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想史》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

2021-02-18 教發中心

江西師範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育時代新人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全面規劃,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課程思政改革行動計劃,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為教育的靈魂,把正確價值引領、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為社會主義大學課堂的鮮亮底色,真正做到各類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始終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自學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以來,在全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優秀成果。為更好地推進我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教務處將陸續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向全校教師展示優秀案例,供全校教師學習、借鑑。希望全校教師能夠結合所講授課程實際,因課制宜,深入思考,科學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積極探索符合課程實際的課程思政模式,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到實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材料一:自由貿易條約的迷霧

都鐸王朝以後,英國通過貿易限制、航海法案、羊毛法案等一系列重商主義政策來扶植民族工業,成就了英國的工業革命乃至「日不落帝國」。在這種高關稅保護下卻與三個國家籤訂了自由貿易條約,分別是1703年與葡萄牙籤訂的《麥修恩條約》;1713年與西班牙籤訂的《烏得勒支條約》以及1786年與法國籤訂的《伊甸條約》。

材料二:關於《穀物法》的爭論

大衛·李嘉圖與馬爾薩斯是相愛相殺的知己,他們生活中的好友,但在關於《穀物法》中卻成為「敵人」。李嘉圖作為大地主卻反對高地租,強烈反對《穀物法》。他認為廢除《穀物法》,實行自由貿易,可以降低谷價,從而減少地租和工人的貨幣工資,提高製造業的利潤,有利於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馬爾薩斯是依靠教授薪俸生活的人卻為高地租辯護,力挺《穀物法》,認為如果廢除《穀物法》,英國將不會繼續在次等土地上生產,導致農業收縮。在《穀物法》的爭論當中,李嘉圖略勝一籌,因為該法於1846年最終被廢除,標誌著英國走向了單方面的自由貿易。

材料三:「斯密晚宴」的風波

1876年,在紀念《國富論》發表100周年的斯密晚宴上,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最喜歡的學生之一亨利·坎寧安,公開質疑他的老師們的自由貿易學說,支持經濟發展時空特定性的政策和國家的作用等,並公開仇視馬歇爾。坎寧安等人逐漸回到了歷史學派,意在復興重商主義、貿易保護主義。

材料四:張伯倫關稅改革

1886年,著名政治家約瑟夫·張伯倫(1836-1914)指出帝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再繼續下去,英國將回歸到與英倫三島的面積相稱的國際地位上去。他呼籲英國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實行關稅保護政策,並很快引發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全國性關稅改革運動。

(1)為什麼英國在貿易自由貿易主義與保護主義之間循環往復?

(2)這些策略分別為英國帶來了什麼?

(3)這些策略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哪些啟示?

1.在世界並未聯盟時,抽象的自由與普遍的保護一樣,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有害。發達國家通常喜歡用抽象的自由來欺騙發展中國家。外貿政策最主要的目標是保護本國的主導產業,貿易規模只是現象。

2.英國的工業革命始於都鐸王朝,歷經了200多年的保護,其核心思想就是「出口製成品並進口原材料」用於發展主導產業,工業革命不是自由主義的功勞,而三個自由貿易條約是迷霧,目的在於打擊對方的主導產業——紡織業,儘可能地阻止其他國家製造業的發展,甚至為增進英國的重大利益而積極地撲滅外國製造業的發展。

3.自由貿易理論本來是英國用於出口的,但英國人謊言重複多了,自己相信了,也中了自由貿易的流毒,以至於無法自拔,任憑競爭力日強的對手(如美國、德國)佔據本國新興工業的市場。正如李斯特認為的,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本意是踢掉梯子,阻止後進國家的工業發展,最終卻把自己繼續往上爬的梯子踢給了德美。1840年前後,英國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產能過剩,專注於舊主導產業中的紡織品的推銷,將去世幾十年的亞當·斯密推向神壇,推崇自由貿易,並走向了單方面的自由貿易。確實,自由貿易戰略給英國在經濟規模方面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大量文獻表明,1850年之後英國確實出現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的「維多利亞大繁榮」。英國作為首個自由貿易試驗田中開出的「繁榮之花」,其實是「迴光返照」,國勢開始轉向。因為英國在專注於推銷紡織品的時候,贏了對手,卻輸給了趨勢,因為19世紀60年代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悄然而來,其主導產業——鋼鐵、有機化學和電力產業被德國和美國追趕。可見,動態追蹤主導產業才是根本經濟利益和經濟質量的表現,而不僅僅在於經濟規模和貿易規模的大小;主導產業領先市場的變換才是核心國家變更的秘訣所在。

