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融合促提升!西湖區組織教師赴臺灣開展教育研修活動~

2021-02-13 西湖教育

面向未來,打造具有西湖特色和國際水平的創新型現代教育體系!近年來,西湖教育以「開放辦學、中西融合、創新發展」為理念,穩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學習交流與合作。近日,西湖區中小學骨幹教師一行25人在區教育局調研員鄭樹葉的帶領下,赴臺灣開展為期14天的教育和文化研學歷程。

此次研修走進新北莒光小學、臺中福陽小學、南投育英小學、高雄四維小學、高雄博愛小學、新北福和中學和臺中五權中學7所學校,學員們與學校校長、科任老師互動交流,開展接地氣的課堂教學經驗交換與分享。

研學第一站。踏進臺灣福和中學的校門,抬眼望去,學校教育願景「活力創新卓越」躍然眼前,走在校園裡,學校的校舍綠茵美觀大氣,藝術長廊新穎別致。學校教導處主任身體力行,帶領著學員們合作演唱了三首詩詞《靜夜思》《春江花月夜》《水調歌頭》,在悠揚婉轉的旋律中,大家一同吟唱著,感悟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這樣的口口相傳中保存下來,更是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完美地詮釋著活力、創新與卓越!

研學第二天,走進臺北新北市板橋區莒光小學。邱承宗校長帶領學員們參觀校園時說,「要讓你們看到臺灣小學最真實的狀態」。聽著雨聲,一路參觀校園,閱覽室內,老師們正有條不紊地整理圖書;不大的教室裡,孩子們正專心地聽課。書法教學是這所學校的特色,走進學校的書法教室,桌上擺滿了學生的書法作品,天花板上、牆上、窗戶上,地上,各種書法字體都恰到好處地展示著自己的魅力,這是書法老師陳豔瑜的匠心設計。「簡單的東西徹底地教,正確地教。」陳老師說的這句書法教學心得引起了學員們深深的共鳴。

豐原區福陽小學是一所只有 12 個教學班的學校,也是豐原區最小的學校,學校綠地面積佔總面積的45%,草地邊的水溝裡養著魚蝦,學校周邊有各種小蟲小蛇,這樣豐富的生態資源,也使孩子們在校園裡就能看到各種小動物。學校黃哲偉校長認為,只有不畏懼生物,孩子才能和大自然相處地更好。也會有小朋友抓獨角仙賣給同學,售價10元一隻,黃校長的言語中,藏著滿滿的自豪感。

走進臺中市立五權初中,學員們就被門口的祈福樹吸引了。祈福樹上是孩子們親手摺疊的小熱氣球,上面寫著對九年級同學的祝福。學校陳校長介紹說,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一個都不放棄。五權初中的教室雖然不大,但裡面設施齊全,門口貼著的贈言、班裡的裝飾、樓梯間的名言、乾淨整潔的廚房,潤物無聲的教育環境令人印象深刻。五權初中的課程很豐富,手作輕木舟、3D 列印、機器人課程、藍曬燈,豐富的創客課程令學員們眼前一亮。

育英小學是一所充滿野趣的學校。教導主任劉姍佩向學員們重點介紹了學校的「食農教育」。學校位於南投縣埔裡鎮市區邊緣,校園面積大,但學區老化亟需翻新和革新。學校老師利用地理優勢,開展種植學習。孩子們參與澆水、除草、修剪、收割,並能品嘗到自己的勞動果實,手做煎餅和饅頭。過程中,他們不僅體驗了勞作的快樂,更學會了現場觀察與記錄,體驗生動的勞動、科學和品德教育。學校依託食農教育,著力打造一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充滿人文素養的小學。

在歷史悠久的四維小學,學校高年級語文教學導師郭威麟向學員們分享他正在推廣的五大教育——讀經、讀報、小說、筆記和師範教育。學員們還翻看了郭老師五年級門生們的《小文青》。孩子們根據「我看到(聽到)」、「我覺得」、「我想到」三段式結構記下每日觀察心得,記下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獨創個性語錄。學校翁校長以《面向未來的基礎教育》為題,向學員們介紹四維小學的教育理念:攜手量身打造未來世界的人才。通過小學的學習,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能夠在實境中學、動手做,能跨領域學習。

