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國語言中的「媽媽」發音都很像?

2021-02-20 好奇心實驗室
近來我們好奇心實驗室在選題方面,越來越有向動物世界發展的趨勢了。生命為適應環境,發展出千奇百怪的生存策略,它們的奇葩與堅韌永遠能夠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不過世界上讓人好奇的事情千千萬,咱今天就換個話題,聊個小眾的語言學。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不管是中文,還是看英語電影,或者日本動漫,小朋友對媽媽的稱呼,都是奶聲奶氣的mama。這是為什麼呢?太長不看版本:因為mama的發音好發呀,適合牙牙學語的小孩子。
首先必須說,mama的發音,包括baba(papa),在許多語言裡面都很相似,這個問題確實存在。這裡指的是兒語,而不是正式語或書面語,比如中文裡面媽媽的正式語是「母親」,英語裡面是「mother」,差距很大,不是這麼比的。中國還管母親叫家慈、高堂呢,為了給慈母嚴父的形象打配合。書面語是文人學者起的,不比這。在兒語上呢,確實大多數語言的媽媽都是mama(少量nana),爸爸都是baba/papa/tata。兒語是小孩子牙牙學語時候的語言,特徵就是嗲聲嗲氣,疊字特多。比如娃娃、狗狗、吃飯飯、拉臭臭,而且爸媽還會特意模仿小孩的這種說話方式,來跟小朋友加強互動。所以兒語是爸媽模仿孩子,然後孩子又反過來模仿爸媽的這麼一個過程。孩子說兒語的這個階段,英語中叫babbling(學語期),咱可能更熟悉另一個表達,就是blablabla,巴拉巴拉巴拉,意思是瞎幾把說,唧唧歪歪類似一大通。babbling就是孩子瞎幾把說,不懂自己在說什麼,發出無意思的聲音,把自己的嘴當玩具說著玩。孩子babbling的階段,聲道還沒發育好,能發出的聲音有限,而媽媽往往是他能發出的第一個聲音,也是最簡單的聲音。孩子管他最重要的撫養者、溫柔的保護人叫mama,媽媽反過來模仿孩子的兒語,孩子就進一步把ma這個音節,和眼前的母親聯繫在一起了。除了mama之外,管媽媽叫ama,也就是阿媽的也有,可以理解為小孩子mamamamamama說太多,各國的爸媽對斷句有不同的理解。我們欣慰地看到,除了第一撫養人的稱呼外,各國的papa也很統一,可見對父親角色重要性的強調,是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
mama的發音最簡單,這是一個雙唇輔音/m/和最簡單的元音/a/的組合。「啊」為啥最簡單很好理解,張開嘴就能發,不論是尖叫還是看牙醫。
而雙唇音是啥呢,就是舌頭不動,靠嘴唇波~出來的聲音。嬰兒剛出生自帶倆技能,一個是嚎啕大哭,一個是吮吸,雙唇音符合他們發達的唇部肌肉,以及不夠發達的舌頭。雙唇音中的倆,p(/b/和/p/是一回事,就是清濁不一樣,中國人分的比較細)給了老爸,而m是個鼻音,不張嘴就能發,嬰兒吸奶時沒法張嘴,所以這個分給了餵奶的媽媽。所以「有奶就是娘」沒有說錯。除了baba和mama外,也有一些語言管媽媽叫nana,管爸爸叫tata或者dada。比如英語中保姆就叫nanny("娘"的開頭也是/n/)。爸爸除了papa也叫dad、daddy(爹地),漢語中爸爸也叫爹、大,還有比如羅馬尼亞語、捷克語也管爸爸叫tata。管媽叫nana呢,因為/n/也是個鼻音,吸奶的時候也能叫。管爸爸叫tata或者dada呢,因為/t//d/這倆是塞音,也就是爆破音(/b//p/也是),嘴一張,再一閉就能發,同樣不需要靈活的舌頭。
不過同雙唇音不同,/n//t//d/是舌尖中音,孩子發這倆音的時候不太用的上嘴唇,但還是很簡單,孩子舌頭不用頻繁張嘴就行。我試了一下,可能選nana而不是mama的這種孩子口水比較多?瞎猜的。由於現代人類的生理結構是一樣的,所有人種和文化背景的嬰兒,在學話時期都有個口齒不清的babbling階段,所以媽媽、爸爸的發音,出現了詭異的跨語系同源。不論是以英語、法語、西語、印地語為代表的印歐語系,還是以漢語為代表的漢藏語系,或者閃含語系、孤立語言中的日語、韓語,這一現象都存在。類似的「詭異相似」還有很多呢。就拿漢語和英語來說,很多人說,漢語的神奇之處有一個,就是「唇齒舌」這三個字,發音的時候,正好用到它們所代表的部位。但英語其實也是,mouth、teeth、tongue,發這三個音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對話者展示嘴、牙齒和自己的舌頭。出於給同伴預警的需要,英語中的wolf和漢語中的狼,都是既驚恐又模仿動物叫聲的發音。蛇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是s開頭的。
人類在語言誕生之初,生活的環境具備一定相似性,想要向同伴傳達的指示、預警也具備一定相似性,這使得哪怕跨越千萬公裡的距離,哪怕從來不知曉對方的存在,我們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似的表達。
人類之所以是哺乳動物(mammals),就是因為我們有媽媽。哺乳動物通過對新生兒的高度照料與後天培養,成為了今天這個世界的主宰。每一個獅子王,都是從弱小的喝奶貓崽成長起來的,每一個擎天動地的偉人,都是從牙牙學語的嬰兒長大的。孩子學會的第一個詞語,是mama。媽媽以為是在叫她,畢竟她就在孩子的身邊。全世界的媽媽於是都「自作多情」地回應了這句mama,回應了一個孩子第一次對外界發出的呼喚,回應孩子以親吻,以撫慰,以照料和愛。

