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沒有他們的考古發現,中國恐錯失文明古國之名

2020-12-22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者網專欄作者 傅正】

湖南耒陽農村的留守女孩鍾芳蓉家貧智不貧,以高考676分、全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系,卻遭受到一些質疑:

我卻欽佩她志存高遠。如果追溯一下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倘若當年沒有一大批優秀人才甘於寂寞,窮盡智慧從地下求古史,中國又哪有今天的文明古國地位呢?

1917年,康有為給《新學偽經考》補寫了一篇「後序」,其中專門談到了他的研究方法。康氏說道:

於是以《史記》為主,遍考《漢書》而辨之。以今文為主,遍考古文而辨之。遍考周、秦、西漢諸書,無不合者。雖間有竄亂,或儒學以外雜書有之,則劉歆採擷之所自出也。於是渙然冰釋,怡然理順,萬理千條,縱橫皆合矣。[1]

換成白話文,學問的步次是:一、先拿《漢書》跟《史記》比較;二、找到同一段歷史中,《漢書》有記載而《史記》沒有記載的內容,並斷定這些多出來的記載一定是後人造假添附上去;三、再去找劉歆的造假動機,發現那些內容果然出於劉歆造假。

《新學偽經考》洋洋二十萬言,基本就靠這種方法寫成。比方說,《漢書》記載,河間獻王獻書、魯共王壞孔宅,兩者共同構成了古文經書的來源。

孔子像

康有為就懷疑了,這麼重要的事情,為什麼《史記》沒有記載呢?「餘讀《史記》:河間獻王、魯共王《世家》,怪其絕無獻王得書、共王壞壁事,與《漢書》絕殊。竊駭此關六藝大典,若誠有之,史公何得不敘?」[2]

對了,河間獻王、魯共王之事一定是劉歆編造出來的,古文經學統統都是劉歆編造出來的。「乃知《漢書》實出於歆,故皆為古學之偽說,聽其顛倒杜撰,無之不可。」[3]

不止如此,後世著作如《隋書·經籍志》、《經典釋文》等,但凡跟《史記》有出入,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出入,都可以歸結為劉歆造假,謬種流傳。

這種文獻比較法顯得很強大。問題是後世出土了好多青銅器,上面的銘文早已證明劉歆考證古文字絕非向壁虛構,這該如何解釋?

康有為的回答很粗暴:統統都是劉歆私自鑄造,偷偷埋下去的。[4]看了這類論述,真讓人服了康有為的邏輯。真不知道當年劉歆造了什麼孽,死後近兩千年還有人這麼窮追猛打。康氏的蠻橫武斷就連其弟子梁啓超都看不下去,稱「此實為事理之萬不可通者,而有為必力持之。」[5]

撇開康有為的今文學立場,僅以方法而言,上述內容至少反映了他治學的兩條原則:

一、不承認考古發掘對於歷史文獻的作用。孔子流傳下來的六經到了西漢時期仍然十分完備,幹什麼還要出土文獻混淆視聽?

二、文獻比較也完全遵循線性時間觀。《史記》及其以前的記載都是真實的(除了偶爾夾雜幾條劉歆的竄亂以外),越往後的文獻假得越離譜。換句話說,假文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層累造成的。

康有為

正是這兩條構成了顧頡剛1923年發起古史辨運動的基本方法。顧先生在名作《五德終始說下的歷史和政治》中這樣總結道:

我深信一個人的真理即是大家的真理。《偽經考》這書,議論或有錯誤,但是這個中心思想及其考證的方法是不錯的。他雖沒有完工,但已指示我們一條繼續工作的路。讀者諸君如不信,不妨把他所說的各篇,照「班馬異同」的辦法,鈔出比較,看它們是不是在兩個時代潮流中對於聖人的經典的派別和數量有很衝突的記載?[6]

