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偏旁是合體字的構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結構的合體字的左方稱為「偏」,右方稱為「旁」,如今合體字各部位的部件統稱為偏旁。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聲旁兩類。如「語」字,由「言」和「吾」兩個偏旁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兩個偏旁組成;「問」字由「門字框」和「口」兩個偏旁組成。我們常用的和次常用的3500漢字中,有148個常用偏旁部首!
撰者按:
漢字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的「伏羲畫八卦,蒼頡作書契」雖無確證,但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已是比較完美的漢字了。後來經過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字體的演變、增補,逐漸形成了現代的規模,書刊用字也多規範為宋體等美術字。目前,有相當的一部分漢字的部首偏旁,在其變化或簡化過程中,與原來的寫法、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或在單獨成字時音、義出現了替代,致使人們在認識和使用漢字時,時常出現訛誤,這是由於對「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等原始造字六法)不了解的緣故。因此,在國之盛世、民熱收藏的當今社會,強化對漢字的認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可以提高大家對漢字的使用和欣賞水平,二是可以提高古玩收藏特別是書畫收藏者的辨別與鑑賞水平,三是可以提高書畫篆刻者的創作和欣賞水平。為此,筆者憑藉自己多年從事篆刻藝術對古文字的學習研究和所收集的相關資料,參考「六書」造字原理,就部分漢字形意變化較大漢字的偏旁部首,從七個相關聯的方面作如下辨析(探微)。(賈開吉)
1、「孑」部,讀zǐ(「孑」單獨成字時讀jié,另有別義),是「子」做部首時的變體,甲骨文的寫法象頭大肢小的嬰兒。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小孩或人有關,如:孫(孫子)、孺(幼兒)、孟(長子)等。
2、「疒」部,讀nè,甲骨文的寫法似人臥床,其義同「病」。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疾病有關,如:疽(毒瘡)、痕(傷痕)、痴(瘋傻)、癜(皮膚病)。
3、「歹」部,讀è(「歹」單獨成字時讀dǎi),甲骨文的寫法象剔去肉的殘骨。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死亡、喪事有關,如:殄(滅絕)、殃(禍害)、殘(傷害)。
4、「屍」部,讀shī,甲骨文的寫法如平放的人體,其義與人相通。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人體或動物、住所有關,如:尾(尾巴)、屠(殺牲)、層(樓房)。
5、「辛」部,讀xīn,甲骨文的寫法象一種原始刑具。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犯罪、刑法有關,如闢(刑法)、辯(申辯)、辣(狠毒)。
6、「飠」部,讀shí,是「食」的簡寫,「食」的甲骨文寫法,象古代一種裝食物的餐具。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飲食有關,如:飢(飢餓)、餞(以酒食送行)、饌(食物)。
7、「酉」部,讀yoǔ,甲骨文的寫法象裝酒的罈子,是酒的本字(單獨成字時常借作地支第十)。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酒或其他經發酵製成的佐料為主,如:酌(斟灑)、酣(酒喝得暢快)、醉(酒醉)、醋(調料)。
1、「欠」部,讀qiàn,甲骨文的寫法似人跪坐張口狀。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口語、表情、心理有關,如:歌(吟誦)、歡(高興)、欺(詐騙)。
2、「言」部,讀yán,「訁」是作部首時的簡寫,甲骨文「言」的寫法似舌上加一橫。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語言或心理活動有關,如:訓(教誨)、訛(謠言)、謀(商量)。
3、「忄」部,讀xīn,是「心」作部首時的變體,「心」的甲骨文寫法均象心臟形。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情感、心理活動等有關,如:忖(揣度)、悟(明白)、恭(崇敬)。
4、「音」部,讀yīn,金文的寫法是在言中加一指事,其意是指一切聲音。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聲音有關,如:韻(和諧的聲音)、韶(舜作的樂曲)、竟(古代指奏樂)。
5、「月」部,作部首時一讀ròu,甲骨文的寫法象切成方塊的肉,篆文以後漸為「月」所代。凡以此(在左或下)組為的形聲字,其原義大部分與人的器官、肢體、肉食有關,如:肥(肉多)、脅(胸的兩側)、臘(幹肉)。讀yuè組字時一般在右。
