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棗莊市中區這個村村民急盼有條平坦路

2020-12-20 齊魯壹點

10月15日,壹粉「涼城舊夢0468」通過齊魯晚報客戶端齊魯壹點發來情報稱,棗莊市中區齊村鎮鳳凰嶺四隊(姜溝村)村內道路至今還是土路,2019年8月份由村裡出資,村民自己整理好了路面路寬,如今路面一直未硬化、下雨天泥濘不堪,出行非常困難,對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接到壹粉的線索後,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當天趕到了位於棗莊市中區齊村鎮的鳳凰嶺姜溝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村口首先看到,柏油路和土路交界處可謂是「涇渭分明」,進村的是一條長長的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的土路。沿著道路往村裡走,由於前幾天剛下過雨,記者看到一路上大小水汪不斷、泥濘不堪、粗細不均的車轍印將道路「撕」滿了口子。

進入村子之後,一位穿雨靴的村民告訴記者,前些天下過雨,村裡土路到處都是小水汪,要穿雨靴才敢出行。隨後記者走遍了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村子裡幾乎所有的道路都是土路,而且水汪泥濘不堪,部分人家自己出錢硬化了家門口的路面。

幾位村民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介紹,姜莊村是棗莊市中區齊村鎮鳳凰嶺村下轄的幾個自然村之一,村子北邊的那條柏油路是通往「甘泉寺」的主要道路。一位村民說:「『村村通』工程都搞了好多年了,為何我們村的道路還是土路。」

「幾個月之前村裡就通知修路,為測量路面尺寸還砍了好幾戶人家的樹木和莊稼,到現在又沒動靜了。鳳凰嶺村的其他幾個自然村路面都硬化過,人家都修好了,就單獨把我們村落下了。」村民們還介紹,曾多次向村委會諮詢何時修路,得到的答覆都是等修路的款項和物料到位才能動工,之後又有幾位村民代表,多次去棗莊市市中區齊村鎮政府詢問,每次的答覆都是大同小異,「從開始的不知道給問問、到沒辦法,再等一陣吧,再到準備開會研究等等。」一村民表示,齊村鎮政府的答覆和態度讓村民們非常不滿意。

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今年夏天下暴雨的時候,以前的大坑被村裡填上了水沒處流,從卓山上流下來的洪水淹了十幾戶村民的房子。現在秋天都快過去了,我希望俺村子能修好路。」老人說著說著留下了淚。

姜溝村的路為何遲遲不動工,村民啥時候才能有條平坦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將繼續關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見習記者 姚衝)

