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為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近日,「漁陽星火——紀念『上海外國語學社』建校一百周年」專題展覽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
承擔歷史使命 服務國家戰略
該展覽以展板介紹、老師講解、多媒體展示等多元形式、多角度地再現了百年前的學社風貌。展覽分為建黨初期的外語教育、抗日根據地的外語教育、解放區的外語教育、新中國成立後的外語教育等四大篇章,系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同時期的外語教育發展歷史。據悉,該專題展覽是上海市教委「迎接建黨100周年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之一,也是慶祝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史館、語言博物館開館一周年紀念活動,將持續展陳一個月。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表示,此次展覽突出「紅色基因」和「愛國情懷」主題,全面展現了外語教育在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服務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平臺,有利於師生追溯文脈和建立認同。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李巖松提出,此次展覽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外語教育歷史的發展與回顧。1920年9月,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困難重重的條件下創辦了外國語學社,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革命人才,開啟了中國共產黨興辦外語教育的新紀元。此後在各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外語教育始終服務於國家的戰略需求。進入新時代,高等外語教育更應有所突破,勇於承擔在對接國家戰略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歷史使命。
體悟愛國情懷 講好中國故事
近20場主題黨日活動在師生中引起熱議。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學生施碧霄認為,通過「漁陽星火」展覽,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外語教育的紅色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被諸多外語前輩的愛國情懷深深打動。我們深刻意識到,作為學習外語的學生,有義務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梁。如今,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輿論環境,要想講好中國故事,更要求我們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也是我們學習紅色歷史的意義所在。
展覽中,「韓戰中的上外人」板塊講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響應國家號召,在原有俄文班的基礎上迅速組織開辦英文班以支援戰爭的故事,英文班首批44位學員均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並為前線作戰做出積極貢獻。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學生、本科二年級入黨積極分子楊顧對此印象深刻,她表示,作為新時代的外語人,我們的責任有增無減,我們應打好語言基礎,在經濟、法律等更多元化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做出貢獻,傳承上外人的革命品格。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輔導員韓駿提出,百年前,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設立了「外國語學社」,培養青年「學外語出洋,求知救中國」。百年後的今天,師生們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感悟當時歲月,賡續青年志向。「外國語學社」的故事也將延續,繼續講述外語人的初心賡續。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學生張齊則認為,身處在展館之中,聽著「上海外國語學社」的發展歷史,在感受自己在時間長河中的渺小的同時,也為自己能成為上外發展歷程的參與者而感到自豪。星火曾在這裡燃起,生動的歷史幫助我們認識生動的現實,展望充滿希望的未來,我懷著對黨的嚮往之情,也想延續這星火,踏著這百年足印再出發。
「漁陽星火——紀念『上海外國語學社』建校一百周年」專題展覽現場 照片由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