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成品展示。
陶藝產品創作。
潦滸,一個千年陶瓷古鎮,坐落在南盤江畔。近年來,麒麟區越州鎮堅持規劃與建設同步推進,搶抓國家推進企業轉型升級、保護開發傳統古村落、發展全域旅遊的有利時機,通過資源聯合、項目聯建、部門聯動、效益聯享,聚力加速以潦滸大村3.2平方公裡區域為核心的麒麟區潦滸陶藝特色小鎮建設進程,陶瓷企業逐步從「製造陶瓷」向「文化陶瓷」華麗轉身,走出一條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一二三產業互促互動、共融發展的新路子,一個沉寂千年陶瓷旅遊小鎮呼之欲出。
保護開發土陶古村煥發新活力
該鎮按照盤清老底,不拆老房、不填老井、不毀老碑、不砍老樹,保護老窯、提升老院、修建老橋、點綴老街、保留老味的思路,重點實施以潦滸老街片區和古龍窯片區為主的古村落保護發展提升工程。轄區內古橋、古樹、古碑、古龍窯和老井、老房、老街實現掛牌管理。投資30餘萬元,徵收龍窯周邊土地8畝,拆除部分周邊建築,最大限度保持窯體原貌。
以潦滸老街為主軸,嚴格老街建房控制,不拆老房子、保持老街原有的肌理和風貌。投資5萬餘元,對許家2個院子進行修繕和花草綠化點綴,再現昔日風貌,並對老街內具有保護開發價值的13座老房進行監管式保護。投資450萬元,修復廣濟橋,不再通行重型車輛,增建廣緣橋,滿足車輛通行。恢復建設了「貓貓石碼頭」,形成了橋水相依、交相輝映的盤江美景。投資20餘萬元,通過用陶瓷製品和文化小品點綴老街、用景觀植物綠化古道等措施,保持老街原貌。與此同時,加大村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老街品位。把原汁原味的爨豆腐、龍窯雞、吹灰豆、酥肉黑皮子、茴香煮小魚等傳統地方菜,以「爨八碗」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綠色健康的爨鄉味道。通過持續努力,潦滸大村已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創新發展
日用陶向工藝陶轉型
該鎮大力推進以「一次普查摸家底、一個規劃先引領、一本畫冊強宣傳、一個陳列室展精品、一系列培訓提素質、一批大師藝人傳技藝、一批重點企業和專業戶作示範、一個傳習所搞研發、一個陶瓷協會搭平臺、一系列集中宣傳造氛圍」為主要內容的陶瓷文化產業建設「十個一」工程,全面提升越州潦滸陶藝特色小鎮的文化品位,有效推進土陶產業由日用陶向工藝陶轉型升級。
潦滸陶瓷形狀上擺脫了「罈罈罐罐」的千篇一律模式,功能上逐步實現從單純日用服務向創新化、體驗化、文化薰陶產品轉變,多層次滿足旅遊者追求新、奇、特的購物心理。以「私人訂製」為主的工藝陶瓷特色系列產品已逐步成為主流,形成了「一企一品一特色」的發展格局,湧現了垚哥、康順、爨越等天目釉產品生產企業,眾生、陶原、爨源、爨鄉古陶等龍窯素燒產品企業,石林、珠源、錦達等精品細瓷和越坤古建磚瓦製作企業。產品創意質量實現新突破,爨越陶藝、眾生陶藝、陶原陶藝等企業生產的一把壺能賣上千元。
串點成線
陶瓷旅遊漸成新氣候
該鎮籌資40餘萬元,編制以陶瓷產業文化特色、老街傳統古村落特色、山水自然景觀特色「三大特色」為主導的潦滸陶瓷旅遊小鎮規劃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融入麒麟區大旅遊項目,重點實施大梨樹至潦滸、竹園至潦滸為主的潦滸陶瓷產業旅遊交通大循環線路建設。建設以大梨樹廢棄磚廠、石林瓷業陶瓷傳習館、康順陶藝為主的陶瓷文化傳承開發區,以潦滸老街和古龍窯為主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以陶藝文化廣場和潦滸古橋為主的休閒娛樂展示區。
近年來,投資500餘萬元,建成旅遊通道5條600餘米,製作安裝「財來運轉大酒罐」「紅彤彤」等陶瓷和農事景觀6組9個,裝飾陶瓷文化牆體400餘米,改造提升22餘家陶瓷企業,完善多條龍窯標識牌。投資80餘萬元,對潦滸各進村路段栽植了紅葉石楠、藏柏等行道樹。在村內空閒地栽植石榴、柿子觀賞樹種,在主幹道、景點周邊種植格桑花、向日葵作景觀點綴。建設垃圾池25個,推行「低保戶掃、專人保潔、承包清運、定點填埋」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打造道綠、村美、水清、天藍的生態環境,形成遊客集散、土陶製作、文化解讀、傳統燒制、產品銷售、技術交流和陶藝鑑賞為一體的「一線、三區、七點」的陶瓷文化旅遊一日遊路線。
(作者:本報記者劉成龍通訊員彭冬金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