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 2005 年發表於 CHEST 期刊、題為 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 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 10 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 150 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 2500 次。
一項研究分析了 238 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 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 12 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復活」的被撤論文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 2012 年以來,每 1 萬篇論文中就有約 4 篇被撤回。
「這些論文可能會繼續被其他科學家引用,傳播被撤文章中的錯誤信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信息科學教授 Jodi Schneider 說。
近期,Schneider 等人在發表於《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的一項研究中,回顧了一篇 2005 年發表、2008 年被撤的呼吸醫學領域的論文。該論文發現 Omega 3 脂肪酸有助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標誌物,發表 3 年後因報告虛假的臨床試驗數據而被撤回。然而,這篇論文在撤稿十多年後引用次數仍在增加。Schneider 的統計表明,該論文在 2006~2019 年被直接引用 148 次,間接引用 2542 次。其中,她所研究的 112 次直接引用中,多達 96% 的引用沒有提到該文章已被撤稿。
「這個案例說明了當前數字圖書館環境在如何傳達論文撤稿狀態方面存在問題。」 Schneider 寫道。
近年來,撤稿「殭屍復活」的情況並不罕見。其中包括《科學》、《柳葉刀》、《細胞》等公認的頂刊的撤稿。例如:
在 2017 年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以色列巴伊蘭大學信息科學院的 Ramat Gan 和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 Gali Halevi 分析了 238 篇撤稿後被引文獻。
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 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 12 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撤稿頻被引,引用者不負責
對於已撤銷的論文頻頻被引,研究者表示其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如下:
1. 所有撤回文章的全文均可免費獲取
一方面,Ramat Gan 表示,儘管很多被撤文章發表在付費牆後的期刊上,但論文一旦被撤稿就變成了免費下載。一些資源有限的機構,對免費內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同時,在當前的傳播態勢下,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一篇科學論文的副本,但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標明它是否被撤回。
2. 許多資料庫並沒有關於撤稿的完整信息
「部分挑戰在於理解某篇文章被撤回的原因,這通常是非常模糊的。」Schneider寫道。撤稿可能有很多原因,如研究中的錯誤或不當行為。約有 10% 的撤稿通知沒有提及原因。
3. 期刊很少檢查參考文獻
Schneider 表示,對於大多數期刊來說,在一篇新論文發表時,並不會檢查研究論文的參考資料是否已經被撤稿。
4. 被撤稿論文可能存在某些價值
Schneider 表示,上述呼吸醫學論文撤稿後仍大量引用的一個潛在因素是,它是針對某一研究問題的第一個所謂的隨機臨床試驗,之前的研究很少。 「撤回通知只能說明論文被撤回的原因,用戶還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數據或者方法論。」時朋朋表示。
5. 一些機構的不作為
時朋朋表示,大學等機構讓校內教師的撤稿出現在科學文獻中,可能希望藉此提高自己的某些畸形學術指標。
6. 作者的不負責
有研究者指出,作者只引用,不廣泛查閱,缺乏批判性思維也會產生這一問題。
如何避免?
「儘管撤回有缺陷的文章有助於清除科學文獻中錯誤或不道德的研究,但撤回此類研究後對其引用,對科學努力的完整性構成了真正的挑戰。」 Ramat Gan 說。
那麼,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已撤論文?
對此,Ramat Gan 建議,出版商應進行徹底的參考文獻檢查,除非編輯和同行審稿人確信引文是必要的,否則對被撤回文章的引用應該被刪除。
同時,為了方便在同行評審過程中識別被撤回文章的參考文獻,應該建立一個包含被撤回文章的資料庫,包括被撤回文章的原因。
他還建議,被撤回文章的全文不應在 ScienceDirect 等平臺免費提供,從而使作者難以下載、閱讀並因此引用被撤回的文章。
「令人相當困惑的是,為什麼撤回的文章可以免費獲得,而絕大多數商業出版商的文章都要付費。」 Gan 說。
「理論上,學術界和出版商可以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處理這件事情。」時朋朋表示。對於機構的不作為,他認為,如果高校評比指標出現被撤稿論文等「減分項」,或許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作者對自己所引用的論文應該進行撤稿核查。
Schneider 正在就此牽頭舉辦學術出版研討會,討論如何更好地檢查被撤稿的引用。
目前參與者正在起草建議,如開發一套標準的撤稿元數據集。該數據集可被附在論文上,並進行狀態分類標記,如已撤稿或存在擔憂。
「期刊的最佳做法應該包括,確保每個撤稿通知都是公開的,並建立一個如何標記被撤稿件的公約。」 Schneider 說。
參考資料:
https://doi.org/10.1378/chest.128.6.381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20-03631-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7-2242-0
https://phys.org/news/2021-01-retracted-scientific-paper-persists-citation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9608-1049415.html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科學網」
(ID:sciencenet-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