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貴州省納雍縣15歲的鄭雄被同校學生拉出校外暴打致死;10天後,江蘇省泗洪縣初二學生小博補課返校途中,倒在了血泊裡……社交軟體的發達,使得更多校園暴力事件得以記錄、曝光。華商報記者根據媒體報導不完全統計,2014年初至今,全國類似霸凌事件、有視頻圖像的就超過20起。
校園霸凌事件緣何頻發?面對頻發背後法律的「心慈手軟」,我們又該拿什麼來遏制這些校園裡的「小霸王」?
名詞解釋
校園霸凌
「霸凌」一詞據說是音譯英文「bully」一詞,指恃強欺弱者、惡霸。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伴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的談論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最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是:上下學途中;午休時間及課程休息時間;體育課時間;放學後;在廁所中。
14歲女孩遭脫衣欺凌
7月初,一則來自於「廊坊在線」等微信公信號的求助信在家長中迅速流傳,這則微信以「少女被脫暴後,單親母親懇求……,大家幫幫她吧!!」的求助信為題,並附多張少女被脫衣凌辱毆打圖片,迅速引起「圍觀」。
尤其是一份1分33秒的視頻,讓很多人大為吃驚。視頻上,一個十四五歲模樣的女孩被脫光上身,另一個年紀差不多的女孩在踢打,並扒下受害者的褲子邊罵邊猛踢其下身,受害者的哭號尖叫,施害者的暴戾瘋狂,無不令看到的大人們膽顫心驚,紛紛驚呼「現在的孩子都瘋了嗎?」
母親親眼看到女兒被脫衣施暴視頻
這封來自受害人母親的求助信,寫給廣東省海豐縣公安局局長、教育局局長,以及縣有關部門領導:「本人許海燕,在我孩子六歲那年,我丈夫因病去世,系單親媽媽,三胞胎一兒二女靠我一人打工養活。我女兒14歲,是龍津中學學生」。隨後這位母親敘述了2015年5月8日,女兒阿倩在學校附近被數名女同學欺凌,被扇耳光、脫衣,強拍視頻並上傳至QQ、微信群、網絡的遭遇,並點出了加害者該校初二學生曾×、黃×、盧×等女生的名字。這位母親還對事件發生後,學校和警方的處理態度表示不滿,並呼籲社會支持關注。
這則微信很快在網絡上引起極大關注,幾乎各大論壇都在關注和討論。海豐縣,地處廣東東南部沿海,自古為閩粵水陸交通要道,位於廣州、深圳、香港與汕頭、廈門之間的連結點上,附近有遮浪、汕尾、鮜門、小漠等港口,經濟發達,外來人口較多。 今年39歲的許海燕,就是一名外來打工者。8年前丈夫去世,她帶著三個孩子生活,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庭。
雖然事發5月8日,但直至12日鄰居告訴她「你女兒被人脫衣服、視頻傳得到處都是,你趕緊管管」時,她才知道這一切。當天由於孩子正在考試,許海燕忍了又忍,沒有去學校。
下午,女兒阿倩放學後,許海燕問她到底怎麼回事,阿倩低著頭一言不發。
5月13日,許海燕直接找到學校。她認識的一名初二男生告訴她:阿姨,你能不能讓那些人不要在學校裡傳她們打阿倩的視頻了。從這個男生的手機上,許海燕看到了差點讓她昏厥的一段視頻。
視頻中,阿倩和她的三胞胎妹妹被幾個女孩逼到牆邊,有女孩拿著手機拍著視頻,其中一個女孩曾×叫:「我這個人是神經病,我這個人是神經病。」阿倩似乎很害怕,低聲解釋:我沒說你,我沒說你。一個短髮女孩拿著傘柄向阿倩揮舞,大喊:「捅她,捅她」。曾×突然打了阿倩一耳光,另一個女孩周×嘴裡叫著「小可愛」,在阿倩臉上摸了幾把。然後,幾名女孩衝上去打算脫掉阿倩的衣服,阿倩衣衫不整,哀求「不要不要」,妹妹衝上來從後邊抱住姐姐,才保護阿倩沒被拖走……
事發後女兒變得脆弱,突然把自己的眉毛剃光了
這段長約2分鐘的視頻,讓許海燕傷心憤怒無以復加。她帶著女兒馬上到海豐縣公安局龍津派出所報了案。
此後幾天,這段視頻仍在當地的網站、朋友圈、QQ上傳播。讓許海燕傷心的是,她一個一年多沒見的堂妹,看到這段視頻後,給許海燕發了過來。堂妹沒有認出被打的就是阿倩,還在微信裡感嘆:現在的孩子們怎麼了,欺負起同齡人來真是毫不手軟啊。
5月19日,許海燕收到了龍津派出所的報警回執。
次日,海豐縣公安局在官方微博進行警情通報:近日,一則幾名在校學生侮辱女學生的視頻在微信圈中傳播。接報後,海豐縣公安局龍津派出所迅速開展調查。經查:5月8日下午4時30分左右,阿倩(女,14歲,龍津中學學生)和其胞妹下課後路過彭湃故居公園門口時被曾×(女,16歲,龍津中學學生)、林×(女,15歲,龍津中學學生)、盧×(女,15歲,海豐中學學生)、雷×(女,16歲,汕尾職校學生)等七八名學生推至公園管理處一牆角,曾×等強行對其扇耳光及脫衣褲,林×等則一旁拍照錄像,期間阿倩和其胞妹極力反抗,最後曾×等人散去。
