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

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每1萬篇論文中就有約4篇被撤回。

「這些論文可能會繼續被其他科學家引用,傳播被撤文章中的錯誤信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信息科學教授Jodi Schneider說。

近期,Schneider等人在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回顧了2005年呼吸醫學領域的一篇被撤論文。該論文發現歐米珈3脂肪酸有助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標誌物。2008年,該論文因報告虛假的臨床試驗數據而被撤銷。

然而,這篇論文在撤稿十多年後引用次數仍在增加。Schneider的統計表明,該論文在2006~2019年被直接引用148次,間接引用2542次。其中,她所研究的112次直接引用中,多達96%的引用沒有提到該文章已被撤稿。

「這個案例說明了當前數字圖書館環境在如何傳達論文撤稿狀態方面存在問題。」Schneider寫道。

近年來,撤稿「殭屍復活」,引文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並不罕見。其中包括《科學》《柳葉刀》《細胞》等公認的頂刊的撤稿。例如:

在2017年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以色列巴伊蘭大學信息科學院的Ramat Gan和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Gali Halevi分析了238篇撤稿後被引文獻。

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撤稿頻被引,引用者不負責?

對於已撤銷的論文頻頻被引,研究者表示其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如下:

1. 所有撤回文章的全文均可免費獲取

一方面,Ramat Gan表示,儘管很多被撤文章發表在付費牆後的期刊上,但論文一旦被撤稿就變成了免費下載。一些資源有限的機構,對免費內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同時,在當前的傳播態勢下,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一篇科學論文的副本,但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標明它是否被撤回。

2. 許多資料庫並沒有關於撤稿的完整信息

「部分挑戰在於理解某篇文章被撤回的原因,這通常是非常模糊的。」Schneider寫道。撤稿可能有很多原因,如研究中的錯誤或不當行為。約有10%的撤稿通知沒有提及原因。

3. 期刊很少檢查參考書目

Schneider表示,對於大多數期刊來說,在一篇新論文發表時,並不會檢查研究論文的參考資料是否已經被撤稿。

4. 被撤稿論文可能存在某些價值

Schneider表示,上述呼吸醫學論文撤稿後仍大量引用的一個潛在因素是,它是針對某一研究問題的第一個所謂的隨機臨床試驗,之前的研究很少。

「撤回通知只能說明論文被撤回的原因,用戶還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數據或者方法論。」時朋朋表示。

5. 一些機構的不作為

時朋朋表示,大學等機構讓校內教師的撤稿出現在科學文獻中,可能希望藉此提高自己的某些畸形學術指標。

6. 作者的不負責

有研究者指出,作者只引用,不廣泛查閱,缺乏批判性思維也會產生這一問題。

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儘管撤回有缺陷的文章有助於清除科學文獻中錯誤或不道德的研究,但撤回此類研究後對其引用,對科學努力的完整性構成了真正的挑戰。」Ramat Gan說。

那麼,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已撤論文?

對此,Ramat Gan建議,出版商應進行徹底的參考文獻檢查,除非編輯和同行審稿人確信引文是必要的,否則對被撤回文章的引用應該被刪除。

同時,為了方便在同行評審過程中識別被撤回文章的參考文獻,應該建立一個包含被撤回文章的資料庫,包括被撤回文章的原因。

他還建議,被撤回文章的全文不應在ScienceDirect等平臺免費提供,從而使作者難以下載、閱讀並因此引用被撤回的文章。

「令人相當困惑的是,為什麼撤回的文章可以免費獲得,而絕大多數商業出版商的文章都要付費。」Gan說。

「理論上,學術界和出版商可以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處理這件事情。」時朋朋表示。對於機構的不作為,他認為,如果高校評比指標出現被撤稿論文等「減分項」,或許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作者對自己所引用的論文應該進行撤稿核查。

Schneider正在就此牽頭舉辦學術出版研討會,討論如何更好地檢查被撤稿的引用。

目前參與者正在起草建議,如開發一套標準的撤稿元數據集。該數據集可被附在論文上,並進行狀態分類標記,如已撤稿或存在擔憂。

「期刊的最佳做法應該包括,確保每個撤稿通知都是公開的,並建立一個如何標記被撤稿件的公約。」Schneider說。

 

