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悅祺深圳報導
導讀
2014年下半年開始,金價斷崖式下跌,珠寶市場困局不斷,水貝珠寶市場也進入寒冬。在2017年的下半年,整個市場已經回暖,現在還活著的都是上規模的企業,很多小企業被整合吞併。但也有專家指出,這種「市場回暖」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繁榮」。
珠寶首飾行業很古老,可以推論到千年以前。但這又是一個朝陽行業,因為「真金白銀」具備增值保值的能力。
深圳水貝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黃金飾品產業集散地。水貝已經擁有4100多家黃金珠寶類生產經營單位。在水貝,有句行話「中國珠寶零售市場每賣出10件珠寶,至少5件以上來自水貝地區」。
走在水貝片區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琳琅滿目的珠寶店,建築外牆上也都是各色珠寶展廳、交易中心的廣告牌。而且,因為珠寶店鋪的換手率較高,沿街也有不少裝修建材的店鋪。
根據水貝村的碑銘所記載,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張遠簡十居隔塘,開村水貝,至今歷經509年。但水貝真正開始發展珠寶產業,還是藉助改革開放以及深圳特區建立的契機和對外口岸貿易的優勢,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
在這個裡程碑的時間點上,籌備兩年的深圳珠寶博物館也將在5月18日打開大門,開啟第一期影展,記錄深圳水貝珠寶產業的發展史。
近日,記者也探訪了水貝珠寶生產供應鏈,看黃金十年之後,水貝珠寶的發展沉浮。
廠商高度集中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珠寶產業地,水貝生產加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並呈現出集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展示交易、旅遊文化於一體的趨勢。每一天,都有不計其數的新品在這裡研發、生產、銷售。
從分量指標上看,水貝全行業黃金加工量約佔上海黃金交易所全年交割量的70%,鉑金加工量佔上海鉑金交易所全年交割量的70%,鑽石用量佔上海鑽石交易所全年交割量的60%-70%。鑑於其他寶石類材料交割難以統計,單就黃金、鉑金、鑽石品類來說,水貝稱得上「寶都」。
「因為我們這個行業集中度比較高,供應鏈上的設計師、產業供應商等都集中在一起。所有的工廠全部都在水貝,所以我們才會被叫做產業源頭。供貨是從設計開始的,大的珠寶品牌每年都會舉行看貨會,和設計師達成協議後隨即封版。品牌商找到工廠按設計圖紙生產產品,最後打上品牌標籤,銷向市場。」金展傳媒總裁、京挑細選創始人許成溢介紹。
但是,珠寶這個行業不可能每家企業的生產線都是完整的。大部分市面上知名的珠寶品牌,都採取自產、外協生產相結合的生產模式,而且多數產品以外協方式進行生產,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運營成本。珠寶的品類又特別多,每一家工廠都有自己主打的品類,不同的產品要找到相應的供應鏈廠商。
正因如此,每個珠寶大品牌背後都需要許多以生產、加工為主的珠寶首飾廠商來支撐產品供應。這類珠寶首飾廠商規模較小,而且並不知名,主要為珠寶產業集群基地的中小企業。而且,加工環節市場集中度較高,這也是水貝的採購量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因為水貝的珠寶出貨量高,也帶動了珠寶檢測環節的發展。深圳南京國檢行政總監孫大偉已經在水貝從事檢測行業16年,見證了水貝發展的黃金十年。
孫大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據他不完全統計,水貝方圓兩公裡半徑內就有超過50家珠寶檢測機構。目前深圳國檢有八家,省檢以廣東省檢為主,還有一些其他地方的省檢,剩下的一些是規模較小的民營檢測機構,市場份額很小。
寶亨達集團總裁薛焜向記者介紹,國家要求所有的珠寶產品都需要獲得檢驗證書,而他們作為代工廠商,除了自己內部有檢測環節外,也會根據客戶的需求找檢測機構出報告。
「大客戶跟檢測機構都有合作,我們只要交貨就可以。小客戶沒有這麼大的體量,和檢測機構也不一定有合作,所以我們幫忙送檢會便利。」薛焜指出。
「這些檢測機構主要是以客戶為分類導向,國檢大部分都是做大客戶的生意,比如周大福、周六福等,第二、第三梯隊的小型機構,則針對微商類、網上商城類的機構,因為他們時效性更強,立等可取。」孫大偉表示,他所在的國檢機構每天的檢測量會達到2萬件,所以出檢時間長,這也從側面反映水貝的交易量之大。
