量(或稱為「社會測量」)。社會測量理論為自我觀為何易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人們有一個共同的基本需求,那就是確保與接受他們的人建立聯繫。所以,人們關心他人對自己的觀點。社會測量理論認為,自尊本質上是一個感知社會接受的指標。
  • 不可不知的趣味心理學效應
    很多的夥伴都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但是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畢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今天分享一些趣味心理學效應,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你是否願意去接納真實的自己呢?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鳥籠效應,所以這個效應也被商家在廣告宣傳的時候大肆使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同樣掛著很多的空鳥籠,這些鳥籠有我們的欲望,有我們的虛榮,為了填滿這些鳥籠,我們開始放掉自己原來從容的生活,原來真實的自己,慢慢地讓自己生活的更累,也越來越迷失自己。
  • 時間與感覺:關於時間快慢的心理學解釋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科學家們對時間感知的若干解釋。人們對時間的感覺與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有關。面對出現的人物、事項、環境等客觀存在,如果是自己喜歡、熟悉、期待的事,如戀愛對象約會、親朋好友相聚、假日各種活動、K歌打牌、趕寫文章材料、參加考試等,腦電波會加快刺激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腦細胞激活的速度以及腦神徑元通路形成的速度就會相應加快,結果感覺時間的流失也在加快,或者認為經歷的時間咋這麼短。
  • 心理學小知識|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當溝通者提出兩個以上不同的論據(刺激物)時,認知者產生首因效應還是近因效應?1960年,心理學家J·懷斯納的實驗證明,這時取決於認知者的價值觀念,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依附於主體價值選擇和評價。如果提出的論據不是當場依次提出,而是間隔了較長時間,那麼近因效應發生的機遇則更大些。
  •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 從對時間的感知,談孩子的時間管理
    玩蹦極或者過山車時,為什麼被綁在繩子或座椅上的你感覺有「一個世紀」那麼長?為何所有人都對「時間都去哪兒了」這句話頗有共鳴?實際上,除了客觀存在的「物理鬧鐘」之外,我們每個人心裡還住著一臺自己專屬的小鬧鐘,它被稱為「生理時鐘」,可是這兩個時間往往不在一個點兒上。
  • 量子無處不在,水的流動也受量子效應的影響
    水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從大江大河到生物細胞,水構築了整個生命系統的基礎。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對水溶液的流動機制卻知之甚少。不同的溶劑會使水錶現出完全不同的特性,這其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原創高品質科普文|「心理學簡報」每天更新心理學專業知識無論是在職場、學校還是其他的社交場合,我們總是會發現一些人很討人喜歡,但如果要問為什麼會喜歡他們,我們可能很難準確地說出理由。人人都想在集體中獲得好人緣和認同感,但為什麼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廣泛的喜愛呢?
  • 心理學效應之暗示效應
    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讀過心理學,也說不出「暗示效應」的專業術語,但他們卻會運用暗示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於是曹操大喊:「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發揮了作用,於是,人們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暫時解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