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青原·嚮導》第二章:古韻廬陵
在這裡,您可以觸摸博大精深的廬陵文化。
幽深的街巷、斑駁的老屋、細膩的雕刻、精美的楹聯、美輪美奐的宗祠和原汁原味的民俗,
無不喚醒珍藏於心靈深處悠遠的鄉村記憶。
歷史的遺存是時光雕琢的花,
如繁星閃爍,光照千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青原區富田陂下古村,古名潭溪村,面積約1.5平方公裡,自北宋開基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胡、羅兩姓,400餘戶,1800多人口,90%的人口為胡姓。胡姓開基祖胡晃,是北宋狄青元帥的參將,進士出身。因軍功卓著,仁宗皇帝賜予鑾架48件(現保留45件,實為千年稀世珍品),並有御筆題匾嘉贊。清道光皇帝也親筆題寫「黃耈繁衍」匾額,以示讚賞,現仍鑲嵌在迎龍門上。
陂下村坐落在美麗的富水河畔西岸,地狀如竹排,故又稱「排形」。房屋建築絕大多數坐北朝南,80餘棵千年古樟環繞全村。前有紫瑤山、甫公山拱翠,後有龍山、紫沙廟攬護,人傑地靈。
陂下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村中祠堂文化內涵豐富,36座祠堂,堂構迥異,各領風騷,有三進式、喜鵲聚巢式、門樓式、孱亭式等。這些都有天井、祖宗龕的祠堂難能可貴地保留了贛派風格。僅敦仁堂的佔地面積就3000平方米,祠內的石廊柱、孱亭、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額、楹間梁坊、牌坊等仍保存完好。18口古井,口口井水清甜。十八桌井則是個天然溶洞井,井底可擺放18張飯桌。百餘米長的古街,店鋪齊全,一家私塾設在小樓上,「半壁天」字匾更是道盡了前朝近代的陂下村商貿、教育的繁榮盛景。還有6座古牌坊、3處古門樓,彰顯了陂下村人沐浴皇恩的自豪。楹聯、匾額、壽屏、繡樓、門帘、古床、古桌椅、古香案香爐在祠堂、民宅裡隨處可見;朝天門、迎龍門、安人亭、延福門高大軒昂,四座大門緊鎖全村。村中鵝卵石巷道縱橫,聯結著180多棟明清建築的祠宇民宅,突顯出贛中民房構架的獨特風格。尤其是「大封閉圈」中套「小封閉圈」的建築特色,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村落抵禦強敵入侵的戰略防禦設施體系。集聚積、沉澱、淨化、排洩四大功能的「五水朝東」排水系統,凝結了陂下村人的智慧。
毛澤東、朱德曾在敦仁堂裡開辦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所學校,後遷到距其200米遠的竹隱堂。陳毅、曾山、毛澤覃、賀怡、劉士奇、陳東日、張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組織、指揮過多次反蔣匪、反地方民團「五縣聯防」的戰鬥,至今戰壕猶存,牆壁上的紅、白標語歷歷在目,至少也有一二百條。《紅軍十大綱領》《中華蘇維埃十個政綱》《土地革命八大要求》、校訓等革命遺蹟依稀可辨。這個村莊參加紅軍的就有100多人,其中長徵幹部4人,各級蘇區幹部20多人,還有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市委第二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的胡立教。犧牲的革命烈士有姓名的有58人,其中有中華蘇維埃政府土地部副部長胡海,新四軍第一支隊參謀長、江南抗日義勇軍副司令胡發堅。
失傳了上百年的民間活動「喊船」為陂下村注入了鮮活的血液。這種集舞龍、打獅、喊船、放河燈為一體的大型活動,為全國所罕見。
2008年,陂下村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尋路》《建國大業》等電視劇劇組在此取景拍攝。
樂善堂
樂善堂,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建築面積219平方米。高大雄偉的喜鵲聚巢式牌坊蔚為壯觀。上面鑲嵌「柏臺烏府」牌匾。
監察御使胡接輝家的院子裡有棵大柏樹,經常有很多烏鴉在樹上嬉戲打鬧,大聲鳴叫。前來拜訪 胡接輝的人又多,見到這裡的烏鴉特別多,特別吵,私下裡議論說,這個御使公也真是,這些烏鴉整天在上面吵,他就不怕煩?所以,戲稱這裡是「柏臺烏府」,而胡接輝知道後竟然不以為忤。此事傳到朝廷,皇帝聽了大笑,乾脆就賜他「柏臺烏府」這個稱號。以後,「柏臺烏府」成了御使家的代名詞。
1930年,紅軍學校的學員就住在這裡。
瑞公祠
瑞公祠,又叫「至善堂」,始建於清朝末期,建築總面積為244平方米,穿鬥式磚木結構。一進天井式布局,前簷是泥塑人物,馬頭牆泥塑花卉,做工十分精巧;內柱梁託、神龕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具有較高的雕塑藝術價值。