資料參考:《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bbling

https://www.sussex.ac.uk/webteam/gateway/file.php?name=where-do-mama2.pdf&site=1

還想看?那是要加關注才行的

相關焦點

  • 在世界各國的語言中,為什麼「媽媽」的發音幾乎一樣?
    寫在前面:在世界各國的語言中,為什麼「媽媽」的發音幾乎一樣?幾乎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甚至有的民族同時擁有好幾種語言,比如猶太人說希伯來語、意第緒語和拉迪諾語),不同語言之間,想要溝通是很困難的。
  • 為什麼很多語言中「媽媽」的發音都很像?
    前提世界上使用人數超過5000萬的語言就有73種。但有一個詞,卻使得幾乎全人類的語言產生了奇妙的重合,那就是「ma」—— 我們用來呼喚這個世界上與我們天然最親密的人的方式。比如中文的「媽媽」,英語的「mom」或「mama」,日語的「ママ」(讀音為mama),韓語的「엄마」(讀音為eomma),法語的「maman」,德語的「Mama」,義大利語的「mamma」,西班牙語和荷蘭語的「mama」,葡萄牙語的「mãe」,等等....
  • 為啥各國寶寶的「媽媽」發音都很像?原來是媽媽「自作多情」了
    其實,不光是媽媽的發音,還有爸爸的發音,很多語言裡兒語的雙親稱呼發音都是很相似的。這裡要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強調是兒語發音,因為兒語發音是比較口語的表述,就像我們在家對媽媽的稱呼是媽媽,或者單字一個媽,但是對外會有正式語和書面語,就會稱之為母親。一些文人還會稱母親為家慈。而英語的正式語或書面語就是mother。
  • 為什麼幾乎世界各國的語言,叫媽媽 的發音都是mama?
    最近發現雖然各國的語言有很大差異,但是對於媽媽和爸爸的稱呼卻幾乎都是mama和papa(Dady爹)。即便書面語不一樣,口語上也是幾乎相同。好像各個國家的人在創造語言的時候達成了一種默契一樣。這是巧合麼?還是暗藏著什麼科學的解釋呢?
  • 為什麼很多語言「媽媽」的發音都差不多呢?
    「o mo ni」……那麼,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喊「ma」吶?中文的「媽媽」會不會也是外來詞彙?經查閱,其實在三國時期的一部字典就對這個稱謂有了注釋:《廣雅 · 釋親》——媽,母也。如果全世界的人類曾經都來自同一個族群,那麼,也就是說:全世界的人類曾經在某種意義上,擁有過共同的語言。一些語言學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
  • 為什麼每種語言中「媽媽」的發音都一樣?美國科普網告訴你答案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為什麼「媽媽」在所有的語言中,發音聽起來都是一樣的?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說,現在世界上查明的使用中的語言有5651種。在這超過五千種語言之中,比較常見的語言也有將近20種,比如:漢語、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等。
  • 全世界有語言幾千種,為什麼在「媽媽」的一詞中發音一樣?
    到了母親節,關於各種母親的話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比如,你在看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無論是中文的,還是其他語言的,就會相對的關注有關於「媽媽」的詞,據說是因為全世界的「媽媽」一詞的發音幾乎可以說是一致的,其實,他就是一致的。
  • 為什麼各國「爸」「媽」發音相近,難道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祖先?
    在聽到他說媽媽和爸爸的英語發音時,突然覺得和中文的發音非常相似,覺得有些不能理解,為什麼中文和英文的還會比較相似呢?後來回去家裡面特地去查了一下這方面的相關資料,後來才知道原來,不論是哪個國家的爸爸和媽媽,他們之間的發音都是非常相似的。即便各個國家的語言不同,但是在這兩個詞上面是非常相似的。
  • 為什麼在全球語言中,就這一個詞的發音差不多?背後原因很治癒!
    為什麼在全球語言中,就這一個詞的發音差不多?背後原因很治癒!世界上有著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踏出國門,感受一下異域的風採,不管是旅遊、定居還是留學,學會當地的語言就是最為關鍵的一項,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如果按100萬人以上人口在使用的則主要是19種。這些語言在整體發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一個詞,全世界語言的發音基本相似。
  • 各國語言千差萬別,唯有「爸爸媽媽」讀音相似,原因如此有趣
    相比較「爹娘」而言,「爸爸媽媽」的稱呼則顯得更加現代和官方,所以曾有很多人誤會了「爸爸媽媽」是從外面傳過來的語言,畢竟很多外語中「爸爸媽媽」的讀音都和我們類似。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 發音晚不代表孩子有語言障礙,新手媽媽別驚慌