康有為以班固《漢書》比照司馬遷《史記》的做法,被顧頡剛運用到了一切古書頭上。

所謂「層累造成的古史」在方法上就是以後書比前書,凡是後書有記載而前書無者,則必為後人所添附。按照這種方法先找到造假的內容,再去找作者造假的動機(懷疑一個人的動機通常是很容易的),古史辨就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一手「班馬異同」的文獻比較法,一手作偽動機的懷疑法,在這兩手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下,中國的上古破壞殆盡。中華文明被一刀砍得只剩下兩千年。

這些人否定古史當然不純出於學術興趣,康有為是要把儒學搞成基督教神學,自己當馬丁·路德,而顧頡剛則有批判國民性的用意。須知對中國的國民性感興趣的不只是中國學者,更有日本人。

早在1909年,白鳥庫吉就在《東洋時報》上發表論文《中國古傳說之研究》。這篇從頭到尾充斥著常識性錯誤的文章就直白地宣稱,「欲徹底了解中國之哲學宗教,必須考察其古傳說。」[7]

換句話說,中國史學不是歷史事實,而是圖騰崇拜,而圖騰崇拜的核心是天、地、人三才。白鳥庫吉據此指出,堯、舜、禹史無其人,只是天、地、人的神聖化身。大概中國人天生迷信,才會尊奉上古聖王之道。

四羊方尊

不難看出,康有為把六經傳記當作神學來崇拜,白鳥庫吉則把六經傳記當作神話來解構。兩者用意相反,做法卻十分類似。

怎奈白鳥庫吉之流跟美帝國主義一樣狂熱地奉行雙重標準。中國的古史被他當作宗教迷信一筆抹殺,日本的神話卻被他當作信史大加吹捧。比如此人於抗戰期間就撰寫《東亞史上的印度、中國、日本之特殊性》,其中大肆鼓吹「萬世一系,八紘一宇」的皇國史觀:

總而言之,印度人只以自己一民族之保全為目的,中國人只以自己一家人之安全保存為目的,反之,日本人,則奉戴天皇為家長,以皇室為宗家,以國家之保存為目的,在一君萬民的統帥下,欣往樂土。這是皇國日本異於他國的特殊性。我們幸生於這可慶之國土,奉戴著這樣可感謝的皇室,際會這千載一時之時代,真可說是幸福之至。[8]

中國與日本,一邊是古史當神話,另一邊是神話當古史。這一進一出,日本的歷史便遠遠超出了中國,成為了東亞文明當之無愧的中心。

如何正確對待六經傳記、諸子百家等傳世文獻的記載,如何重新建立那業已慘遭破壞的中國上古史,就不只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反擊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政治問題了。

王國維晚年在清華國學院講授《古史新證》,直接針對疑古風潮:

而疑古之過,乃並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於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於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9]

取「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證明,這就是著名的「二重證據法」。

上古文獻記錄堪比盲人摸象,摸到象鼻子者以為象如管狀,摸到象腿者以為象如圓柱,摸到象尾巴者則以為象如繩索。不能說這些看似矛盾的陳述都是錯誤的,它們只是截取了相互不同的部分事實而已。

疑古學派看到了這些陳述有所矛盾,一概否定了它們的真實性。重建古史則需要把這些各不相同的部分拼接成完整的事實。後者不能像疑古學派那樣僅從文獻到文獻,更需要在文獻之外尋找鑰匙。

儘管王國維此人冥頑不化,終生效忠業已倒臺的大清王朝,但他提出的研究方法卻為近代中國學人重建上古史,樹立民族自信,開啟了大門。

甲骨卜辭

可見傳世文獻也好,地下古物也罷,都不外乎工具。它們的目的是要確立一部可信的中國史。這正是近代考古學的偉大價值所在。

陳寅恪進一步把「二重證據法」擴展到了三個層面:「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事與我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和「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10]

用今天的術語,重建古史需要擁有比懷疑古史更廣闊的視野,不僅要關注文獻,更要發掘文物,並參照外國歷史和社會科學理論。

其實歷史學研究有時很像文物修復工作,文物專家的重要本事是把出土的破碎陶片拼接成完整的陶罐。歷史學研究亦復如是。文獻材料好比破碎的陶片,史學工作者想要找的這些「陶片」之間的關聯,把它們拼出完整的形狀,就必先了解該文物的總體構型。

