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科研圈,撰文賀紫宸。
全世界約有19億15至49歲的育齡女性,而有研究估計,這19億人口中的10%都被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簡稱內異症或EMT)所困擾。這種疾病的定義是「子宮外存在子宮內膜樣組織」,也就是說,本應處於子宮內膜部位的正常組織細胞,因各種原因(如月經)流入子宮外的盆腔組織中,並在骨盆等部位生長。患者常常出現痛經、盆腔疼痛、性交疼痛的症狀,相當一部分患者也因此不孕不育。
更加麻煩的是,這種疾病目前還只能通過腹腔鏡手術確診。如果能通過其他特徵確定易感人群,醫生們或許能更好地作出診斷。2013年1月在期刊《生育與不育》(FertilityandSterility)上發表的這篇研究的初衷正是如此。這篇論文題為「直腸陰道隔子宮內膜異位症女性的吸引力:一項病例對照研究」(Attractivenessofwomenwithrectovaginalendometriosis:acase-controlstudy),由米蘭大學(UniversityofMilan)醫學院出資,與其他數個米蘭的研究機構合作完成。論文總結:
「根據評價,患有直腸陰道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比兩組控制組女性更有吸引力。並且,她們體型更苗條,胸更大,初次性行為年齡更早。」
這篇論文發表後引發了強烈爭議。同行們批評它物化女性,並質疑研究沒有得到參與者充分的知情同意。近日,該論文作者決定主動撤稿。
患者的魅力能打幾分?
學界已經發現,EMT的風險因素包括具有更短月經周期、更早初潮日期、低體重指數等。在這篇論文的引言中,作者指出,當時沒有將女性患者吸引力高低與該病症風險直接聯繫起來的研究結論。
引發爭議的論文
研究團隊招募了100名患有直腸陰道隔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並另外招募了100名沒有患有內異症,以及100名腹腔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後兩組作為對照。為了防止混雜變量(confoundingvariable),每組對照都由年齡相近的實驗對象組成,在之後的數據分析中,研究人員也確認了她們之間的基線特徵(baselinecharacteristic)沒有顯著差異。此外,研究僅招募「高加索族裔」女性。
在這篇論文的主要目標是評定這些患者的吸引力差距,並希望了解不同人群的特定身體特徵以及性生活習慣。為了獲得對前者的數據,四位醫生(兩男兩女)在對參與者所屬分組不知情的情況下,以5分制為她們的吸引力打分。對於後者,參與者將在完全獨立的情況下完成標準化問卷,並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測量其體重、身高和三圍。
「根據評價,患有直腸陰道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更有吸引力,」論文的作者在其結論中寫道。研究作者們總結,在每三位直腸陰道隔內異症患者中,就有一位被歸類至「相對有吸引力」或「非常有吸引力」的類別中(吸引力平均分>3.5),而這個比例在兩個對照組中甚至無法達到1/10。並且,男性和女性觀察者對實驗對象的評分中並沒有顯著差距,說明該吸引力的差距在兩種性別的觀察者中是統一的。
文章還指出,體重指數(bodymassindex,BMI)、胸部大小、腰臀比這三項指標已被證明是與吸引力最相關的身體特徵;而對於實驗對象的客觀測量也基本印證了這一點:直腸陰道隔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平均BMI更低,胸圍-下胸圍比更高(breast-to-underbreastratio),但其腰臀比卻和對照組沒有顯著差別。除此之外,這類患者初次性行為的年齡也更小,論文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她們從青春期開始就擁更強的吸引力,更受男性歡迎。
「事關女性,卻並非為了女性」
論文發表後數月,美國著名婦科醫生、《陰道聖經》(TheVaginaBible)作者JenniferGunter博士在個人博客發文評論:「一小群義大利醫生給患有不同階段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的吸引力打分,我實在無法理解這對醫學有什麼貢獻。」她指出,如果要分析患者的BMI等體貌特徵和疾病之間的關聯,那麼根本不需要討論她們的吸引力。
「《生育與不育》應該為發表了這篇論文而感到羞恥。物化女性不應該在醫療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而更令人恐懼的是,這篇論文居然是由婦產科產出的。」Gunter總結。
在患者知情權方面,按目前的臨床研究規範,參與者的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必須建立在其對試驗過程的目標和方法等有充分的了解之上。在這篇論文中,研究團隊稱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均知曉自己的體貌特徵會被評價,但為了防止「潛在的、非故意的誘惑行為」影響評判,他們並沒有被告知關於三組志願者「具有不同程度吸引力的確切假設」。