5月19日下午,民警將林×、盧×傳喚至派出所調查。經教育,林×、盧×及其家長認識到錯誤,並當場向阿倩及其家長賠禮道歉。
警方通過調查取證以公然侮辱他人立案查處,表示將對到案林×、盧×兩人行政處罰,對其他涉案人員將依法處理。
許海燕說:阿倩本來和妹妹住一間房子,被打的事情傳出後,許海燕開始和她同睡,她覺得孩子變得很脆弱,晚上經常嚇醒。前一段時間,阿倩還把自己的眉毛剃光了。問她怎麼了,為什麼這樣做,也基本不回答。
8個施暴女孩全被處拘留,但因年齡原因不執行
5月25日下午,許海燕再次前往龍津中學,發現視頻中毆打女兒並拍照的兩個女孩周×、何×,兩人一個在抽菸、一個在拍照。許海燕衝上去,17歲的周×想跑,被許海燕抓住胳膊。何某站在一邊,沒有動彈。
許海燕報警,龍津派出所民警很快趕到,把兩個女孩帶回所裡。
當天下午五六點鐘,另外幾名打人者曾×、黃×珊、雷×也都到了派出所。5月26日,最後一名違法嫌疑人黃×君也到案。
在此期間,海豐縣警方分別於5月19日、25日、26日對8名嫌疑人做出了拘留5至8天並罰款500元的決定。但因其中7人「已滿十四周歲且不滿十六周歲」,年齡最大的周×則因「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且初次違反治安管理」,故不對8人執行行政拘留。
許海燕覺得,處以拘留又全部不執行,這樣的處罰,會讓打人者覺得違法成本太低,她很擔心這樣做起不到警示作用,會導致她們以後變本加厲,再次傷害女兒。
許海燕的擔心是有根據的。她告訴華商報記者,阿倩和曾×等人的矛盾,是去年底開始的。當時,阿倩和一個女孩小麗(化名)發生衝突,小麗叫了包括曾×在內的幾個女孩打阿倩。那次不嚴重沒有造成後果,許海燕聽說後,曾到學校反映,小麗當著老師的面,還向阿倩道了歉。
但5月8日類似事件卻再次發生,許海燕非常後悔當初的選擇,「我不應該姑息,第一次阿倩被打之後,我如果堅持所有的打人者當面道歉,讓她們知道害怕,也許就會避免5月8日的事了。」
所以,這回許海燕堅持一個原則:必須讓當天所有參與毆打、侮辱阿倩的8個女孩一起當面向阿倩道歉。同時提出12萬元的精神損失費、誤工費等經濟賠償。
「那個不是我的女兒,而是另一個可憐的女孩」
案件曝光後,許海燕發現其中一名打人者還在網絡上叫囂:打你怎麼了,打人犯法嗎?這更增添了許海燕的憤怒和擔憂。
5月27日凌晨,許海燕再次被女兒阿倩的哭叫聲驚醒。女兒好像是做了個惡夢,還在夢中,嘴裡喊著「別打我,別打我」。
待女兒再次昏昏睡去,許海燕已經沒了睡意。她在微信裡記錄了自己當時的心情:「她還是個孩子,你們怎麼就下得了手!她還在苦苦哀求:不要不要不要……你們這群天殺的!我可憐的孩子,那一刻,你有多麼恐懼呀,媽媽沒在你身邊保護你,媽媽對不起你!……」
實際上,許海燕這陣子「情緒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她會突然間出離憤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
阿倩的遭遇曝光後,很多人在網絡上對阿倩表示安慰,譴責打人者。天津的一位男士甚至特意趕來看望阿倩。
對於網上被廣泛傳播的施暴視頻,警方人員告訴華商報記者,這是有人「移花接木」,把阿倩被打的視頻換成了去年廣東佛岡少女黃×被脫光毆打的視頻。因為視頻中的女孩遭遇更是慘烈,催人淚下。因此有很多母親為此聯繫到許海燕,許海燕只好跟大家解釋:那個不是我的女兒,而是另一個可憐的女孩,另一樁校園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
華商記者了解到,那則事件發生在2014年12月13日晚21時,廣東佛岡縣初中女生黃×在自家樓下小巷被幾名女生堵住,女生範×琪懷疑黃背後講她壞話,召集黃×嘉等數名未成年人毆打黃,並強行脫光黃某衣服拍攝視頻傳播。
5天後,黃×在母親陪同下報案。鑑於參與者均為未成年人,最終處理結果是,警方責成家長和學校帶回嚴加管教,並全力刪除涉案照片和視頻。縣教育局在全縣中小學召開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課,加強教育。
擔心女兒因此走錯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負責處理阿倩被打案的海豐縣公安局龍津派出所負責人稱:公安機關對這個案子的處理「已經結束」,在法律的框架內處理得「非常到位」。目前,派出所也在做打人者和受害者之間的調解。但這只是公安機關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所做的努力,如果最終雙方不能達成共識,就得走法律渠道。對於受害者一方提出的12萬元賠償,有警察稱:那些嫌疑人的家庭,「也很困難,根本就拿不出什麼錢」。