也就是說,需要參照人類歷史和社會科學的一般規律,擬定某段歷史的總體面貌。根據總體面貌,在「陶片」缺失的地方補上「石膏」,亦即在傳世文獻缺失的地方補上出土文物或其他非文字材料。

毫不誇張地說,紮實的上古史成績乃是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考古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結果。近代中國的上古史重建工作伴隨著史學研究視野的極大提升,考古學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比如沒有殷墟考古,商代的歷史就得不到承認,就永遠也不可能從疑古學派的否定聲音中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1]參見康有為:《重刻<偽經考>後序》,朱維錚、廖梅編校:《新學偽經考》,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401頁。

[2]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第123頁。

[3]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第123頁。

[4]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第114、205頁。

[5]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朱維錚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8頁。

[6]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歷史和政治》,顧頡剛編:《古史辨》第5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537—538頁。

[7]〔日〕白鳥庫吉:《中國古傳說之研究》,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2頁。

[8]白鳥庫吉:《東亞史上的印度、中國、日本之特殊性》,《日本研究》(北平),第2卷第5期,1944年5月,第41、45頁。

[9]王國維:《古史新證》,《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3頁。

[10]陳寅恪:《王靜安遺書序》,《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第247頁。

相關焦點

  •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可能是黃帝時代都邑
    ,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堪稱「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國的發現,可能將改變「中原的中心地位是從夏代才開始的」這一認知「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回看近現代中國考古學史,從王懿榮發現殷商甲骨文,到安特生發現史前仰韶文化,李濟尋找夏墟及夏文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挖掘殷墟遺址,吳金鼎發現龍山文化,施昕更發現良渚文化,蘇秉琦通過陶鬲尋求周文明的來源,直到新中國考古界持續對夏、商、周乃至龍山時代或五帝時代或玉器時代再及仰韶時代乃至國家設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等,展現出一百多年來中國考古學界對國家文明形態起源問題的苦苦求索。
  • 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在現代東亞文化圈中流行的一個概念,用來總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四個人類文明較早誕生的地區。由於上古文明大多缺乏相對精確的文獻紀錄,各文明的具體生成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尚有古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及亞述等文明。
  • 「河洛古國」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考古專家振奮
    今年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等專家,確認其是距今約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古希臘古羅馬
    今天跟大家聊聊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說起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教科書告訴我們,四大文明古國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在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徵服。
  • 這座遺址的出現,神秘古國就此現身,青銅文化的大發現
    無論是之前農民們在種植糧食時無意間發現的青銅器文物,還是在挖溝建渠的過程中發現的大型的古墓葬遺址,這些重大的歷史遺蹟的發現都使得當時的中國考古界產生了相當大的轟動,專家們前僕後繼,對考古現場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勘探,考古工作人員也是不分晝夜的對文物進行發掘,力爭在第一時間出土這些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歷史遺留物。歷史文明的進展一直都牽動著很多人的心,相信大家也是一樣。
  • 原創日本衝繩,發現萬年海底宮殿,難道這才是世界第一文明古國?
    考古是驗證文明歷史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們挖掘古代遺蹟,經過對其中的文物進行分析和判定來確定國家的歷史,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際上公認的判斷國家文明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的,西方文明之所以不承認我們擁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我們殷商文明以前遺蹟的缺失,可見考古發現對文明歷史的重要性。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如果沒有考古遺存發現,沒有當世的文獻資料,後世著述中的記載只能是「傳說」。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為了回答種種問題,200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  目前,探源工程第三階段工作即將開始,經過多年的工作,在大量考古發現的基礎上,最早的中國正在一點一點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 回到現場親眼見證歷史,通過考古深度探索文明