參考資料:

https://doi.org/10.1378/chest.128.6.381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20-03631-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7-2242-0

https://phys.org/news/2021-01-retracted-scientific-paper-persists-citation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9608-1049415.html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
    來源 | 科學網編輯 | 學術君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
  • 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因學術不端被撤三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由於數據造假,《分子內分泌學》雜誌撤銷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Sudarsanareddy Lokireddy一篇論文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一文,引發廣泛關注。 有讀者提出:撤稿聲明最後一句顯示,論文另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教授朱斌等並不同意撤稿。為何最終還是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
  • 論文被撤十多年,引用卻增至2500次:撤稿研究為何陰魂不散?
    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一項研究分析了 238 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 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 12 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 宮頸癌疫苗損傷神經論文被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HE YOMIURI SHIMBUN/AP IMAGES 近日《科學報告》撤銷了一篇有爭議的論文,該論文聲稱給老鼠注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顯示出神經損傷的跡象。這篇論文被批評人士抨擊為「偽科學」,並指出它可能會破壞公眾對預防宮頸癌疫苗的信心,從而對健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我很高興該論文終於被撤回,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分子生物學家Alex Vorsters說。然而,這場爭論似乎還會繼續。「作者不同意撤回。」撤回通知說。
  • 美國本特利大學教授因學術不端被撤稿31篇—新聞—科學網
    James E.Hunton教授在2012年因陳述錯誤撤銷一篇《會計研究》(Accounting Review)論文,隨後 James E.Hunton便因家庭及身體方面原因辭去本特利大學(Bentley University)教授職務。 2014年,一項調查得出結論,James E.Hunton在兩篇論文中偽造數據,並很有可能銷毀了證據。
  • 中國學者再次被撤13篇論文,涉嫌偽造同行評審專家!—新聞—科學網
  • 107篇論文撤稿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107篇論文被撤 作者訴苦:保姆把孩子賣了         從2010年起,某知名醫院醫師林誠(應受訪者要求化名)就開始了投稿的「長徵路」。但是一直到2013年,他的論文還是因為語言不過關被拒稿了。終於,著急申請項目的他,最終還是被遊走在各個醫院的第三方機構業務員吸引住了。
  • 1400餘篇論文引用數據免費獲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Dan4th Nicholas/Flickr 想一想這個:一名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引用了其他的論文。那些被引論文反過來則會引用它們之前的研究。到目前為止,該計劃已經與29家期刊出版商合作,讓任何人可獲取Crossref檢索庫中約1400萬篇論文的引文數據,Crossref是促進學術信息共享的一家非盈利合作機構。位於英國劍橋的eLife執行主任Mark Patterson說,更多出版商將會籤訂合同。
  • 中國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潤色代投一條龍服務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徵。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中國論文為何被撤?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確立科學而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定位,才能避免論文的「異化」。研究生培養階段,對學術論文的「一刀切」要求,日益成為一種普遍性趨勢。 研究生培養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師。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著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為何都集中在醫學界?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為何都集中在醫學界?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 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  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
  • 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因學術不端被撤三篇論文
    據 Retraction Watch 網站消息,由於數據造假,《分子內分泌學》雜誌撤銷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 Sudarsanareddy Lokireddy 一篇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肌生成抑制蛋白的功能。
  • 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因篡改圖片、內容重複、虛假署名11篇論文被撤稿,校方做出回應
    所有11篇論文均指向一個叫做「Guoyi Tang」的作者,這人究竟是誰呢?小編打開了一篇被撤論文所在的期刊網站,很快就順著藤摸到了瓜:就算是畢業都難的學渣都知道,一般來說,導師都是掛通訊作者的,第一作者一般是學生,是論文的直接寫作者。這些被撤論文裡,有一個人的名字出現頻率很高,而且經常出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上。
  • 被疑學術不端,中國Science論文可能首次被撤?
    整理 | 李言 聚 焦 被疑學術不端,中國Science論文可能首次被撤? 當地時間9月4日,Science網站刊登一則「編輯部關切」說明,表示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一篇由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 兩封郵件稱,這篇論文中的2個圖表是同一通訊作者朱斌之前在兩篇不同的已發表論文中所用圖表的修改版本。
  • 「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新聞—科學網
    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不久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此後,與他同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也受到質疑。 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這讓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的論文品控是否越來越難?
  • 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首期論文發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會議論文,首期18篇論文近日在《生態毒理學》以專刊的形式發表
  • 引用的文章被撤了, 如何是好?
    這引發人們對文獻可信度和嚴謹性的擔憂: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工作者,顯然不應該去引用那些已經撤稿的論文。但是,假如自己以前引用過的論文,現在被撤稿了,我們該怎麼辦呢?自己的文章是否也會受到牽連? 作者又該如何處理? 請看專業人士的詳細解答。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這是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的又一項重大推進措施。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具決定性的指標是論文,因為「帽子」、職稱、學歷、獎項幾乎都依賴於論文。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