    作者:寶寶知道 佳奇媽媽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從出生那一刻,他們所有的一舉一動都牽引著爸爸媽媽,隨著孩子出生開始,每位爸爸媽媽都是新手上路,難免遇到問題時嚇得手足無措,凡事都是第一次,面對嬌嫩的孩子,新手爸爸媽媽一定要保存好心態,這樣才能更正確的發現問題所在。
  • 不同語言中意思相同的詞有相似發音?
    之前已有研究表明,讀音和詞義的聯繫可能不是完全任意的,不過這些研究都存在局限,例如樣本太小(不足200種語言),或只考差了單一的詞彙類型(比如只含動物)。第一步是估計同義單詞使用特定發音的概率。將數值0或1分配給每種語言,然後統計這幾千種語言的得分,得出總體概率。例如表示紅色的單詞,英語red包含了輔音r,因此得分是1;日語aka不包含r,因此得分是0。按此方法,最後得出所有語言中表示紅色的詞語含r的概率為0.35。不過這一步計算還不足以說明詞義與發音的關係。
  • 有一個詞語,在各地語言中發音都一樣,你知道是什麼詞嗎
    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但「媽媽」的發音都一樣我們經常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在很多家長們討論的時候,發現很多寶寶第一個會說的音都是媽媽。媽媽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血緣紐帶,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是母子間最親密的表現。
  • 為什麼嬰兒開口最先叫「爸爸」「媽媽」那些發音孩子很容易學會
    為什麼嬰兒開口說話最先叫「爸爸」「媽媽」?為什麼有些發音,孩子很容易學會?為什麼有的發音,孩子經常出現錯誤?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語言障礙?父母應該如何提前預防?孩子語言發育是否有規律可循?語言是人類的天賦還是後天技能?孩子說話不清楚,是發育的原因,還是父母的錯?
  • 成萌聊英語 單詞發音為什麼這麼不規則?
    英語是一門發音非常不規則的語言,因為英語本身是多門語言的混合語,最主要包括英語本土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言,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還有各種語源的單詞,簡直就是吸收世界各國語言的大亂燉。而每一門語言都有自己的發音規則,這些語言中融合到英語中的單詞發音要麼按照英語的拼音體系進行讀音改頭換面,要麼遵循原本的發音規則或皆有之,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英語單詞發音會有2-3種,全球發音會有N種;也是為什麼世界上不同國家的人在讀英語的時候會形成自己的口音,因為每個國家的人都會不自覺的按照自己的語言拼音體系進行拼讀英語單詞,典型的例子是印度英語和日本英語。
  • 為什麼英語中有的字母不發音?
    為什麼英語中有些字母不發音?就像這些詞:write、know、half、hide等。請告訴我,儘管它們不發音,為什麼我們還要寫出來? Thank you – Ahmad, Iraq. 謝謝伊拉克的Ahmad。
  • 為什麼世界多數語言「媽」同個音,「爸」卻不盡相同?家長該看看
    聽了孩子這個問題,我也多留了一些心上網查了一些資料,恍然大悟之間也意識到,關於為什麼世界那麼語言,'媽'同音,'爸'卻不盡相同的原因,家長們其實都應該了解一番。而語言學家也曾經對人類這14個主要語系進行過調查,調查發現在這些語系中的語言基本都有發音和意義都相近甚至如出一轍的"爸爸"一詞。
  •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成為寶寶的語言矯正師
    寶寶發音不準就一直困擾著寶媽們,為了用最好的有效方法來解決寶寶發音問題,為此根據在實際矯正機構遇到各種小朋友情況,平時也查閱了針對各類語言障礙的發生機理與國際最先進的語言矯正技術相結合來治療寶寶,總結出了很多有效的矯正方法在以後的帖子裡都分享給大家,在這十多年上班期間我看了《楊清語口吃矯正法》《發音矯正法(功能性構音障礙》、《唇顎裂發音矯正法》、《聽障兒童發音矯正法》、《即興口才教程》(兒童版
  • 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語言發育過程中的發音問題,或可遺留到未來
    「老師」發成「襖師」或「惱師」,把「哥哥」發成「的的」,平翹舌音不準、前後鼻音不準……這些情況可能不限於孩子,但可能源頭在孩子的語言發育時期很多情況下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等表現都是發音動作沒有做正確或沒有做到位
  • 語言心理學:兒童是如何通過發音區分字母的?
    兒童可以在日常對話中聽出big和dig的不同,這足以說明辨聽字母發音不難。但是,學會讀寫卻是個不一樣的任務,必須先明白是什麼將big和dig區分開來,人們才能做出思考:「啊,有字母d,我知道那個字母應該作何發音!」許多思考過程都存在於意識之外,而且有些過程似乎會一直存在於意識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