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們好奇心實驗室在選題方面,越來越有向動物世界發展的趨勢了。生命為適應環境,發展出千奇百怪的生存策略,它們的奇葩與堅韌永遠能夠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不過世界上讓人好奇的事情千千萬,咱今天就換個話題,聊個小眾的語言學。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不管是中文,還是看英語電影,或者日本動漫,小朋友對媽媽的稱呼,都是奶聲奶氣的mama。這是為什麼呢?
太長不看版本:因為mama的發音好發呀,適合牙牙學語的小孩子。
首先必須說,mama的發音,包括baba(papa),在許多語言裡面都很相似,這個問題確實存在。這裡指的是兒語,而不是正式語或書面語,比如中文裡面媽媽的正式語是「母親」,英語裡面是「mother」,差距很大,不是這麼比的。中國還管母親叫家慈、高堂呢,為了給慈母嚴父的形象打配合。書面語是文人學者起的,不比這。在兒語上呢,確實大多數語言的媽媽都是mama(少量nana),爸爸都是baba/papa/tata。兒語是小孩子牙牙學語時候的語言,特徵就是嗲聲嗲氣,疊字特多。比如娃娃、狗狗、吃飯飯、拉臭臭,而且爸媽還會特意模仿小孩的這種說話方式,來跟小朋友加強互動。所以兒語是爸媽模仿孩子,然後孩子又反過來模仿爸媽的這麼一個過程。孩子說兒語的這個階段,英語中叫babbling(學語期),咱可能更熟悉另一個表達,就是blablabla,巴拉巴拉巴拉,意思是瞎幾把說,唧唧歪歪類似一大通。babbling就是孩子瞎幾把說,不懂自己在說什麼,發出無意思的聲音,把自己的嘴當玩具說著玩。孩子babbling的階段,聲道還沒發育好,能發出的聲音有限,而媽媽往往是他能發出的第一個聲音,也是最簡單的聲音。孩子管他最重要的撫養者、溫柔的保護人叫mama,媽媽反過來模仿孩子的兒語,孩子就進一步把ma這個音節,和眼前的母親聯繫在一起了。除了mama之外,管媽媽叫ama,也就是阿媽的也有,可以理解為小孩子mamamamamama說太多,各國的爸媽對斷句有不同的理解。我們欣慰地看到,除了第一撫養人的稱呼外,各國的papa也很統一,可見對父親角色重要性的強調,是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
mama的發音最簡單,這是一個雙唇輔音/m/和最簡單的元音/a/的組合。「啊」為啥最簡單很好理解,張開嘴就能發,不論是尖叫還是看牙醫。
而雙唇音是啥呢,就是舌頭不動,靠嘴唇波~出來的聲音。嬰兒剛出生自帶倆技能,一個是嚎啕大哭,一個是吮吸,雙唇音符合他們發達的唇部肌肉,以及不夠發達的舌頭。雙唇音中的倆,p(/b/和/p/是一回事,就是清濁不一樣,中國人分的比較細)給了老爸,而m是個鼻音,不張嘴就能發,嬰兒吸奶時沒法張嘴,所以這個分給了餵奶的媽媽。所以「有奶就是娘」沒有說錯。除了baba和mama外,也有一些語言管媽媽叫nana,管爸爸叫tata或者dada。比如英語中保姆就叫nanny("娘"的開頭也是/n/)。爸爸除了papa也叫dad、daddy(爹地),漢語中爸爸也叫爹、大,還有比如羅馬尼亞語、捷克語也管爸爸叫tata。管媽叫nana呢,因為/n/也是個鼻音,吸奶的時候也能叫。管爸爸叫tata或者dada呢,因為/t//d/這倆是塞音,也就是爆破音(/b//p/也是),嘴一張,再一閉就能發,同樣不需要靈活的舌頭。
不過同雙唇音不同,/n//t//d/是舌尖中音,孩子發這倆音的時候不太用的上嘴唇,但還是很簡單,孩子舌頭不用頻繁張嘴就行。我試了一下,可能選nana而不是mama的這種孩子口水比較多?瞎猜的。由於現代人類的生理結構是一樣的,所有人種和文化背景的嬰兒,在學話時期都有個口齒不清的babbling階段,所以媽媽、爸爸的發音,出現了詭異的跨語系同源。不論是以英語、法語、西語、印地語為代表的印歐語系,還是以漢語為代表的漢藏語系,或者閃含語系、孤立語言中的日語、韓語,這一現象都存在。類似的「詭異相似」還有很多呢。就拿漢語和英語來說,很多人說,漢語的神奇之處有一個,就是「唇齒舌」這三個字,發音的時候,正好用到它們所代表的部位。但英語其實也是,mouth、teeth、tongue,發這三個音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對話者展示嘴、牙齒和自己的舌頭。出於給同伴預警的需要,英語中的wolf和漢語中的狼,都是既驚恐又模仿動物叫聲的發音。蛇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是s開頭的。
人類在語言誕生之初,生活的環境具備一定相似性,想要向同伴傳達的指示、預警也具備一定相似性,這使得哪怕跨越千萬公裡的距離,哪怕從來不知曉對方的存在,我們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似的表達。
人類之所以是哺乳動物(mammals),就是因為我們有媽媽。哺乳動物通過對新生兒的高度照料與後天培養,成為了今天這個世界的主宰。每一個獅子王,都是從弱小的喝奶貓崽成長起來的,每一個擎天動地的偉人,都是從牙牙學語的嬰兒長大的。孩子學會的第一個詞語,是mama。媽媽以為是在叫她,畢竟她就在孩子的身邊。全世界的媽媽於是都「自作多情」地回應了這句mama,回應了一個孩子第一次對外界發出的呼喚,回應孩子以親吻,以撫慰,以照料和愛。
資料參考:《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bbling
https://www.sussex.ac.uk/webteam/gateway/file.php?name=where-do-mama2.pdf&site=1
還想看?那是要加關注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