龍津中學的劉校長則稱,8名打人者中,有2人是龍津中學的學生,其中曾×在打人事件前半個月就不來上課了。學習成績較差,父母離異。只不過學籍還保留在學校。事情發生後,學校按照校規給兩名學生記過處分。受害人阿倩在事情傳開之後,沒再來上課,學校也曾派人勸她回來,但至今未果。這位校長嘆息:這件事裡,學校也是受害者,弄得亂七八糟!
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數名施暴者的家長已在派出所或上門向許家母女道歉,但許海燕表示無法接受。她還是堅持打人者必須親自來。她覺得,自己這樣做,是在「教雙方的孩子怎麼做人」。她更擔心女兒,在遭遇這樣的事情後,可能會加入幫派小團夥保護自己,報復「仇人」。但她不希望孩子因此走錯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對於當面道歉的要求,有的家長稱自己管不住孩子,有的說孩子根本聯繫不上,找不見沒辦法。
校園霸凌事件頻發 難道只能調解?
儘管進入公眾視野的校園霸凌事件已經可以用層出不窮來形容,但悲劇還在繼續發生著。
7月14日中午,14歲的初二學生小博(化名)補完課返回自己學校。這成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堂課。約20分鐘後,他被發現渾身是血躺在學校附近的一片血泊裡。
7月4日,也是中午,15歲的鄭雄考完試,在出考場回宿舍的路上,被多名同校學生拉出校門,在學校旁一條小巷裡暴打致死,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
霸凌事件因傳播方式升級而廣泛曝光
兩樁慘劇,時間上相距不過10日,空間上相距約1900公裡。然而他們遭遇的欺凌一無二致,而兩個孩子在親屬的描述中,都是「性格溫和」和「乖巧」。
小博的慘劇發生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他就讀育才中學,在泗洪中學補習,被同校同級的朱某攔下帶走,旋即陷入七八名明德中學初中生的圍攻,有人使用木棒猛擊他頭部。事件涉及三家學校,官方稱「案件正在偵辦;嫌疑人均被抓獲歸案;調查結果未出。」小博的父親稱,曾聽說孩子與朱某有矛盾,但覺得兒子「很少與同學發生爭吵,更從未打過架,所以比較放心」。
鄭雄的慘劇發生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就讀當地曙光中學八年級,同學稱事發疑因考試期間鄭雄未給同學抄襲。警方調查後告知家屬,事發因打人學生看不慣鄭雄而動手;參與者共13人,均為曙光中學的學生,年齡在十四五歲左右。
也許是社交軟體的發達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更多校園暴力和青少年施暴事件得以記錄、曝光、傳播。一些學生甚至熱衷將毆打同學的畫面用手機拍攝,上傳網絡炫耀。
7月8日,攝自浙江蒼南的一段視頻被當地瘋傳,一名初中生在廁所暴打另一初中生1分多鐘,網友稱「畫面太殘暴」,該校校長稱兩人是因網聊時說了不愉快的話。
6月25日,四川南充,涉及三所不同小學、初中的10多名女生在一家醫院圍牆角落互毆。
去年12月,廣東清遠,一名初中女生遭到一名女孩帶人圍住,期間被脫裸體、腳踢下體、口水唾面……
執法者:取證難、難執法,調解為主
男生之間拳腳相加,用菸頭燙、用棍棒毆擊;女生間扇耳光,扒衣褲,乃至逼迫自扇耳光,吞食糞便保險套……相關校園霸凌視頻在網上泛濫,有些內容連成年人也不忍卒觀。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同齡的少年之間如此殘酷暴戾?在官方給出最終調查結果前,一般算是個謎。但在一位西安警官眼中,這個謎幾乎沒有正解。「搞不懂,但對比成年人犯罪的動機,(調查出的)理由讓人無法理解。」
上述基層警官在西安城區工作已十餘年,轄區內有多所中學,所以處理學齡少年間的暴力事件,他算「老手」。
「娃們家不知道輕重,在網絡、書籍、影視中學到的暴力手段,因為一點瑣事就在同齡人身上使用;缺乏判斷力,有從眾心理,被人一叫,就幫著動手,多見群體施暴。這跟成人犯罪有明顯區別。成年人除了極端案件,一般瑣事引發的衝突,畢竟多少知道個度,知道有法律責任。」這位警官稱,家長和學校對類似事件一般也表現出較高的寬容度,「只要沒致殘,哪怕侮辱和傷害對受害者影響會很大,但差不多都是私了。因為涉及未成年人,取證難,適用的法律也不健全,我們也沒有很好的辦法,基本都是調解。」
