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孩子的未來可以預料嗎?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對兒童進行了跟蹤研究,時間長達40年之久,發現人類的成長模式是非常有規律的,掌握了這些規律,甚至可以相當準確的預測孩子的未來行為。
這些研究成果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養育咱自家的孩子,所以該提前知道的就一定要知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影響孩子一生狀態的第三種心理營養素:「安全感的建立!」
如果你發現:
1、孩子特別愛咬指甲,甚至把指甲咬的禿禿的,或者指甲邊緣撕的爛爛的;
2、孩子喜歡蜷縮著睡覺,或者總是依賴某些絨毛玩具或者特定的小毛毯、小枕巾睡覺;
3、孩子總喜歡黏媽媽,尤其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摸著媽媽的胳膊,或者肚子,或者耳朵什麼的,才能安心入睡;
4、孩子出門很膽小,尤其在生人面前很扭捏和害羞。
上面的這幾種表現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3歲前,此時媽媽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爸爸。
媽媽想要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只需要做三件事:
1、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2、用穩定的情緒度過共生期
3、允許孩子精神上的獨立
你可能發現了,媽媽給孩子的三種心理營養,都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是的,在孩子三歲前媽媽的時間和好情緒,會讓孩子受益終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發達國家都給媽媽生育休假定為1年到3年左右的原因。
為什麼媽媽用充分的時間和孩子共處呢?在這裡要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孩子和媽媽的共生期。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三歲,一共會經歷36個月,這36個月共分為4個時期:自閉期,共生期,個體化分離期,客體永恆性階段。
而媽媽最關鍵的是要陪孩子度過自閉期和共生期。
自閉期是孩子2個月之前,孩子那個時候基本上就是吃和睡,和外界唯一的互動就是吃媽媽奶的時候。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孩子此時和外界的客體是不建立任何關係的。
2個月後,孩子就進入了共生期,一直延續到孩子6個月左右。這時候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就是對媽媽的感知,孩子無法把自己和媽媽分開,他以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媽媽是他身體延展出來的部分,所以媽媽的所有情緒體驗,孩子都會感覺就是自己的情緒體驗。媽媽痛苦,孩子也痛苦,媽媽開心,孩子也開心。孩子需要時刻和媽媽在一起,否則他很難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這時候,孩子對媽媽是全然的信任,只要媽媽和他身體接觸,孩子就會很安心和舒服。
共生期對一個孩子人格發展,心理狀態,情緒狀態和行為模式起重要的決定作用。當媽媽在共生期總是情緒化,就會一直牽動孩子的情緒狀態,這樣孩子在共生期就無法建立對世界的信任關係,而是品嘗到大量的孤獨和恐懼,還有焦慮和不安。這會嚴重摧毀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當媽媽生氣,發火,孩子的世界都在地震,當媽媽每天平和耐心,孩子的世界都是陽光燦爛。
如果孩子沒有在共生期和媽媽建立深度的連接,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孩子難免不信任他人,會不斷追求控制,來彌補一歲前媽媽不受控制的痛苦。尤其是在自己的將來的婚姻中,如果自己的孩子或伴侶不按自己想像的樣子,不受自己的控制,就莫名焦慮和恐懼。進而一步又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媽媽是介紹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人,媽媽正在給孩子用自己的情緒狀態在展示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當媽媽每天活的喜悅而又快樂,孩子就感覺他來到的是一個值得信任,很安全的世界,當媽媽每天壓抑痛苦,憤懣不平,孩子就感覺他來到的是一個很辛苦、充滿危機的世界。你想知道你的寶貝的安全感怎樣嗎?一個可以看一看孩子目前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孩子年幼時你的面孔和情緒狀態就知道了。
建立安全感的第三個條件:允許孩子逐步在精神上獨立。
正常的共生狀態是在出生後6個月以後就漸漸結束,隨著孩子的長大,他逐步的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可以坐,可以爬,可以站,他就發現了空間和距離,然後他會逐漸意識到原來自己和媽媽是獨立的兩個人,此時,孩子就進入了分離個人化時期,慢慢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意識。
而此時需要的是媽媽能夠允許孩子在心理上逐步的和自己分離,因為共生期不僅僅是孩子會依戀媽媽,媽媽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對孩子的依戀。很多媽媽非常享受和孩子的共生期,因此那個時候,孩子對媽媽的看重,勝過一切。如果媽媽的心智不夠成熟,到了孩子該和媽媽結束共生期的時候,媽媽會依然對孩子充滿控制,不願意結束共生期。因此我們在大量的案例當中,看到有很多孩子已經是結婚成年,一切的行動還要靠媽媽的指揮,原因就是媽媽無法放下對孩子的控制,使得孩子只有身體的長大,而沒有精神上的獨立!
能夠順利的幫孩子結束共生期,並且依然對媽媽充滿信任,就需要媽媽在孩子慢慢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在孩子和我們想法不同的時候,能夠給孩子大量的耐心。這份耐心會給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空間,也能夠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有信心相信自己,信任他人。這就叫良好的安全感。
這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必須的心理基礎。
所以,媽媽們,你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貴人。為每一位正在努力成長自己的媽媽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