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協辦的「一帶一路 公益先行」主題沙龍活動暨中國企業海外公益之路研討會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召開。在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國內公益組織的國際化之路已悄然展開,對此環球網專訪了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會長王行最,後者就扶貧基金會的海外公益的開展進行了詳細闡釋。
中國扶貧基金會國際化分為三個階段
據王行最介紹,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國際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年至2009年,提出了國際化戰略,也對世界上發生的自然災害進行救援響應,但是人員基本上沒有走出國門,屬於不出國門的國際化;第二階段是2009至2013成立專門的國際發展部,也開始走出國門實施項目,蘇丹蘇中阿布歐舍友誼醫院是標誌性的項目,從調研、設計、實施、監測和後續管理全流程管理,但是人員沒有常駐海外,屬於出差式國際化;第三個階段是2014年開始,以註冊設立緬甸和尼泊爾辦公室為標誌,開始派工作人員駐紮受援國,長期開展項目。
除此外,王行最表示:「在這個12年的探索裡程裡,扶貧基金會總共投入的基金大概一億兩千萬,開展援助的國家是16個國家,為中國民間外交提供了參考模式。」
詳解境外開展活動流程
扶貧基金會在境外開展公益活動,王行最強調主要有三種動因,「一是因災救援進入,比如尼泊爾;二是有足夠資金資源支持,如衣索比亞;三是戰略性進入,如緬甸。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現在沒有災難,也沒有人向我們提供資源,但我們覺得這個地方對扶貧基金會、對中國的公益組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我們就會開啟相關調研,後期才會有資源導入。」
因政治文化差異「交了學費」
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是大勢所趨,當談到在實際運行過程遇到的問題和困擾時,王行最表示:「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和麻煩,確實因為不了解受益國的法律規定和風俗習慣,造成了一些誤會和項目遲緩。例如,我們從中國採購了物資到蘇丹港,然後它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規定,後來我們就清關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把清關這套手續辦好,所以這個項目拖得時間比較長,這種挑戰也是巨大的。」但是,隨後強調道:「隨著海外工作的經驗積累,這種困難和障礙回事能夠提前規避掉的,我們也在不斷總結在走出去的經驗教訓。」
中國NGO走出去符合人道主義精神和國家發展利益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GDP成為世界第二,在政府倡導「一帶一路」策略的大背景下,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是符合人道主義精神和國家發展利益的,是正確的。「中國社會與國際已經形成一個密切的整體,中國根據商務的統計,中國在海外的投資設立的企業有兩萬多家,直接涉及的存量大概有七千億美元左右,這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數字,那麼如何保護好海外投資利益,通過公益柔性的切入實際上可以使我們海外投資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護,效果可能會更好;同時從公益機構本身來說,未來在國內遇到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海外的話存在比較好的機會,所以也需要走出去。對於那些質疑也是基於上述原因的考慮。」
中國NGO走出去存在挑戰需得多方助力
中國的社會組織走出去的困難有很多。發展時間短,力量弱一些是普遍情況,如果機構有能力也有意願走出去,還會遇到戰略規劃、人才儲備等問題。
對此,王行最介紹道:「面對這些問題我覺得就是首先是政府的有所作為,政府應該坐下來一塊討論,如果真的鼓勵公益組織走出去,參與國家的公共外交,援外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那這些問題要有人研究,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政策和法規。看起來有民間組織走出去到海外從事公益項目是民間組織的事,實際是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學界、媒體共同攜手,創造一種比較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宣傳氛圍,同時也需要一些政策上的突破和資源上的提供,只有這幾個方面攜手合作解決了這些問題那我們這些民間公益才能大踏步的走向國際。」
中國NGO未來將在全球治理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的領域主要包括參加國際性會議,在人權、減貧、婦女兒童權利保護、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聲、展示和澄清中國立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民生項目;在全球重大災難時開展緊急救援,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等活動。「未來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需要在全球治理、民生項目和緊急救援方面做得更多,發揮更大的作用。」王行最對此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