獲得了檢測證書後,就到了銷售環節。在水貝片區的珠寶交易中心和珠寶大樓中,一個小店鋪背後就是一個工廠,一米的櫃檯可能就是一家公司,做的是ToB的批發生意。
「這些店鋪的銷售對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品牌方和品牌加盟,例如周大生、周大福等品牌;另一類是『二批』,因為每個省都有實力比較雄厚的批發展廳,二批的批發展廳輻射的是當地的四、五、六線城市。」一位展廳銷售人員指出,因為這種體系,水貝的產品才能輻射全國,消費者買了某個連鎖品牌的首飾,但並不知道源頭在哪。
生產端變革
水貝珠寶區域最大的優勢在於產業鏈的完整性,在水貝的珠寶產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大部分工廠都以前店後廠的方式集中在水貝。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價攀升,推高生產成本,而且珠寶產業發展空間受限。2007年,深圳市投資建設深圳李朗國際珠寶城。2010年左右,大部分工廠開始搬離水貝,遷入遠離深圳中心的李朗國際珠寶產業園。到現在,水貝只剩下設計、展示和交易的功能。
搬遷也給珠寶生產端帶來了升級的機會。寶亨達集團就在那段時間來到李朗,其旗下的寶亨達李朗珠寶文化產業園2009年建成,承載寶福珠寶和寶亨達珠寶兩個品牌的發展,此外還配套了珠寶主題酒店。
寶亨達雖然是代工廠,但也發展了自己的品牌,在業內已經算較大規模的廠商,一般接手大客戶訂單。加上薛焜是留學歸國的「寶二代」,因此在製造端升級中比較「捨得」投入,願意從德國、日本、義大利等主要珠寶首飾生產國進口機器。
「我們有的機器在國內是少有的,因為珠寶生產是小批量、多品種,設備都是定製的,很多做機械設備的廠家不願意接單,因為後續沒有辦法複製,從而大規模銷售。」薛焜指出。
雖然生產線上的員工在逐步減少,機械化程度提升,但在很多環節,手工依舊是無法被取代的。在寶亨達的生產現場,記者看到,一件首飾的出品過程十分複雜,需要經手多個生產部門。
據介紹,珠寶行業在生產上不能實現全無人化,只可以在部分生產環節實現全機械化。形成一件首飾需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用到的大小工具從幾十種到上百種不等。能坐在工作檯前的都是有五年以上經驗的老師傅,有一些高端定製的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經驗,因為每一項首飾從原料生產出來,都有損耗,把損耗控到最少,是工廠競爭力的體現。
其實,對於品牌商來說,雖然代工廠模式能夠在實現成本優勢的同時增加生產規模,但代工廠環節也對最終成品的品質有著影響,甚至增加了品牌商的風險。曾經,某知名珠寶品牌出現了含金量不足的問題,引起消費者的不滿。
對此,薛焜表示,這其實是品控事件,原因在於生產環節有些成色不足,因為有的焊料會影響到成色。焊料是一種特定的合金材料,只是為了更好地焊接。這在零售環節中並不會體現出來,主要在製造環節,工廠可以藉此賺到更多的錢,但現在檢測越來越嚴,這個問題已經很少出現。
虛假繁榮?
據了解,當時珠寶生產工廠從水貝大規模遷出時,很多從業者其實是表示擔憂的,因為水貝珠寶最大的優勢在於產業鏈的完整性,如果離開了工廠,設計、打版、售後服務、維修等環節的連接度就要變差。而且,李朗珠寶產業園在2013年左右就更改了項目定位,改為軟體產業園。
而在此時,中國珠寶行業也開始變天。2014年下半年開始,因為零售和市場的不景氣,金價斷崖式下跌,珠寶市場困局不斷,利潤微薄、資金減少、周期冗長,水貝珠寶市場也進入寒冬。
當時的「關店潮」使得整個水貝片區十分蕭條,不少珠寶批發城都倒下了。資金實力偏弱、缺乏套期保值能力、存貨周轉較慢的中小企業面臨退出市場的壓力。
孫大偉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也表示,因為檢測行業和上遊關係密切,珠寶貴金屬產業的浮動、行業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其實非常直觀,當時珠寶送檢的數量明顯減少,小加工廠接不到訂單,資金鍊斷裂,很快就關店甚至倒閉。但是在2017年的下半年,整個市場已經回暖,現在還活著的都是上規模的企業,很多小企業被整合吞併。
不過,深圳市貴金屬及珠寶玉石飾品企業標準聯盟主任曹陽在2018年年底指出,儘管去年以來珠寶行業出現了一些復甦跡象,但這種「市場回暖」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繁榮」。因為近幾年股市、樓市等行情不佳,大量社會避險資金加速湧入珠寶這個保值的行業;另一個原因就是資金進入下遊終端市場後,掀起「開店潮」,終端網點的擴張帶來的短期鋪貨需求也間接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虛胖」。
