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畢生勤奮好學,酷愛讀書,重點強調三個字,全面突出十個點

2020-12-25 蘭蘭歷史春天

毛澤東一生勤奮好學,酷愛讀書,不管是萬裡長徵的崢嶸歲月,還是敵情追趕的轉戰途中,無論是緊急行軍的烽火連天,還是槍林彈雨的戰火紛飛,他的身邊從來沒有離開過書。解放以後,他在1957年10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講話中,特別對讀書的問題進行單獨強調論述,重點突出三個字:

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應當把工作以外的剩餘精力主要放在學習上,養成學習的習慣。

對這三個字,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此,他也要求所有的共產黨人,所有的革命幹部,都要紮實讀書,增長知識。甚至到了耄耋之年病魔纏身,每天仍然日以繼夜地、非常勤奮地刻苦讀書。他晚年的時候,體弱多病,兩腿腫得不能站立,兩腳重得不能走路了,眼睛也患老年性白內障看不清東西了,聽力也逐步下降了,說話口齒不清。但依然沒有改變他的習慣,不這日日夜夜一冊一冊地看,一頁一頁地讀,一筆一筆地圈畫,一字一字地寫批註。

他的閱讀非常廣泛,歷史典籍、名人傳記、中國古典文學包括詩詞曲賦、外國文學及名家名著、政治學、經濟學及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著作,這些著作毛澤東生前都特別喜愛,每次去外地視察工作,都要帶上這些他愛讀的圖書,走到哪裡就把這些書帶到哪裡。從上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在外出的專列火車上、飛機上,無論在住地的會客廳裡、書房裡、辦公室裡,視察工作的地方,對其它的都不要求,只是要知道有書,所以無論是白天、黑夜,身邊的工作人員隨時都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凝神靜氣地讀書的身影。他一邊讀,一邊用筆在書上圈圈畫畫,許多書上還寫滿了批註文字。

縱觀毛澤東畢生的讀書生涯,經過一批又一批的身邊工作人員,進行總結提煉,概括起來總體是突出以下十大方面:

一是博覽群書:一個人知識要全面,必須要有豐富的書籍來進行充實,只有掌握多家理論,熟讀諸子百家,方能舉一反三,學術淵博,因此,毛澤東除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對《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聊齋志異》《詞綜》、《曲選》,《韓昌黎全集》、《昭明文集》、《唐詩三百首》、《唐宋名家詞選》《詩經》、《楚辭》、漢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詩別裁集,都廣泛涉及。從時間緯度上,古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他老人家都有興趣,楊振寧的《基本粒子發現簡史》,他也感興趣。有時為了調節讀書緊張,他還《歷代笑話選》、《笑話新選》、《笑話新談》、《笑林廣記》、《新笑林一千種》、《哈哈笑》、《笑話三千篇》、《幽默笑話集》等數十種笑話書,也抽出時間讀。對歷代的字帖、名人墨跡、名家書畫作品、《楹聯叢話》等等,他也是愛不釋手,可了又看,讀了又讀。

二是反覆研讀。有一種書是調節生活,看看激發靈感,陶冶情操。但有些書他是要進行反覆研讀,長時間地進行細細品嚼。毛澤東對《共產黨宣言》,《魯迅全集》等,就是手不釋卷,年復一年地進行閱讀,閱讀中還十分用心作了標點、斷句,劃了著重線和作了多種不同的標記,許多地方都寫有批註文字。並標明某某時間再閱。

三是邊讀邊寫。不動筆墨不看書,他經常說,好腦筋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看書。幾十年裡,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用筆在書上畫上豎線、橫路線曲線、斜線、三角、方框、問號和圈、點勾、叉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了許多批語。許多書,反覆讀了很多遍,勾畫了很多很多,這些筆記、批註、批畫是他讀書時頭腦的一種活動,思考的真實記錄,也是他和作者思想認識、觀點、想法、看法、感情的互動與交流。有時要配備好不同顏色的筆,在書上圈圈畫畫,或者寫上批註文字。所想、所思、所動等等都寫下來,記下來,表達出來。然後就可能通過讀書來整理成文章。

