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精心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2020-12-16 華南農業大學

9月22日,《光明日報》刊登了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的理論文章《精心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全文如下。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就要用回信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把回信精神作為涉農高校辦學治校、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的行動指南,主動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精心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涉農高校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必須堅持「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知農愛農融入課程課堂、科研創新、管理服務、知識教育、社會實踐等各環節,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一體化育人體系,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體制機制。積極搭建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路徑,積極推進人才培養與「三農」事業發展需求無縫對接,培養創新型、複合型、實用型卓越農林人才。「三全育人」需著力做到三個突出:一是突出黨建引領,落實黨對育人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建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工作引領知農愛農人才培養;二是突出協同育人,全面統籌各領域、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力量,構建具有農業大學特色的協同育人格局;三是突出問題導向,針對知農愛農人才培養「最後一公裡」存在的盲區弱點精準施策。

涉農高校辦學初心在於牢牢紮根中國大地的農業、農村、農民辦大學。在堅持正確辦學方向上突出強農興農使命,在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上突出「三農」價值塑造和「三農」情懷教育,要主動對接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需求,從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專業體系等維度,構建面向新時代的涉農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要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專業壁壘,推進農科與理工文學科的深度融合,著力建設「新農科」,促進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推動涉農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要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開設有關鄉村振興戰略的通識課程,推進涉農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培養符合我國「三農」特點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進入新時代,培養卓越農林人才,一是深化耕讀教育,我們在校內打造千畝實踐教學基地,將勞動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對非農科學生開展農事實踐訓練,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引導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二是加強農林實踐教育,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建立「校內課程+企業課程+企業實習實訓」新教學模式,實現強農興農教育與產業相結合、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銜接。三是將「農」字嵌入課程思政,深化學生的「三農」價值塑造和「三農」情懷教育,如建設「農業特色」系列通識課程等。四是實施農業碩士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靶向」培養高層次農業專業人才,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基層管理幹部、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

落實黨的全面領導,是紮實構建涉農高校一體化育人體系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涉農高校落實總書記回信精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委在辦學方向、育人導向、體制機制、隊伍建設、條件保障等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確保不走偏、育新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最終要落實到院系、教研室、課題組、團隊。必須以高質量的黨建工作助推高質量育人體系落地落實,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確保不打滑、用得上,真正培養出符合鄉村振興需要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如何充分調動發揮各級黨組織育人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是擴大黨組織和黨建工作覆蓋面,推進在重大項目組、學科組、課題組到學生社區等廣泛建立黨組織,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黨組織體系和黨建育人工作體系;二是深入開展校企、校地、校內黨支部結對共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陳樂天工作室與南方日報發起「黨建+服務鄉村振興」系列活動,廣東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植物營養學教工黨支部與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新樓村委聯合開展「黨建+鄉村振興」主題黨日暨惠農科技服務主題活動,形成了很好的示範帶動效應;三是在窗口部門、服務崗位,開展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作表率活動,培育模範黨支部,設立黨員先鋒崗,引導黨員幹部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貫穿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之中,將黨建引領真正落實到育人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謝韓