在他看來,當前行業困難依舊存在,首當其衝的就是企業融資環境越來越差,產品同質化更加劇了白熱化競爭。
這從上市珠寶企業的業績表現中也可見一斑。在記者篩選的14家A股上市的珠寶企業中,2018年,有6家營業收入同比下降,有5家虧損,其中包括因為債務問題受到市場關注的東方金鈺(600086)。業績下滑的原因方面,融資成本上升、市場銷量不理想但銷售費用投入較大被多家公司提及,還有部分因為收購效果不佳造成的商譽減值。
但是,走進水貝金展珠寶交易廣場,這些問題並不會直接體現出來。商場中,依舊鋪滿各類珠寶首飾,也偶有批發商往櫃檯詢價,或者拎著貨值上百萬的小包進出。
水貝金展珠寶交易廣場在行業困難的2016年建成,成為水貝新地標。該交易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的時候,店鋪確實很多空置的,沒有需求,但現在很「旺」,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200家在排隊想要拿到鋪位,而且金展店鋪的租金價格比其他商場還要高不少。
對於這種現象,上述銷售人士建議,因為考慮到短期鋪貨現象存在,所以上遊的生產企業在沒有確定好合作終端的時候,還是不宜盲目擴大產能、增加展廳面積。
B端到C端的「一鍵切換」
簡單來說,水貝目前需要看清的問題是,銷售到底如何?雖然貨品從工廠來到展廳,但只有真正銷售到零售終端才能算整個交易環節的結束,如果存貨只從工廠來到展廳,並不能解決問題。
雖然珠寶的原材料是「真金白銀」,本身生產成本較高,但行業內人士都知道,珠寶首飾品類很多成本和風險在於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這很容易被忽視。
而且,因為水貝大部分珠寶批發城的定位是ToB的,工廠實際鋪貨價格可能很低,批發商拿貨價格與零售時標籤上的價格可能會存在很大差距,水貝金展珠寶交易廣場一位櫃員透露,如果批貨規模大,批發商可能可以拿到低至三折的價格。
另外,因為珠寶類產品單件貨值很高,存貨的資金壓力顯而易見,對於廠商來說,存貨周轉率與訂單量同樣重要。
在水貝珠寶的蕭條時期,加上電商的衝擊,水貝倒下了不少珠寶批發城。但另一方面,水貝也開始觸網。
2015年,一款名為水貝街的黃金珠寶行業交易平臺上線,專門對接批發到零售的上下遊交易產品。上線兩個月後,水貝街就拿到了數千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來自險峰長青和聯想之星。
近百家一線黃金珠寶品牌供應商匯集在水貝街上,包括中國最大的珠寶生產企業、國內硬金產能的70%、一批高端精緻黃金供應商、國際一線奢侈品代工廠和一批國際設計師工廠。在這裡,他們能對接到下遊過千家的零售商,打通採購和批發的渠道。
同樣在2015年,阿里·淘寶宣布正式進軍珠寶產業,並將聯合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開啟珠寶電商的新格局,推動珠寶電商,應對產能過剩和網際網路銷售浪潮的衝擊。
再到行業回暖後的2018年8月,京東集團聯合金展珠寶廣場,發布「京東金展京挑細選」平臺,聯合水貝、深圳乃至全國珠寶飾品品牌商,打造線上珠寶零售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零售模式。
對此,曹陽評價,京挑細選讓水貝一鍵由B端轉向C端,「京東金展京挑細選」沒有採用固定供應鏈的傳統模式,而是將位於產業源頭的水貝珠寶以店鋪的形式搬到京東上,面向整個金展珠寶廣場選貨,採用「雲工廠」「雲設計」「雲鏈」的創新模式,把京東3億多優質用戶直接「帶到水貝」,面向中國規模最大、款式最豐富、價錢也最公道的優質黃金珠寶飾品。然後,再通過京東大規模流量入口和市場大數據分析,打造爆款,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叫「產業地店鋪化」。
許成溢指出,京東和金展合作後,希望用京東先進的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分析技術,充分發揮金展珠寶廣場的產業運營整合優勢和利用水貝珠寶產業資源。也可以根據京東人群喜歡瀏覽的產品,反向定製。
「在這種合作模式中,由京挑細選運營團隊負責,供應商統一定價、裝配、銷售。讓所有商戶把強項做在開發產品上,關於流通環節、宣傳環節的全部由京挑細選團隊運營。關於供貨流程,金展統一包裝、庫存、發貨、貨款結算,為行業提供便捷服務。」許成溢說。
曹陽指出,未來的製造一定是小製造,不是大製造。本身珠寶是更加個性化、時尚化,要有文化、情感等因素,不可能形成大批量生產。所以,未來的製造一定在前端,會形成終端製造的概念。現在工廠要不斷地進行工藝研究、創意和設計,形成一個終端產品的數據,放在店鋪裡。到那個時候,挑款式就不用人工了,全部是數據挑選。
(編輯:許望)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