4.「斯密晚宴」中亨利·坎寧安公開質疑自由貿易學說、張伯倫關稅改革以及公平貿易聯盟等一系列行為的目的是想扭轉英國的頹勢。但這一系列的行動都沒能扭轉英國的政策方向(克拉潘,1986)。只是到了後來,經由1915年的「產業保護關稅」,再到1932年「渥太華協定」的「帝國特惠制」,英國才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重新回到貿易保護的老路,但此時,英國已經完全喪失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權,風光不再,霸權旁落。

5.案例啟示:第一,經濟發展具有產業特定性和情境脈絡特定性,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搜尋主導產業並建立其領先市場;第二,發達國家推行的抽象的自由貿易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欺騙,美國對中國挑起貿易戰就可見一斑;第三,按發達國家崛起時做的去做,而不是按發達國家現在說的去做。

1.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M] .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2.鄧久根,賈根良.英國為何喪失第二次工業革命領導地位[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04);

3.鄧久根.《領先市場變遷研究》[M] .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年版.

適用專業: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

適用課程:經濟思想史、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史、國際貿易學等。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您的每一個  對我們都是鼓勵哦」

相關焦點

  • 學院課程思政典型案例|《文物保護技術》
    《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典型案例旅遊與文化學院  寇天驕把堅定文化自信融入《文物保護技術》課堂教學《文物保護學》作為文物保護與修複課程的核心,是學生了解文物保護基本原則,思路和方法的專業基礎課。本案例是文物保護技術第一章的第一部分導論,思政理念:本案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總體思路,是依據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完善課程思政建設,在內容安排上以文物保護導論的形式出現,以文物保護理念和案例為主要講授內容,要讓學生擁有人文情懷,有工匠精神,有大國文化自信,有新時代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的情操和心理素質。
  • 「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優秀案例展示(江西師範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育時代新人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領航探索 實踐創新 積極貢獻「上財方案」|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研...
    、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量化評價、讓外籍教師理解和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等困難與挑戰。他表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正在積極推進以課程思政案例為基礎的全覆蓋建設模式,力爭貢獻一份具有可量化評價、可複製推廣、可全員參與、可持續建設特徵的課程思政案例建設的「上財經驗」。
  • 課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儀器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儀器分析》是應用化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如何在本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接受專業課知識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討的重要內容。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我們經過多次的研討,基於本課程講授分析儀器之間的獨立性與關聯性,確定了以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本出發點,以弘揚科研報國的情懷為使命,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為目標的專業課思政建設方案。在實際教學中增加關於辯證統一方法論的實際應用案例,並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科技發展簡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 將綠色消費融入《消費者心理學》課堂教學 ---影視經濟學院媒體營銷專業課程思政網絡教學案例
    為減少疫情對學生學業的影響,按照「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影視經濟學院在特殊時期積極開展了「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授課活動。本期推出媒體營銷專業在教學內容上著力加強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案例。 思政案例簡介:2014年,上海各高校率先探索並實施課程思政改革。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成為各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推力。
  • 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配方」》入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常州工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優秀案例系列展之(八)
    主講課程包括:《中國美術史》、《展示設計》、《人文教育》、《女性主義藝術鑑賞》等,曾獲校級講課比賽一等獎(2018)。 案例一 多元文化的中國美術史 一、課程教學目標: 讓美術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對中國美術史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知道中華民族的視覺文化和美術遺產是獨特而多彩的;了解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對象、掌握中國美術史的總體脈絡
  • 課程思政·案例集丨九大專業,42個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分享