高雄博愛小學是一所有愛無礙,充滿尊重、關懷與欣賞的學校,也是一所追求卓越,充滿合作、創新與活力的學校,現為臺灣教育部閱讀磐石學校。學校田建中校長介紹了學校行動閱讀開展情況。學校從「日日會閱讀 」、「月月越閱讀」、「季季享閱讀」和「年年愛閱讀」四大板塊推進閱讀活動。作為一所數位閱讀的推廣學校,學校從資源設備、教師精選、課程活動規劃等方面逐步推進閱讀活動,目前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書香飄滿整個校園。

此次研修走進臺中教育大學、暨南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三所大學,聆聽大學院長、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富有智慧的講座,感受當地教育教學的理念,更新對臺灣教育的認識,拓寬教育視野,提升教育認知與能力。

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楊裕貿主任給學員作現代散文教學的講座。楊老師從「學科教學法知識」說起,認為教師要綜整並養成具備該學科教學特色的學科教學知識能力,具體來說,包括學科領域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學科教學法知識三塊內容。他強調「學科教學法知識」除了要對學科知識作重新組織與設計外,還需根據學科教學情境的需要進行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中的困難或錯誤進行診斷、分析與糾正,以及對教與學歷程評估等。

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王欣宜博士作題為《臺灣融合教育的發展與現況》的講座。王博士首先在學員中開展何為「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討論。小組討論後,各小組代表發表觀點,西湖區特殊教育學校張美華老師在交流中分享了西湖區的「特殊教育」現狀,以及各級政府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在王博士對臺灣特殊教育發展簡史的介紹中,學員們了解到臺灣從特殊教育到融合教育的變化趨勢。

臺中教育大學彭雅玲教授以《臺灣國學基礎教育的發展概況》為題作了一場國學方面的講座。她認為讀經教育能作為實施全人教育、生命教育的基礎教育,從而成為解決社會失序的良方。當然,家長們不能把讀經教育作為炫耀的工具,否則會令孩子身心受到創傷。慢慢走,快快到,夯實基礎讀經教育,引領孩子從趣味誦讀起步,逐漸踏入國學大門才是教師要做的。

在臺灣暨南大學科技學院實驗室中,洪皓銘博士作題為《小學程式教育實踐》的報告。洪老師首先為學員們演示了如何將積木程序拖曳組合,完成程序設計。學員們認真聆聽洪老師的講解,經過一番合作、討論和請教,製作出了屬於自己的簡易樂高機器人。學員動手製作的創意小機器人進行向左、向右、旋轉、加速等動作,這真是一次令人難忘的動手體驗。

在臺灣暨南大學,學員們聆聽了教育政策與行政系馮丰儀老師的專題報告。馮老師通過一段「戶外教育——學習走出教室」的主題視頻,將學員們帶入「戶外教育」的實施情境,進而引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實踐,讓學生充分經歷,幫助他們找回學習的興趣,培養其獨立的人格。

走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方德隆院長滿懷自豪地向學員們介紹了他近六年來一直在推進的補救教學。補救教學是臺灣針對兩頭以外(即特教學生和資優學生)、班級後30%學生進行的公益補救行動。這些學生因家庭因素、經濟弱勢或學業弱勢等,無法跟上所在班級的正常教學進度,其家長也無力對他們進行課業輔導。高師大的師範生便利用課後時間幫助這些學生。這樣的補課,一周至少保證八小時,暑假高達 180 小時,98%以上接收補救教學的學生都有了顯著進步,每3人中就有1人經過補救教育後跟上了原來班級的進度。  