四是聯繫實際。讀書強調有用,必須密切聯繫實際,他讀的很多書都是與當時的革命鬥爭,或者經濟建設,黨的建設,社會發展方面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自然科學等相關聯,用心用腦,用心思考,有感即發,有想就批,有話即寫。有的時候,讀了一本書,就可以與當前發生的一些事情聯繫起來,觸類旁通,受益良多。

五是突出重點。毛澤東讀書實踐的具體來看,「選擇」的書,一般都是他有興趣、愛讀的」對自己有啟發和教育作用的書。」「選擇」的書,不一定是「重點」的書,「重點」的書一般都寓於「選擇」的數隻中。選擇」的書肯定是要讀的,「重點」的書是反反覆覆讀的,有的一讀就是十幾年、幾十年。一般作為重點的書,毛澤東讀得多、下功夫多,批註的多,圈畫的多。「選擇」的環節是不能缺少的。所以,有些書他重點看的書,是經常性地閱讀。

六是視角廣闊。讀書的視角多,就是從多個不同的視角讀同一部書、同一種書、同一本書的讀書方法,有些書是從不同視角讀,幾十年讀而不厭,因為每次的讀書他有不同的視角讀,視角多,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收穫,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收穫,讀起來就一讀就願意讀。比如說有些書是從組織工作選人用人的視角去讀,從生產生活的視角去讀,從民族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視角去讀,等等,這是不同的視角,他會有不同的收穫。所以,他在讀這些書的時候,讀而不累、讀而不倦,越讀越愛讀。

七是相互對比。對照讀書、對比讀書、研究讀書,就是在讀書過程中常常將同一個內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體裁、不同注釋、不同評說的書,或者將同一類文體的書,如歷史和小說等等,不同作者的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書放在一起、在身邊,對照著看,對比著讀,研究著讀。看看這一種,又讀讀那一中,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方法、立場進行分析,進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見解,形成自己的看法。

八是書隨人走。讀書是常讀常新,他後來能做到人走到哪裡,把要讀的、愛讀的、正讀的書帶到哪裡。在火車上,在飛機上,去外地視察工作,參加會議,去杭州、去長沙、去武漢、去廬山等等這些地方,都要把自己身邊重要的書、正在讀的書,統統都要帶上,帶上就是十幾個木箱,帶到外地去以後,還要和北京擺放的形式一樣,床上擺什麼書,會客室擺什麼書,茶几上擺什麼書等等,他看過的書,基本上北京能看,在外地還接著看,這是他走到哪裡都是把這些書帶到那裡,和北京一樣的看書。

九是靈活讀書。獨立思考,不死讀書,不盡信書。不是書上怎麼說,他就怎麼信。就是有那種懷疑書的精神,對書上所寫的、所說的人和事、人物這些言論和闡述的道理和闡述的道理、所記述的史實、史跡、史例、史故、史論、史評,等等,都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方法去對待、去研究,用自己的大腦去辯證地思考,從不人云亦云,從不書上怎麼寫、怎麼說,他自己就怎麼信、怎麼說。他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十是至死方休。擠時間,下苦功。他經常說我們活一天,就要讀書一天,他是真正做到了,當年他在延安時期就說,共產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行的,要想一個法子,叫「擠」,用擠來對付忙。又好比木匠師傅釘一個釘子到木頭上,就可以掛衣服了,這就是木匠師傅向木頭一擠,木頭就讓了步,才成功的。所以,他在1976年9月8日早晨離臨終前5時50分,全身布滿多種監護搶救器械的情況下讀了7分鐘。毛澤東讀書真正做到了至死方休。真的令人敬佩!