    ,切實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我校開展了2020年度「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項目申報及評選活動。希望藉此評選活動,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優秀案例,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設計、創新教學載體,培育一批育人效果顯著,「思政」功能鮮明的示範課程,提升課程育人能力。    《機械製造工藝學》是我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是一門研究加工過程中工藝問題的應用性技術學科,具有取之於實踐,用之於實踐的課程特點。
  • 課程思政案例丨通識課程篇——其他案例(二)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優秀案例系列展之丨機械製造工藝學丨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一流本科建設,切實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我校開展了
  • 《電腦程式設計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分享
    以下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內容來源於中南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電腦程式設計基礎」是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涉及的專業面廣,學生人數多。強調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的水乳交融,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滌蕩學生心靈,獲得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做到課堂上「有滋有味」,生活中「回味無窮」,讓學生受益終身。結合電腦程式設計基礎課程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具體的知識和內容,挖掘蘊含在知識背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意義。
  • 課程思政 | 網上教學不忘育人初心!復旦大學課程思政與抗疫同向同行!
    學校官微陸續推出「課程思政」系列報導,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在「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綜合呈現復旦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探索與成果。2020年2月下旬,春季學期開學在即,同時也正值全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階段。
  •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編制指南及方法
    楊摩西老師 | 專業 專心 有態度 來源 | 高校教師教學科研發展工作室 引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挖掘梳理各門課程的德育元素
  • 入選國家案例!長沙商貿旅遊職院「課程思政」在線展示活動教學設計...
    入選國家案例!長沙商貿旅遊職院「課程思政」在線展示活動教學設計案例喜獲佳績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 5日訊(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李璇 周易 )近日,長沙商貿旅遊職業技術學院《「文旅重振,初心如磐;導遊養成,於斯為盛——〈導遊實務〉》」、《「潤人以德,愛人以心——〈導遊講解服務技術與實施〉》」成功入選為全國旅遊職業教育「課程思政
  •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知識即道德」即教學過程中,既要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實現有效的知識傳授,更要通過典型案例剖析,培養學生挑戰環境的自信和力量,主宰時代創新性,「潤物細無聲」實現價值引領。(三)隊伍管理方面《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中將教師的政治方向、師德師風、教師選配、培養培訓職務評聘、經濟待遇、表彰評優納入師資隊伍的二級指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教師是決定性要素。高校教師直接實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育起到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 情境,理念與思辨——《現代設計史》中的課程思政
    情境,理念與思辨——《現代設計史》中的課程思政美術學院 王小茉「現代設計史」課程是美術學院本科一年級10個系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根據「立德樹人,專業育人」的課程思政目標,課程逐漸形成了以下三個相互支撐的教學策略:第一,用講故事的敘述方式搭建情境,連通知識和感受,激發學生的學術志趣與情感共鳴;第二,用可與現實呼應的歷史案例說清道理,辨析設計理念,闡釋發展規律;第三,圍繞設計史教學內容,引入設計倫理思辨,升華情境,培養激發學生的共情能力、倫理意識與人文精神。
  •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 《熱處理原理與工藝》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是結合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和知識體系,有機融入德育和相關歷史名人故事,是充分挖掘學生對自身特點的領悟,反過來支撐其對課程知識重要性和養成學習習慣的更深刻領悟,這也是提升課堂效率的一項重要舉措。2.1 鋼的概念與鋼鐵意志寓意作為現代社會的物質基礎,鋼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材料之一。
  • 【課程思政】新聞學院:以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鑄魂育人 ,培養新時代...
    學校主頁陸續推出「課程思政」系列報導,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在「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綜合呈現復旦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探索與成果。 任何新聞傳播理論,都程度不同地帶有意識形態屬性,帶有它所屬的經濟社會結構與生俱來的精神旨趣和文化特質。
  • 新華網與昆明理工大學共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
    本次雙方共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將在指導學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有助於切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良好的「立德樹人」氛圍,合力打造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發展的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