高師大國文系王松木教授作題為《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教學策略》的報告。王教授用簡潔的圖像和有趣的案例,分享了他對文本理解的看法。在他看來,文本是設計。細讀文本,就如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閱讀經典,如同品嘗美酒,品味細節。以功利為目的,盲目追求大量閱讀,猶如鯨吸牛飲,難以體驗美味。如果要分析深層訊息,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本解讀、鑑賞能力。所謂閱讀教學,就是培養看見語文設計細節的深度鑑賞力。

學員們在高雄師大聆聽了文學院院長林晉士的講座《國語文教學的情意陶冶功能與情境教學舉隅》。林院長闡述了國文教學定位的三個層面,即語文學科、博雅涵養和情意陶冶。在教材選擇上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適合學生的程度,太深了或距離學生生活經驗太遠都不適宜。二是要選擇「情信志足」的作品,配合情境引導。最後,林院長用《嶽陽樓記》總結,要幫助學生走進情意世界,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高雄師大特殊教育中心蔡明富主任在他的講座《資優教育的成立和發展》中,與學員們分享了自己參與資優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學術研討情況,並展示了臺灣資優教育的成果,讓學員們看到了資優教育蓬勃發展的勢頭。蔡教授介紹了臺灣資優教育的發展、推動和挑戰,以及課程目標和設計原則。在蔡教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講解中,學員們清晰了解到資優教育為資優學生提供適應的教學服務,幫助他們發揮最大的潛能。

在高師大的最後一天,方德隆院長作題為《臺灣12 年國教課程的規劃與內涵》的講座。方院長首先介紹了翻轉課堂的兩種教學模式, Flip1.0 和 Flip2.0。前者以教師為中心,傳授平面的知識;後者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習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方院長從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核心素養的養成,並概述了臺灣 12 年國教課程綱要的變革。

觀摩的中小學校教育很有特色,校本教育紮實,細化,課程化,簡單事情持之以恆做成功。精細化的人文教育,生活化的學農教育深入人心~牢記教育人的努力放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感恩擁有此行,打開一扇窗,收穫別樣風景。

體驗到全民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的行動。政府、社區、大學、教師共同參與,不放棄一個孩子,解決孩子真正的問題。學校依託各種優勢,深度挖掘,做足做強課程內涵,執著之精神令人敬佩。

訪學於三所大學,參觀兩所中學,考察五所小學,聆聽十二場講座,走訪四個國學場館,臺灣之行充實而充盈。穿越中西南北,品味國學經典,體悟生活即教育,明白實踐出真知,釐清傳承與創性,慢慢咀嚼滿滿的乾貨。

此次參訪,感受到當地對學生教育的多方位支持。政府立法、企業出資、師範大學提供方法和人才指導、社工介入核實情況多方面力量整合,對資質優異或是還需要進行潛力開發的兒童實施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成為臺灣教育很大的助力。

當地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課程,課程也比較具有彈性化,這為學校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教育要紮根本土,又有國際化的視野。關注孩子的多元發展,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促其未來能成為終身學習者。這些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有助於我今後的教學與教育管理。

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這次學習我深刻感受到當地推行的融合教育的效能,遵循零拒絕、最少受限制環境和個別化教育方案的理念,在普通學校內普遍成立資源班或自足式特殊班,最大程度地為特殊學生實施個別化教育方案,提供輔導訓練和補救教學。

「簡單的東西要徹底地教,正確地教。」我們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就要扶著學生走好人生學習的第一步。教好每一字,說好每句話,做好每件簡單的小事,我想帶著孩子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積流成河,匯河入海!

