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行文的一個特點是好做譬喻,往往藉助神話人物或先賢諸子之口,以寓言形式闡釋道理。《莊子·至樂》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顏淵要東去齊國,孔子面露憂色。子貢問為什麼,孔子答道:「從前管子有句話說得很好,『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我恐怕顏淵會去跟齊侯大談堯舜黃帝的道理,齊侯聽了不但不能理解,反而會產生疑惑,如果那樣可就糟了。」
這裡所說的「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後來被簡化為「綆短汲深」,用來比喻能力薄弱,任務重大,難以勝任,多被用作自謙之辭。如唐代蕭穎士《贈韋司業書》中就曾寫道,「誠智小謀大,綆短汲深,加之數年,可以集事」。因為自身能力不足、水平有限,只好拿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手頭工作。
綆短汲深,探討的是本領問題。《莊子·至樂》記載,孔子認為萬物各有其形成的道理,而形體各有其適宜的地方,不可損益,很難改變。但如果從發展和辯證的眼光來看,「綆短者」未嘗不可以補其短,人的本領也不會總是一成不變的。重要的是,想不想改變,如何去提高。
避免陷入綆短汲深的困境,貴在有自知之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連他父親都駁不倒他。趙奢不喜反憂,認為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後來,趙括果然臨陣大敗,為綆短汲深付出慘痛代價。
與趙括相比,扁鵲顯然更有自知之明,當別人稱讚他醫術高明時,他卻謙虛地談起了他的大哥、二哥,認為大哥「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二哥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而自己「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有了這份謙遜自省,人才能不斷增長本領、始終保持進步。
本領高低是相對的,就像跑馬拉松,一開始跑在前面的未必都能笑到終點,反之,資質差的「駑馬」未必不能通過鍥而不捨的「十駕」達成目標。變化的機樞,就在學與不學。
《資治通鑑》卷六十六記載:孫權曾勸呂蒙「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不學」,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你說軍務繁多,能忙過我嗎?我經常讀書,覺得很有好處。」呂蒙於是洗心向學。後來有一天,魯肅和呂蒙一起議事,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原來那個不學無術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幾天,就應該換個眼光看待對方了。」正因為好學上進,「吳下阿蒙」才會令人刮目相看。
綆短汲深,學以補之,只有加強學習,持之以恆地學、由淺入深地學,始終保持學習的「飢餓感」,才能練就過硬本領,克服本領恐慌,更好地迎接各類挑戰。
圖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權請聯繫平臺刪除。
更多精彩文章:
■ 星火燎原【30天靜心冥想】
■ 原創小說《醒來 wake up》
■ 原創小說《我來自金星》
■ 原創小說《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