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生勤奮好學,酷愛讀書,不管是萬裡長徵的崢嶸歲月,還是敵情追趕的轉戰途中,無論是緊急行軍的烽火連天,還是槍林彈雨的戰火紛飛,他的身邊從來沒有離開過書。解放以後,他在1957年10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講話中,特別對讀書的問題進行單獨強調論述,重點突出三個字:
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應當把工作以外的剩餘精力主要放在學習上,養成學習的習慣。
對這三個字,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此,他也要求所有的共產黨人,所有的革命幹部,都要紮實讀書,增長知識。甚至到了耄耋之年病魔纏身,每天仍然日以繼夜地、非常勤奮地刻苦讀書。他晚年的時候,體弱多病,兩腿腫得不能站立,兩腳重得不能走路了,眼睛也患老年性白內障看不清東西了,聽力也逐步下降了,說話口齒不清。但依然沒有改變他的習慣,不這日日夜夜一冊一冊地看,一頁一頁地讀,一筆一筆地圈畫,一字一字地寫批註。
他的閱讀非常廣泛,歷史典籍、名人傳記、中國古典文學包括詩詞曲賦、外國文學及名家名著、政治學、經濟學及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著作,這些著作毛澤東生前都特別喜愛,每次去外地視察工作,都要帶上這些他愛讀的圖書,走到哪裡就把這些書帶到哪裡。從上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在外出的專列火車上、飛機上,無論在住地的會客廳裡、書房裡、辦公室裡,視察工作的地方,對其它的都不要求,只是要知道有書,所以無論是白天、黑夜,身邊的工作人員隨時都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凝神靜氣地讀書的身影。他一邊讀,一邊用筆在書上圈圈畫畫,許多書上還寫滿了批註文字。
縱觀毛澤東畢生的讀書生涯,經過一批又一批的身邊工作人員,進行總結提煉,概括起來總體是突出以下十大方面:
一是博覽群書:一個人知識要全面,必須要有豐富的書籍來進行充實,只有掌握多家理論,熟讀諸子百家,方能舉一反三,學術淵博,因此,毛澤東除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對《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聊齋志異》《詞綜》、《曲選》,《韓昌黎全集》、《昭明文集》、《唐詩三百首》、《唐宋名家詞選》《詩經》、《楚辭》、漢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詩別裁集,都廣泛涉及。從時間緯度上,古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他老人家都有興趣,楊振寧的《基本粒子發現簡史》,他也感興趣。有時為了調節讀書緊張,他還《歷代笑話選》、《笑話新選》、《笑話新談》、《笑林廣記》、《新笑林一千種》、《哈哈笑》、《笑話三千篇》、《幽默笑話集》等數十種笑話書,也抽出時間讀。對歷代的字帖、名人墨跡、名家書畫作品、《楹聯叢話》等等,他也是愛不釋手,可了又看,讀了又讀。
二是反覆研讀。有一種書是調節生活,看看激發靈感,陶冶情操。但有些書他是要進行反覆研讀,長時間地進行細細品嚼。毛澤東對《共產黨宣言》,《魯迅全集》等,就是手不釋卷,年復一年地進行閱讀,閱讀中還十分用心作了標點、斷句,劃了著重線和作了多種不同的標記,許多地方都寫有批註文字。並標明某某時間再閱。
三是邊讀邊寫。不動筆墨不看書,他經常說,好腦筋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看書。幾十年裡,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用筆在書上畫上豎線、橫路線曲線、斜線、三角、方框、問號和圈、點勾、叉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了許多批語。許多書,反覆讀了很多遍,勾畫了很多很多,這些筆記、批註、批畫是他讀書時頭腦的一種活動,思考的真實記錄,也是他和作者思想認識、觀點、想法、看法、感情的互動與交流。有時要配備好不同顏色的筆,在書上圈圈畫畫,或者寫上批註文字。所想、所思、所動等等都寫下來,記下來,表達出來。然後就可能通過讀書來整理成文章。
四是聯繫實際。讀書強調有用,必須密切聯繫實際,他讀的很多書都是與當時的革命鬥爭,或者經濟建設,黨的建設,社會發展方面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自然科學等相關聯,用心用腦,用心思考,有感即發,有想就批,有話即寫。有的時候,讀了一本書,就可以與當前發生的一些事情聯繫起來,觸類旁通,受益良多。
五是突出重點。毛澤東讀書實踐的具體來看,「選擇」的書,一般都是他有興趣、愛讀的」對自己有啟發和教育作用的書。」「選擇」的書,不一定是「重點」的書,「重點」的書一般都寓於「選擇」的數隻中。選擇」的書肯定是要讀的,「重點」的書是反反覆覆讀的,有的一讀就是十幾年、幾十年。一般作為重點的書,毛澤東讀得多、下功夫多,批註的多,圈畫的多。「選擇」的環節是不能缺少的。所以,有些書他重點看的書,是經常性地閱讀。
六是視角廣闊。讀書的視角多,就是從多個不同的視角讀同一部書、同一種書、同一本書的讀書方法,有些書是從不同視角讀,幾十年讀而不厭,因為每次的讀書他有不同的視角讀,視角多,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收穫,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收穫,讀起來就一讀就願意讀。比如說有些書是從組織工作選人用人的視角去讀,從生產生活的視角去讀,從民族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視角去讀,等等,這是不同的視角,他會有不同的收穫。所以,他在讀這些書的時候,讀而不累、讀而不倦,越讀越愛讀。
七是相互對比。對照讀書、對比讀書、研究讀書,就是在讀書過程中常常將同一個內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體裁、不同注釋、不同評說的書,或者將同一類文體的書,如歷史和小說等等,不同作者的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書放在一起、在身邊,對照著看,對比著讀,研究著讀。看看這一種,又讀讀那一中,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方法、立場進行分析,進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見解,形成自己的看法。
八是書隨人走。讀書是常讀常新,他後來能做到人走到哪裡,把要讀的、愛讀的、正讀的書帶到哪裡。在火車上,在飛機上,去外地視察工作,參加會議,去杭州、去長沙、去武漢、去廬山等等這些地方,都要把自己身邊重要的書、正在讀的書,統統都要帶上,帶上就是十幾個木箱,帶到外地去以後,還要和北京擺放的形式一樣,床上擺什麼書,會客室擺什麼書,茶几上擺什麼書等等,他看過的書,基本上北京能看,在外地還接著看,這是他走到哪裡都是把這些書帶到那裡,和北京一樣的看書。
九是靈活讀書。獨立思考,不死讀書,不盡信書。不是書上怎麼說,他就怎麼信。就是有那種懷疑書的精神,對書上所寫的、所說的人和事、人物這些言論和闡述的道理和闡述的道理、所記述的史實、史跡、史例、史故、史論、史評,等等,都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方法去對待、去研究,用自己的大腦去辯證地思考,從不人云亦云,從不書上怎麼寫、怎麼說,他自己就怎麼信、怎麼說。他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十是至死方休。擠時間,下苦功。他經常說我們活一天,就要讀書一天,他是真正做到了,當年他在延安時期就說,共產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行的,要想一個法子,叫「擠」,用擠來對付忙。又好比木匠師傅釘一個釘子到木頭上,就可以掛衣服了,這就是木匠師傅向木頭一擠,木頭就讓了步,才成功的。所以,他在1976年9月8日早晨離臨終前5時50分,全身布滿多種監護搶救器械的情況下讀了7分鐘。毛澤東讀書真正做到了至死方休。真的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