交流融合拓展教育視野

助推西湖教育邁向

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組織教師赴臺灣中臺科技大學進行交流研修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組織教師赴臺灣中臺科技大學進行交流研修 2017年08月02日 13:5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8月2日襄陽訊 應臺灣中臺科技大學的邀請,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醫學院生物檢驗技術專業張家忠等七名教師
  • 我校教師赴臺灣中原大學短期研修項目圓滿完成
    11月2日,我校組織16名教師、教學管理人員赴臺灣中原大學進行了為期35天的短期研修培訓,截至12月6日,全體參培人員完成培訓任務
  • 蘭州理工大學15名研修生赴臺灣崑山科技大學與靜宜大學交流訪學
    蘭州理工大學15名研修生赴臺灣崑山科技大學與靜宜大學交流訪學紀委李香楓書記和崑山科技大學蘇炎坤校長及大學創始人李正合先生合影  近日,蘭州理工大學紀委書記李香楓帶領15名研修學生赴臺灣崑山科技大學和靜宜大學交流訪問,指導學生在臺入學報到、研修事宜,並與對方大學就教學管理相關事項進行深入交流。
  • 浦東教育講學團赴江孜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活動
    8月16日,在援藏江孜小組的聯絡組織下,江孜縣教育局開展了2020年浦東教育講學團赴江孜講學暨暑假教育教學交流活動。講學團由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高級教師歐陽書偉、浦東新區高東中學校長孫建國等6名專家組成,以講座交流的形式,向江孜縣參培教師分享了教育教學方面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經驗。江孜縣132名教職人員參加了培訓。
  • 漢水之濱取真經 專家引領促提升——渭南市華州區教科局組織中小學校長赴安康開展研修培訓活動
    為進一步提升全區中小學領導團隊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華州教育品質,辦人民滿意教育,7月21日至26日,區教科局組織60餘名中小學校長和部分管理人員赴安康市漢陰縣觀摩研修。金太陽教育集團教科所李慶久所長、山西省忻州一中北校區呂羨平副校長、河北省寧晉縣教育局教科所李喜中所長、安康中學高新分校教研處成源副主任等特邀專家名師,分別以「五育並舉,提升素養」 「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改革」 「高效課堂理念下的高效教學」 「走進安中分校,圓夢重點大學」等為主題為各位校長作了專題報告。
  • 【文明實踐快報】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志願服務隊組織開展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研修活動
    ,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和素材,7月27日-8月2日,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社科普及志願服務隊思政部支隊組織全體教師赴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研修基地——蘇州大學開展了第三期暑期教師社會實踐研修活動。
  • 江西南昌西湖區:紮實提升隨班就讀教育質量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以融合教育理念為根本,聚焦教育質量,以特殊兒童為中心,以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為主線,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不斷提高隨班就讀成效。一是隊伍建設有力度。嚴格隨班就讀教師配備,5人及以上隨班就讀學生配備1名專職資源教師、2至3名兼職資源教師;與高校籤訂資源教師培訓合作協議;制定《西湖區中小學教師特殊教育培訓方案》,將特殊教育教師、資源教師納入全區教師培訓計劃,並將特殊教育理論培訓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內容,實行資源教師表彰單列;嚴格隨班就讀教師準入標準及聘任、考核、退出機制。二是教學研究見深度。
  • 交流 反思 成長——姚榮金、徐雙蓮名師工作室聯合開展線下研修活動
    交流 反思 成長——姚榮金、徐雙蓮名師工作室聯合開展線下研修活動 2020-12-07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武漢教育讀書聯盟赴臺灣考察 | 聯盟活動
    考察組成員:宋文平 王崢 錢豔玲 楊林利 易婷王慧玲 宋娟娟 高成方 黃煒 章玉娥2019年6月22日至28日,武漢教育讀書聯盟赴臺考察團一行十人在武漢教育電視臺宋文平臺長帶領下,赴臺灣開展了深入的學習交流。
  • 「學園動態」示範引領 攜手共進——德化縣實驗幼兒園組織骨幹教師赴晉江市第三實驗幼兒園參加研修活動
