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喜歡航海冒險的英國人,他叫魯濱遜。一次他因乘船遭遇風暴失事,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他克服了沒有食物、沒有住所、沒有朋友、令人畏懼的野人等種種困難!
他獨自在孤島上生活了26年,不但供給了自己的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一片肥美的土地。
有時他覺得自己都不想離開這個生活26年的孤島了,可當他發現了野人蹤跡的時候這個念頭也隨之破滅了!他為了躲避野人做了周到的防護措施。
後來,他救了一位野人朋友,又給野人取名為「星期五」,還教會了「星期五」很多東西,「星期五」很快成了魯濱遜的好幫手。
一天,魯濱遜被「星期五」叫醒,他跑出去一看,原來,一艘船上發生了叛亂,魯濱遜和「星期五」救下了船長,船長為了感謝魯濱遜,就把魯濱遜和「星期五」帶回了英國!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故事梗概,我們對該書的主要情節有了大概的了解。
「梗概」是一種應用文體,常用於電影、電視和小說的故事作簡單的介紹等。寫梗概,就是把書、文章或影視作品的主要內容用簡練的語言寫下來。
想一想,一本書的梗概應該具備怎樣的特點?
要想寫好故事梗概,必須做到:
1.長話短說要簡要;
2.詳寫略寫要分清;
3.中心順序人稱不變;
4.關鍵要素說清楚。
想一想,我們可以怎樣來寫一本書的梗概?
1、讀懂內容,把握脈絡
理清書籍內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點。
2、通過對原文的精讀,儘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對話」,了解原文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果一兩遍讀不明確就多讀幾遍,不到胸有成竹絕不「善罷甘休」。
3、篩選概括,合併成段
保留「主幹」,去除「枝葉」。用簡明的敘述性語言概括每個章節的內容。
1.要把人物語言描寫概括成敘述性的話——直接引語變為轉述句。
2.要把人物動作描寫進行選擇後,概括成敘述性的話。
(1)《騎鵝旅行記》講一個不愛學習、喜歡惡作劇的頑皮孩子尼爾斯,因為一次捉弄小精靈,而被小妖精用魔法變成一個小人。(《騎鵝旅行記》講一個不愛學習、喜歡惡作劇的頑皮孩子尼爾斯,因為一次捉弄小精靈,而被小妖精用魔法變成一個小人。)
(1)孩子們,趕快打開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們一起開始閱讀之旅吧!你馬上就會和瑞典少年尼爾斯一起,騎上白鵝,跟隨大雁們一起翱翔在藍天白雲之間,經歷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歷險,聆聽一個個溫馨美麗的傳說,開始一段奇妙的空中旅行吧。(結尾用饒有興趣的語言,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 ……從此以後,湯姆和哈克變成了小鎮上的「風雲人物」,不僅走到哪兒都會受到歡迎,而且他們倆的小傳還登在了鎮報上…… (對原著的結尾作了簡要的介紹,並設下了懸念。)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主要描述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他們的冒險故事。(開篇介紹書名、作者和主要內容,文字十分簡練。)
湯姆幼年喪母,由姨媽收養。聰明頑皮的湯姆受不了姨媽和學校老師的管束,常常逃學闖禍。一天深夜,湯姆與好友哈克到墓地玩耍,無意中目睹了一起兇殺案的發生(交代故事的起因。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得到展現。):羅賓遜醫生和惡棍印江•喬埃以及喝得醉醺醺的莫夫•波特三個人發生爭執,在混亂的廝打中,喬埃把僱用他們去盜屍的羅賓遜醫生殺死了,然後又嫁禍於被打昏的波特。
因為害怕被兇手發現他們知道這件事,湯姆、哈克帶著另一個小夥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島上做起了「海盜」,弄得家裡以為他們被淹死了,結果他們卻出現在了自己的「葬禮」上。過了一段時間,法院開庭審理這起兇殺案,法官即將對波特的罪行作出判決,這讓湯姆十分的愧疚和不安。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湯姆終於戰勝了恐懼與自私,勇敢地站出來指出印江•喬埃就是殺人兇手,但狡猾的喬埃卻從法庭上逃走了。 (故事的發展,對湯姆的心理描寫十分生動細膩。)
不久之後,湯姆與他心愛的姑娘貝奇到山上野餐時,在一個巖洞裡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饑寒交迫,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但湯姆他們在洞中再一次看見了殺人犯印江•喬埃。經過一番周折,他們在村民的幫助下終於成功脫險。(次要情節一筆帶過,詳略處理得當。)
湯姆把殺人犯印江•喬埃藏在洞中的消息告訴了貝奇的爸爸薩契爾法官。誰知薩契爾法官之前把山洞的入口封住了,躲在洞裡的喬埃活活餓死了,惡人得到了應有的報應。(語言簡練,概括合併得十分得當。)
後來,湯姆和好友哈克再次回到山洞,找到了兇手埋藏的那筆寶藏。(簡要敘述故事的結局。 )
這篇習作向我們介紹了《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內容梗概。作者在介紹前,對原文內容進行了深入了解,並在忠於原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高度壓縮。能扣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小說的核心環節,對原著內容進行篩選概括合併,達到了理想的效果。敘事清楚,語言連貫,能把握原著的主要故事情節,按故事發展的先後順序,有條理地將小說內容展現給讀者。
