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光明日報》刊登了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的理論文章《精心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全文如下。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就要用回信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把回信精神作為涉農高校辦學治校、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的行動指南,主動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精心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涉農高校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必須堅持「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知農愛農融入課程課堂、科研創新、管理服務、知識教育、社會實踐等各環節,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一體化育人體系,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體制機制。積極搭建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路徑,積極推進人才培養與「三農」事業發展需求無縫對接,培養創新型、複合型、實用型卓越農林人才。「三全育人」需著力做到三個突出:一是突出黨建引領,落實黨對育人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建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工作引領知農愛農人才培養;二是突出協同育人,全面統籌各領域、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力量,構建具有農業大學特色的協同育人格局;三是突出問題導向,針對知農愛農人才培養「最後一公裡」存在的盲區弱點精準施策。
涉農高校辦學初心在於牢牢紮根中國大地的農業、農村、農民辦大學。在堅持正確辦學方向上突出強農興農使命,在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上突出「三農」價值塑造和「三農」情懷教育,要主動對接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需求,從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專業體系等維度,構建面向新時代的涉農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要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專業壁壘,推進農科與理工文學科的深度融合,著力建設「新農科」,促進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推動涉農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要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開設有關鄉村振興戰略的通識課程,推進涉農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培養符合我國「三農」特點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進入新時代,培養卓越農林人才,一是深化耕讀教育,我們在校內打造千畝實踐教學基地,將勞動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對非農科學生開展農事實踐訓練,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引導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二是加強農林實踐教育,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建立「校內課程+企業課程+企業實習實訓」新教學模式,實現強農興農教育與產業相結合、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銜接。三是將「農」字嵌入課程思政,深化學生的「三農」價值塑造和「三農」情懷教育,如建設「農業特色」系列通識課程等。四是實施農業碩士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靶向」培養高層次農業專業人才,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基層管理幹部、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
落實黨的全面領導,是紮實構建涉農高校一體化育人體系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涉農高校落實總書記回信精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委在辦學方向、育人導向、體制機制、隊伍建設、條件保障等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確保不走偏、育新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最終要落實到院系、教研室、課題組、團隊。必須以高質量的黨建工作助推高質量育人體系落地落實,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確保不打滑、用得上,真正培養出符合鄉村振興需要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如何充分調動發揮各級黨組織育人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是擴大黨組織和黨建工作覆蓋面,推進在重大項目組、學科組、課題組到學生社區等廣泛建立黨組織,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黨組織體系和黨建育人工作體系;二是深入開展校企、校地、校內黨支部結對共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陳樂天工作室與南方日報發起「黨建+服務鄉村振興」系列活動,廣東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植物營養學教工黨支部與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新樓村委聯合開展「黨建+鄉村振興」主題黨日暨惠農科技服務主題活動,形成了很好的示範帶動效應;三是在窗口部門、服務崗位,開展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作表率活動,培育模範黨支部,設立黨員先鋒崗,引導黨員幹部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貫穿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之中,將黨建引領真正落實到育人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謝韓
審核 | 方瑋
審定 | 郭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