審核 | 方瑋

審定 | 郭灼

相關焦點

  • ...愛農的新型人才!中國農業大學精心打造《大國三農》在線開放課程
    他說,《大國三農》課程不僅僅講農業,也是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用農業的故事講述「四個自信」,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處長何志巍介紹了《大國三農》課程創作背景,課程學術團隊代表、中國農大經管學院趙啟然介紹了課程設計理念。選課學校代表和學生代表分別作課程點評和談到了學習體會。
  • 華南農業大學:校企共育知農愛農卓越人才
    這只是華南農大培養複合應用型、拔尖創新型和預防獸醫師類、臨床獸醫師類「兩型兩類」卓越獸醫人才的縮影。近年來,華南農大構建校際、校內、校企、境內外協同等四大協同機制,將臨床技能和創新能力訓練縱貫培養全過程,打造「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的獸醫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新體系。
  • 瞭望|未來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
    李召虎:華中農大已走過122年辦學歷史,育人興農是我們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追求。從19世紀90年代末倡導「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唱響「勤讀力耕肩重任,立己達人圖自強」,再到21世紀初凝練「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多年來學校不斷與時俱進擔負強農興農使命,塑造了一批知農愛農人才。
  • 廣東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閉關」兩天 只為精讀一本書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說,暨大將進一步加強落實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推動「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盧羨文說,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要落到實處、落在末梢。
  • 在貴州還能攻讀華農研究生
    近日,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和華農副校長鄧詣群等一行先後到貴州科學院、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調研,並籤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農業機械化「十四五」發展規劃項目,進一步用學科、人才和科研「組團」支撐貴州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
  • 做這件「一輩子的事」,華農人永遠在路上
    人民日報《童心向黨,不忘初心——華農附小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升旗儀式》、南方日報、廣東省委主題教育簡報、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等多次關注報導學校精心策劃組織實施學生黨員「六個一」主題教育計劃,即通過「學一位先進、赴一場約會、觀一次盛典、看一場電影、來一次表白、交一份答卷」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廣泛而有效的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學生黨員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 華農110歲,喜提新網紅景點!看完集體婚禮,我像華農酸奶一樣酸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主持大會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南都記者 陳輝 攝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作了《樹人興農百十載  力創一流新時代》的講話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說道:各位退休的同志為學校事業發展付出了辛勞、作出了重要貢獻,代表學校全體在職人員和4.2萬名在校學生,祝願他們萬事順意、幸福安康。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
    原標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鄉村致富路去年11月底,江蘇南通啟東市王鮑廟橋村忠輝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家人」倪忠輝在北京捧回了「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能獲此殊榮,要特別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我更好地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倪忠輝說。
  • 南都專訪華農校長劉雅紅:大灣區建設華農大有可為!
    華農將在今年內推進8個重點優勢建設學科及相關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地市政府、企業深度對接,共建研究院或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創新的主體,在科技創新上,高校責無旁貸,要發揮核心支撐作用。」如今,華農「溫氏模式」已成產學研成功典範,在科研成果轉化上,華農將研究成立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一站式」和「綜合式」的專業化服務機構。
  • 政協提案追蹤: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築牢鄉村振興人才基礎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國家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出現的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提出的一項工程,尤其在以創新驅動為導向的網際網路時代,培養、造就一大批「新農人」,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鄉村振興的希望所在。在縣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上,縣政協委員袁冬冰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撰寫成提案,呼籲相關部門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培訓,為今後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 華農到底有多好?權威媒體為你解讀!
    省教育廳聯合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開展「培育一流人才 激發創新活力」全媒體宣傳活動,展示全省高校的人才培養的「廣東經驗」。7月,靜謐的華農校園裡,總建築面積為10178平方米的農業工程教學實驗樓已完成結構封頂,正在密鑼緊鼓地安裝玻璃瓦、外牆磚。久別校園逾半載的學子們,秋季學期將迎來眼前一亮的新變化。
  • 嘉善大雲:培育新農人 打造鄉村「新引擎」
    嘉善大云:培育新農人 打造鄉村「新引擎」孫俊 楊妙勤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培育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鄉村發展才能更旺
  • 來看華農近期要事……
    ◎5月8日、9日 ◎召開中青年人才座談會為進一步凝心聚力,推動落實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深入了解中青年專家學者對學校及學科專業建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5月8日下午及5月9日上午,學校在行政樓三樓東會議室召開中青年人才座談會,校黨委書記王斌偉主持會議並講話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希望涉農高校「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80後「新農人」胡順天:創建廣東省首個新農人人才驛站
    農村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人才,屬於自己的『網紅』,由內而外去變革、升級。」胡順天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事實上,培育新農人網紅、培養一村一網紅等工作,胡順天率領梅州市新農人人才驛站,一直在開展中。
  • 以後在貴州科學院就能讀華農研究生
    南方日報訊 (記者/吳少敏 鍾哲)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與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科學院,分別籤約農業機械化「十四五」發展規劃、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項目,進一步用學科、人才和科研「組團」支撐貴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粵黔東西部扶貧協作。
  • 趙應雲調研懷化職院 唱響「農」字曲培育現代農業職業大軍
    市委常委、副市長朱健,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胡佳武、院長王聰田,市政府秘書長楊宏高參加調研。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著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擔任名譽院長。學院辦學始於1939年,距今已有近80年歷史,是國家首批特等發明獎獲得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科教興農先進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教育部評估優秀高職高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