相關焦點

  • 毛澤東晚年讀書生活可概括為十個特點
    1月3日上午,人民網黨史頻道邀請毛澤東主席晚年專職圖書服務管理員、中共中央辦公廳老幹部局原局長徐中遠做客人民網,以「毛澤東晚年讀書生活」為主題與廣大網友交流。  徐中遠指出,縱觀毛主席晚年的讀書生活,感到毛澤東主席讀書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可以概括為以下十個特點:  第一大特點是博覽群書。
  • 徐中遠:毛澤東晚年讀書生活可概括為十個特點
    可以概括為以下十個特點: 第一大特點是博覽群書。 博覽群書是毛澤東主席一貫的主張,也是毛澤東晚年讀書的一大特點。毛主席晚年除了愛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歷史書籍之外,還愛讀《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聊齋志異》等著名的歷史小說。毛主席對中國文學古籍也讀了很多。
  • 徐特立「讀書三法」講究三個字:恆、博、勤
    著名教育家,做過毛澤東、田漢老師的徐特立,學識淵博,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姑且稱之為「讀書三法」,並突出強調三個字,即「恆」、「博」、「勤」。一是「日積月累法」,講究一個「恆」字。他學《說文解字》部首540字,一年讀畢,每天只讀兩個字。
  • 毛澤東的群眾觀:集中在「根」「線」「本」三個字
    學習毛澤東是對毛澤東的最好紀念  毛澤東群眾觀的主要觀點可以集中到「根」「線」「本」三個字上  毛澤東對群眾路線情有獨鍾,既有深刻闡述,又能付諸實踐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一個權威性的歷史文獻,其中專門論述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由此可見群眾路線的分量和地位,而群眾觀則是對人民群眾的基本看法,是群眾路線的認識基礎。
  • 堅持全面正確的歷史觀 科學評價毛澤東和黨的歷史
    全面科學地闡述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對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作了高度評價,強調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明確宣示,再次表明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鮮明的政治態度。 毛澤東同志為黨、國家、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偉大貢獻,在晚年也犯過嚴重錯誤。
  • 毛澤東到底有多愛讀書?他是北圖第一號讀者,個人藏書幾萬冊
    這些情況,儘管是片斷的、零碎的,但是把它們介紹出來,對於了解和學習毛澤東是有價值的,對於今天的兩個文明建設也是有意義的。酷愛讀書,廣收博覽毛澤東從幼年起,就勤奮好學,酷愛讀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讀書欲望愈來愈強烈。為了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廢寢忘食地閱讀古今中外的各種書籍。
  • 五年級第八單元《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匯總
    九、詞語歸類1、形容勤奮好學的四字詞語:敏而好學 孜孜不倦 學而不厭 廢寢忘食2、形容藝術形象非常逼真的詞語: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活靈活現3、形容不用心讀書的四字詞語:囫圇吞棗 不求甚解 走馬觀花 4、含人體部位名稱的四字詞語:牽腸掛肚 別出心裁 心安理得 嘔心瀝血5、AABC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譯文:孔子說:「就是在有十戶人家的小城中,也一定會有像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會像我這樣好學罷了。」邑:小城。丘:孔子自稱。讀書、學習,是唯一一種不論階層、不論出身、不論財富的個人進階方式。孔子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品質,因為哪怕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城裡,也會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他認為自己跟別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自己非常好學。這就說明聖人的美好德行和淵博學識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都是後天勤學取得的。
  • 勤奮讀書的成語典故15則
    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4.懸梁剌股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嗑睡),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
  • 三個成語反駁「讀書無用」!王立群教授的這篇文章引人深思
    這個人勤奮好學,廢寢忘食。古代中國人很重視讀書,於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梁、蘇秦的錐刺股。蘇秦和孫敬這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為了警醒自己發憤讀書,都採取了類似「自殘」的方式,這種做法當然不值得提倡;再者,一味地在疲勞狀態下讀書一定會影響效率。不過,古人重視的是這種精神。第二個成語:鑿壁偷光。這個典故的主人公叫匡衡,是西漢末期人。第三個成語:囊螢映雪。
