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被撤十多年,引用卻增至2500次:撤稿研究為何陰魂不散?

2021-02-20 科研圈

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 2005 年發表於 CHEST 期刊、題為 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 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 10 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 150 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 2500 次。

一項研究分析了 238 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 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 12 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復活」的被撤論文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 2012 年以來,每 1 萬篇論文中就有約 4 篇被撤回。

「這些論文可能會繼續被其他科學家引用,傳播被撤文章中的錯誤信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信息科學教授 Jodi Schneider 說。

近期,Schneider 等人在發表於《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的一項研究中,回顧了一篇 2005 年發表、2008 年被撤的呼吸醫學領域的論文。該論文發現 Omega 3 脂肪酸有助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標誌物,發表 3 年後因報告虛假的臨床試驗數據而被撤回。

然而,這篇論文在撤稿十多年後引用次數仍在增加。Schneider 的統計表明,該論文在 2006~2019 年被直接引用 148 次,間接引用 2542 次。其中,她所研究的 112 次直接引用中,多達 96% 的引用沒有提到該文章已被撤稿。

「這個案例說明了當前數字圖書館環境在如何傳達論文撤稿狀態方面存在問題。」 Schneider 寫道。

近年來,撤稿「殭屍復活」的情況並不罕見。其中包括《科學》、《柳葉刀》、《細胞》等公認的頂刊的撤稿。例如:

在 2017 年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以色列巴伊蘭大學信息科學院的 Ramat Gan 和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 Gali Halevi 分析了 238 篇撤稿後被引文獻。

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 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 12 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撤稿頻被引,引用者不負責

對於已撤銷的論文頻頻被引,研究者表示其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如下:

1. 所有撤回文章的全文均可免費獲取

一方面,Ramat Gan 表示,儘管很多被撤文章發表在付費牆後的期刊上,但論文一旦被撤稿就變成了免費下載。一些資源有限的機構,對免費內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同時,在當前的傳播態勢下,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一篇科學論文的副本,但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標明它是否被撤回。

2. 許多資料庫並沒有關於撤稿的完整信息

「部分挑戰在於理解某篇文章被撤回的原因,這通常是非常模糊的。」Schneider寫道。撤稿可能有很多原因,如研究中的錯誤或不當行為。約有 10% 的撤稿通知沒有提及原因。

3. 期刊很少檢查參考文獻

Schneider 表示,對於大多數期刊來說,在一篇新論文發表時,並不會檢查研究論文的參考資料是否已經被撤稿。

4. 被撤稿論文可能存在某些價值

Schneider 表示,上述呼吸醫學論文撤稿後仍大量引用的一個潛在因素是,它是針對某一研究問題的第一個所謂的隨機臨床試驗,之前的研究很少。 「撤回通知只能說明論文被撤回的原因,用戶還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數據或者方法論。」時朋朋表示。

5. 一些機構的不作為

時朋朋表示,大學等機構讓校內教師的撤稿出現在科學文獻中,可能希望藉此提高自己的某些畸形學術指標。

6. 作者的不負責

有研究者指出,作者只引用,不廣泛查閱,缺乏批判性思維也會產生這一問題。

如何避免?

「儘管撤回有缺陷的文章有助於清除科學文獻中錯誤或不道德的研究,但撤回此類研究後對其引用,對科學努力的完整性構成了真正的挑戰。」 Ramat Gan 說。

那麼,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已撤論文?

對此,Ramat Gan 建議,出版商應進行徹底的參考文獻檢查,除非編輯和同行審稿人確信引文是必要的,否則對被撤回文章的引用應該被刪除。

同時,為了方便在同行評審過程中識別被撤回文章的參考文獻,應該建立一個包含被撤回文章的資料庫,包括被撤回文章的原因。

他還建議,被撤回文章的全文不應在 ScienceDirect 等平臺免費提供,從而使作者難以下載、閱讀並因此引用被撤回的文章。

「令人相當困惑的是,為什麼撤回的文章可以免費獲得,而絕大多數商業出版商的文章都要付費。」 Gan 說。

「理論上,學術界和出版商可以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處理這件事情。」時朋朋表示。對於機構的不作為,他認為,如果高校評比指標出現被撤稿論文等「減分項」,或許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作者對自己所引用的論文應該進行撤稿核查。

Schneider 正在就此牽頭舉辦學術出版研討會,討論如何更好地檢查被撤稿的引用。

目前參與者正在起草建議,如開發一套標準的撤稿元數據集。該數據集可被附在論文上,並進行狀態分類標記,如已撤稿或存在擔憂。

「期刊的最佳做法應該包括,確保每個撤稿通知都是公開的,並建立一個如何標記被撤稿件的公約。」 Schneider 說。


參考資料:

https://doi.org/10.1378/chest.128.6.381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20-03631-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7-2242-0

https://phys.org/news/2021-01-retracted-scientific-paper-persists-citation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9608-1049415.html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科學網」

(ID:sciencenet-cas)