6、「頁」部,讀yè,「頁」是它的簡寫,甲骨文象跪著的人頂著碩大的頭,原義為頭,(單獨成字時假借為別義)。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人的頭、面部有關,如:須(鬍子)、頓(叩頭)、頗(頭偏)。
7、「髟」部,讀biāo,篆文由「長」「彡」會意為長發。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頭髮有關,如:髻(挽束的頭髮)、髡(剃髮的刑罰)、鬢(古代指婦女首飾)。
1、「又」部,讀yòu,甲骨文的寫法象人的右手,意為手。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手的動作有關,如:支(支撐)、取(獲取)、友(合作幫助)。
2、「寸」部,讀cùn,大篆寫的法為「又(手)」加「一」,意為用手量長短,或用做長度單位。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手或長度、法度有關。如:尋(古代長度單位)、封(疆界)、將(扶持)、寺(持的本字)。
3、「攴、攵(攵是攴的變體)」,均讀pū,甲骨文的寫法象手持木棒,意為撲擊。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打擊等手的動作有關,並與手、又、殳等部首相通,如:敲(叩擊)、攻(攻打)、敵(對手)。
4、「廾」部,讀gōng,甲骨文的寫法象左右手相合,意為拱手,是「拱」字的原來寫法。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手的動作有關,如:弄(玩玉器)、弈(下棋)、開(推動、分開)。
5、「彳」部,讀chì,篆文的寫法為「行」的左半邊。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行走或者街道有關,並與「辶」「止」等意義相通,如:徒(步行)、循(順著)、衢(四通八達的路)。
6、「卩」部,讀jié,甲骨文的寫法象一屈膝的人。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屈膝或人的其他動作有關,如:仰(仰望)、叩(磕頭)、卻(退去)、卷(彎曲)。
7、「聿(聿、肀)」部,讀yù,甲骨文的寫法象手執筆。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書畫或辦事有關。如畫(畫的繁體)、肄(研究、學習)、肇(擊、發生)。
1、「宀」部,讀mián,甲骨文的寫法象古代簡陋的房屋。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人或住所有關,如:宇(屋簷)、宿(住宿)、富(富有)。
2、「廣」部,讀yǎn(後用為「廣」的簡體,而讀guǎng),甲骨文的寫法象依山搭的店棚,原義為房屋。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房屋或人的動作有關。如:庵(圓形草屋)、廊(走廊)、廢(倒塌的住宅)、度(測量)。
3、「穴」部,讀xué,篆文的寫法形似穴。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洞穴、房屋等住所有關,如:空(孔、洞)、穿(掘洞)、窕(寬敞的宮室)。
4、「糹」部,讀mi或si,是糸旁的簡寫,「糸」的甲骨文寫法,象一束絲線。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絲、麻等紡織品有關,如:純(生絲)、統(束絲的頭緒)、繪(彩繡)。
5、「衤」部,讀yī,是「衣」做部首時的變體,「衣」的甲骨文寫法,象有袖子的上衣。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衣服、被褥有關,如:袒(敞開衣服)、補(補衣服)、褓(嬰兒被子)。
6、「 」部,讀yù,是「玉」做部首時的簡寫,「玉」的甲骨文寫法,象三片玉串聯的側視圖,後寫法逐漸與王字相近,漸而為一。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玉石及製品或其他寶物有關,如:理(加工玉石)、琛(珍寶)、璣(不圓的玉珠)。
7、「貝」部,讀bèi,是「貝」的簡寫,「貝」的甲骨文寫法,象古時的貝幣。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錢寶或貿易商品有關,如:貨(財物)、貴(物價高)、貿(交換財物)。
1、「耒」部,讀lěi,甲骨文的寫法象古代的一種農具。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農具或農活有關,如:耘(除草)、耙(碎土農具)、耕(用犁鬆土)。
2、「斤」部,讀jīn,甲骨文的寫法象斧子一類的工具,原義斧頭。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斧子等工具及其動作有關,如:斧(伐木工具)、斷(截開)、斬(砍殺)。
3、「矢」部,讀shǐ,甲骨文的寫法象一枝箭的形狀。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箭、測量有關,如矩(畫直角的工具)、矮(短小)、矯(直箭杆的工具)、矱(標準)。
4、「戈」部,讀gē,甲骨文的寫法象一種古代兵器戈的形狀。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兵器或軍事有關,如戎(鎧甲)、戍(守邊)、戮(殺)。