相關焦點

  • 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陽江「四好農村路」自成風景線
    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近年來,陽江全力落細落實廣東省「四好農村路」建設攻堅各項工作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服務保障鄉村振興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日,記者來到陽西縣塘口鎮C899線砂土路改造工程現場了解到,該工程路線連接竹逕村委會的白石頭村與新村兩條自然村
  • 找記者 上壹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冠縣胡莊村下雨出行難
    聊城壹粉56429998通過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反映:聊城市冠縣辛集鎮嶽胡莊村村內現在還是泥路,下雨無法出車,垃圾無法運出,垃圾只能倒村內池塘。壹粉「簡單的自己」與齊魯壹點壹粉「夢想成真」也反映,該村內現在仍然還是泥路,一到雨天,就真成了水泥路,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腳泥,連最基本的出行都成了問題,周圍村莊的公路都已修建的很好,唯獨嶽胡莊村的公路沒有修建,嚴重影響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需求。記者採訪了解到,聊城市冠縣辛集鎮嶽胡莊村位於冠縣最東側與東昌府區一河之隔,屬辛集鎮管轄。
  • 泰安探針|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上高鄉教委宿舍業主出行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見習記者 金文茜近日,有壹粉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情報站反映,靈山大街修了一年多了,但進上高鄉教委宿舍小區的路卻沒有,經過這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小區騎電動車的已經摔倒好幾個了。
  •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條500米的公路走起來怎麼這麼難?
    杜先生說,這條路是自己平時出行的必經之路,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儘快將其修復,讓大家出行更舒適。杜先生口中的這段路,就位於九龍坡區中梁山盾安公交車站附近。▲路面的坑凼讓車輛行駛舉步維艱市民: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乘坐公交車來到了這段位於華龍家園社區附近的公路時看到,破損的路面分為兩段,較嚴重的一段,500米長的路上有七八個大小不一的坑,坑邊緣有修補的痕跡
  • ...道路今日通車村民不再擔心晴天「吃土」雨天踩泥-原創-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日21時31分訊(記者 嶽芷亦 通訊員 姚羽)「我們洞塘村終於擺脫了『晴天一臉土,雨天一腳泥』的現狀了。」在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洞塘村,一直困擾著當地居民出行的老大難問題終於得以解決,今(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洞塘村獲悉,該村場鎮的「白改黑」工程已於6月30日晚完工,今早正式通車,村民們徹底告別了雨天踩泥、晴天「吃土」的日子。洞塘村場鎮為上世紀90年代硬化的水泥路面,因年代久遠,道路破損嚴重,路面存在裂縫、斷板、沉陷等病害。
  • 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條條村路扮靚威海美麗鄉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寧 通訊員 夏國棟美麗的海岸線是威海這個海濱城市的旅遊標籤,如今,海草房、石板巷,還有那些被一條條村路串連起來的美麗鄉村,也成為遊客眼裡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文登區大水泊鎮初家村巷路21條,整治面積為13494平方米,在設計過程中,通戶道路硬化與村莊自然環境及33棟特色民宿建設有機融合,在路面樣式上實行配套打造,力求相得益彰。目前,已有十多棟民宿被來自北京的大學教授們長期租賃。大水泊鎮朱家嶺村流轉老房子三棟,打造以村史館為核心的民俗中心,並利用家家戶戶捐獻的廢舊磨盤,鋪設了一條「磨盤路」通往村史館,鄉土氣息濃厚。
  • 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修惠民路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
    原標題: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修惠民路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亞心網訊(通訊員舒燕 李佳欣)最近,米東區長山子鎮高家湖村70歲村民冶生保總愛起個大早,到門口的馬路上去散步,他逢人就說:「以前走這段路,坑坑窪窪的,湯土大的很,快把人淹掉了。現在路修好了,走起來又乾淨又平整,每天在這路上走走我心裡特別高興!」
  •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開放的長蟲山,爬山鍛鍊好去處
    市民:「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就是石頭、灰,上來一身灰下去一身灰,特別是下雨,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現在好多了,現在你看清清爽爽。」市民:「很好很好,就是綠色環保。」市民:「下雨泥巴爛了不好走,這是以前,現在好了。」
  • 隴南康縣:一位村民眼中一條鄉村旅遊路帶來的改變