相關焦點

  • 冏, 撤稿並不遙遠! 引用的文章被撤了, 如何是好?
    學術界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些文章被撤稿之後,依然被大量引用。這引發人們對文獻可信度和嚴謹性的擔憂: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工作者,顯然不應該去引用那些已經撤稿的論文。但是,假如自己以前引用過的論文,現在被撤稿了,我們該怎麼辦呢?自己的文章是否也會受到牽連? 作者又該如何處理? 請看專業人士的詳細解答。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一文,引發廣泛關注。 有讀者提出:撤稿聲明最後一句顯示,論文另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教授朱斌等並不同意撤稿。為何最終還是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 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
  • 學術研究必知: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
    近年來,論文發表後被撤稿的事件越來越多被媒體報導,尤其是國際著名出版商接連發生大規模撤稿事件,更加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撤稿屬於期刊正常糾錯機制的一種。對作者來講,如果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中存在錯誤或失誤,就需要及時公開說明並修正,這也是誠實守信、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體現,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懷疑、糾錯和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對期刊來講,則需要及時去修正文獻,保證文獻的正確性。因此,首先正確客觀看待撤稿問題非常重要。
  • 中國論文被大規模撤稿 國際科學形象遭重創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山東大學附屬醫院以及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是此次論文集中曝光的重災區。在科室分布上,以泌尿外科、普外科、神經外科、腫瘤科為主。值得注意的是,被撤稿的論文發表時間從2012年至2016年,相當一部分文章有被引記錄,引用次數從0到十幾不等。
  •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今天(3月19日)出版的《Nature》期刊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撤下了美國史丹福大學Erler等人於200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從nature官網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已有1846次訪問,953次引用!撤回的原因主要是圖片異常,而且作者無法提供原始數據。作者稱,由於圖片組合和數據方面引起關注,決定撤回本文。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為何都集中在醫學界?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為何都集中在醫學界?  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事情發生後,很多人表示不解:為何這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知名醫療專業人士網際網路交流平臺丁香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涉事論文全部刊載於美國的《腫瘤生物學》,該刊屬於醫學領域專刊,只登載醫學論文。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破歷史最高撤稿記錄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報告,中國發表的 SCI 論文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與第一位的美國旗鼓相當。同時,中國SCI論文的質量與被引用情況也持續提高。  這期間發生了一些集中撤稿情況:  2017年4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銷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學者的107篇文章。  2020年4月,該集團旗下另一家期刊一次性撤回中國學者撰寫的33篇論文。僅2020年1月到7月,中國學者被撤稿達388篇。
  • 江蘇大學教授學術不端,系抄襲國外學者本科畢業論文被撤稿
    4月初,Nature雜誌旗下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主頁上刊發一則撤稿聲明,一篇完成於2015年的論文被撤。在解釋撤稿原因時,編輯部認為該論文大量抄襲了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的一篇於2013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被撤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均為江蘇大學理學院戴美鳳教授。
  • 撤稿事件回顧
    此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           「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針對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回應。           2015年8月,施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已發表的64篇中國作者的論文。
  • 107篇論文撤稿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不幸」的是,這篇論文也成了此次被撤下的107篇論文之一。           採訪中,林誠再三表示,此次撤稿論文事件定性應該是同行評議造假,不是論文造假,概念不同,性質更不能等同。「我可以保證,論文中的實驗數據是真實的。至於第三方找到的論文評審專家,偽造同行評議,這個我完全不知情。」
  • 寫論文的參考文獻時記得多檢查幾次,因為引用錯了也會被撤稿……
    而與這些參考文獻無關的數據似乎來自另一項未被引用的研究:Adv Med Educ Pract. 2018;9:119–124. 說實話,因為「不當引用」問題而被撤稿真的挺少見的,完全可以用「屈指可數」來形容。
  • 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因學術不端被撤三篇論文
    據 Retraction Watch 網站消息,由於數據造假,《分子內分泌學》雜誌撤銷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 Sudarsanareddy Lokireddy 一篇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肌生成抑制蛋白的功能。
  • 2019十大撤稿事件:一次性撤下400多篇論文,這本期刊創紀錄了
    在 Retraction Watch 上線的第十個年頭,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一個新紀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以及幾個古怪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今年的十大撤稿事件,序號僅為標記,排名不分先後。 1.
  • 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因學術不端被撤三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由於數據造假,《分子內分泌學》雜誌撤銷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Sudarsanareddy Lokireddy一篇論文
  • 中國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潤色代投一條龍服務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徵。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中國論文為何被撤?
  • 青島大學4篇論文嚴重不端被撤!校方:將對涉事科研人員記過處理
    Life Sciences 官網截圖因嚴重學術不端,腫瘤研究學術論文被撤今年以來,青島大學已有4篇腫瘤研究學術論文陸續被撤回。該研究發現提供了初步的實驗數據,這些數據支持進一步研究Euxanthone在卵巢癌中的治療功效。但是,2020年5月28日,該文章被撤回。青島大學科研教學團隊發表研究發現PIM1可被認為是CRC中潛在的治療靶標,為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潛在用於治療CRC提供了實驗基礎。2020年6月13日,該文章被撤稿,主要原因是文章中圖片涉及重複使用。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近幾年發生多起我國醫學領域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被集體撤稿的事件,給中國醫學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最近,《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經歷了歷史上首次撤稿後重發事件,撤回的文章截至今年6月初已被引用超過3300次。
  • 清華大學團隊11篇論文被撤稿,校方:撤銷學位!導師停止招生資格
    就在本月中旬,一條堪比「八級地震」的造假事件震驚了學術圈,一位「心肌細胞」領域大牛——皮耶羅·艾佛薩(Piero Anversa)的31篇論文被撤稿,撤稿的理由是這些論文涉嫌偽造數據。請求撤稿的不是皮耶爾本人,而是他所在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附屬布裡格姆婦女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