「這種案子很棘手,對司法機關和我們都是。有社會原因,更多的是立法問題。」一位處理過類似案件的本地律師稱,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未成年人預防犯罪法》及相關條例重在闡述未成年保護的原則,而對暴力發生後處理表述卻十分模糊。
「導致校園暴力發生後通常無法可依,通常只能以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的方式來處理。」
教育者:學校總試圖捂著,責任不可推卸
國外研究發現,校園霸凌事件廣泛存在於各個國家和地區,校園、社區、網絡都是其發生的場所。嚴格意義上來說,國內以前的學生打群架,欺負圍毆弱者都算校園霸凌,只不過一般被看做打架鬧事而已。近年來隨著網絡、手機普遍化,類似事件才動輒引爆輿論。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青少年犯罪總數佔全國刑事犯罪總數逾七成,其中14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又佔青少年犯罪總數的70%以上。
另據社會機構取樣統計,校園暴力四成有初中生參與,女生佔32.5%,致死達16.7%,且近半數受害學生選擇沉默。而學校為求名、求穩、一切以學業為重,只要不出人命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6月29日,商洛市商州區一學校外發生了「十幾名學生圍著一名女生打罵」的一幕,而當時的情況剛好被路過的市民拍下。面對媒體,該校校長卻以「不影響考試」為由,「最後就讓她們握手言和,通知家長,配合孩子進行教育。」
「未成年人打人往往不了了之,雖說學校會進行批評教育,但坦白說,不疼不癢。而家長也往往重視度不夠。」在西安蓮湖區某公辦中學任班主任的陳老師說,該校學生有「私下暴力解決矛盾的傳統」,「校內打到校外,外校的、社會上的都會參與」,然而校方都採取捂和壓的姿態。「有的該懲戒處分的,家長求求情、鬧一鬧都作罷了。以至於常引發事件升級,互相報復或是『學期末、畢業時算帳』。我覺得,校園暴力的泛濫,學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也跟當下的法律條文有關,就是學校報警,派出所也一般不會管,只要沒有嚴重後果」。
華商報記者根據媒體報導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初至今不足兩年內,全國類似被曝光霸凌事件、有視頻圖像的就超過20起。施暴者的理由包括:懷疑背後說壞話、看不順眼、考試不給抄襲、不幫忙做作業、給老師告狀、搶「男(女)朋友」、聯網遊戲中拖後腿、網絡留言太囂張等,事起瑣碎,但視頻中的施暴者卻大多肆無忌憚,暴戾瘋狂。
社會環境:手機小說教孩子暴力稱霸
眾星捧月,唯我獨尊。獨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似乎也成為助推劑。「以自我為中心、膽大妄為。」陳老師說,很多孩子使用暴力對待同學,很不以為然,往往辯稱「誰讓他……」一副誰惹我、誰就該倒黴的口吻;而「不告老師、自行解決、少管閒事」的「地下潛規則」,也使得惡行發生時無人阻攔、不敢阻攔。
去年4月,雲南新平二中一名女生,在下課後的教室內,遭到4名女生圍毆8分鐘,有人用手機錄像,期間有男生勸阻,竟然也遭到毆打。「社會不良內容對孩子的侵蝕也防不勝防。網吧、KTV、租售書籍等該設限的地方,到處可見孩子的身影。尤其網絡上宣揚暴力的文字、影像、遊戲太多,他們又太容易接觸到,甚至在孩子們中間很流行。」
陳老師在前一陣子,課中巡視時收繳了一個男生的手機,發現他在看一部叫做「正青春」的網絡小說。「我開始當是校園青春文學,粗略一看,作者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自己從初中到高中的學校生活,充斥暴力和色情,幾乎每個章節都有打架事件,單打獨鬥、群毆、找社會勢力、父母間互相報復,甚至組織幾百人的群毆。」
華商報記者輕易就用手機搜到此類小說,發現極受學齡青少年追捧,評論留言區明顯有很多稚嫩的叫好聲。
「聰哥寫得好,××,誰惹我就該××這麼收拾」、「聰哥是偶像,牛×,我以後也要像你一樣能打不怕事」。作者甚至在行文中和一些章節間專門「傳授經驗」,教少年們如何「快意恩仇」、「成為老大」。文中不同性別和年齡間的少年,對待彼此,手段殘暴,伏擊、刀捅、「豁嘴」、性侵……堪稱「校園暴力教科書」。這樣的內容以手機為載體,在孩子間傳播的後果,可想而知。
工讀學校陷尷尬困局,勞教所取消了,問題孩子怎麼辦?