    ,深入淺出地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後的故事。(出版方供圖)在他們筆下,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於文獻之外的歷史信息,給予我們另一種觀察中國文明的視角。
  •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所以我們說,依據這幾個巨型的城址,以及他們穩定的控制範圍,他們之間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我們覺得當時的社會整體上雖然還沒有形成王朝,但是應該進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國文明的階段。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 新書| 李零、劉斌、許宏等《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
    4、三星堆:撥開迷霧下的古蜀故都 | 高大倫中國考古史上的第二次考古發掘/ 從傳說到實證/ 三星堆文明與中國以外的上古文明5、小河墓地:羅布荒原上的中西文明交融之謎 |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深埋在沙漠中的小河墓地是如何被發現的?/ 千年女屍「小河公主」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 克裡特、希臘文明這麼早、這麼輝煌,為什麼不是四大文明古國呢?
    克裡特文明是世界及地中海發現的最早的文明之一,島上發掘出了公元前10000年到古希臘的遺蹟。公元前3000年就進去了青銅時代,後期又出現了文字,這是一個文明出現的標誌。那最早的青銅器和文字出現在哪兒呢?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6000年前就出現了青銅器,文字的出現也大體是同一個時期。
  • 四大文明古國之外的古希臘文明簡述
    中國文學家、革命家梁啓超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國,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分別在黃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誕生文明。文明的誕生基本都有一個規律,就是有大的河流,人類在河流周圍種植農作物,需要挖渠引水,貿易運輸都需要集結奴隸,逐漸建立了城市文化。但是世界上還有其他文明也比較古老,只不過因為有的年代不夠久遠,有的沒有城市,有的沒有文字。按照世界通用的說法算古國應該具備幾個要素,但是也各有爭議,比如城市群、語言文字、青銅器、文化等。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在《新書訪談錄》欄目第一期,我們選擇了2020年出版的三部新書。這三部著作的主題都是中華文明與中國歷史,三部著作都是知名學者撰寫的帶有普及性的「大家小書」,他們積極運用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描繪了中華文明的遼闊圖景。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只有四個?古國是國嗎?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有印加文明,為何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說起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恐怕都是最早在歷史書中學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教科書寫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
  • 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先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明和夏商周考古研究。1996年出任「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核心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後,他又把研究轉向更早年代的考古,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主持人之一。
  • 古代4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沒斷過?美國學者:此人功不可沒
    這便是最早誕生於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依靠著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黃河流域,這四條大河,發展出了這個世界上最早期的古老文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已經漸漸消失,留下的只有中國這一大國,為什麼其他的三大古國消失了呢?而中國又為何沒有斷過呢?
  • 三晉之聲:山西盂縣張氏族譜考古新發現,唐張士貴是漢張良的後代
    加上當時山西省當時已經被金朝統治多年,從張士貴族裔的族譜中發現,當時有很多人考中金朝的狀元和進士,這些也加深了南宋江南一帶文人們的嫉恨,從此讓張士貴後裔消失在歷史舞臺中,從族譜的記載,張士貴族裔很多人都選擇隱姓埋名,直到解放後,在陝西昭陵出土的張士貴墓,從墓志銘上才替這個名門望族洗去了千年的冤屈,真實的歷史是張士貴提拔的薛仁貴,他們有師徒之情,張士貴作為初唐名將被冊封為虢國公、勳國公。
  • 四大文明古國最終只剩下中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地球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代表著最古老的4個文化,四大文明古國不僅僅是說古時候存在的這4個國家非常有影響力,而是因為他們創造了非常燦爛的文化,並且有很多流傳到了今天,構成的世界的一部分,那麼四大文明古國分別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 中國文明不足5000年,但為何說中國是唯一現存的文明古國?
    題圖提起文明古國,我們很自然的想到「四大文明古國」、「五千年中國文明」。但實際中國文明大概率上並沒有五千年,中國也並不是「四大文明古國」裡最早產生文明的國家。中國: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傳說中黃帝打敗炎帝,合併了炎帝的部落,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研究上,一般認為這個時候是從公元前2550年開始的,迄今約有4550年。「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說法只是一個大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