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時候,看到蘋果落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19世紀的時候,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了電燈,而天才愛因斯坦創造了相對論。而在20世紀的時候,也還有這麼一位天才,他叫做威廉·詹姆斯·席德斯,7歲的時候考上哈佛,8歲的時候已經學會8種語言,可後來為什麼會被自己的父親送到精神病院呢?
幼教理論的實驗者
威廉的父親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他的母親是波士頓大學的醫學博士,兩個人的學歷都非常高,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良好的基因。於是他的爸爸決定對他實行幼教,在威廉只有兩歲的時候,就叫他怎樣讀拉丁文。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帶領他去閱讀很宏偉的歷史著作,比如《荷馬史詩》等。
總之,經過他父親的精心培養,威廉學會了自主學習,而且學習的主動性也比較強。在他六歲的時候,威廉就已經讀了邏輯學,理性邏輯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智力遠遠超過了同齡的小孩兒。
天才少年,七歲進入哈佛
在他七歲的時候,威廉的父親為了檢驗幼教心理學的作用,於是讓他去參加哈佛大學的入學考試。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表演,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但是結果卻讓人大開眼界。威廉竟然順利地通過了哈佛大學的考試,並且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哈佛大學學習,成為了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小的學生。
在他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會8門語言了,拉丁語,英語,法語樣樣精通。此時的他學習動力很足,不僅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自己還能寫書。可是由於時代久遠,威廉當年寫的書已經失傳了。
在哈佛大學上學的日子,也是威廉最快樂的日子。他的父親僅僅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他每天都跟在教授的身邊,就像是教授的小尾巴,甩都甩不掉。而且其理論水平也不斷提高,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在哈佛大學開了一場講座,來聽講座的人還特別多。
初心是為了擺脫控制,可最終被送到精神病院
經過多年的學習,16歲的威廉就從哈佛大學順利畢業了,由於有著較高的理論成就,威廉便留在了學校教書。可是由於大學生的年齡都比他大,經常和他開玩笑,完全不把他當作老師,一氣之下,威廉辭職了。
回到家中,威廉不再主動學習,只想安心地做一個農民,從事最簡單的體力勞動。但是他父親認為他就是瘋了,於是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說他什麼時候轉變了觀念,什麼時候再從精神病院出來。
可是威廉再也沒有出來過了,在他的潛意識裡面,他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任何的光環,簡單著享受現實生活的幸福。
結語
一個少年天才就這樣隕落了,威廉之所以想要普普通通的生活,或許就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控制。也正是由於父母過早地支配了他的天賦,才讓威廉最後走上了極端,或許威廉本將擁有屬於自己的更加美好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