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報導稱,韓國政府15日敲定「第4次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社會基本計劃」。為解決低生育率問題,韓國政府將從2022年起,向有0歲-1歲嬰兒的家庭每月提供3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00元)的育兒補助,並在2025年逐步上調至50萬韓元。此外,韓國政府還將一次性發放200萬韓元的生育補貼。
新政還推出了「3+3育兒假」制度,即父母雙方都為未滿12個月的子女申請3個月的育兒假,每人每月最高可獲300萬韓元的育兒津貼,以此鼓勵「夫妻雙方共同育兒」。
韓國《先驅經濟報》稱,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減少,導致一個國家或民族「不知不覺間萎縮」,是一個嚴重問題。低生育率與老齡化等問題一道,將對經濟、教育、國防等造成巨大衝擊。
對於這一計劃能否改變韓國社會的低生育率情況,不少專家和媒體的看法並不樂觀。韓國從2006年開始先後三次制定低生育對策,並出臺鼓勵生育政策,但總和生育率仍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排名倒數第一,在全球也處於最低水平。
中國在近兩年來,嚴峻的人口形勢同樣引起社會的重視。放開二孩才兩年時間,獎勵生育的政策就開始進入議程,說明政府在人口問題的糾偏速度上是比較快的。一直呼籲獎勵生育的人口學家梁建章日前撰文指出,要有效地提高生育率,至少要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到5%來補貼和獎勵生育,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
GDP的5%大約是4萬億元,每年4萬億元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按梁建章的說法,這4萬億元分配到2億多孩子身上每人每年只有1萬多元,只有這樣大的財政力度才能使一部分人改變想法,多生一個小孩。
其實,生不生孩子不只與「錢」有關,還與信心有關。中國文化中有強烈的利他主義色彩,父母會為孩子的一生著想。即便孩子可由「國家養大」,但如果下一代不能處於公平的競爭環境,缺少向上的機會,人們的生育意願仍然會大受影響。儒家文化圈經濟體(香港、澳門、新加坡、韓國)生育率位於世界最低之列,政府也普遍採取了一些鼓勵生育的措施,但效果並不理想,這與這些地區社會貧富差距極大,人們精神苦悶有關。日本出現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的「低欲望」一族,其實是階層固化和社會前景灰暗的反映。目前中國年輕一代中也出現了不願結婚不願生孩子的現象,究其原因,有些竟然是出於「不願讓下一代再受苦」。
房價、教育以及醫療是三座讓人望而生畏的大山,我國社會福利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孩子撫養成本和教育成本太高,讓很多家庭生得起卻養不起、養不好。
我們國家育兒成本佔家庭收入的近半,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教育,各種高昂的費用,讓很多父母陷入焦慮,不願多生。
很多父母沒有給孩子餵養母乳而是用進口奶粉代替,一罐奶粉就幾百塊。現在的小孩從生出來就註定是過五關斬六將的命,從小各種興趣班、補課班,以後還有中考的50%大關,高考大關。
有的地方幼兒園的費用遠遠超過讀大學的費用,更不用說什麼輔導班、興趣班、夏令營,讓很多家庭倍感「壓力山大」。
不僅城市,就連農村地區的父母也認識到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把孩子養活容易,要想培養成有用之才絕非易事。過去多生一個孩子,只要解決溫飽問題就可以,現在是拼質量的時代,父母會為了孩子傾盡全部財力和心血。
除了教育支出的直接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和對女性職業生涯的影響。
職場對女性工作者存在歧視,很多寶媽不願放棄自己的工作,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父母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又放心不下讓老人來照顧孩子。而且普通家庭也沒有經濟能力僱傭一個好的保姆帶孩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過去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等觀念漸漸淡去,不婚主義、丁克主義成為更多年輕人的共識。
30多年獨生子女政策後,人們已經接受了獨生子女文化,形成了少生、優生的觀念,就連農村的年輕夫妻生育意願也十分低下。
除此之外,高昂的彩禮、失衡的男女比例關係,越來越多人晚育甚至不育的人員,都將導致出生率的下降。
依然記得《西虹市首富》的結尾,王多魚決定將300億遺產全部捐獻時,對慈善機構人員說:裸捐原則不用變,我們給兒子留一點,放心不用多,夠養活就行。
結果這一點點,變成了幾米長的帳單……
網上曾有一個統計,養一個孩子的總金額,在62萬到198萬之間,一般家庭花費在70萬左右,育兒成本已經佔我國家庭平均年收入的50%。難怪有人說,「養大一個娃,就要消滅一個百萬富翁」。
一個月1800元的補貼,還只是0-1歲期間,1歲以後花費更大的時候還是要完全靠自己,所以不知道這個補貼算不算一個坑,跳進來了,能不能出得去,沒人管。
生養一個孩子絕不是多一雙碗筷那麼簡單的事,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太多。所以對我來說,如果我想生,沒有1800的補貼我也會生;如果不想生,1800元的補貼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