    群山環抱的何家莊村本網記者 宋芳科「我們這是黃泥土,下些雨,自行車騎著騎著就讓泥糊住了,沒辦法只能扛著走。」隴南康縣王壩鎮何家莊村村民高升財回憶十多年前的出行情況略帶苦澀。而通往他家門前的村道已經修成柏油馬路,曾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何家莊村與許多康縣鄉村一樣,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很多人嚮往的詩意田園。但是受交通制約,這些好風景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
  • 興城市龍王咀子村:鄉村宜居 日子舒心
    進入深秋的興城市羊安鄉龍王咀子村,站在村裡新修設的道路上,村黨支部書記任麗的心裡溫暖又踏實。 興城市龍王咀子村黨支部不斷創新工作載體,以推進基層黨建陣地建設為抓手,實施開展美麗鄉村項目,通過對生活垃圾的處理、基礎設施的維修,路面的硬化等,有效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升生活水平。 此外,該村還穩步推進通村道路、村組道路、小街巷治理,徹底解決了以往村民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行路難問題。
  • 落實提效 徵戰2020|串聯起15個村16萬多平方米的「幸福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人們對鄉村道路的第一印象,也打破了很多人想歸隱田園的「美夢」。坑坑窪窪的泥巴路在影響鄉村整體環境面貌的同時,也成為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如何讓鄉村散發往日的風採,實現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讓群眾不再「討厭」雨天,真正的將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通到家門口,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孔村鎮在開展鄉村戶戶通工程建設上,走出了孔村步伐,打通了村民幸福路。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
  • 疑因泥路耽誤急救,如皋市九華鎮一婦女搶救不及身亡…
    泥路通常給人最大的煩惱,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不過,除了出行不便,如皋市九華鎮二甲村的村民李秀芳告訴我們,他們家附近的一條泥路,還讓她與母親陰陽兩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李秀芳是如皋九華二甲村8組的村民,她常年與丈夫在南京打工,家裡就是父母兩人住著。
  • 太平鎮:開工建設「四好農村路」73條 農村公路通暢率100%
    這是銅梁區太平鎮坪漆村村民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今年,太平鎮坪漆村590畝桃樹迎來大豐收。村裡的水泥路四通八達,進村來採摘購買桃子的遊客和商販絡繹不絕,許多村民僅靠賣桃子收入就有幾千元。而在以前,就算桃子成熟了,因道路不暢,村民守著致富果卻無法賣錢增加收入。「過去,村裡由於交通和自然條件差,全村無特色支柱產業。
  • 晴天塵土飛,雨天泥水深 長清區明發路慘遭大貨車「破相」
    開學臨近,越來越多的市民、學生家長通過各種渠道,反映長清區明發路這條「遍體鱗傷」的道路,急盼有關部門能抓緊給整修一下。29日,記者也趕到現場了解情況。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水四濺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近兩年  開學臨近,濟南市長清區的山東聯合大學北門的明發路,近幾日非常熱鬧,很多車輛進出這裡送學生,可這樣一來,讓附近居民、學生、做生意的人更加怨聲載道。
  • 張傳道投身公益15年,嘉祥縣後老屯村變化可不小
    文/圖 本報記者 唐首政 通訊員 胡寶軍 王友芹走進嘉祥縣金屯鎮後老屯村,一條條乾淨整潔的柏油路映入眼帘。十幾年前,這裡見不到一條暢通的路,村民還只能喝地表水,而改變這一切的,正是村民張傳道。不僅如此,村裡收保潔費他贊助,還自掏腰包慰問貧困戶……如今,52歲的張傳道已為後老屯村做了15年公益。
  •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膠州修路為何獨缺這一條
    「當天下雨,路很不好走,我的前方有兩名步行的學生,我不想將泥水濺在他們身上,所以就跟在後面緩緩行駛。」陳樹說,就在這時對面駛來一輛汽車,可能視線被停在路邊的工程車遮擋,直奔兩名學生而去,幸虧兩名學生及時閃開,雖然濺了一身泥,但總算沒有受傷。「當時我跟在後面,心都快跳出來了,為何不能給學生修一條柏油路呢?」陳樹說,為此她的老公還多次撥打12345熱線反映,但均杳無音訊。
  • 人文生態一線行(二) 陡門村喬遷後的精彩蝶變
    新塍鎮陡門村村民開心地說。陡門村是秀洲區最早啟動「兩分兩換」的試點村。去年12月,隨著村民陸續入住陡門花苑一期的安置房,他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今年的秀洲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提高……」成為秀洲區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之一。陡門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對未來還有哪些美好的期盼?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寧河鎮小月河村的過去是「家家蓋豬舍、垃圾隨便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老百姓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收入微薄。
  • ​玲瓏鎮磨山夼路家村:村民久盼的進山路開始硬化
    水母網10月10日訊(通訊員 郝治中 記者 洪濤 )2020年的金秋,招遠市玲瓏鎮磨山夼路家顯得格外的忙,剛剛慶祝完戶戶通工程的圓滿結束,村支部書記路濤又開始馬不停蹄的掀起了另一幕進山路地面硬化的宏偉壯觀場面。