今年7月18日,因不願替同學寫家庭作業,北京房山的小磊(化名)被同學毆打多處受傷。家長勸他到校,結果再遭毆打。最終法院判決五被告賠償9000元,動手的四被告承擔85%,學校承擔15%。而今年6月激起全國公憤的浙江慶元虐童案,對8歲小學生掌摑腳踢、甚至踏頭燙煙的四名初中生,因均未滿14歲而逃避刑責,僅共同賠償9萬元了事。
類似的結局佔了大多數。即便司法介入,囿於現行法律,多數加害者不擔刑責,或以民事賠償替代,未造成身體嚴重損害的甚至只是批評教育。這在那些類似脫衣侮辱的精神傷害事件中尤為常見。6月美國媒體報導的一件事在國內引發熱評。今年3月,在美國留學的2名中國女學生,遭到同為中國留學生的10多名女生虐待,手段包括拳打腳踢、扒衣褲、燙菸頭甚至剪髮吃沙,被判定為「酷刑折磨」。而施暴者家長在得知孩子要受審,試圖賄賂證人,被美國當局逮捕。網友普遍傳播的一句評論是,「中國治不了你,美國可以。」
類似言論雖然過激,但也揭示了當下中國面對類似事件不斷發生,卻無法從法律上有效遏制的尷尬困境。《未成年人預防犯罪法》只提到,未成年人9種嚴重不良行為(指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應予矯治:如糾集他人結夥滋事,擾亂治安;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製品等;多次偷竊;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等。
該法規定,其父母或監護人和學校應相互配合,採取措施嚴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讀學校(需家長、學校申請)進行矯治。但由於各種原因,現如今國內很多地方的工讀學校或已拆除或更名專業學校但面臨生源荒慘澹運轉,勞教所目前也已取消,在實際操作中,即使未成年人有上述「嚴重不良行為」也大多難以得到矯正和教育。加害者沒有得到足夠懲戒,某種程度上也鼓勵了類似行為的發生。
什麼原因會導致一個孩子變成加害者?
每個上過學的人都會有感受,在學校弱者一般不會只被欺負一次,而是經常被欺負。各種霸凌現象包括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係對立),以及近年出現的網絡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實際上都不是偶發的,而常常是長期性的。
什麼原因會導致一個孩子變成加害者,去欺負虐待他人?
社會學研究認為,校園霸凌行為源自社會學習。父母對孩童的照顧若帶有敵意、不負責任、冷漠,(如遺棄或家暴),使其社會互動處於負向狀態,則孩子將來成為加害人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採取斥責、懲罰和冷漠作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會產生自卑心理。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虐待的孩童容易將痛苦加諸他人,藉此宣洩情緒。
霸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得自父母對待孩童的態度。
其次,孩童進入小學後,教師若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粗暴打罵,霸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若同學間發生霸凌行為,而教師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學的錯誤價值觀,比如「要想不受欺負,就要成為強者或依附強者」。
作為受害者,一般性格內向或懦弱,選擇不反抗隱忍,以躲避進一步傷害;或厭學、逃學,個別人會加入團夥自保,成為欺凌者。受害者多數情況下會出現恐懼、消沉抑鬱、憂慮、胃痛、厭食等症狀。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創傷後遺症、人格分裂、人格扭曲、價值觀錯亂、失去對人性的信任。
實際上,霸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不僅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扭曲、課業低落、人際疏離;對加害人也有負面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