王莉飛
在古巴,有一個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以打漁為生。(交代故事背景。)村裡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子總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曼諾林的父母認為老頭兒的運氣不好,就讓孩子搭另一條船出海,果然第一個星期曼諾林就捕到三條大魚。曼諾林每次見到老人空船而歸,心裡就非常難受。(與故事結尾照應。)
這一天,桑地亞哥和往常一樣一個人乘小船到海上捕魚,結果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他幾乎快要餓死了。在第八十五天,好運來了,老人發現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這魚實在太大了,比他的船還長。大魚拖著他的小船在海上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助手,而且手抽筋又受了傷,他仍不放棄。為了能堅持下去,他不斷的和魚、鳥、大海對話,不斷的回憶往事,並想到了曼諾林,他大聲地自言自語:「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好讓他幫幫我,再瞧瞧這一切。」(老人捕魚的情節是原著的重點內容,所以在概述時有重點地寫出來。)
在第三天早晨,老人終於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他高興地把殺死的馬林魚綁在小船的一邊,開始返航。可是馬林魚的血引來了無數的鯊魚,紛紛搶奪他的戰利品。面對鯊魚一次又一次的襲擊,老人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擊,一一殺死了它們。在兇狠貪婪的鯊魚面前,老人說「不過,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它,可就是打不敗它。」(老人說的話是原著的亮點,是作者海明威的名言,在這裡突出展現。)然而大馬林魚的肉最終還是被鯊魚吃光了。
最終天黑的時候,老人駕駛小船回到港口,筋疲力盡的他只拖回了一副巨大的馬林魚白骨架。(詳略得當。)
第二天早上,男孩曼諾林來看望老人。桑地亞哥醒來後,兩人相約過幾天一起去打魚,男孩子說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孩子離去後,老頭睡著了,他又夢見非洲的獅子…… (故事結尾,讓人回味。)
這篇習作,小作者在認真閱讀原著《老人與海》的基礎上,抓住了書中兩個重要情節,圍繞老人的「捕魚」和「護魚」進行概述,所以重點突出。文中對故事背景的交代,對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寫得相對簡略,做到了詳略得當。
《媽媽不是我的傭人》是一本韓國校園勵志小說,描述了一個小男孩戰勝一系列挫折之時的心路成長曆程。(開篇十分簡潔,概括了書的主要內容。)
五年級的阿章原來是個標準的都市小男孩,(交代故事的背景。 )懶散自私又驕橫無理,生活上對媽媽百般依賴,可稍不如意,便大發脾氣。後來因為媽媽懷孕了,爸爸又在首爾工作,阿章暫時來到了鄉下舅舅家讀書。
離開父母的庇護,開始的時候阿章特別開心,可很快就出現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在學校,他不是把作業忘在家裡,就是沒帶顏料被老師懲罰,被同學取笑。在家裡,住在一起的表妹,不知為何對阿章充滿了敵意。一天阿章表妹說:「我不知道你的媽媽是不是你的傭人,但我的媽媽不是。」
來到鄉下後的阿章,生活簡直一團糟。(阿章在新的環境裡遇到的種種不如意,使得他開始反思自己,懂得媽媽的辛勞。 )阿章心裡特別失落,特別留戀以前在家的生活。他想到以前在家裡的時候,他可是什麼都不用管,媽媽會幫他備齊所有該帶的東西,會幫他把房間整理得整整齊齊、乾淨乾淨。這個時候,他才醒悟,過去他成績優異,成為全班同學喜愛的班長,這一切都有媽媽在身後默默付出的功勞,只是他從來不曾注意到媽媽的辛勞,從來不曾感激過媽媽。
從此(阿章開始改變自己。),阿章努力學習獨自面對生活,儘量自己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還體驗到了舅舅一家賺錢的辛苦和生活的不容易。儘管一路磕磕碰碰,挫折不斷,但他先後經受了讀書、守約、誠信的考驗,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勇敢、節儉、關愛他人的小男子漢。
小說的結尾,阿章認識到作為學生,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獨立的人格,長大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阿章認識到了獨立對於成長的重要性。)這一天,阿章歸來,他終於可以自豪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可以的!我阿章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做得很好!」
這篇文章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語言精練。開頭作者用一句話介紹了這本小說的作者和主要內容,用語非常簡明。在正文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抓住主要故事情節,分層次概述主要情節內容,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