5、「罒」部,讀wǎng,是網的變體,甲骨文的寫法象獵網。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網或刑法有關,如:罾(一種魚具)、羈(馬籠頭)、罰(懲辦)。
6、「豆」部,讀dòu,甲骨文的寫法如一古代食物器皿,今借指一農作物。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食物或食物容器有關,如:豇(長豆角)、豉(一種醬菜)、豐(禮品豐滿)。
1、「艹」部,讀cǎo,是草的古字,甲骨文的寫法如兩株生長的小草。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植物有關,如:芷(一種香草)、苗(幼小植物)、荊(一種灌木)、茗(茶芽)。
2、「⺮」部,讀zhú,甲骨文的寫法象竹枝,凡以此為義的字,其義多與竹製品及相關動作有關,如:竽(竹製樂器)、笞(用竹板打)、簡(竹簡)、策(竹製馬鞭)。
3、「豸」部,讀zhì,甲骨文象一大嘴猛獸。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野獸有關,如:貅(傳說的猛獸)、狸(山貓)、貂(一種動物)。
4、「隹」部,讀zhuī,甲骨文的寫法象鳥的形狀,其意與鳥部相通。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鳥有關。如:隼(一種兇鳥)、雁(一種侯鳥)、雉(野雞)、集(群鳥棲樹)。
5、「黽」部,讀měng時指蛙類動物,甲骨文寫法象鼓起腹部的大蛙。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蛙鱉等兩棲動物有關,如:黿(大鱉)、
6、「礻」部,讀shì,是「示」的變體,甲骨文會意為祭天之意。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鬼神、祭祀等宗教活動有關。如:社(土地神)、禮(敬神)、禪(祭天)。
1、「夕」部,讀xī,甲骨文寫法為月中加點,指事為夜晚。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夜晚、無光或夜間活動有關,如:夢(睡夢)、眢(眼球無光)、汐(夜晚上漲的潮水)。
2、「廠」部,讀àn(今獨立成字時讀chǎng,另有別義),甲骨文的寫法象山崖旁古人躲雨之地。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山石、或人的住所有關,如:厚(山陵之高)、廚(廚房)、廈(大房子)。
3、「阝(阜)」部(組字時在左),讀fù,甲骨文的寫法象山的側寫,形狀象階梯,單獨成字時寫作「阜」。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山陵、土石或地點有關,如:防(堤壩)、陰(山的北面)、陲(邊疆)。
4、「阝(邑)」部(組字時在右),讀yì,甲骨文的寫法為人與區域的會意,單獨成字時寫作「邑」。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城市、邦國等地名有關,如:邸(侯王在京的住所)、郡(古政區)、郭(外城)。
5、「冫」部,讀bīng,是冰的本字,甲骨文的寫法象冰稜形。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冰或寒熱有關,有時也與「氵(水)」相通,如:涼(微寒)、凌(冰凌)、衝(水上湧)。
6、「灬」部,讀huǒ,是火的變體,甲骨文的寫法象一燃燒的火苗。凡以此為義的字,其原義多與火、光有關,如:烈(火猛)、照(光明)、燻(用煙烤)。
說明:
因為有些部首的讀音新華字典上沒有,釋疑者請直接和作者聯繫,電話與微信號是1393129350,不妥之處敬請指導!
作(撰)者:賈開吉,號雕蟲軒主,1960年生於河北武強,自幼喜好書畫,年長專攻篆刻,經過三十餘年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尤以婉麗美觀的鳥蟲篆印、工穩奇妙的窗格式印和印式豐富的系列組印見長,同時探索獨創了集印章刊治、印面評析、印石鑑賞、印鈕賞析於一體的「篆刻四聯藝術」;印作曾在《人民日報》、《書法導報》、《篆刻》等百餘種報刊上發表近千件,先後參加了全軍兩用人才成果展、西泠百年全國印社邀請展等20餘次大型展覽並獲獎;藝術傳略入編《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西泠百年」國際印社聯展圖錄》等十餘部書集,載入中國篆刻網、中國書畫交易中心等多家信息庫。建國60周年創作完成的「中華民族印」大系列作品,相繼被中央電視臺、河北日報、中國篆刻網等十餘家媒體刊登連載或專訪報導;榮獲「民族大團結全國書畫展」金獎、「魅力世博會國粹藝術大賽」創新獎、「河北省委組織系統書畫攝影展」二等獎、「保定市委第二屆文化精品創作成果獎」等多項等級獎,並依此編印了《中華民族印》圖文冊。近年,應邀為世界華人協會、國務院參事、中科院院士及中外名人治印千餘方。現為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理事、河北省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滄海印社理事、保定書法家藝術研究會副主席等。
開吉篆刻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