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華提/文 最近,教育部已制定完成有關考試招生改革的總體方案。改革舉措包括健全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制度、改革統一高考等,其中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實行一年多考。一時之間,英語「退出」統一高考成為社會熱門話題。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意見形成尖銳對立。
支持英語退出者認為,目前的英語教學只重視讀寫而不重視口語和應用,完全服從應試教育,片面發展,特別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更是畸形。讓英語退出高考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復,值得鼓掌。
反對意見則認為,讓英語退出高考是改革開放的倒退。退出高考之後,英語教學在中小學階段將會受到忽視,特別是農村的英語教學,將會與城市拉大距離,城市裡經濟條件好的學生會花昂貴的費用在校外培訓,保持英語優勢,如此一來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上農村出身者將更不敵城裡的孩子。
如上意見,或基於反對「英語霸權」而發,或站在改革開放、社會公平的高度,關懷都相當宏大。但其實,教育部提出英語退出高考的改革設想,初衷不過是為學生減負。
筆者對英語退出高考持保留態度,不過,原因與上述並不相同。首先,如果讓英語退出高考是為了給學生減負,筆者認為這一目的絕無可能達到。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形式,只要一日不加改變,即使不考英語,學校、家長,包括學生自己,都不會把不考英語的時間拿出來或去放鬆,或去培育通識方面的涵養,相反,學生一定或主動或被動地把省下來的時間,加碼在其他參加高考的科目上。所謂減負,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之所以對高考退出英語持保留意見,完全是從現實主義與工具理性角度出發,英語是當今世界佔主導性的語言,在科技、經濟及文化交流中,英語可稱普世的工具,也是一件利器,掌握的程度越高,對本國科技、文化的發展越有利。學好英語,不是為了取悅誰,而是服務於自身的發展,完全沒必要與意識形態扯上關係。一件事物如果重要,當然是越早學習越好,越系統性、制度化地學習越好。
英語的強勢是歷史形成的,從語言角度出發,也與英語相對更簡便易學有關。正是因為英語的這種現實地位,一些國家,特別是重視競爭力、有抱負的國家,都格外重視英語的學習。比如韓國、日本,至今高考中不但保留英語,而且韓國高考的英語難度,一般認為要高於中國高考的難度。至於新加坡對英語的重視,更是為世所知。新加坡獨立建國之後,李光耀純粹從功利主義立場出發,將英語定為主要語言,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記得在《去問李光耀》一書中,李光耀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但卻認為,漢語阻礙了中國人與世界的交流,因為漢語太難學,因此他強烈建議中國人要學好英語。這個意見未免偏頗,但這位將貧窮的新加坡帶到人均收入超過三萬美元的強人關於學好英語的建議,卻值得我們重視。
當下中國的英語學習的確存在問題,但不能因噎廢食,應該通過改革興利除弊,比如可以讓英語成為高考資格考試,但不作為錄取分數。在教學的內容上更重視閱讀與應用,而不是死摳單詞和語法。辦法應該很多,不必一棍子打死。
在為英語退出高考歡呼的聲音中,有一種意見值得重視,那就是:外國不考漢語,中國為啥要考英語?這種聲音,與之前抵制對奧斯卡電影節的報導異曲同工——外國人為啥不來中國報導我們的金雞獎與百花獎?說實話,這是一種要不得的激進主義的負氣性的狹隘思維。近代以來,中國人總是在祖宗之法不可變與打倒一切的兩極思維間搖擺,很少能在保護自己的文化與學習外來文化之間做好平衡。在思考英語在高考中的進退時,這種思維最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