1932年2月,公略縣委機關從吉水縣水南遷到陂下村,公略縣委直屬機關、保衛機關也一同遷來。
古街
古街古時也叫扁擔街,建成於1883年,從開始到完工花費了將近4年時間。
整條古街村街合一,長80米,佔地1440平方米,東起安人亭,西至列寧臺,南七間店鋪,北六間店鋪,東面有安人井,西面有郎侯井。
古街在晚清時期十分繁華,透過兩邊店鋪上掛著的「布匹染坊」「糧食雜貨」「糧食醩坊」「藥鋪」等招牌,我們可以知道,這條古街包括了醫藥店、布匹店、染坊等。
星聚堂
星聚堂是房祠,為紀念景星公而建,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建築面積1538平方米,後被焚毀,晚清時期由胡氏族人集資重新修建。房頂一個「金雞獨立」式的人物雕塑,他左手持鬥,右手執筆,目光炯炯地眺望遠方,取名為「魁星點鬥」。這個人物就是魁星的化身,主文風,希望本宗祠文風昌盛,後賢能夠進士及第,科甲聯芳。
喜鵲聚巢牌坊上的「柱國名公」牌匾,是紀念胡盛官至柱國公而鐫刻的。牆壁上有不少紅軍標語,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字跡已經有些模糊,難以辨認。有紅軍書寫的「擁護蘇聯」。
上廳屋簷下懸掛的「科甲聯芳」牌匾,是因為這個房族中曾有連續五代都中進士的輝煌。陂下人說,這個家族得到了文曲星的佑護,才人才輩出。
上廳正中懸掛的「星聚堂」牌匾。這裡曾是中國共產黨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四次重要會議的會址。
前牆左邊短了九寸,右牆長出了九寸,這樣的祠堂做法,在整個吉安市範圍內絕無僅有。
竹隱堂
竹隱堂,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清朝鹹豐丙辰年被燒毀,晚清時重修,面積1569平方米,其建築特點是推廊式牌坊。
1929年10月,紅軍教導隊從東固螺坑遷來陂下,二七會議後就駐紮在此處,並將這裡正式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毛澤東任校長,朱德任政委,陳東日任教務長,當時學員有100多人,成立了步槍、迫擊炮、特種三個軍事大隊。課程設置主要有兩門:一門是政治課,一門是軍事課。張震、胡發興等人就在此學習過。紅軍學校是中國國防大學的前身,每年國防大學的師生都要來這裡緬懷前輩們的豐功偉績。
敦仁堂
敦仁堂為富田陂下胡氏宗祠,位於富水河畔陂下村東端,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擴建於明朝嘉靖年間,長92米,寬36米,佔地3382平方米,為三進式磚木結構,據說當時修建這座祠堂共花費了一百多斤黃金。
朝天門,是敦仁堂的院子牌坊,因牌坊面朝天馬山而得名。照壁上的「魁」字,是從文天祥幼年讀書時候的紅廟上臨摹而來的。紅廟(文山舊隱)在1969年被洪水衝毀,只剩下一個「魁」字,後人將它臨摹到了這裡,認為這個照壁可以擋住河水的衝擊,擋住邪氣。文天祥寫這個「鬼」字的時候,頭是沒有一撇,而且寫成了官帽的形狀,其意義很耐人尋味。
穿過天井,就可以看到參亭。參亭上方懸掛的「宋參軍府」牌匾,是紀念胡氏開基祖胡晃在狄青元帥手下當參軍屢立戰功而懸掛的。
沿著屋頂往上看,屋脊上的雕刻是一枚古時的銅錢。這樣的屋頂造型寓意開門見錢,家族財源滾滾,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在陂下古村,不同祠堂的屋頂造型不盡相同,有「魁星點鬥」「龍頭溝須」的瓦當等,都有深刻的寓意。
上廳的堂牌「敦仁堂」三字是用草寫的。兩屋柱上的楹聯是晚清時期永豐狀元劉繹親筆所書。現在看到的上下聯牌匾有些不一致,那是因為上聯牌匾是被太平天國軍毀掉以後重新製作的。上聯是:敦睦則九族皆新,毋忘水源木本,唯有孝悌永和順;下聯是:仁讓為一家之福,要念祖功宗德,無非忠厚世相傳。
新書院
新書院原來是樂善堂建造的一所義塾,提供給本房子第讀書用,始建1926年,佔地506平方米,雙層磚木結構,分為前後棟,中部廊樓相接。
庚子賠款之後,很多年輕人都到國外留學。由於同時受到西方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歸國後,他們便在這裡設計建造了這座中西合璧式建築。《井岡山》電視劇劇組安源火車站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左側牆壁是陂下古村革命鬥爭大事記的相關簡介。右側牆壁是公略中心縣委管轄區域圖。1928年,毛澤覃夫婦來到陂下後,就住在左樓。後棟是會議室,廊樓部分是辦公室和印刷室。1932年春,公略縣從吉水水南遷到陂下村,毛澤覃任縣委書記,仍住左樓。
(文字、圖片均由青原區文廣新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