《衛報》評論文章指出,同意參加研究的志願者實際上並不清楚她們的「吸引力」會被評判,而且她們也不知道對外貌的評判會發生在她們面對面與醫生進行醫療諮詢時。換言之,她們以為自己在接受治療、參與科學研究,卻不知道對面的醫生正給自己的魅力打分。
此外,《生育與不育》本身是一份在該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期刊。根據期刊官網,《生育與不育》近五年來的影響因子(impactfactor)為5.692,而在2019年其影響因子達到了6.312,成為擁有最高影響因子的針對生殖健康的原創研究型期刊。作為最開始抗議這篇論文的領頭者之一,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的KateYoung博士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評價該研究「事關女性,卻並非為了女性」。
撤稿聲明被指「毫無歉意」
面對同行的質疑,研究作者們也作出了回應。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米蘭大學婦產科學家兼世界子宮內膜異位症協會前主席PaoloVercellini博士曾說:「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存在一種和該疾病相關的特定表型。」
並且,在論文結尾,研究團隊進一步強調了該研究結果對該疾病理解的啟示。他們認為,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女性吸引力的升高與性選擇相關:更高的吸引力通常伴隨著更高的繁殖潛力,而雌激素與繁殖潛力和女性性徵有極大的相關性。因此,具有更高吸引力的直腸陰道隔內異症患者可能有高於平均的雌激素含量。但這也不能排除基因多態性(genepolymorphism)將該病症與特定體徵因共同的基因而聯繫在一起的可能性。
看起來,這些辯解沒能完全說服質疑者。在今年8月4日,6位作者共同籤名致信《生育與不育》,要求撤回論文。他們寫道:「我們曾根據正確的方法論,懷著善意進行了這項研究。但我們相信這其中的一些結論被曲解了,並且意識到這篇文章已經對部分人群造成了不適。我們非常重視對女性的尊重,並對這篇論文所帶來的不滿感到非常抱歉。」
《生育與不育》的編輯委員會暫未對此發表道歉聲明,也並未對該論文撤回所花費的八年時間作出進一步解釋。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ofMelbourne)的婦產科學家RebeccaSzabo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評論稱,這樣毫無歉意的、沒有編輯表態的撤稿聲明,是一種懦弱的舉動。她認為這背後存在著系統的、文化的問題,「這樣一篇論文當初是怎麼被接收的?那可是2012年,不是1912年。」
Szabo還指出,這篇論文撤稿所花的時間,也是一位女性從第一次感受到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帶來的痛苦到最終確診的平均時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
參考來源:
[1]https://www.who.int/data/maternal-newborn-child-adolescent/indicator-explorer-new/mca/women-of-reproductive-age-(15-49-years)-population-(thousands)
[2]https://nejmqianyan.cn/article/YXQYra1810764?sg=AbW1NGsHw3NxPd6F
[3]https://www.fertstertdialog.com/posts/8288-attractiveness-of-women-with-rectovaginal-endometriosis-a-case-control-study
[4]https://www.fertstertdialog.com/posts/8288-attractiveness-of-women-with-rectovaginal-endometriosis-a-case-control-study
[5]https://drjengunter.com/2012/09/20/a-study-rating-female-attractiveness-the-journal-fertility-and-sterility-publishes-misogyny/
[6]https://www.fertstert.org/
[7]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0/aug/05/disgusting-study-rating-attractiveness-of-women-with-endometriosis-retracted-by-medical-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