  • 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向毛澤東學習
    延安時期,他主動與外國友人交流,向外部世界介紹中國革命;新中國成立後,他順應世界局勢發展變化趨勢,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劃分理論。  向毛澤東學哲學頭腦。作為舉世公認的思想家,毛澤東酷愛哲學,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國家建設生涯中,他善於運用哲學這一思想武器,從實際出發,辯證分析事物,抓住主要矛盾,成功解決問題。  向毛澤東學調查研究。
  • 10個關於勤奮好學的成語,家長講給孩子聽!
    1、鑿壁偷光 典故: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裡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釋義: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 毛澤東「三先三後」的讀書之法
    讀書是為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毛澤東信中說的「三先三後」的「為學之道」,也是他一生遵循的讀書方法之一。例如,魯迅著作,世界名人傳記如《林肯傳》《拿破崙傳》《戴高樂傳》等等,這些書是毛澤東常讀的。三是在這一門學科上要有所突破,理解得更深一點。如一部二十四史,從 1952年添置起,直到 1976年逝世止,24年中毛澤東手不釋卷、不知疲倦地讀。 二、「先中而後西」 無論是讀「有字之書」,還是讀「無字之書」,毛澤東都是「先中而後西」。
  • 中華勤學故事,講述古人勤奮好學的動畫片,知識性,趣味性佳作!
    這部大型動畫系列片以歷代名人勤奮好學的故事為素材,選取了如《華佗學醫》、《諸葛亮餵雞》、《魯班學藝》、《李白鐵杵磨成針》、《王羲之吃墨》、《張三丰創太極》等內容。這些都是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每集一個人物、一個故事,所有故事均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勤奮學習的典範。
  • 從毛澤東出主意論主意認識好主意的4個鮮明特點
    毛澤東認為,它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讀書治學。延安時期,毛澤東曾形象地比喻:「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他為中國革命出的許多好主意在某種程度上都與讀書有關係。據跟隨他的人回憶,毛澤東上井岡山時,戎馬倥傯,口袋裡仍然裝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水滸傳》。
  • 12個關於勤奮的成語,一起學
    一起來看看古人關於勤奮的成語故事↓↓↓01鑿壁偷光[出處]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02懸梁刺股[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 突出體現高、新、實三個字
    作為起草組的成員,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年這個《報告》比較突出體現在三個字——高、新、實。「高」,政治站位高。《政府工作報告》通篇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新」,報告勇於創新。力求在多方面創新,包括內容新、文字新、形式新。報告裡面有不少新內容、新舉措。
  • 書海掣鯨毛澤東——讀《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有感
    根據《精講》,毛澤東最後讀書是在1976年9月8日5時50 分,他讀了約30分鐘《容齋隨筆》,此時距他次日凌晨0時10分去世只有六個小時。讀書是他事業的需要,也是他生命的需要。「我讀故我在」,他的讀書是一種生命體徵,是他的存在感的驗證,更是他的思想、精神、靈魂活躍於天地間的徵兆,或可稱為「魂徵」。  毛澤東深感中國共產黨員、黨的領導幹部需要讀書,更需要在實踐中用出門道。
  • 名字的含義:毛澤東曾用過的26個化名
    因毛澤東在家排行第三,故此父母家人以及鄉人,都叫他為石三,或石三伢子。第二個名字是「毛潤之」。這是他早年常用的名字。1910年毛澤東入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時,他在堂長李元甫交給的一份表上填:毛潤之,韶山人,17歲。
  • 【天大好班風】團結互助 勤奮好學——記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2015級...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天津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學校於日前舉行了首屆「好班風」評比活動。建設好班風是建設好學風、好校風的基礎,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抓手。該活動旨在進一步加強班級建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風,塑造凝聚力強的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