    為貫徹全縣教育工作會議、校(園)長工作會議精神,著力推進「夯實內功、增強素質」「整肅師德師風、錘鍊師能師品」活動,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11月17日,德化縣實驗幼兒園組織骨幹教師一行4人赴晉江市第三實驗幼兒園參加泉州市學前教育陳白鷺名園長工作室研修活動。
  • 西安碑林區教育局組織名師團隊赴丹鳳開展「教育扶貧名師送教」活動
    為進一步落實西安碑林區對口教育扶貧商洛市丹鳳縣相關任務,全面提高丹鳳教師隊伍教科研能力,西安碑林區教育局在多次召開會議、全面統籌安排的基礎上,於8月25日組織部分名師赴丹鳳中學、丹鳳龍駒初級中學、丹鳳第一小學、丹鳳第三幼兒園開展送教活動。
  • 多措並舉促教師素養螺旋式提升
    一個區域的師資隊伍建設需要系統的頂層設計,通過整合資源、精選內容、創新模式,構建教師研修課程體系,探索深度研修模式,多措並舉助推教師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實現教師隊伍整體素養的螺旋式提升。立足課堂,練好教師基本功面向全體的星級達標。自2012年以來,山東省高密市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星級達標·特色課堂展示活動」。
  • 西湖區初中科學課程改革三十年
    這次活動,由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承辦,由杭州市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校協辦。  西湖區的初中科學教學,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西湖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自浙江省綜合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西湖的初中科學教學走過了砥志研思、實踐出新的三十年,走過了反思總結、多元融合的三十年,走過了披荊斬棘、碩果纍纍的三十年。
  • 華東師範大學黨校:探索「三融合」模式,提升育人成效
    ,充分發揮黨校姓黨的優勢,探索「三融合」育人模式,開展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著力提升育人成效。 思政教育與多樣教學相融合 繼續完善「4+10+X」(四大教育板塊、十大教學環節、X個性化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探索「智能+」教學模式,採用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方法,提升育人效果。線上主要是利用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網上學習平臺,開創教師幹部培訓新氣象。線下主要通過四個層面提升育人成效:通過專題報告,加強嵌入式教育。
  • 瀘州納溪區開展「國培計劃」青年教師助力培訓小學數學研修活動
    11月23日至24日,瀘州市納溪區「國培計劃」(2020)青年教師助力培訓小學數學班第一階段第一次集中研修活動在瀘天化小學舉行,全區50名學科教師參加了培訓。專題講座本次研修以「『育本』課堂教學改革理念解讀及運用實踐」、「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技術」、「校本研修活動設計與實施」為主題。
  • 臺灣退休教師大陸「送課」三載 促兩岸教育交流
    臺灣退休教師大陸「送課」三載 促兩岸教育交流 臺灣退休教師大陸「送課」三載 促兩岸教育交流 中新社宜昌12月17日電 題:臺灣退休教師大陸「送課」三載 促兩岸教育交流
  • 杭州銘師堂教育與新昌名師開展集中研修活動,分享交流助成長
    近日,浙江省新昌縣徐軍名班主任工作室、張曉鋒名班主任工作室、潘云云名班主任工作室全體成員及部分優秀班主任匯聚杭州,圍繞新時代德育工作、班主任專業能力提升等方面展開集中研修活動。本次活動以專家講座、參觀交流和學員論壇等形式展開。
  • 普陀區青少年中心赴亞東送教交流,促優質教育理念「高原綻放」
    普陀區青少年中心赴亞東送教交流,促優質教育理念「高原綻放」 2020-08-28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門口國際資源讓上海教師與外籍教師「合作雙贏」-上海,研修,外籍...
    東方網通訊員劉時玉12月14日報導:不出國門,就可以到外國學校裡學習研修、汲取教育國際化建設的養分。近日,為期八周的2018年赴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夥伴研修項目落下帷幕,在黃浦區啟秀實驗學校裡,參與項目的7所中方學校和5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老師們還在熱烈地討論著,不同的文化差異和教育理念帶來思想碰撞,在總結和反思促進了雙方交流與提升。
  • 臺灣大葉大學派員赴興義師院交流參訪
    近日,臺灣大葉大學負責兩岸交流的史建中、柯子超一行二人到興義師院訪問。興義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照惠與訪問組進行了座談。  座談會上,劉照惠代表興義師院全體師生對史建中、柯子超的來訪表示歡迎,並介紹了興義師院的辦學歷史和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